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师访印记之二:甘地陵园和印度门中感受朴素与和平

标签:
佛教文化和合团队全印度菩提伽耶比丘僧伽会甘地陵园印度门教育 |
分类: 随师行记 |
●随师访印记之二:
甘地陵园和印度门中感受朴素与和平
11月19日,上午参观甘地陵园和印度门,下午与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主任苏施乐·高尔先生会谈。
甘地陵园空荡荡的,主要是树木和草坪,有一处甘地遗体火化的石台,也较简陋,整个的氛围让人领会到圣雄甘地朴素的生活、宽广的心胸。
甘地遗体焚化处
一群小学生过来,穿着的红色薄毛线衣作为制服。我们访问团请他们一起来合影。他们都显得文静而又朝气蓬勃,我看着欢喜,心里祝愿他们能继承和发扬佛陀和甘地的精神。
印度门类似于法国的凯旋门,门墙上刻写着很多二战中牺牲的印度军人的姓名,在张扬着国家的尊严和光荣,然而也隐示了现代文明的残酷。
印度门墙上刻写二战阵亡者名字
印度门上空很多鸟在悠然飞翔,不时停落在门墙上或又飞往空中。印度门四周水泥路中不少狗放身酣眠,全无警意。呈现出人兽和谐的景象。
印度门上栖息的鸟
有访问团的成员说:“这个国家的人一般不杀生,鸟、动物不怕人。”我记起所看过的《甘地传》:甘地小时候信奉印度教,不吃肉,后来受西方文化冲击,被人劝着吃肉,但良心不安而忏悔,还是回归吃素。甘地还吸收佛教的众生平等和慈悲的思想而倡导贱民平等和非暴力,如甘地说:“印度教中把不可接触列为教规,那是一种腐化的部份,或只是一个赘瘤。”又说:“请看菩萨(指释迦牟尼佛)的慈悲,不但施于人类,而是广泛及于一切生物。”
东方文明的和平精神和智慧在现代竞争文化的浊浪冲击中有时隐没,然而其光明永在,给人以启示和希望,等待着浪子们的回归。正如师父的文章《大乘佛法与人文道德界说》中说:“近现代以来,西方‘二元对立’的哲学思想主导世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理性主义和物质文明被片面解读,心灵经验和精神文明被极端忽略,引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道德沦丧、信仰缺失等诸多的问题。教内外众多有识之士深入反省西方文化思想,大力呼吁人文道德,高度肯定以‘和谐统一’为内在特质的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对人类和平发展的巨大价值,如太虚大师在《佛教史略》说:‘世界佛教之昌明,世界众生之幸福也,而关系我国如是其重。……佛教固非变不足以通矣。宋、明之际一变而儒学益以明,佛学益以通;今能乘世界之思潮再一变之,古今东西之政教学术,皆将因之而愈明!全球慧日,于是乎为不熸耳。’1972年,英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与日本著名学者池田大作的对话中说:‘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1988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在巴黎诺贝尔获奖者国际会议上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1996年赵朴初居士在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汉城大会开幕式致词说:‘在未来的世纪,人类的幸福和世界的和平,将主要取决于人类精神品格的自我完善。在这方面,佛教有自己独具的优势,一方面能给人类提供一种精神信仰,另一方面又具有总持人类文化、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智慧和方便。’”
印度门前留影
印度门前大合影
愿中印两个东方文明大国回归古代的友好与合作,在新的时代引领人类走向和平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