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师访印记之七:朝圣篇:仰止唯佛陀

标签:
佛教文化出家修行摩诃菩提寺那烂陀灵鹫山菩提树教育 |
分类: 随师行记 |
●随师访印记之七
朝圣篇:仰止唯佛陀
那烂陀怀古
那烂陀(Nalanda)源自古代梵文里“莲花(nalam)”,莲花在印度是知识的象征,因此,那烂陀的意思就是“知识的给予者”。据《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载:那烂陀寺“庭序别开,中分八院,宝台星列,琼楼岳峙,观辣烟中,殿飞霞上,生风云于户牖,交日月于轩檐,羯尼花树,加以流水逶迤,青莲菡萏,晕焕其间,庵没罗林,森疏其外……印度伽蓝数乃千万,壮丽崇高此为其极”。然而,那烂陀的辉煌却终结于800年前的一场战火。1861年,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康宁汉在这里发现了一片佛教遗址,经过与《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核对,证明这就是那烂陀寺。
历史上那烂陀寺规模宏大,曾有多达9百万卷的的藏书,历代学者辈出,最盛时有过万僧人学者聚集于此,玄奘大师在此从戒贤法师学习多年,义净大师在此从宝师子学习十年;此外来此学佛的中国唐朝僧侣还有慧业、灵运、玄照、道希、道生、大乘灯、道琳、智弘、无行等法师。玄奘大师《大唐西域记》和义净大师《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对那烂陀寺都有记载。
当陪同我们的导游指着这些遗迹介绍,这里是当时的大讲堂、那里是禅房、这里是僧众宿舍、那里是课室……。
大讲堂的一角
闭关静坐小房
僧众宿舍
干枯的水井
午后的阳光下,望着一城大气的遗址,大家都怅惘不已……
遗址中静思
灵鹫山外山
我们赶到灵鹫山,已近夕阳西下,游客很少,显得冷清。看天色已晚,师父建议坐缆车去山顶。
这里山势奇特,峰峦众多,四周都是一马平川,惟有此山以及跟前的几座小山挺拔而立。正峰峰顶矗立着一块岩石,形似鹫头,故名灵鹫山。还有一说是,这里山上鹫鸟很多,故而得名。通往平台的山路上还建有一座石桥,桥头立有“灵山桥”石碑。山坡旁石窟很多,都是当年众僧居处修行所在。历史上东晋法显大师与唐代玄奘大师都曾云游到此。《大唐西域记》中描写灵鹫山的景色:“接北山之阳,孤标特起,既栖鹫鸟,又类高台,空翠相映,浓淡分色”。
供着灯石窟
相传,佛陀游化印度各国中,最常出入王舍城,住在灵鹫山中。灵鹫山又称耆闍崛山,山顶东西长,南北狭,山中园林清净,福德聚集,是历来诸佛贤圣的住处。佛陀乐居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共住,宣说佛法妙义。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妙法莲华经》、《无量义经》、《佛说法华三昧经》等,都是在灵鹫山上宣说的,所谓“灵山会上佛菩萨”、“灵山胜会”等。
坐缆车直达山顶,那里有日本捐修的“世界和平塔”,塔为白色覆钵式的。在白塔下,可以遥望灵鹫山顶的“说法台”,便沿着山路往那边走。路旁盛开着黄色的小花,美不胜收。登上山顶后,法师们纷纷在说法台前顶礼并开始诵经,随行居士则忙着拍照留念,好象“胜会犹在灵鹫山”。在苍茫的暮色中,拜在“说法台”前,我们在和佛陀时代一样清新的空气中深深地呼吸,眺望远处的“灵鹫山外山”,一切如此静谧,如此安详。
在说法台中供养、静坐
踏访苦行林
22日一早,大家出发去朝拜苦行林,因为那边的路都是乡村小道,于是改乘小车。七八辆小车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向苦行林进发。
苦行林遗址在当地被称为MahagalaCave。大家在山下的一个小村前下了车,沿着凹凸不平的小路上山,山上光秃秃的。与想象中的“参天大树、茂林修竹,清泉流瀑、山花野果”大相径庭。步行不到一公里,来到一个洞窟前。门洞上贴满金箔,约莫十平米的洞内供奉世尊苦行的坐像,此地就是“苦行洞”,由日照法师陪同,师父进到里面礼拜并打坐。
苦行洞口外朝礼的人群
洞外的香、烛供养
洞内静坐
根据佛传记载,离开皇宫的悉达多.乔达摩南下渡过了恒河,来到古摩揭陀国,他在此地遍访名师无果于是继续向南寻找适合修行之地。他在离王舍城不远的一个村子里找到了受人敬仰的乌陀迦大师,跟他修习禅定。很快他就证得了“非想非非想”的三昧禅定。乌陀迦大师对他极为赞赏,告诉悉达多他已经到达最高的层次了,希望他留下来,和他一起教导僧众。但悉达多婉拒了,他认为“非想非非想”之境是不能解脱生死的,他必须往别处继续寻找答案。他知道从现在开始,要靠自己达到彻悟。他慢慢地向西而行,经过稻田,跨过沼泽和溪涧,渡过尼连禅河,再行了一段路,来到伽闍山的苦行林….《佛所行赞》之“入苦行林品第七”中也有“太子遣车匿,将入仙人处;端严身光曜,普照苦行林”的记载。
根据一行禅师在《故道白云》里的描述,这里是险峻的岩石斜坡,悉达多找了个洞穴以做长时间的禅坐,他独自禅坐,极力降服外来的恐惧。他深信一旦身体不再成为恐惧的奴隶,他的心便可以摆脱痛苦的枷锁。他有时坐着,会把牙齿咬紧,舌头紧贴上颚,用他的意志去克服所有的恐惧惊慌。就是他全身都被冷汗湿透,他都会动也不动。又有些时候,他会停止呼吸一段时间,直到耳里如雷轰火烧,头也象被利斧切成两瓣似的。他有时会觉得被刚箍把头紧锁,又或身体被猛火烧烤。经过这种钟的怪异锻炼,他得以加强他的勇气和自律。他的身体更能承受难以形容的痛苦,而同时心中却能保持平静。苦行中,悉达多的身体瘦得只剩下松松的皮肉挂在撑了出来的骨条上。
苦行洞外的朝圣者络绎不决,这边有来自缅甸的朝圣团在诵经;那边又上来了柬埔寨的朝圣团;摩肩接踵,人声鼎沸。师父和法师们终于出来了,面带禅悦,在洞外又静坐片刻,然后起身往山下走。
洞外静坐
下山路上,遇到“丐帮”,他们面色黝黑,衣衫褴褛,以老人、妇女和儿童居多;其中一个左腿有残疾,走路时手脚并用,完全象小狗那样,一瘸一拐,肉身之苦,让人目不忍睹。可怜他们因为残疾和贫穷,人生就象滚钉板,是一种酷刑。师父很慈悲,停下来,弯下腰,微笑着跟他们“结缘”。
朝山路边的乞丐
尼连禅河一瞥
去来苦行林的路上,我们都经过尼连禅河,这里是佛陀当年沐浴的圣地。因为是旱季,河水窄浅。河道异常的宽广,想象当雨季来临时,河水充盈,水光潋滟,一定非常美丽。在尼连禅河的桥上,师父让把车停下来,嘱我多拍几张照片。
一行禅师在《故道白云》里描述说:终于有一天,悉达多在苦行林禅坐时,突然醒觉到这条苦行的道路是绝对错误的。太阳落山了,一阵清风轻抚他的体肤。在烈日下坐了一整天,这阵微风来得特别清新舒畅。悉达多体验到他心内一种整天都未感受过的怡然自在。他体会到身和心组和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实体。决定放弃放弃苦行后的悉达多在菩提树下开始禅坐以恢复健康和保养身心。第二天起来后,他行到河边去沐浴自己,清凉的河水令他感到焕然一新。他花了很长的时间沐浴,由于极度的虚弱,最后他几乎没有气力把自己拉上岸来。他看到旁边有一棵树的枝叶倚在水面,他扶着它爬到了岸边,然而他还是昏倒在了地上……
牧女村今昔
过了尼连禅河上的桥,走不远是著名的“牧女村”,村里有座“苏迦塔祠”,日照法师建议我们到“苏迦塔祠”去拜一下。
根据传说,当年,似乎就在这里,十三岁的牧羊女苏迦塔(又名善生)正带着糕饼、乳糜和蜜糖去祭拜山神,当他看到一个昏倒在河岸边的苦行僧时,便立刻跪下来把乳糜放到他的唇边。得到乳糜滋养的悉达多逐渐恢复了气力,到对岸清凉的树林中修行。
苏迦塔祠设在一棵高大的菩提树下,是一个露天的小小的院子,树的两侧设有神龛,龛内有苏迦塔供养乳糜给悉达多王子的塑像。
牧羊女供乳糜塑像
进到里面,师父和法师们都席地打坐,演觉法师领着大家诵心经,师父随后讲话,大家都“法喜充满”,后来还去了“苏迦塔家”,那里是个颇有气势的建筑遗迹。
诵经
摩诃菩提寺,摩诃菩提树
从“苏迦塔家”出来,我们直奔“摩诃菩提寺”,去朝拜大塔和菩提树。
一行禅师在《故道白云》里描述说:在菩提树下的静坐中,悉达多王子回归到自己,他发觉自己全然在世法中。一次呼吸、一串鸟鸣、一片树叶、一线阳光,任何一样都可以成为他静坐时的主题。他从静思他的身体进而静思他的感觉,再从静思他的感觉至静思他所体会到的,包括在他心中起伏的每个念头。他体悟到身心一如,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着宇宙的一切智慧。他知道只要他细心看一粒微尘,他就可以看到整个宇宙的真正面目。微尘本身就是宇宙,如果微尘不存在,宇宙也不存在。他跨越了常我这个自我个体的意识,他猝然明白他一向都被吠陀对常我的错误理解所蒙蔽。其实,没有一样东西是有自性的,无我才是万法之本体。
一天接着一天,通过念念留心专注的觉察,悉达多的心、身和呼吸都达至完满的合一。进入甚深的禅定之后,他看见自己的过去生,和所有生世的生生死死。他看见无数星体和世界的建造与毁灭,他感受到所有生灵的喜乐与悲哀,他看见自己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蕴藏天地万物……。一天接着一天,他的体悟越来越深。他见到众生因为不明白他们实与万物同体,而陷于苦恼。这种无明,产生了无限的悲忧和烦恼。无明是贪欲、愤怒、傲慢、疑惑、嫉妒和恐惧的根源。当我们学会把心静定下来以看清楚事物的真相时,我们便可以对一切达到全面的了解,因而将苦恼接受,化为爱心。
一天清晨,悉达多看见晨星在天边出现,象一颗钻石闪闪生辉,他凝望着星星,油然而生的慈悲使他感叹起来:“原来所有众生都潜藏着开悟的智慧种子,可惜我们多生多世都被淹没在生死的汪洋里!”那一刻,他的苦痛全消,心里充满着如沐春风般的快乐。他坐在菩提树下,如晨曦一般,他的脸孔和身体都散发着安详、喜悦和平静。
摩诃菩提寺内访客不多,安安静静的。日照法师引我们先到塔内的大殿内瞻礼佛像,然后出来绕到塔后的菩提树下,金刚座前,师父坐下来,开始做“功课”。日照法师带着大家依次坐在师父身后。高高的菩提树下,阳光透过老干新枝,洒在身上,感到无比的温暖与宁静。
大菩提塔(摩诃菩提寺)
塔内礼佛
大菩提树
菩提树下静坐
摩诃菩提树下,师父坐了许久,神情充满禅悦。起座后到塔园内水陆法会的佛台上香,又坐片刻,从国内赶来参加法会的法师、居士们见状都十分欢喜,大家于是赶紧拿出相机,依次与“定中的师父”合影留念。
第二届国际水陆法会横幅
菩提树前供香
菩提树下静坐合影
与菩提树前举行水陆法会的僧众合影
》》》学诚法师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