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法功德”系列之四十九:如何学习佛教史
(2012-03-05 19:24:10)
标签:
八语微博书佛教文化和尚微博两会出家修行修行感悟寺院体验教育 |
分类: 龙泉每日 |
●3月4日龙泉日记
“念法功德”系列之四十九:
如何学习佛教史
把释迦牟尼佛和十大弟子,以及印度马鸣、龙树、世亲、无著等六庄严的传记,从大藏经里面拿出来全部看一遍,那印度佛教史就熟悉了。中国的只要找出一百个高僧,从藏经中找一百个人,把这一百部传记看完,那这佛教史的水平就相当高了。
有的人学中观学错了,认为一切都是空,所以他不信因果。学佛教史如果学错了,不仅不信大乘,还会把释迦摩尼佛看做一个历史人物;人的这种凡夫和圣者的概念就培养不起来,信心就动摇,皈依心就没有了:这里面损失很大。基督教传教就是让你信上帝,其它的都不讲,伊斯兰教就是告诉你信真主。我们学佛的人就是让你信佛、信因果。历史都是次要的,不懂也没有关系。
——摘自师父开示
甲:师父在《感悟人生》里面说,我们做的是传播信仰,不是研究考据。
乙:就如何学习佛教史的这个问题,我觉得自己确实吃了很大的亏。已经看了不少,使我对一些大乘的说法有怀疑了,该怎么办?
丙:这就是先入为主,再改变就会有困难了。
乙:不知怎么去分辨。比如一些台湾和日本的学者,他们也是出家人,也是有信仰的。他们写出来的东西,让人看了以后对很多事情产生了怀疑和不同的看法。这些很苦涩的……如果内心比较弱,就会有危机。
丁:有信仰就不会有苦涩的感觉,他就会有力量。你看世间的书,很苦涩,但是你看有信仰的就不会,它对生命有启发。为什么师父常常让我们看高僧传记呀?高僧传一方面向我们普及历史,同时也能启发我们向上的力量,让我们有仰望的心。高僧传记可以告诉我们佛教真实的情况,使我们了解每个大师在其时代都是有缘起的。还涉及大师们的行持和策发的力量。
乙:那现在很多学佛人,在世间学佛,或者通过观看网络视频学佛,会听到不少法师讲经,他就强调说释迦牟尼佛就是一个普通人,咱们通过修行也能成就。星云大师讲的玄奘大师也在这么讲,最后把佛搞得很人性,这不是矛盾吗?要是这么理解地话,对学佛会有什么影响?
戊:在各种场合要说不一样的话,有佛学、佛法,还有信仰。如果是以佛学的角度,刚才你讲的,对有文化程度的人会善巧地讲,和居士们啊,没信佛的人善巧地讲,释迦摩尼佛是一个人,然后大家通过学习可以成佛,这是一点,慢慢深入信仰。
研究历史是历史学家的事情,研究历史和看《高僧传》有什么区别?读《高僧传》是让你活生生去了解一个人,去体会他的思想,体会他坚忍不拔或者慈悲济世的那种精神。你如果是一个历史学家,就像咱们从小学学历史课那样,他们告诉你什么事,背了,背了就完。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对小时候的动画片的英雄的形象,或是一些形象,照着他们去做了。因为对他们有信任,在自己思想上建立了目标,然后就会往那边靠,这才是有感觉、有力量的。
己:现在这个时代,经历过科学教育,即使是我们信佛、出家的人,对一些东西也是不容易接受的。比如我们在看《师师相承传》的时候就像在看一个神话一样,个人感觉不是很相应。佛虽然有三十二种相,八十种随行好,但是我觉得现一下神变,咔一下变没了,咔一下变哪去了,在这方面我还是有些疑惑的。其他比较符合常规的,像四门出游,这点是深信不疑的,后来到鹿野苑度五比丘,这些都是一些历史的事件,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也是没有问题的。包括宗喀巴大师也是,我看书里说三大寺都是神变变出来的。这点看的时候觉得好像是太神话了。
刚才说到有些做专研的人,研究来研究去最后就没有信仰了。一些人学习之前,自己是出家人,都有信仰,对这些道理是深信不移的。然而经过一些课题研究,针对性的学习、研究之后,有的人可能多少还有些信仰,有的就完全丧失。看到这,觉得是件很心酸的事情。
庚:这里谈到问题涉及很多不同的方面。我试着把条理梳理一下。首先,对当今佛教史研究状况有意见的,不只是我们佛教界的人,还有许多学者,比如楼宇烈老师,他的观点比较典型。那些历史资料,所谓的“史实”,你怎么知道比神变更有道理?你怎么拿一个东西否认另外一个?你用的这一个要发挥作用还是需要辗转推理半天的,哪个环节一错,整体就有问题了。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对的?这是很直接的问题。万一哪个地方记错了呢?比如你拿一个名人日记做论据,但如果他日记里面是有问题的呢?或许是他怕后人把自己名声搞坏了,故意这么去写的呢?明明是今天没有发生的事情,万一他早上写了一个日记,说要到某某某地方去,但实际去的是另外一个地方。它这中间有误差呢?这些都很难讲的。
你说历史考古,考古发现也是不断累积的,本来考古学对夏代商代文化是否存在是怀疑的,后来考古发现三代的证据非常确凿,前面的考古证据全都被推翻了。所以考古、考据这些作学问的方法本身就是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那你怎么说他得出了真理呢?只能说它在不断接近真理。
另外一点,现在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本身就认定科学是绝对、唯一的真理,这样研究其实是很难的。所以师父说我们学佛先要信佛,首先要有个信仰层面。你从这个层面深入进去,信仰的功底硬了以后,然后你可以从这个地方再去研究。人家可以用他的一套,我可以从我的角度,我有我的观点,我可以去搜索我的历史资料,也能搜集到,我能把他推翻掉。但问题是你要信仰到了一定程度,对经论很通达,这个时候你再去研究历史,找你的相关资料,找你的相应的考古发现,你知道在什么地方挖,一挖出个东西来,把人家推翻掉。但现在问题是我们的程度还不够,信仰还不够,教理也学得不够,这不完全被人家带着走啊?所以师父说,我们真正要研究,应该从释迦牟尼佛和十大弟子,包括高僧传记入手。比如我们读《高僧传》、《宋高僧传》,都是活生生的人物,在历史中互动的,读完能比较有了解。
读历史我觉得有两个角度:一个是纵向的,信仰的角度,历史人物高僧内心的状态是什么样子;再一个是横向的角度,当时社会的背景是什么样子。一般西藏人写的书比较偏向于内心的角度,对于社会环境基本上是忽略。西藏人一般不注重社会文明、文化这,这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所以我们看西藏人写的书觉得很奇怪。我们汉地很多的高僧传,大家看上去能比较相应,就可以从这一部分先开始。
乙:现在社会比较看重物质,比较现实,如果直接去看佛经,很多人因为这个因缘排斥佛教,比如说《贤愚经》里面很多让人读起来就觉得很不现实。
辛:是不是现在科学的解释方法不能证明他是错误的,他就有正确的可能性。
庚:我记得自己当时读《贤愚经》的时候也是有这个问题,不相应。后来有个师兄讲了一句话,他说你知道一个苹果里面多少颗种子,但是你不知道一颗种子里能有多少个苹果。就是说这个世界是无限广阔的,因果的道理很多是超乎我们想象的。所以我觉得,我们至少不要主动去怀疑,慢慢熏习,你读了之后,先了解他是怎么说的。另外从对同行善友建立信心、融入团体开始做起,既有这方面体会,又对历史、教理比较通达的人能够帮我们建立信心。
我最开始学佛的时候,有几个同学学得很好,我对他们比较有信心,因此对三宝就有信心。还有一个就是,我们要知道怀疑本身是一种烦恼,一种障碍——我们信佛前受社会的熏染,佛经的很多境界恰恰就是对治这个。比如法华、华严,就像天空大地一样非常的开阔,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恒河沙国土。当发现和我们心中观念相冲突的时候,我们不妨想一想我为什么不能接受这一些?这个“我不能接受”,是从哪里来的?它说明我的心胸比较狭窄,我对世界的理解有固定的一种范式,是从之前所受教育来的,是因缘所生的。各个时代、地域的教育有不同的特点,西方的人,基督教的人、伊斯兰教背景的人,他们看到佛经,看待历史,理解可能又不同。所以教育也是没有固定性的,因缘所生法。
诵经的时候,就不要从怀疑的角度去想,要用一种清净心去读才能有受用。当然偶尔起点怀疑的念头,那不要管它。读经本身是开阔我们心胸的。我最开始诵也是感觉不相应,诵着诵着,过了一段自然好了。就觉得,也许我不能完全相信它,我还存疑,但是后来另外一种状态,完全打开我的内心。我顺着它这么去想,内心非常开阔。包括读很多的传记也如此。
壬:我们无论读经还是学习方面找到我们的相应点,然后去熏习,是吧?
甲:嗯。今天时间的关系我们就讨论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