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100,149
  • 关注人气:66,1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念法功德”系列之四十七:发心与宗旨

(2012-03-02 07:47:48)
标签:

佛教文化

人才培养

心路历程

修行感悟

出家修行

教育

分类: 龙泉每日

●3月1日龙泉日记

“念法功德”系列之四十七:

发心与宗旨

核心提示:往往我们刚刚发心想做一件事情,就对环境和身边的人提出很多的要求,又不能很好的与身边的人配合,照顾不到他们的感受;遇到困难时退却抱怨,不久就退心了,干脆不干了。这都是心性不稳定的表现,也是慈悲和智慧不够的表现。

“念法功德”系列之四十七:发心与宗旨

 

  小组研讨《广论》上士道“入大乘门”和“由依何因如何生起”这两部分之后,对菩提心的内涵、修习方法及师父关于发菩提心的理念有了更深的了解。

  以前自己学的时候就知道菩提心很重要,《广论》上说“若不以菩提心为教授中心而正修习,仅于起首略忆文句,而于余道微细一分多殷重修,显然于法知见太浅。”从内容的编排上,菩提心教授也是《广论》的中心,前面所有的法类以菩提心为归趣,后面所有的法类以菩提心为前提。师父也特别注重发菩提心,在道场建设的方方面面都体现菩提心的内涵。

  简单地来说,菩提心就是“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心,它有很多种,有不同分类的方法。根据是否见到空性,可以分为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发胜义菩提心的就是登地(开悟)的菩萨。世俗菩提心又分为真实菩提心和信想菩提心(或者叫假名菩提心)。真实菩提心要求视一切有情如独一爱子,为与任一有情结善缘而愿常劫忍受地狱之苦;发了真实菩提心,就可称为“菩萨”,为十方诸佛所称叹。要圆满这一菩提心,必需圆满前面所有的法类,且发心之后还要修习保持菩提心不退的方法,要有相当多的资粮才能做到这些。而我们平时在道场里有很多承担,需要学习的内容也很多,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思维策励,即使稍微生起一点,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串习而保持不退。在真实菩提心之前,还有一个‘假名菩提心’,只要了解佛的功德,皈依并发愿成佛,就算发心,入大乘门。一念起上求佛道的心,就是一念的大乘人,保持一分钟,在这一分钟就是大乘人。通过学习《广论》,在团体中熏习,生起这样的菩提心,是大部分人都不难做到的。此外,世俗菩提心又分成愿心和行心,一般来说,受菩萨戒,起菩萨行便是行心;只是发心要成佛、度众生,还没有开始去做,这叫作愿心。

  在假名菩提心和真实菩提心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心相,也就是师长反复强调的“生命宗旨”。它以假名菩提心为基础,通过闻思经论、抉择相续、实践善行、广发正愿,形成一种一以贯之的力量,任运地体现在我们所做的每件善行之中,把这些善行串在一起,指向同一个目标,就是成佛。这时也许慈悲心的量不圆满,也许出离心的量不够,许多法类没有修起来,但生命的重心已经明确笃定。建立宗旨要靠道总的概念,了解成佛的次第,知道佛必可成,才有信心;各种善法汇归于道次第之中,各安其位,才能一以贯之。学佛之初,就应先知佛功德,真心希求,而发假名菩提心。其后了解道次第的整体框架,建立生命宗旨。

  策发心想菩提心的方法,《广论》上介绍了依靠四缘、四因、四力发心。四缘是告诉我们面对各种境界时如何观待,如何让它引发我们的菩提心。它可以概括成:见佛稀有神变、闻法知佛功德、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由这四种因缘而发愿要成佛。《劝发菩提心文》上讲了十种因缘,念佛重恩,念父母恩、念师长恩、念施主恩、念众生恩、念生死苦、尊重己灵、求生净土、忏悔业障、为教法久住,与这里的四缘是类似的,但更广一些,由此还可以无限地拓广。四因呢,不同的人的心行特点不同,遇同样的外缘,可能内心的感受差别很大。观察自己的内心、自己的生命经历,可以问问自己,我的生命所展现的特质是什么?我有没有很强的向道的心?有没有很强的责任心或承担心?是否常得到善友的摄受?我们常说的生命回顾就与此相关,认识到自己的善根,去随喜、长养,业障去净除忏悔,然后回向发愿,愿能早日发起真实菩提心,早日成佛。四缘、四因具足了,我们当下如何努力,方能使菩提心能够生起、圆满?如果前世修过菩提心,那么今生只要将它接续起来就可以,稍加串习便能生起,这个就是因力,是自力;如果没有修过,则需要依靠环境的力量不断熏习,自己也要努力闻思修行来策发。那么今生通过加行力,能够转变心意,到来生就成了因力,更容易生起了。这就是“四力”。

  有了笃定的生命宗旨,《广论》上介绍了七因果和自他换两种生起真实菩提心的方法,修行这两个法门需要相当丰厚的资粮。一般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心是时进时退的,不是直线上升的,这没有关系,关键是不退失宗旨。有时遇到大苦受,心力低沉,这也许恰恰是改变习气、破除执著、获得大进步的重要因缘。

  宗旨的建立要配合人生目标的建立,目标是宗旨的落实,各种短期和长期的目标是宗旨的体现,也能加强宗旨的力量。如果不知道我这一生要做什么,这一年要做什么,今天要做什么才能最好地利益众生,才是在无限生命中向上提升,“为利有情愿成佛”就是一句空话。建立目标又要有广大的心胸格局,观察缘起,在各种层面的时空缘起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我接触过一批学儒的年轻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志向笃定。志向也就类似于宗旨,在《大学》开篇就讲要树立宗旨,明明德于天下,然后以八德目,也就是八个步骤来讲实现宗旨的次第。儒家在建立宗旨方面有很大善巧,非常贴近日用伦常,当然贴近日用伦常的另一方面就是它没有无限生命的概念,生命的提升限制在一个有限的时空之中,超出去的部分它就不讲了。我们学佛的人如果常去体会世间的苦难,做广大的善行,在宗旨建立方面决不会亚于他们。仁爱基金会的助学、奉粥,广泛地接触社会,每一次善行都是一次建立和加强宗旨的机会。我知道一位同修就是在参加了几次助学活动之后,因为同情孤儿们,发愿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她对心理学、教育学及传统文化有一些了解之后,发现佛教是最究竟的,因此建立了生命宗旨,上山作常住义工。在她的经历中,善行的力量和广大格局的作用都有体现。个人体会发菩提心有三个重要的资粮:一是对三宝的信心,二是与众生深层次相互联结的体验,三是对苦空无常的深刻体验。

  出家人,特别是沙弥、净人,离社会众生有一定距离,那么常住各方面的承担,即是策发生命宗旨的方便。逆境顺境都要以发心为本,但呈现的面貌不同。逆境中强调的是坚忍,金刚心,任遇何苦终不退心。艰苦的承担,磨练耐力和长远心,遭遇逆境是体会苦空无常无我的最好机会;看到身边不足的地方,同行善友做得不够的地方,正好发起不忍圣教衰的承担心;清心寡欲,内心更加平等、清静:这些都与菩提心有关。往往我们刚刚发心想做一件事情,就对环境和身边的人提出很多的要求,又不能很好地与身边的人配合,照顾不到他们的感受,遇到困难时退却抱怨,不久就退心了,干脆就不干了。这都是心性不稳定的表现,也是慈悲和智慧不够的表现,这样的“发心”里带着很强的我执,而逆境正是打磨掉这些习气的最好方式,像想当然、自我中心、缺乏责任感、内心冷漠、不善沟通,都需要在逆境中才能发现和克服。有人说自己有发心,团体没有给自己条件,其实真的有发心,就会具备坚持到底的韧性,今天做不了明天再做,今年做不了明年再做,病时做不了病好了再做,今生做不了来生再来做,在果相呈现出来之前,一直发愿回向、净罪积资。而顺境中重要的是广大格局,大小事情都能兼顾的关照力,以及面对诱惑的自控能力,这些很大程度上是要在逆境中磨练出来的。此外,平常心,长远心也很重要,苦乐相加、八风纵横而能如如不动;坚守宗旨目标,止于至善、死而后已,这都是菩提心的特征和支分。

  发心,追求理想,建立人生目标,让我们的生命动起来,充满活力,这是师长最希望看到的。是故师父常说,“需要大心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