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8,310
  • 关注人气:66,1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月16日龙泉日记

(2012-04-16 22:04:17)
标签:

佛教文化

低碳环保

时代文化

现代弘法

心路历程

修行感悟

植树节

分类: 龙泉每日

4月16日龙泉日记

 

  2012年4月16日,北京凤凰岭龙泉寺举行植树活动。寺院法师、仁爱志愿者、寺院常住居士及社会爱心人士200余人参加,共植爱心树1295棵。

 nEO_IMG_IMG_8763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在气候、能源、粮食、水资源等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如今,绿色低碳环保生活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时尚。绿色出行、绿色食品、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绿色行动…….用百度搜索“绿色”,你会发现“绿色”已然成为环保的代名词。本届植树活动正是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政策,呼吁社会民众身体力行从培植身边的绿色做起,把绿色植入心中。

nEO_IMG_IMG_9348

 

  上午九点,全体人员在西跨院集合。龙泉寺监院贤健法师做了“绿色开示”:“少讲一句废话,空气就更清洁一点。多种一颗树,地球就更环保一些。少一点名利心,心就更环保一点。心里多一点佛法,心灵就更自由一些。”活动正式开始。

 

nEO_IMG_IMG_8769

 

  此次活动较之前两届活动,最大的亮点是将植树地点选在龙泉寺的“房前屋后”。主要有龙泉寺天井、魏老爷塔周围、德尘居北侧、银杏树周围等四处,所种树种主要有云杉、金针国槐、大叶黄杨和小叶黄杨等。

  对于这种“房前屋后”的种植设计,从事新闻工作石女士颇有感触地说:“虽然网络信息越来越发达,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住在楼里我连邻居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今天看到这么多人来植树真好。我要把‘房前屋后’这种概念带回去,虽然现在都是楼房,没有院子可以种,但可以在阳台上种绿植,让家人欢喜,也可以送给我家邻居、我的同事,这样和邻居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也都会绿意盎然。”

 

nEO_IMG_IMG_9291

 

  今天特别安排了小朋友们现场作画,感念树木的恩德。小朋友们一一列举说明了树木的用途:纸是用树木做的;木筷是用树木做的;小木桌、小木椅是用树木做的...在炎热的夏天,树木可以为我们遮阳,供我们乘凉;在风沙漫天的春季,树木可以为我们挡住沙尘的来袭,使环境更加清洁;原来树木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绘画中还有一位小朋友提议纸要两面用,这样能节约用纸。一位盈盈小朋友画的是地震后的场面,她为经受地震灾难的人们搭建了安全的木房子,还为灾民准备了食物、为灾区的小朋友准备了玩具。小朋友们慈心的小树苗已悄悄地在内心培植。

 

nEO_IMG__DSC0105-2

 

  两位西装革履的游客,是随100多人的旅游团来凤凰岭旅游的,看到志愿者满在为银杏树做木栅栏,热火朝天的干活场景吸引他们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进来。他们一个刮树皮,另一个锯木头,一点都不在乎西服、西裤是否会被树皮刮破,也不在乎是否会弄脏。

nEO_IMG_IMG_9477

 

  温居士在魏老爷塔周围亲手给小叶黄杨刨坑,两手沾满了泥巴,却笑得格外开心,“看着一颗小树苗,亲手去种的时候,给它刨坑、挖水沟,这颗心啊真心地想让它能存活。一颗小树苗对自己的重要,这种感觉不一样。以前没有为大自然做过什么,只管我想干什么,没想和自然,和周围人本身这种共生的关系。平时也常提环保,但觉得离自己还是很远,现在亲手为大自然做一点,是件很高兴的事。”

nEO_IMG_IMG_8819

 

  在天井种植的法师们任务最重,种的云杉体积大,需要费很大力气刨坑。法师们按照事前画好的图纸,一个一个地攻破。有人问,出家人为什么还要做这些?贤书师说:“这是劳动。劳动,人就勤快;不劳动,就懒惰。我们出家人植的很有限,主要是起个带头作用,引领作用,我们前年植树,去年植树,今天也来植树,明天还来,年年都来,我们一直干,就能起到这样的引领作用。”

 

nEO_IMG_IMG_8801

 

  今天,有许多第一次来寺院植树的人,他们对寺院、对出家的法师很好奇,同时,也被龙泉寺幽静自然、乐活自在的自然人文环境所打动。有云:“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的“绿色生活”是令许多世人所向往的。一位人士说,一进龙泉寺就看到一颗千年的银杏树感觉很不一样,能亲手为这颗千年古树扎篱笆是一种福气。贤世法师说“寺院和社会是一体的。寺院是社会的一部分,是社会的大花园。今天在龙泉寺里种树,庄严道场,这样更多走进寺院的民众就更能感受到幽静清凉。”

 

nEO_IMG_IMG_9361

 

  其实,佛教徒的生活本身就蕴含着环境生态伦理思想,出家人着三衣,食素食,龙泉寺菜地不打农药,用柴火烧火做饭,用苦茶粉洗碗,建筑材料多是依山采石,砖瓦多是旧的,生活垃圾都分为瓶罐、织物、塑料、包装纸壳和不可回收等五类。

 

nEO_IMG_IMG_9168

 

  负责大寮的贤喻法师这样解读寺院的“绿色生活”:“烧柴火虽然很费事,涉及到雨天要备柴,平常日子要攒柴,看起来很麻烦。柴,拉来以后,都要一棵一棵地用手捋,捋完了再捆上一颗颗垛上,基本上每棵柴火都用手摸到了,然后再用车拉到斋堂,还得保存,垛上柴火垛,还得找东西再盖上。但是大家都非常欢喜在做,许多来寺院的人都愿意来捡柴火。

nEO_IMG_IMG_9233

 

  现在人往往过得不那么真实,什么都是现成的,不用做饭,到市场什么都有了,不知道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酸甜苦辣咸,什么都有。不能光苦、光甜、光酸、光辣,它什么味都要组合在一块。寺院的生活就是这样的。从早晨四点起来,我们要自己做饭,做饭有做饭的乐趣,从中能体会到好多,这才叫生活。在家吃饭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大家都在一桌吃饭,就体现出特别和谐,特别友好。吃饭时东一个西一个,人就没有和谐的因素在里头。春节,大家都聚在一块,都是热热闹闹,就感觉特别好,是一个圆桌的凝聚力、家庭的凝聚力。寺院为什么都是大家在一块吃饭,感觉特别有乐趣。城市不一样,一家三口人吃饭可能都凑不到一块。这它怎么能体现出和谐呢?和谐不了。俩人的生活东一个西一个。如果两个人一块做饭,一起洗洗碗,这也是一种乐趣,从中体现出愿意帮助对方,通过做饭沟通交流,减少彼此的摩擦矛盾。要没有做饭,你下班,我下班,你干你的,我干我的,很少有沟通的时间。为什么现在矛盾这么多呢,就是缺乏沟通,缺乏交流。农村人往往会比城市人和谐,大家都在一块做饭,女的切菜炒菜,男的烧火,就比较和谐。植树也是如此,大家都来植树就会感觉特别好。”

 

nEO_IMG_IMG_8808

 

  现代人们缺乏的不仅仅是外在环境的“绿色”,更多的是内心里一片“沙漠”。如何让内心的沙漠变成绿洲?贤喻法师的一席话或许能让人们找到答案,回家吃饭,亲手做饭,互相帮助,互相关爱,少欲知足,回归传统。用古人的话讲就是“格物致知”。革除对金钱、名利等心外之物的贪着依赖,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nEO_IMG_IMG_8832

 

  如何达到这种统一?师父曾开示道“身心不二、自他不二、依正不二。我们同周围的环境,周围的人、事、物都是休戚与共,息息相关的。我们所造作的每一份业,最终都将回馈到我们的自身。心境决定处境,当我们本着‘利己’的观念和心态去面对和应对外境的时候,矛盾、对立等问题就会产生,大到战乱争端、环境恶化、灾难疫情、金融危机,小到家庭不和、遇境不顺、身心不调,所有的问题,都根源于我们的内心。”唯有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去着手,变利己为利他,这样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和谐统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