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教文化时代文化寺院体验修行感悟佛教大学人才培养 |
分类: 龙泉每日 |
●4月11日龙泉日记
“念法功德”系列之六十三:
因正果圆
——《阿底峡尊者传》导读之十四
核心提示:希望我们当中至少有一部分人不仅仅以个人修学为目的,而是以复兴佛教、恢复正法内在的精神和传统为目的。有这样目的的人才会着眼于汇归一佛乘的发心,实现内在精神的互相融合。这部论典代表了从印度到西藏一致的思想,我们现在的学习,是追根溯源,重新恢复大乘佛法的传统。
读完《阿底峡尊者传》以后,大概就可以看出来,阿底峡尊者产生非常重要影响的原因,与他去弘扬的方式有比较大的关联,包括他去西藏以后观待众生的需要,众生的条件,西藏当时的条件而对佛教作出的很好的弘扬,但还是和他一生早期的奠基有关,阿底峡尊者的一生大概可以用“因正果圆”四个字来概括。因地里他自己个人修证的过程是圆满无误的,后来事业流布的时候能够流传得非常的广,影响非常的深。但是,可以看到他在弘扬佛法时,并没有用什么深奇大法来吸引人群,而是观察佛教几百年能流传不衰的因缘,用一些当时最重要和最核心的法作为宏传的核心。他去西藏弘法的时候,最重要弘扬的是皈依、业果,还有菩提心,这是佛法能够被如量保存,也是佛法渐次被体会到的基础。此外还有戒律,有好几处都提到他教诫居家要以斋戒为核心,出家众注意别解脱戒,密咒士注意三昧耶戒,这样佛教就有了标准和行持的准则。最后他咐嘱种敦巴尊者的时候,也是叮嘱他说:你要造就持律的僧才,这是你最主要的工作。在尊者最开始到西藏时,大家都问他一些神奇大法,阿底峡尊者总是给大家说皈依、业果,菩提心。他非常重视因的培养,因正果则圆,而果圆一定要因正。他个人的修证如此,他弘法的过程也是这样。西藏后弘期佛法的稳固与他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有非常大关联。
当然西藏佛法的复兴跟智光王、菩提光王的至诚迎请也有很大关联。他们至诚迎请阿底峡尊者,费尽了周折,送21个最聪明的儿童去,最后19个人都死掉。两次迎请,倾全部之力,前后费时七十多年最后才终于把尊者迎请了过来。假如说没有他们对善知识、对佛法如此的渴求,西藏后期佛教要复兴,大概也不会那么容易。
现在我们发心重新振兴佛法,重振民族精神也类似。我们的初发心是一个重要的因,但仅仅这个并不足够,我们还要怀抱一个很高远的理想。师父在05年、09年都说过,我们复兴佛教,复兴正法,是以印度的那烂陀寺作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把我们大家,所有的学习都汇归道次第,汇归一佛乘。一佛乘的内涵是所有众生都成佛,这是圆满的因。所谓道次第的内涵其实就是一佛乘,这和《法华经》要告诉我们的宗旨完全不相违背,是要把我们所有的学习、修行最后都引导到成佛。现在我们大家正在学习,有的人出外学习,最后我们一起把学习到的精华都汇归到一佛乘,大家一起的合力,最后就形成道次第很重要的实践和开演,包括我们所说的汉传佛教修学体系的建设。
现在我们之所以很重视菩提道次第的学习,就是基于这样的考量。菩提道次第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宗喀巴大师的思想,他的思想是来源于阿底峡尊者,而阿底峡尊者集成了当时印度佛教超戒寺等的精华。当初,因为他是超戒寺的座主,同时他一生的修学经历又是这样的圆满无误,将当时重要的佛教传承都完整传下来,同时归宗合流。这些部分都不是他的独创,可以代表印度佛教所形成的一个特色,最后由他整理而传下来。我们现在要弘扬,也并不是说是去学习一部藏传的论典,而是这个论典本身是代表了一种从印度到西藏一致的思想。所以我们现在学习,是追根溯源地恢复大乘佛法的传统,同时结合其他的宗派的见地和修持。这也是我们不断努力培养僧才、创造环境的非常重要的一种考虑。
汉传佛教的各个宗派,这种特点好像不是很明显。也许可能主要是因为佛教传入汉土太早了,所以在汉传佛教里面,早期时形成了自身学习经教的传统和习惯。印度佛教也在慢慢地发展,中间有好几代王朝都特别护持佛教,像那烂陀寺的建立以及后来超戒寺的建立,都是因为王朝的护持。那烂陀寺建立的时候,最初就是一个王建寺,然后第二个王就在他的西边或者北边再建,第三代在它的旁边又建,几代下来,常住僧众有一万人。阿底峡尊者做过超戒寺的座主,超戒寺也是这样,当时国王的支持,形成学派的中心,大家都在里面学习,一直能够按照传统稳定地发展。中国佛教从东汉传入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大量翻译和弘扬,形成了很多的学派中心,隋唐时,基本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征。玄奘大师把唯识学带到中土的时候,我们已经形成自己的传统了,不可能完全参照印度,比较好的一些特色可能不容易吸收。像唯识学派,本来是非常严密,同时注重实践,但我们没有来得及吸收,后来连典籍都丧失殆尽。这些本来都有助于我们修习,但后来却仅仅当作一个学问来研究,这些都和大乘佛法真正的精神有不小的距离。汉传佛教有自己的特征,有非常殊胜的地方,但八大宗派互相之间区分也很大,很多部分不容易融合。道次第把空有二宗,大小乘很好地融合,形成完整整体,互相没有冲突,最后又巧妙引导到成佛的宗旨上,这样的一种方式我们在八大宗派里面没有形成。所以师父说让我们这样去学习,让我们通过《广论》的学习,把佛教各个宗派不同的内容都能很好融合、没有冲突和矛盾地吸收过来,再把我们旧有宗派里面的精华学习到了以后发扬出来,汇归一佛乘,就是希望可以重兴这样的传统。
最重要的是要有发心的人才,特别是僧才出现。作为僧才,我们如何很好的以戒律为核心,同时明了和证得佛法纲要、核心来引导居士,去化世,让大家都能得到心灵修习的价值,这是我们的责任。也需要大量有修习经验,有这样的发心和眼光的居士们深入社会,把好的理念传播到各个地方。这是我们学习《菩提道次第论》这部论典背后很重要的发心,也是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