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282,835
  • 关注人气:66,11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念僧功德”系列之四十八:互 作 加 持

(2012-02-05 10:33:30)
标签:

佛教大学

寺院体验

佛教文化

出家修行

心路历程

佛法

教育

分类: 龙泉每日

●2月4日龙泉日记

“念僧功德”系列之四十八:

互 作 加 

 ——大寮总结会纪实(一) 

编者按:我们常说的“加持”,其实很简单,就是受用到别人内心善法的传递。贤甲法师带贤丙、贤乙承担大寮的工作,实践“兄弟亲道文化”,即修行人之间相互勉励,情同兄弟,道上增进。下面是他们的总结记录。

 

承担心得与观功念恩

  贤甲(大寮典座):几个月来,大家一直在默默地做事,因为大家都很发心,所以做的也很默契,没有太多的去交流和沟通。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贤甲(自称)不喜欢讲话,不太擅长沟通;二是贤甲来寺后一直在大寮承担,有些经验,所以默默地把许多事都承担当过去了。其实真的没必要去沟通吗?师父说过“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做事,而是在生活中修行。”大家在大寮里承担,更重要的是借这份工作来修心。大家是如何用心的,贤甲没有太多地去观照。大寮一直很平稳,有没有境界,有没有摩擦,我们自己心中有数。

  贤乙法师:没有境界就不正常。

  贤甲:那我们做事和修行有什么关系呢?师父曾说:做事相对于看书、打坐等方式是更容易用得上心的。对于一般人而言,只是透过看书或者座上修不容易使佛法内涵深入内心。有时候在这些过程中自我感觉良好,但实际上没有提起心力来,乃至于落于懈怠和痴相之中而不自知,只是增长一些文字上的知见而已。而做事,则每时每刻都需要面对具体的境界。当内心中的习性和烦恼出现时,透过自己的反省或者师友的提醒,如果能够看到它们,便是真正实践佛法的时候。下面请大寮的两位同学先谈一下这三个月以来的感受。

  贤丙:团体中每个人每天都在付出,很难看到自己的习气。我这段时间觉得挺好,原因是自己的很多毛病,贤甲师都给点出来了,非常宝贵。对于我来说,如果把贤甲师所指出的都能够改正的话,就很了不起。我觉得我们大家多承担一点、少承担一点都是次要的,关键是能不能发现自己的习气毛病,然后去改正。许多小事情一反省,其背后都代表着自己的状态,我感觉这段时间最大的进步就是来自于贤甲师的加持。

  贤乙:互作加持。

  贤丙:这种加持非常宝贵。出家了,很少有人讲别人的过失,越是没人讲,越显得珍贵。必须要有人来讲,否则这些习性留到何年是头?贤甲师把好多事情都承担下来了,我们不用怎么操心,也没有压力,他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贤丁:三个月很快就过去了,承担最大的感受是,很轻松,没负担,不用操心。贤甲师大寮承担比较有经验,考虑得很周到,没有一点耽误了修行的感觉。常常看到贤甲师一个人在默默地做,感觉自己担当的心还不够。前段时间我早上起床后比较昏沉,贤甲师就把我调到晚上;这样经过一个月的调整,现在比以前好多了。贤甲师不吃药石,早餐和午餐都是他在承担,即使在他断食期间,还坚持做午餐,因为午餐是最难做的。平常大多的菜也是他洗好了,放在冰箱里方便大家随时用。贤甲师代人着想的修持值得学习。

  贤乙:以身作则。

  贤丁:在做事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毛病。以前我在大寮承担的比较少,常常是随着自己的习性来做事。贤甲师指了出来,当时也许不乐意接受,但卯着一口劲,慢慢地去改。近几周遇到的境界多一些,贤甲师说的话记不住,有时候还感觉自己的好,按着自己的去做。后来一反省,师父曾说过:上位即使错了,也是对的;下位即使对了,也是错的。大寮里不仅仅是做饭,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心灵,改变的过程就是“破我执”。所以说不在于事情本身的对与错,而在于事情背后我们的心灵是否提升。

  贤乙:听上位的话就是依师,这其实是在修很高的法。

  贤丁:虽然当时可能不乐意接受,因为我们有烦恼,总是保护自己,把自己装在一个非常硬的壳子里。

  贤乙:保护性很强,所以需要境界帮我们把烦恼勾出来。

  贤丁:大家观功念恩一个比一个做的好,所以需要这样一个人,来指出别人的过失。平时很多问题如果都不说很可能会失去自我,这样的自己真的很好吗?其实不是,需要境界来使自己反省。贤甲师能指出我们的过失,我觉得非常宝贵。

 

大寮在事项上的要求

  贤甲:下面就事项上简单地说一下:我们这里相对还是比较简单的,主要是按时按量按质来完成。

  就时间来说,用斋是准时的。为了不误时,保险起见,是不是可以提前很长时间就把菜炒出来呢?也许一般都会觉得这也没什么大问题。但是,我们要想一想,冬天饭菜过早盛在碗里,容易凉。如果炒的是青菜,它的许多营养都损失掉了。以前大寮要求,青菜类的必须在行堂前五分钟以内炒好,不能太早。也许现在大多时候做的都是炖菜,这样时间就不作要求了吗?提前做好了,当中空闲的这段时间做什么?如果能边工作边念佛,这样从从容容也是允许的。如果这种功用不上,那么这个时间段就是专心地做事,最好最快地把事情完成。师父是最擅长挤时间的,他能抓住每一个碎片的时间来用功,然而我们弟子的量不够,好多时间都是彷徨过去了。我对时间也是很警惕的,做饭常常以倒计时来衡量,误差绝不能太多,所以无形中在时间上对你们的要求也很高。总之,我希望大家不要总是很悠闲的样子,这样下去,如何能把精进力提起来。

  就量来说,因为十天半个月送一次菜,有时候一下子来很多,有的又不能储存。前一段时间有压力,所以做得偏多了一点,有时候有“强迫别人吃”的感觉。从此以后,我们作一个调节,行一个适当的量,多的就装起来,需要的人自己盛。剩菜也不要太多,早上中午的互相观顾一点,太多了晚上也不好处理。虽然可以剩,但我们还是要注意量的把握,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是夏天,有些食物是会变坏的,饭菜在反复热的过程中也会损失营养,同时也是对水电煤气的一种浪费。如果我们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任何时候都要培养一种好的习惯,对量的把握,即是一种观照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尽量做一个适当的量。

  就质来说,虽然出家人过的是清心寡欲的生活,不要求色香味俱全,但求能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用功上,这样是不是大寮同学就可以轻忽斋饭的质量呢?这绝对不可以,因为你是在供养过去现在未来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我向来有一个主张:平常保持一个中道,不用搞太多的花样,能保证营养就可以了。但偶尔我们也可以发发心,做得精致一点来供养诸佛。这样也是在修供养,修皈依。如果一直是一个样子,那么脑子就是木的,久了就失去了创新意识,也失去了欢喜心,完全处于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中,这样如何谈得上修行呢?

 

贤甲师谈发心与不足

  贤乙:今天我们在一起交流,既是工作,也是修行。谈话也是修行,也是一种造业。通过相互的交流和碰撞,增进彼此的了解,当下便与佛法相应。

  贤甲:你们尽是对我观功念恩,你们两个之间有没有什么境界?

  贤丙:我们两人好像没什么。

  贤乙:两人还抢着干活呢!你们两个人一起过来,也是宿世的业缘。虽然性格差异很大,但缘份不可思议。

  贤丙:还有三个月,希望贤甲师更严一点,多提一提。

  贤乙:既然有希求心,贤甲师以后可以加量。

  贤甲:我之所以提出高一些的要求,也是因为以前在大寮时,是贤戊法师带我们,贤戊法师是一个很厉害的人。有一段时间给了贤己法师很多境界,你们可以去采访他。比如说出了漏洞,他会让你去反省,他也不明确指出,直到你反省到位了,他才给你点破,这让人很难受。贤戊法师带动的时候,如果你够量的话,他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他对饮食是有一些讲究的,比如说菜什么时候炒,炒到几分熟,炒出来什么颜色,这些都有要求。有些青菜不能先洗,也不能先切,要到炒菜前现洗现切现炒,还必须在行堂前五分钟以内炒好,提前一分钟也不行。

  贤乙:这都是难度很高的。

  贤甲:下面我先谈一下自己的发心和不足。

  我的发心:因为我做事向来比较快,也许我做半个小时,可能你们要做一个小时。所以我多做半个小时,你们就可以多出一个小时的时间来学习,我常常自己感觉,仿佛是我赚了半个小时的时间。很多人都误会我,认为我喜欢单干,不喜欢别人配合,喜欢逞强,其实不是这样的。

  我的不足:这段时间没有怎么和你们沟通,你们的心声从来就没有去聆听过。还有贤乙法师对大寮的指示也没有向你们传达。常常是临时遇到事情,以一种命令的口气,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也许你们感觉我就像一个独行侠,很难说话,所以也很少同我说话。你们内心里的想法我不太清楚,也许你们有这样的作意:贤甲师是修苦行的,所以饭菜做得越简单越合他的意。关于这一点,贤乙法师曾经交待过:“我们开始时要艰苦一点,否则贪欲膨胀了,很难对治。”信施难消,我们不能把学戒的福报都乱花掉了。如果大家对食物没有贪欲了,那么我们就要把饮食调好一点,保持一个中道。现在大家都在减食,所以就要把饮食调好一点。

  贤丙:想不到背后还有这种用心。

  贤乙: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

  贤甲:这三个月以来,大家都非常积极,非常发心,活抢着干,贤丁比较节约,贤丙爱搞清洁,这些都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

  贤乙:三个月累积起来,等于做了两千多个人的饭,很大的功德。

 

互作加持的意趣

  贤甲:在这里,我不想多说你们的功德。贤甲的观功念恩向来做的都不是很好。如果高标准要求别人,观功念恩无疑会打折扣。今天,大家有什么不如意的地方,我也会毫不客气的指出来。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在努力共建“兄弟文化”,其中有一点便是互作加持。一直以来,我很希望别人加持我。我向来不喜欢给自己加一顶“观过”的帽子,当看到别人有什么过失时,我都希望能给对方提个醒。曾经读过许多祖师传记,他们与同行之间也是互作加持的,提策的非常勤。比如蕅益大师、见月律师等等。清末的曾国藩,年轻时也有很多人格缺陷,也是因为许多善友的点拨和提策,他才能成为影响近代史的重要人物。后来他的湘军人才辈出,主要也是因为曾国藩的勤作加持,他经常去提策帮助别人。弘一大师1933年在福建创办南山律苑时,其发愿文第一条便是:“一、愿学律弟子等,生生世世,永为善友,互相提携,常不舍离。同学毗尼,同宣大法,绍隆僧种,普利众生。”由此可见,同行之间的互相策励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的好多习气自己看不到。 

  贤乙:大家之间,勤作加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