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282,835
  • 关注人气:66,11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念法功德”系列之五十:“善用法门 趣正法城”的研讨

(2012-03-07 09:17:51)
标签:

佛教大学

佛教文化

出家修行

寺院体验

人才培养

修行感悟

心路历程

教育

分类: 龙泉每日

36龙泉日记

“念法功德”系列之五十:

“善用法门 趣正法城”的研讨

编者按:2011年《法音》第四期上,刊登了师父的文章《善用法门 趣正法城》,其中结合道次第及现实缘起,系统地论述了如何选择法门并深入修行的问题。在“师父理念小组”上,大家就此展开了研讨。

  一、法门广开皆由方便,良药对症各有千秋

  法门是修行成佛的方便,每个法门针对不同的烦恼,有其不同的功能和作用。虽然佛法本身是一味的,都是关于用心的方法,是治疗心病的法药,但不可乱用。很多人修行出偏差也是因为不了解不同法门的各自作用,用错了法门。选择学习什么法门,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的问题。[高1]

  乙:关键是我们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我们怎么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

  甲:我的理解有两点,一个就是学习道次第,有修道整体的概念;另外一个就是亲近师长。具体的因缘就要有具体的人给我们指导,才能了解自己的问题是什么,适合修哪一个法门。这篇文章就是要解决选择哪个法门,怎么修能修成的问题。它分了六块来介绍,我们可以先看下一段。

 

  二、法法相融无有障碍,门门相通入佛殿堂

  不同的愿代表不同的法门,都源自佛菩萨对众生的大悲心。正是为了照顾不同根基众生的需要,佛菩萨才开出众多法门。不同的阶段可能要用不同的法对治自己的问题,所以一般会用到多种法门。既然要建立成佛的宗旨,就必须具备开阔的心胸,对任何法门都不排斥。如何有序地修习无量法门呢?如何入一法门而兼通众多法门呢?依师至关重要。因为依师能帮我们熏习正知见。即使宿生修行等流很强的人也要靠善知识的点化,更何况从未走过修行之路的普通人呢。跟随不同的善知识,熏习出来的知见是不同的,这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道路,但都能通达佛法的殿堂。如果到处乱熏,这里听一下,那里听一下,分别计较,不能会通,知见就熏习不成;熏不成,就不能通达。以分别心,认为处处相违,这是不行的。”

  丙:前两点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够通达一切法门,没有违背,而且都能够用于当下的修行。我们可能都了解法法无碍的道理,但是实际上去做的时候哪一个法门都深入不了,做几步就退下来。那是什么原因,怎么解决呢?《广论》上讲“易于获得胜者密义”,内涵就是由依止师长得正知见。依止一个师长、一个道场、一个团体,然后深入学下去,这样能够熏习到正知见。我们对自己不了解,对一些法门完全只看到一些外相,在名言概念上相互比较,可能会产生很多矛盾和障碍,这些都不是有正知见的体现。

  三、一切法门返观自心,善观五蕴广演万法

  “佛法归根结底是要对治自己、启发别人,而非对治别人。在外在去比较,心被外在的境界所转。学佛的人也容易攀援外境,而不是在内心用功。如果没有对佛法的实际感悟,不能把握其深义,就难以会通各个法门,向别人宣讲佛法,讲来讲去最后自己也会觉得索然无味,甚至对佛法丧失了信心。”

  丙:我们的实际感悟很欠缺,这也是我们不能汇通的重要原因,然后还向别人去宣讲佛法,最后自己也会觉得索然无味。

 

  四、大小二乘修善断恶,闻思而修启慧增信

 “虽然大小乘有共同的法门,但是由于发心不同、方便不同,最终的效果也大不相同。概而言之,小乘空观是为了断恶,视人的烦恼和恶业为空的;大乘空观不仅要观空,还要修善,即发菩提心、造作善业。断恶与修善的性质不同,断恶并不等于修善。对治问题不等于一定就能生起善法,不犯错误也并不等于一定能够增长功德。灰身泯智,心心念念想着个人,想着自己不犯错误,这是小乘的出发点。大乘法则不然,它建立在广度众生、自他兼利的出发点上。
  闻、思、修是一个从文字到义理、逐步将佛法领纳于心的过程,其中思维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听闻佛法是为了让我们树立正知见,培养思维能力。有了思维能力,我们学的法就能在内心等流,从而使善法不断积聚、业障不断消除。一般人平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妄念中,真正有信心的时候很少,所以必须一直不断地串习,用佛法的名言来思维。佛法听了不少,但往往不能依照法义去思维。不思维则佛法的道理不能转为自己的修慧,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能激发行为的力量,最终只能算是掌握了一些知识而已。”

  丙:这里提到大小乘的区别和闻思修的次第。为什么要用佛法的名言来思维?用世间的语言去思维,转心的力量会不够,还容易引起妄念。佛法的名言不太容易引起妄念。比如你说 “三宝”,你肯定不是开玩笑的状态,而当我们说“心理学”,就不一定是很恭敬的状态。这样不断串习,就是在保护和增长我们的信心。

  闻、思、修是《广论》特别强调的修行要领。一般的人听到之后,做的还是了不相干的,觉得只是说一说而已。

  丁:怎样来选择法门?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个文章写作的背景。这篇文章是丙班在受比丘戒后回到龙泉寺向师父请法时,师父所作的开示整理而成的。准净人,净人,沙弥,比丘,他们引导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具体说要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法门往上走的话,是比丘阶段的事。对沙弥来讲,现阶段更需要去做的事情主要是净罪集资,而不是选择一个什么法门去修。当然,这也是一个甚深法门。“三教授”里面龙猛菩萨讲:“一、殷重祈祷师长本尊,二、数数研阅无垢经纶,三、多门净罪集资”。业障要忏悔清净,受戒才能顺缘具足,戒体才能清静,对以后一生的修学都会有帮助。最好改习气的时候也是沙弥这个阶段。通过做大量的事来历炼自己的心。

  第二个谈到的问题是说依师培养正知见。但实际我们去落实行持的时候会有问题:师父经常不在寺里,一个礼拜回来一次,回来时又很忙,能够见到师父的人还是少数,那我怎么依师?就可以通过学习师父的理念来依师,像今天这样。

  然后要去看这个道场主要引导的学修模式是哪种?哪一种模式是适合个人的,哪一种是集体的?我们如果走主流的学修模式,就容易跟道场相应,比较安稳。像禅兴法师、贤立法师等书记法师,他们对师父的理念把握都是很到位的,依止不到师父的时候,可以向这些法师学习,这本身就是依师。他们身上反映出来的就是师父的东西,师父把他的信心、愿力,都传给了这些弟子。

  戊:对佛法的实际感悟,其实也不一定就是要对甚深大法你才能生起实际的感悟。而恰恰就是此时此刻在道场当中、大家工作的过程中,如像观功念恩、善行实践、随众。以前师父讲过,随众修行是正餐,个人修行是零食,正餐如果吃不好的话那身体就不容易健康。把这些正餐吃好了,真正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的话,往往修行是比较稳的,有大众共业的保护。我们有时候越学越习惯于躲开众人,喜欢比较安静的氛围,越来越偏向于自己修,离大众越来越远,其实我个人感觉这是一条远路、小路乃至岔路。上殿你能够上好,精神特别舒畅,好像是很大的电流充电,自己搞的话是很小的电流,是不是在漏电还两说。

  第二,从利他角度,将来我们在汉地建立教法,一定要基于最广大的法门,引导大众,不能是某一很偏的法门。如果大众不能接受,那你接引的人必定也很少。假如我对大众共修的东西体悟比较深,那你一定能够对更广大的人群接引。

  这里还谈到断恶修善,断恶修善其内涵就是持戒。能够把经论上讲的理与此时此地身边的和现前人、团体密切联系起来,不仅对自己好,同时也能让团体和合,让正法久住。师父讲的都能够落实到操作的层面上,很容易入手。

  五、执一废万障道丛生,消业除障忏悔法门
  “执着于一门深入,认为只修一个法就可以了,就会给修习其它法造成障道因缘,最终导致修不上去。认定只有自己学的法门才是最好的,别人的都不好、都不对,如果这样一直熏习下去,这种知见就越来越顽固,最后佛法也就学不进去了。佛法归根到底是心,障道因缘都是我们自己的原因而产生的。需要另外一种境界、另外一种力量来对治,然后慢慢培养一种更高的境界,这样才能步步上升。我们要借助很多法门,才能不断克服各种障碍。烦恼业障犹如毒素。起烦恼造了业,就要忏悔。”

  丙:第五个部分讲的是忏悔。就是说忏悔非常重要,我们很多障碍都是要靠忏悔来对治。但这里不仅仅讲忏悔,很多障道因缘需要另外一种境界、另外一种力量来对治,培养一种更高的境界然后才能步步上升,实际上这个过程中要有次第。《广论•教授殊胜》中说“极大恶行自趣消灭”,为什么能够自行消灭呢?第一,你学了圆满的道次第,了解各法之间的关系,你不会再有谤法的恶业。另外每一个法类都是在帮我们忏悔与他相反的罪业。比如最开始对佛法没有希求心,依听闻轨理就能对治掉。修这个法类也就是在忏悔,非常的对机,不会产生副作用。其实师父在这篇文章里,就开演了《教授殊胜》中的四点,它不局限于道次第,也是我们修行的重要原则。

  六、安住当下以法为心,成就团队担佛家业
  树立起正确的知见,正确处理一门与多门的关系,积极忏悔业障,这样身心就能安住,学修也能稳步增上,就不会躁动乱跑。很多修行人在各种法门间学来学去,跑各种道场,其实都很莫名其妙。到最后自己人老了,体能没了,心力也就没了。学习佛法其实没有什么困难的事情,就是要有信心并树立正见,针对自己的烦恼按部就班地修行,一点一滴去发愿,一点一滴去做,一点一滴去体会,一点一滴去改变,一点一滴去落实。

  要发展佛教,整个时空因缘的变化是众生最大的共业。如果不了解时空因缘,连度众生都是很不现实的问题。所以只能从自己开始,从团队开始,然后慢慢地去努力付出,以影响周围的环境。要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做出一番广大的佛法事业,这种想法纯属异想天开,事情并非那么简单。认识到这一点,就会珍惜当下的每一个因缘——出家的因缘、受戒的因缘、学戒的因缘,珍惜当下遇到的师友和团队。怎样体现善业呢,通过落实于广大事业。度众生的心需要缘在具体的事情上。做同样一件事情,若是佛法的心在主导,那就是佛法。

  戒律的根本是慈悲、和合。佛陀制定比丘戒律的根本目的,是让正法久住,让僧团延续壮大。僧团里每个人的善业都能影响别人,别人的善业也会影响自己,因此所有人的生命和业力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明白这一点,我们持戒时就不会只缘着自己,会以成就团队的心来持戒。僧本身就有团队、和合之意。出家人如果不具备和合团队的观念,“僧”就会有问题。”

  丙:这一段看了之后觉得心里特别踏实,原来学习佛法没有什么困难的事情,其实是我们想多了,比如觉得学习佛法很难啊,一定要找到一个人亲自来教我,或者一定要找一个甚深大法。其实第一是有信心,并树立正知见。第二是针对自己的烦恼按部就班的修行。再如积极忏悔业障,都是最基本的东西。

  不少学佛的人平平凡凡一辈子,丛林里劈材的、管菜园的,往生的时候见到瑞相,大家才知道他功夫高。其实他就是每天做好本分事,为大众服劳而已。这是从简单的角度来讲,难的角度在哪里呢?是要“观待因缘,建立教法”。个人的修行相对容易,但如果大的因缘观待不清楚,个人修行也会遇到障碍。观待众生的共业,这是师父为我们所做的事,也是我们学习师父的理念时要特别注意的。

  研讨结束,大家欢喜回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