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8,310
  • 关注人气:66,1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念法功德”系列之二十八:戒律学习的意义

(2012-01-05 12:05:43)
标签:

佛教文化

修行感悟

出家修行

北京龙泉寺

戒律

教育

分类: 龙泉每日

●1月4日龙泉日记

“念法功德”系列之二十八:

戒律学习的意义

——关于学修的随谈之一

核心提示:过去的时代,社会结构比较稳定,人们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可能自小身心状态就比较调柔,做人的基本素质、为人处世、团体生活的素质都很好。而且还有清规。清规其实就是戒律的落实,而且有的方面比戒律做得更严。但是现在这个时代,这个基础已经没有了,本身大家身心都是很散乱,业都是很杂染的,这个时代如果抛开戒律,自己搞,就很难走上去了。

“念法功德”系列之二十八:戒律学习的意义
 

戒 律 与 道 次 第

  贤甲:太虚大师提出“大乘渐教”,要将中国传统的“圆顿”改为“圆渐”,强调次第,以适应现代人的根机。感觉我们学习戒律,这和大乘渐教的走法是相应的。这一点是如何体现的呢?

  贤乙法师:之所以重视戒律的学习,还有特别的原因,就是道次第的学修多侧重于个人的修行和烦恼调服,而戒律则更重视团体,更注重整体。另外,戒律在三士道都有很重要的体现。

  贤甲:道次第在中士道的部分比较集中地讲到持戒,怎么说下士道也有体现呢?

  贤乙法师:首先,戒律中的五戒,本来就是人天乘,不杀生、不偷盗等五戒,清净能得暇满人身。另外,就上士道,要在无限生命中行大乘道,利益众生,更要得暇满人身,更要持守基本的五戒。如《四分僧戒本》上讲:“欲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者,常当护戒足,勿令有损毁。”我们平常讲,戒律的根本是“出离心”,其实细致的分析,“出离心”是远因,真正戒律的根本,是“慈愍心”。

  三品发心中下品发心就是说,一切众生皆惜寿命,下品心都是不害众生的慈愍心,由慈愍心来得戒,而不是出离心。你可以以菩提心来得戒,也可以以现世、后世安乐的心来得戒——为了后世升天,来受这个戒,不杀生、不偷盗等,慈愍众生,他也能够得戒。乃至很多人出家本意是想混口饭吃,这样受戒,只要有持戒不杀生等善心,也不能说人家不得戒。因此说不管持哪个戒,至少能够感得人天果。至于说到持戒走向解脱,走大乘道,那是另外一回事了,而更要摄受人天。

  平常我们讲“三学戒为首,菩提律作基”,这是从个人止持的角度讲的。很重要的戒律还有作持。作持这方面一般经论没怎么讲,包括《南山律在家备览》也没怎么讲,但是看看《四分律行事钞》就知道了,第一卷就讲到,对于僧团的和合共住,作持是很重要的,仅仅止持的话还是一盘散沙,个人持个人的,大家在一起虽然能够相安无事,但像安居、诵戒、忏悔,乃至一人作恶,僧团要进行处罚等,都是作持。

 

“念法功德”系列之二十八:戒律学习的意义

 

  为什么说“毗尼住世,正法住世”,而没有说“经论住世,正法住世”,乃至于说“以戒为师”,因为佛陀制戒考虑的就是怎样令正法住世的,而经论主要是考虑个人修行身心的。经论和戒律本来的目的就不一样。

  《四分律藏》载佛陀制戒十义:“一摄取于僧,二令僧欢喜,三令僧安乐,四令未信者信,五已信者令增长,六难调者令调顺,七惭愧者得安乐,八断现在有漏,九断未来有漏,十正法得久住。”

  可以看到“断现在有漏、断未来有漏”,只是其中的一分,烦恼太粗重的话,一方面个人不行,会堕落,而且也影响整体。

 

制 戒 的 目 的

  贤乙法师:制戒的目的不一样,很多因果和轻重都是不一样的。有些遮戒,普通认为的因果上可能很轻,但是制戒却制得很重,比如仅次于波罗夷的僧残罪,其中的媒嫁,说媒在世间没什么恶业的,但是在比丘戒里面制得非常重,因为会被人讥嫌。所以制戒的轻重和因果的轻重是不一样的,考虑的角度不同。

  贤甲:有一个角度是说很多遮戒为防讥嫌,是怕居士造恶业,也是出于一种慈心。

  贤乙法师:对,从个人的角度是这样的,防止居士造恶业。但从整体上讲,让居士讥嫌的话,会令佛教很难立足。

  贤甲:如此看,则防讥嫌本身就是令正法久住了。

  贤乙法师:对。而且防讥嫌是随着时代变化的。在那个时代讥嫌,在这个时代就不一定,反之亦然,因此要注意变化。都是为了令佛法住世,所以有随方毗尼、随时毗尼。

  师父很早就讲,共业的运作和别业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团体的共业运作,一件事情,你个人不做,对自己影响不大,对整体影响很大,像早晨缘念,认为反正没我事,我不参加也无所谓;上殿的时候,我自己去念念咒、拜拜佛还更相应,好像个人修行没什么关系,但整体影响很不好,大家都这样干就散了,这都是有违僧制的,是犯戒的。按比丘戒来说,僧团共同约定的事情你不做,做自己的事情,修自己的行,那是犯戒的。

“念法功德”系列之二十八:戒律学习的意义

 

  贤甲:这在二百五十条戒里面有吗?

  贤乙法师:律藏里面有。实际上更广,比丘戒是具足戒,不止二百五十条,具足戒是八万四千、无量律仪,二百五十条是其中主要的。律藏中有很多戒是佛亲口制的,而没有包含在二百五十条里面的。为什么说要五年学戒?如果就那么两百多条,也不难啊,不用五年学。

  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僧团安排执事看护晾晒的被褥,如果这个执事在旁边入甚深禅定,那都是犯戒的。

  贤甲:依您看,师父说我们以道次第和戒律为基础,都有那些考虑呢?

  贤乙法师:长久以来,所有经论都在讲“戒律是佛法的根本”,刚刚就是说为什么戒律是佛法的根本,而不是经论,这是自古以来大家都认同的。所以师父当然要重视戒律了。但是一般人会认为说,戒律是调服烦恼的,我自己念佛、拜佛,一样能调服烦恼,远离境界,何须戒律呢?他即使嘴上不说,内心会这样想。而且现实的经验也是这样的,参加团体的活动让人生烦恼,还不如自己念佛持咒,更能调服烦恼。

  戒律不仅有调服烦恼的作用,还在于“令正法久住”,在于团体一个共业的运作,和社会的结合,要解决此时、此地、此人的问题,而不是说脱离现在的环节,脱离这群人、这个团体、整个佛教、整个社会。所以戒律有特别的作用,如果理解不到位的话就做不到位。

  贤甲:戒律是很久以前制定的,如何与此时联系呢?

  贤乙法师:首先是精神原则,一些粗的在人性上是相通的,如杀盗淫妄等等。有些事情被人讥嫌,破坏佛教的形象,或者僧团内互相不和合,各干各的,一盘散沙,僧事不参加,这都是令僧团不和的。古往今来问题都是类似的,人心都是一样的,当然表现形式会有不同。所以有随方毗尼、随时毗尼,而且规定说要“遵守僧制”。

 

不学戒的过患

  贤甲:即使知道戒律对团体很重要,那如果有人就自己修好就可以了,不是很关心团体呢?

  贤乙法师:两个方面,首先个人的事情是离不开团体的,个人不需要团体的保护吗?

  贤甲:一方面是需要团体保护,同时也不愿意为团体付出呢?

  贤乙法师:这样的做法本身就是有违道义的,是有违戒律的,会给团体带来负面影响,无形中就造恶业,如果他受戒了,就是破戒的,那包袱更重。本来就是非善业,好像自己在念佛持咒,但是给团体带来负面影响。

  贤甲:如果本来也没有学戒,对这些也不感兴趣呢?

  贤乙法师:比丘受戒就要学戒,起心不学就已经犯戒了。所以就一直背着包袱,就很难走上去了。“三学戒为首”,连戒都没有,何谈定慧?到后来就一直背着包袱,走不久啦。到后来在团体里都呆不住,或者弄得很怪癖,或者障碍很重。

  贤甲:原来有个想法,就是过去有些宗派不太重视戒律,也是有其时代背景,过去的时代,社会结构比较稳定,人们受儒家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是比较深的,可能自小身心状态就是比较调和、调柔的一种,并且懂得遵守规矩,所以可能在戒律重视不多,直接就去参禅念佛了,有时候也能这样上去。但是现在这个时代,这个基础已经没有了,本身大家这个身心都是很散乱,业都是很杂染的,这个时代如果抛开这个的话,就不再容易走上去了。

“念法功德”系列之二十八:戒律学习的意义

 

 

  贤乙法师:没错!古代一般人,做人的基本素质,为人处世、团体生活的素质都很好,而且还有清规。清规其实就是戒律的落实,而且有的方面比戒律做得更严。

  贤甲:禅宗,如果在丛林的话,还是要守清规的,只是戒律守的不是很多?

  贤乙:对。很多是清规代替了戒律。但是也有一些弊病,许多做法是要求眼前的效果,但是深远的意趣不足,真正说让人的内心形成一种敬仰,能够生起一种很深远的和戒律精神相应的心,这种发心会是有些不足。它是一种管理,管理僧团,使大家能够相安,安住才可能成办一些事情。师父在《以戒为师进趣菩提》那篇文章中特别讲到这些问题。

  过去遵守清规,确实是有作用的。现在人什么都不管,就是缘着自己,戒律、清规,什么都不管,自己搞,就很难走上去了,造一些不好的业。

  贤甲:我们僧团里好像也没有特别强调清规,所以如果不持戒的话,就没什么约束了。

  贤乙法师:其实清规就是,集体活动要参加,不参加要请假,这就相当于是一种规矩。只是我们没有特别的处罚措施。没有特别做,也是一种包容,也有它的好处。现代人如果那样弄,可能也受不了,现在人底子都很薄。

  贤甲:从持戒内心的体会,与三宝的相应等等,这些方面看,戒律和清规是很不一样的。有位大德曾经说:戒律就是佛陀的无上密法。

 

 

》》》学诚法师的博客首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