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教大学佛教文化时代文化现代弘法心路历程修行感悟人才培养 |
分类: 龙泉每日 |
●4月15日龙泉日记
“念僧功德”系列之五十八:
农民工的春天
单继明居士带我走近这两排蓝灰色的铁皮工棚,春日的阳光暖暖的,不远处的树木都发芽了,两排小房子,从外面看起来别有一番趣味,并不显得单调。路头有两块黑板,走近了,看见上面写着“上学下诚大和尚法语”和“孝的故事”,署名是一位叫刘宝观的工人,日期是当天的。“一开始是我每天给他们上,过几天鼓励大家轮流抄。有人说一些风凉话,抄的人就不太好意思。后来慢慢大家都接受了,很积极地抄,看了也觉得很有收获。”
走进小院,地上干干净净,两个小沙发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下午,工人们都在工地出工。西边是凤凰岭高耸的山峰,东边可以眺望北京城。很辽阔的感觉。一进院看见路灯下的白板上,抄着师父的微博。
这是单居士的工作,每天关心农民工兄弟们。为他们买菜,采购生活物资;从居士斋堂抄下师父的微博,转抄到这里;上午作清洁;与工人们聊天,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每周给他们上两次课。“其实也不敢说是上课,带他们诵《普门品》,讲一些因果故事,给他们放一些影片,放之前带他们诵两遍《弟子规》。我也不会上课。他们自己说是上课,很恭敬,爱听,坐得端端正正的,比学校里的学生都端正。”
问到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单居士笑着说:“多少有一点,但有法师的加持,都能克服。我的手受伤了,法师让我来照顾工人们,我就把这件事干好。”他说到有位姓冯的工人一开始有些抵触,就是说一些风凉话,也没什么别的,有时候会嘟嘟朗朗,有一些抱怨。法师和义工再怎么对他好也没有用,心打不开。清明节前,看到那么多人要皈依,他就来问,说:“佛教不让人喝酒抽烟,这好是好,但不是强迫吗,不让干这,不让干那的”。他自己不抽烟的,但会喝酒。单居士告诉他:“这都是自愿的,即使皈依之后也并不是说一定要求你怎么样。比方说你爱发脾气,告诉你发脾气有什么不好,到时候发不发不还是你自己的事吗?佛教只是告诉我们喝酒抽烟的坏处,受不受这个戒都是自己选择的,就是你自己向佛提出申请,说我以后要戒什么,以表示自己改头换面,重新做人。这是自己志气的表露,想通过这个仪式正式宣布并承诺自己要改变的行为。能做多少做多少,慢慢去做,也没有现在就要求你们立刻改掉,慢慢学,自然就好了。”冯师傅说:“那要是这样,我也和你们一起去皈依。”
“其实这里法师和义工们的素质,那种欢喜昂扬的生命状态,工人们怎么会看不见呢?都知道这是好的。”单居士如是说:“这位冯师傅,我想是以前受了不少约束,他理解的佛教就和别的施工单位一样,规定你不准做这,不准做那,做了要挨训,要罚款,他就有抵触了。告诉他不是这样,他的心就转过来了。”
单居士又讲起有两位刘氏兄弟的故事,他们的命运很坎坷。哥哥早年丧偶,好不容易把儿子拉扯大,09年的时候儿子在外地打工时一次事故去世了。他痛苦万分,几年中和那个单位打官司,要求一个说法。法院也作了判决,可是人家就是不赔偿。他闷闷不乐,成天待在家里,满脑子都是他的儿子,悲痛欲绝。弟弟怕哥哥出事,就成天陪着哥哥,不敢离开他,非常紧张和压抑。后来弟弟觉得不能这样下去,家里也没有经济来源,就劝哥哥一起外出打工,来到凤凰岭。
有一次弟弟拉肚子,单居士带他到居士药房看病,一路陪着他。弟弟有些触动,在回来的路上就对单居士说:“我们家命苦啊,有时间好好跟你聊聊。”过了几天他就和哥哥一起来找单居士。单居士讲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就像爱抽烟的人,越没事越想抽烟,要是事情多得顾不过来,根本就不记得这回事。人的痛苦也一样,越想它越痛苦,沉浸其中。如果换一换,做一件什么事情投入了,不想它了,也就不苦了。其实事情已经过去了,下面的人生还很长呢。单居士讲的佛法里面“所缘境”的重要和“无常”的道理,讲得很朴实,兄弟俩都很认同。单居士又说,你们想改变命运吗?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他给了两兄弟一本《了凡四训》。哥哥看了书之后,真的有些转变了。以前他觉得仿佛这所有悲惨的遭遇真的都是命运注定的,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而且他觉得自己哥俩虽不是非常有德行的人,但也都是善良的人。看了《了凡四训》,他知道了自己对善的认识、标准可能是有偏差的,《了凡四训》就讲了一个由改过迁善而改变命运的故事。他们兄弟俩这次清明法会皈依了,现在他们觉得人生又有了希望。
单居士带我走近他的房间,这也是一个工人的活动室,他常在这里和工人们谈心。一进门的一块黑板上写着他提醒自己一周要做的事情,有工程部居士集体的学习课程,周一晚上是观功念恩,周三是早斋开示,周四和周五是《广论》;有带动工人学习的内容,也有他自己的安排,如背书等功课。
对面的书桌上有一个小佛台,旁边的书柜里有许多书。单居士介绍,这些书都是借给工人们看的。还有一些红黄排位,法会的时候,许多工人会填写排位,给自己在世和已离去的亲人们回向。人生坎坷的岁月里,每一张小小的排位,都是一份神圣的祈愿,佛光注照,抚平心灵深处的遗憾与创伤,来带希望。
宣开一道帘子,里面是两张床,这是给生病的工人用的,现在没有住人。有时工程部组织居士来给工人们按摩,也是在这里。倘若晚上干得太晚,居士住宿区已经锁门,单居士自己也会住在这里。
一张床边的墙上挂着一幅字“菩萨就是做众生需要的事情”。
我问单居士:“为什么你讲的他们那么容易接受呢?”
单居士说:“他们不喜欢正式,不喜欢受约束,要是在一个地方坐久了,他们就坐不住。我就和他们聊天,一次说一点,他们就觉得有些帮助。我也没讲什么,只是帮他们自己理清思路。
比方说人为什么活着?我就问他们,你们这样不是天天都在轮回?早上起来吃饭,吃了饭去出工,回来又吃饭,吃完饭睡觉,起来还没清醒又去出工,回来又吃饭,晚上看看电视,一天就完了,天天如此,命运能改变吗?我帮他们算了,干他们这一行,一年能怎样,一辈子又能怎样,能赚多少钱都是算得出来的。他们的工钱,一个月也就三千左右吧,吃饭、抽烟、喝酒花掉不少。他们抽的喝的是劣烟劣酒,身体搞坏了就买药治病。还得往家里留一点钱,这就没剩下多少了。这样一辈子有什么奔头?
那如果有了钱呢?我问他们,有钱人快乐吗?他们回答说不快乐,还没他们工人幸福呢。那什么是幸福?古人都说‘五福临门’,我问他们知道是哪五福吗?他们说不知道。我就告诉他们,五福临门中的五福源至《书经·洪范》:‘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寿’就是长寿;‘富’就是有钱、高贵;‘康宁’就是身体健康、内心安宁;‘好德’就是厚道,有德行;‘考终命’也就是‘善终’,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临命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那怎么得到这五福呢?靠自己行吗?不行,不懂道理,要跟人学,跟老师学。自己看书也是一种方法,但现在社会上那么多书,看完了你知道自己看得对不对吗?现在你们在三宝地,三宝就是最好的老师。你们何不抓紧这个机会多学到一些人生的智慧呢?你们在这里干活,也没有几个月的时间,楼的主体建好,你们就该各奔东西了。为什么不多学一些呢?其实只要真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想,这样去理清他们的思路,他们都觉得很有道理。”
我问:“皈依之后,他们出工是不是也更积极主动一些?”
单居士说:“我跟他们讲过一次,你看那些古代的‘忠臣良将’,他们是不是也替皇帝打工,那你们也是打工,为什么他们叫‘尽忠尽孝’,我们只能叫‘打工挣钱’?区别在哪里呢?是因为思想不一样,他们的发心就是‘尽忠尽孝’,我们的出发点就是挣一点前,目的不一样。如果我们现在改变了,认真地去做,这个庙是为国家盖的,那我们就是在尽忠。如果做好了,人家都说你好,父母脸上也有光,这就是尽孝。所以做同样的事,我们是在应付差事呢还是在尽忠尽孝?那怎么培福报,就是把自己的工作保质保量做好,不一定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单居士又带我去看他们的教室“他们很有希求心,上课时听得很认真。”
采访结束,单居士送我到大路上,我回头时,他正好向我闻讯,拍下了这张他双手合十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