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法功德”系列之二十一:怎样平稳学修

标签:
佛教文化师父理念出家修行和合团队弘法建教修行感悟教育 |
分类: 龙泉每日 |
●11月23日龙泉日记
“念法功德”系列之二十一:
怎样平稳学修
编者按:成就佛果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初机修道,未免会有许多困惑。像自己这样修来生有没有保障?开悟有没有消息?怎样快速成就?怎样面对现实学修环境中不如意的地方?近日,收集了同学们的一些问题,向贤甲法师请益。法师的开示落脚到皈依上,只要我们有纯净的信仰和广大的发心,必能克服所有的难关,走最稳、最快的道路。
近日,收集了同学们的许多问题,再次向法师请益。
我问:“法师,第一个问题,有同学不知道我们目前这种学修状态下,自利和利他能达到什么样的层度。分几个方面,一个是自己下一生有没有保障,我们念佛未得一心不乱,临终的时候念头把握不住怎么办?在利他方面,同学会问,我们的超度有用吗,没有功夫,自己都烦烦恼恼,真的能利益到亡灵吗?对于接引社会大众,也觉得内心没有证量,无法契理契机地点拨,让人家产生信心。”
法师说:“只要有皈依,来生就能得人身,靠的是三宝的力量。皈依能使业障轻微、不堕恶趣,能得广大福、清净慧、妙欢喜。佛经上说,礼佛一拜,能得从头顶到金刚际中所有微尘数的转轮王位,这么大的功德。更何况得人身并不是很难的,当代催眠和对记忆前世的小孩调查提供很多案例,《生命不死》、《前世今生》这些书中就有提到的。只要没造什么大恶业,得人身还是比较普遍的情况,而得暇满人身就很难了,要五戒、广发正愿等。皈依这么大的功德,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广论》上说,因为对同梵行者没有恭敬心,互相观过,福报都折损掉了!我们平时其实都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本来皈依心起来,随众学修、承担,内心就很安稳了。我们太关注自己的觉受,总想快速修出点什么东西,想着自己,就没有皈依三宝了,结果福报都损光了。这都是对三宝信心不足。
至于说利他,那都是三宝的功德,我们那一点功夫本身能起的作用是很小的。目键连尊者那么大的神通,还要依靠僧团的力量才能超度他的母亲,和合僧的力量就有这么大。只要这个僧团在相上是和合的,能够如法羯磨,当然作法事的时候要用心、至诚。对非人是如此,对人也是一样,僧团清净和合,就是社会的表率和标杆,哪怕个人没有修证的功德,也能度化很多人。这是从整体的方面去讲,不是说我要专门度化某几个人,那每个人的因缘不同。换个角度,靠团体的力量,那么信众有一个环境可以积资粮,可以走上去。如果只是个人修行很高,信众只能仰望,真正要走上去的时候,发现距离太远,没有办法。
当然,这样一个僧团需要和社会有良性的互动。我们能对国家、社会产生什么作用?这样才能引导社会大众,政府、社会才能理解你要做什么,才愿意护持你,才能有更多的人来种善根、积资粮。佛陀制戒有随方毗尼、随时毗尼,如果一味的离群修苦行,与社会格格不入,佛教就越来越被边缘化,那不是佛陀的本怀。就个人修行来说,出家人戒律是最根本的,戒律的核心又是皈依发心,好好发心为常住付出,每件事认真做,每堂课认真听,自然能共同增上,很多问题到时候就超越了,根本没有问题了。”
我问:“许多地方讲‘得人身如爪上尘,失人身入大地土’,这如何理解呢?”
法师说:“看从什么角度来讲,六道当中,人道数量确实很少,祖师大德策励我们珍惜;就自己来说,如果不好好努力,都有堕落的可能。但在现在这个时代,一般人的根器不够,听了这个话就很恐怖,坐立不安,一心想早点了脱生死,也顾不得别人了,心胸格局就不够广大。一般人想个人了脱生死,又往往福报不够,社会、家庭、团体不支持、不护持,障缘很多,不能安稳学修,需要营造善缘,但心里又忧急,不耐烦踏实营造,形成困局。还有只注重最后一念怎样,其实死后首先是由我们的重业牵引的,《广论》上说依重、近、串习的业次第感果。
有一个国王问佛,我平时护持三宝,造作善业,但如果我骑马出行的时候马受惊,把我摔死了,我那时惊慌失措,就这样死了,我会不会堕落?佛陀举了一个譬喻,如果有一棵树一直在往东边生长,现在把它砍倒,树干会往哪边倒?肯定是东边,不管你从南方、西方还是北方去砍,树都会往东边倒。我们生前殷重地去行善,善业重,先感果,就不用担心来生怎样。你的皈依心、道心不变,业都造在善法团体里面,结缘的人都是三宝弟子,那来生自然生在佛化家庭,且很早就能回到团体,继续学修增上。”
我问:“我们道场要建立汉传佛教修学体系,那是不是说现在还在一个摸索的过程当中?”
法师说:“《广论》,戒律,师父的开示,这些内容就已经够大家学的了,我们现在也有班级,分层带动,每个阶段的目标、重点都很明确。当然要学圆满,可以有更丰富的内容作补充,这个看因缘了。佛法不外乎戒、定、慧,经论都是讲的这些,不是别有许多的知识要学。禅宗不立文字,在丛林里面大众熏修,自然都磨出来。藏地要学五部大论,那是有全民信教的基础,能够保证稳定的学修,把经论的基础打得非常扎实,从小孩子开始一点一点背,慢慢积累起来。如果社会条件不是全民信教,那这个模式就难以坚持,现在社会环境变了,那里就开始出现一些危机。就以前那样的条件下,他们也只有四分之一的人是学僧,全部精力学经论,学到格西的更少,都是有大福报的,家里很富有,能供得起孩子学下来。其它四分之三的人都要干很多杂役,只是这些人的情况没有宣传,我们不了解。
所谓修学体系,都是要人实践出来,一个团队走出来。学什么、修什么、怎么积资粮,怎么与社会大环境相契合,师长都想好了,我们这些弟子的条件不够,需要慢慢来,就像大病要渐渐治,小树要渐渐长,急不来,欲速则不达。
当然,道场是在开创期,不可能说一切准备好了,请我们来学。那样倒真不一定学得好,因为我们不会珍惜。就好像家里穷,但一个孝顺的孩子不会说:父母不好,什么都不给我。他有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努力去帮助父母。现在我们去发心,正是因为条件不圆满,我们为后人去开创,能积到殊胜的资粮。”
我又问:“还有一个问题,祖师常说修行要寂静,我们现在各种活动、互动很多,这怎么理解呢?”
法师说:“修行要依戒、定、慧的次第,戒生善法,断恶法,就好像你已经有许多宝石了,蓝宝石、绿宝石,虽然不是纯一的,但都是宝石,然后你再让它精纯起来。定不是像我们一般理解的,心不动,它是于善法有堪能性,也就是内心的善法生起时能够专一自如。如果一开始就离开境界,少事少业,希求独自寂静,那就好像一碗水,你让他平静下来是很容易的,但也只是一碗水,它没有多大承载力,如果遇到大的境界时可能就不行了。你可以让心量先扩大,如大海一样宽广,然后再让风平浪静,静谧中蕴涵着广大的承载力。佛菩萨的心,你能说是不动的吗?佛菩萨常起大悲,观照世间,恒无间断,悲心的力量比海潮还要波澜壮阔。当然不要没事攀缘躁动,要好好随众,做事的时候好好做,学习的时候好好学,自然身心安稳,少烦少恼。这种寂静是需要的,且与周围是和谐的,是可持续发展的。
戒就像一个栅栏,先把心马限制在一个范围内,让它不要跑出太远,再慢慢调伏。如果没有这个栅栏,一开始就说要直接把马拽住,按倒,那万一一下子拽不住了,马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如果总是说我自己怎么把烦恼按住,那万一哪一天烦恼起来了,你按不住,可能整个就滑下去了,也没有人能拉住你。皈依和持戒来自于对三宝的一种信任和责任感,依靠共业的约束力量。你要佛法久住,怎么能做出越轨的行为呢?如果出家人做得不如法,那样会给团体、给佛教带来多大的负面的影响啊!过去的贤甲、贤乙,问题都出在不皈依僧团,自搞一套。他们都是长期不随众,不愿意和大家在一起。贤乙和我关系好,我劝了他几次,他还听一听,但还是背离僧团,终究不行。贤甲走之前那一段时间都不和僧众一起过堂,跑到居士那边去用斋,这样就愈发远离僧众了。虽然信佛学法,但不皈依僧,就是皈依不具足,其信佛学法也必定是肤浅的。皈依的力量越来越弱,戒的力量也就越来越弱,烦恼业障现起,就还俗了。佛教界有一句流传语说‘参禅的脾气大’,因为很多参禅的人太急着个人了生脱死,慈心待人、和合团体的戒力不够,别人有一点点妨碍他修行的地方他就着急上火。佛世时还有一位比丘,得四禅了,结果他从四禅里出来,被一个女人引诱,就犯了大戒。皈依僧、持戒就不会有这些问题,四加行中第一个也是皈依嘛。”
我说:“法师,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有同学说自己和师父业缘浅,怎么能拉近业缘?”
法师说:“先皈依僧团,和上位、同行结好业缘,因为师父心都在僧团上吗。你如果去给师父顶礼,师父不一定就高兴。如果好好随众,帮助同行,为团体付出,就能让师父欢喜、少操心,和师父的心业就是相顺的。要有广阔的心胸,与善知识的心胸相顺,并顺应现前缘起来种正因、结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