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100,149
  • 关注人气:66,1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念法功德”系列之五十九:兄弟文化的实践方法——互作加持(一)

(2012-04-01 08:16:04)
标签:

佛教文化

时代文化

心路历程

修行感悟

佛教大学

教育

分类: 龙泉每日
●3月31日龙泉日记

“念法功德”系列之五十九:

兄弟文化的实践方法——互作加持(一)

——戒律研究班班会纪实2011年12月12日

 

 

  贤甲法师:我们一起来探索共建,形成一个良好的模式,就像世间的创意,有点头脑风暴的意味。我们目前可以从整体上确立几个角度,包括学习,学戒,持戒,劝谏,改习气,提策道念。这些内容明确以后,那落实起来应该遵循怎样的一个次第,从哪里开始,下面大家一起来探讨。

1.轮流带课、教学互动

  ——同学们要及时地给带课的同学提出反馈,带课的同学要把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传递下去。

  贤戊:我们的轮流带动学习要前后连贯。前后两位带动的同学之间要作一个交流,进行经验的传递。对于前者来说是结行,对于后者来说是前行。我在带课时,有私下里去问贤丙师,他谈了自己的心得,带动要结合自己的现行以及僧团的现状。这一点给我的警醒很大,要不我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贤甲法师:带课的反馈和经验的传递。

  贤壬:我们刚出家,都没有带课的经验。我觉得只有业缘很近的同学,在一起达成共识,每周给带课的同学作一个反馈,同学有什么优点和不足,这样带课的同学就比较心中有数。如果不反馈的话,自己讲的好不好就不知道。

  贤甲法师:我们的理念就是:在共业修行中破除烦恼,谨防客客气气和不好意思。

  贤壬:我提一个建议,我们上课时,每个同学缘念和回向的方式都不一样,这样有许多弊端,也许形成一个统一的仪轨比较好。

  贤甲法师:嗯,好。刚才贤壬说了大家年龄都比较小,在带课方面缺少经验,如何在技巧上改进?

  贤壬:我觉得有两点:一是学道不难,难在好为人师,我们常常会在带动中增长我慢,有了反馈,这样就会反省到自己的问题。另一方面,虽说技巧很好培养,但其实也很难,尤其是讲佛法,因为要弄清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于世间的演讲技巧。

  贤甲法师:大家以后都会成为法师,我们现在就要培养“讲说轨理”,训练讲课的技巧。

2.每周一戒、主题分享

  ——“持戒心得分享”每周确定一个主题,这样互相的思维碰撞,深入的去研讨,会更有价值。

  贤壬:接着我再提一个建议,我们现在“每周一戒”的分享,已经形成了一个套路。开始大家比较随性,这样容易趣入。我们以后可以每周针对一个主题,比如标宗显德、随戒释相来谈,这样既是复习,也可以深入地思维其意趣和义理。每个人思维的角度不一样,相互的思维碰撞,这样整理出来东西就不一样。

  贤甲法师:这样好,每周一题。我们在学律方面,有没有压力?心态要稳住,才能深入学修。

  贤壬:寺里最近建了一个《沙弥律仪》的兴趣小组,许多兴趣小组也会陆陆续续地开起来。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大家要增进业缘,消除隔阂,否则事情就做不起来。在一个大的环境里,要真诚一点。

  贤甲法师: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兄弟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和合。我们要达成高度的共识,尤其是对师长的报恩和对教法的责任。

3.公开招标、修改习气

  ——我们的烦恼习气是非常顽固的,即使反省到了也常常没有足够的力量改正,所以需要同行提策。

  贤甲法师:下面在其它的方面有什么建议?

  贤庚:这段时间对改习气比较有感触。上次法师告诉我:在卑劣慢和不专注两点上要多忏悔,通过两周以来的忏悔,已经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很多习气自己看不见,也不知道怎么改,希望前面的同学能够提醒,传递经验。找到了方法,就提升很快。上次贤乙师告诉我:看《资持记》,看不懂,可以抄一抄,这样就能够入心。我这样去做了,感觉很不错。

  贤甲法师:改习气,可以结合学戒。他人不好意思提,自己能不能接受,这些都需要有一种好的方法。我觉得可以形成一种“招标模式”,把自己的需求发出去,或私下的,或公开的都可以,比如协助你对治某个习气,比如沟通能力的培养。我们投标就是发心,一旦发心,就有了责任。

(大家都觉得这个方法很好。)

依师、和合、共学

——师父2010年7月开示戒律学习精神

  师、法、友都是围绕佛法,听了善知识教授要奉行,对善知识的话,不是讨论做不做,而是讨论如何做。依师是凝聚业缘、善缘,成就佛教事业,让自己成为团体一员,身心安稳。不在于善知识的每句话是否了义,很多是对特殊时空、特殊人群适用的。要对佛法稀释,让它有效用。太理性了会变成教条。印度、西藏、汉地各宗派,唯识、中观等等,都是要从各角度、立场、观点来辨析,将道理讲透,不是拿一个角度否定另一个角度。各个角度代表其了解和体会。佛和大菩萨的经论为准绳,其他人是别别体会,从别别点有用。太虚大师、虚云老和尚、印光大师、弘一大师等,各人体会、言论与经论不全一样,对现代人可能很有用。否则现代人对经论的体会会更有问题。不同时空因缘,对佛法诠释和对人的指导不一样。指人不一定是系统、完整的,但是是有用的,对症下药,单刀直入,直面问题,跟一个一个法类完整诠释不一样。

  同学之间说的话不是要对方奉行,而是通过切磋变成共行,不是别行,要达成清净、和合、增上,不是比较谁是谁非、谁深谁浅,角色缘起不一样,方向、分寸就不一样。如果讨论后,大家不做,或者各做各的就不行。共学的准则就是允许认识差异,但对目标结果要认同。清净、和合、增上,就要包容、慈悲、善巧,对集体行为要认同,认识到了不愿参与,或者不愿付出,也不行。大家一起做就和合,不是事情本身需要不需要你去做,而是需要大众一起做,这样才能体现和合。学戒同学行为上共做,共学、共修,止持、作持共同去行,慢慢风气就起来。通过自己业力,慢慢影响这个班十多个人,慢慢增加,经过十年、二十年,风气养成,就有很强法的力量。佛教就这样传承发展下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