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鹏之适南冥——2011年中国移动开发者大会纪行(二)

(2011-11-12 07:33:52)
标签:

佛教文化

寺院体验

中国移动开发者

教育

分类: 僧众弟子

鹏之适南冥

——2011年中国移动开发者大会纪行(二)

 

  三号那天五点就从寺里出来,到会场时间还早,就和张静站在大会日程前研究起来。一会儿林奥杰也到了,两人开始为我逐个介绍起大会的主题发言人来:李开复、蒋涛、张亚勤、黄晓庆、雷军等等,讲到每个人的经历,他们的公司以及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他们的追求是什么,为什么……我总要刨根问底。

  “李开复是个传奇人物,先后担任苹果公司交互多媒体副总裁、微软全球副总裁、谷歌全球副总裁,著名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就是由他一手创建,”林奥杰对我说:“取这个名字,表现了父亲对他所寄予的民族复兴的厚望……”我津津有味地听着。

  若是几年以前,我本对此不屑一顾。然而几年的出家生活,让我多少放下了一点慢心和执著。原本蔑视权威的愤青,渐渐看到自己的无知,现在的我能够认识到,往往一些在世间取得大成功的人(无论学界、商界还是政界),都不是那么简单,这里边有业果的法则,也是共业缘起的代表,其中自有极大可观察处。

  调侃不能让自己变得更高明,特别是对那些本该尊敬和随喜的人。一个人为什么能够统领大众,受到众多人的拥戴?那是因为他多生以来心里就有大众,就曾为众人谋福利。如师父在今年十一早斋开示中谈到的,过去造下的这一份心业力,就是你这一生的潜力。一切皆非偶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番前行介绍下来,让我对上午大会的六、七个主题发言人的背景基本有一个了解。尽管只经过短短的一刻钟,但这里边信息量极大,看似只是一个个创业的故事,但在我头脑中原本空白的一片区域,却已勾勒出了框架和坐标,显要处也有所填充和建立。

  听话听音,发言者来自产业的各个分工和层面,他们的背景不一样,立场不一样,他们想藉此发言传达的信息不一样,期望得到的效果也不一样。我发觉无论一个发言是精彩也好,乏味也罢,都不是平白无故的,这里边有一些看不见的东西贯穿始终,究竟是什么呢?

 

鹏之适南冥——2011年中国移动开发者大会纪行(二)

李开复的讲话

把一件事情做到底

  头天给我印象最深的发言是顽石互动的创始人吴刚,“没有一家公司是凭空成功的,它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做很多很多工作。在这种流行快的年代,我们这家公司其实是一家慢的公司。”他如此说到。这样的话在整个会场躁动、激昂的气氛中,是不容易听到的。

  “我们跟很多同行有一个比较大的差别,大家有时觉得一个地区赚钱,就想在所有地区同时展开,这时往往就对一个地区或者平台的市场没有做透。而我们一个阶段只跟一个公司签约,我们会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帮助他在那个国家把市场做透,即便第一个月的收入市值不是很好,但我们有耐心用更长的时间把它做透为止。”

  事情往往是这样,我们只有在一个点上不停地深入,才能够收获到把握全局的经验。

  前段时间做文集数据库,我花了不少时间去考虑团队未来项目的规划和人员准备等等,盘算来盘算去,只是把自己搞得很不安住。好容易有机会去请益师父,结果被师父给k了一顿:

  “不要老把时间花费在这些无谓的人事上,你就找这些人慢慢去干就干好了,有多少人就做多少事,在做的过程中慢慢就干好了。不要工作还没开始,就弄出好多的问题。我们不是去找问题,我们是要去做工作,知道不知道?工作没有推展,最后老是一大堆问题有什么用?你要做事,工作是主要的,在推动工作的过程中来解决问题,不要把问题当成是主要的,你把这个主次搞颠倒了!”

  师父的教导太及时了,不然按计划第二天我就会犯大错误。结果是,第二天晚上我找到贤启法师,忏悔自己过去一段时间的胡来;因为不善沟通,及以自我为中心,而给他人造成的损恼。法师很慈悲地抽出宝贵的时间和我谈了很久,这是我第一次得到贤启法师的教导。

  我们的心如此顽固,就像一颗坚果,无明烦恼是一层厚厚的壳子,里面漆黑一片,这不是那么容易突破的。只有自己不断去努力,有机会得到善知识的加持,像是给你砸了一下,砸出来一条细小的裂缝,透些微光和新鲜的空气进来,让我们看到:哦,原来是这样子!然后继续去努力。

  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底,做好,这很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机会品尝到成就一件事情所将经历的“问题套餐”。我们自己的发心会退失,外在的条件不具足,因缘有聚有散,别人的烦恼,自己的业障,凡此种种,接踵而至。一个一个去认识、反省、解决,等到都解决完了,事情就做好了,我们也成长了。从那时到现在,事情做得更安心,一切都自师父的加持而始。

  因此,这天听到吴刚的发言时,会比较有感触。

 

大小之道

  转天来是分论坛的内容,上午选择了“产品与设计”分会场,其中ecio design公司创意总监张卷益的发言听来很受益。

  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们的设计公司服务了国内外一百多个不同的品牌、不同的厂商、不同的产品,所设计的产品有三四百款,而他本人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去和不同公司的执行官、项目经理、产品经理去沟通交流。他说:“一个好的产品,必然会需要一个好的设计,但一个好的设计不一定能成就一个好的产品,如果你在别的环节上失败的话。资源是有限的,你做一个产品的时间和金钱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一直告诉我们的客户说,希望您不要在设计上浪费资源。”

  听到这样的话,多少让人有些意外。然而结合昨天的很多发言来看,一个人以及他的团体能够取得成功,总要站在更高的缘起上,才能够将问题看的清楚。

  师父在十月六号的早斋开示“养成好习惯”中谈到:“俗话讲要看到问题的本质,这也是正见。因此看问题不仅要有角度,还要有高度。就如拍照片,可以选一个角度,如果要拍全景,要直升飞机在高处才能把全景拍进去。因此对事物的认识要有高度,才能够对这些问题有全面的把握。”

  这是就看问题的层面与内心的格局来讲要有高度,具体到做事情时,很重要的就是要搞清楚自己的状况。大小皆有其道,如果没有一定的高度,往往陷在里边,混淆了身份。

  接着,张卷益谈到了他的“大小之道”。

  对一家大企业来讲,它有资本优势,能够做大的事情;有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有自身大的用户群,可以去做研究和引导。同时也有不利的一面,如执行效率低、品牌形象固定、沟通成本大、市场反应速度慢等等。对这样的企业来讲,建立统一的“设计中心”会比较重要;同时因为拥有大量的用户,这是很好的去做分析、研究与创新的条件。

  “我们这些产业的巨头,在跟最底层的小公司做一样的事情,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中国的企业有时候走不出去,这也是一方面的原因,因为我们总是把我们的研发、设计力量花在一些没那么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上。”他说到。

  而对一家小公司来说,它的执行力会很强,各种方案能够被迅速地实施与验证;响应速度快,能够根据反馈迅速调整自己;沟通成本低,大家可以紧密地在一起做事情;没有品牌约束,自由度高。就不足来讲,小公司缺乏各种资源,如品牌资源、推广渠道等等;用户认知度低。

  对这样的小公司来,“首先要把品牌塑造得很好。如果你能设计一个好的品牌,比如说用户体验的整体性、用户的情感认知等等,让用户无论在任何一个平台上、任何一个不同的产品上,或者任何一方听到你,对你的感觉都是一样的。他可能说不出来那是什么,但他知道这是你的品牌文化和影响。”张卷益说到,“其次,小公司一定要去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要保持快地前进;要做快速而有效的决定;要快速地去做迭代,抓住机会,不断调整。”这样才能争取到一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无论一个公司也好,团体也好,项目也好,产品也好,自身的缘起都是不同的。我们如果对当下的情况没有很好的观察,只是把过去的知识、经验与思维习惯,不加简择地应用过来,给自己安立一个不切实际的身份,给周围人安立一套工作的规范,总是认为外在应该怎样怎样,别人应该怎样怎样,然后自己才能够做事情,这样最后总是搞的自他都辛苦。

  佛法的智慧,来自于对缘起的深入观察。世间人尚且将此辨析得清清楚楚,出世之道,岂能反更迷此?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去不断学习与历练的。保持一颗谦虚好学和向上仰望的心,才有可能得到一二。

  在这一点上,我很惭愧,现在能够有这么一个机会,一点一点去坚持努力吧。

 

鹏之适南冥

  总有人过来好奇地向我询问,想知道一个出家人到这个场合来到底想干些什么。“保持一种关注。”我这样说道。

  两天时间,早晨五点出来,尽管下午五点半就能结束,因为堵车,回到寺里总也要晚上九、十点钟了。出家人在世间行走,根本要注意的是密护根门,莫要乱听、乱看、内心散乱。可我这次过去,就是要去听、去看、去学习。内心没有功夫,怎能不散乱?

  戒律是出家人的根本,关于受戒和持戒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是说受戒得到戒体像是建立一圈院墙;而持戒随行,像是在此院墙内营造楼阁,二者缺一不可。有了受体没有随行,好比空围了院落,里面什么也没有;而只有随行没有受体,好比建了一个楼阁,却没立院墙,总有被洗劫一空之患。我只是沙弥,还未乞得具足大戒,相当于还未安院墙呢,因此这次真是感觉遭洗劫一空了,闭关学习时获得的不错的一些身心状态,不长时间就耗没了。怎么办呢?当前的我只能以愿为甲了。无法止息散乱与烦恼,我就不断去提策宗旨与目标。

  这次过来比较意外的是,发觉有很多人已经知道了龙泉寺,甚至来过龙泉寺,并且其中不少都对龙泉寺有很好的印象。大家能够对佛教有这样一种正面的积极的认识,可能只是很简单的一个心念,却因而能够得受其益,有了一个觉悟生命的契机。殊不知这背后凝聚着善知识多少的悲心愿力,又有多少人在默默地付出。龙泉寺僧众不拿单资,谁又是为了赚到一点钱呢?

  在古代遥远的北方,有鸟名字叫鹏。鹏的脊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它乘着旋风直升到九万里的高空,穿越云雾,背负青天,然后直向南海飞去。池泽中的小雀讥笑说:“它要往哪儿飞呢?我腾跃上下有几丈高,在蓬蒿丛中穿行,实在是飞翔的极好境界了。它还要飞到哪儿去呢?”此大小之辩也。(《庄子·逍遥游》)

  三号晚回到山上已经九点多了,去大寮看还有没有吃的。见到空空的大寮里面只有典座贤喻法师一个人在那里忙碌着,他在炸豆腐,为第二天的午斋做准备。“给大家炸点豆腐和面筋,改善改善。”贤喻法师憨厚地笑笑。看到在案上还放着几大盆待炸的豆腐,我很差异:“干嘛不让他们沙弥和净人来做?”

  “没事,没多少活,没多少活。”贤喻法师轻声说着。

  法师给我热了一些丸子和一碗粥,安排我坐在一旁。每一件小事的背后,都有人在默默地付出。法师没有再讲话,房间里只有炸东西的咝咝声,这就是一个大比丘的行谊。

  我在静默中用完了晚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