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庆佛教文化系列之四:生命的宗旨

(2011-10-03 08:32:25)
标签:

北京龙泉寺

中国佛教协会

参访寺院

佛教文化

生命的意义

分类: 龙泉每日

10月2日龙泉日记

2011年北京龙泉寺国庆黄金周佛教文化系列活动报道之四:    

主题开示:生命的宗旨 

 

  今天是10月2日,也是国庆黄金周系列文化活动课程开始的一天。作为生活体验场的第一门课程,禅兴法师关于生命的宗旨的开示以及影片导视《孔子传》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获得了热烈的反响。

  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一转眼就过了一半了。人的客观状态在变化,与此同时,我们的精神面貌、我们的生命是否有所改变呢?

  由此,法师提出了问题。人生在世,有很多的追求。但在追求这么多东西的背后,生活最根本的动力是什么?人在世上到底在追求什么东西,我们活着的动力又是什么? 

  学员分组讨论的结果很是多样化。有的学员想通过对佛法的学习,重塑自己的生命,并在生生世世中去实践。有的学员接触佛法较少,但愿意用生命、才华去探究。更重要的不是理论而是实践。佛法精神目的在于影响大家,改变社会风气,这些不仅仅在于自己,而是启发社会价值,由内而外,提高整个社会的精神风气。

  自然科学,是从宇宙现象中提取共性。我们也可以从万事万物中提取共性。这个共性就是规律,是客观事实存在。而佛陀,已经把这个规律提炼好了,就是这4个字——离苦得乐。大家的追求是不是都可以归纳到离苦得乐去?

  探究宇宙人生的奥秘,会不会很快乐?如果你认为快乐,就会去探究。如果你认为学习快乐,就会去学习。还有自我价值的体现,不论精神还是物质,能够得到体现,感受到认同感,就会觉得充实;反之,没有体现,我们就会痛苦。

  我们强调重塑生命,实践经典,这是为什么呢?当我们的境界不断升华,一定会感到越来越宁静、欢喜。快乐多了,才会走这条路。

 

国庆佛教文化系列之四:生命的宗旨

 

  世间人吃喝玩乐,也觉得很快乐,就不会顾及那么多。寻找身边有意义的快乐的事情,逃避痛苦的事情,就是离苦得乐。喜欢的想要的就是快乐,不喜欢的不想要的就是痛苦的。

  其实我们再仔细观察下,这个规律很普遍。从很简单的困惑开始,比如大家坐在这里,偶尔会动一下,感觉舒服一点。不然会有酸痛的感觉,其实是很小的苦,我们都不愿意去熬一下。虽然动作很小,动一动,坐久了会肌肉酸疼,其实是潜意识让我们动,这就是离苦得乐。

  佛教经典讲,有生命的个体都是追求离苦得乐,只不过追求的方式、认知程度不一样,但是都是具有共性的。

 

国庆佛教文化系列之四:生命的宗旨

 

  针对前面的问题讨论,我们看下佛教如果解决这个问题。佛法基本理论是四谛,谛是真理,人生的真理。四谛即苦集灭道。

  苦

  人生的痛苦,生老病死等,大家都必须经历,也是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怎么去解决,佛法里已经找出原因、病根,吃不吃药是你的问题。

  集

  就是痛苦的原因。人都会有烦恼造业。那么痛苦能去掉么?答案是可以的。

  灭

  就是要解决痛苦、去掉痛苦,达到涅槃的一个状态。想要得到快乐的结果,就要修习。

  道

  就是达到快乐的途径。

  苦集灭道其实是两对儿因果关系的概念。

  佛教要解决的这个问题,世间法也一样。只不过佛教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这里强调一点,就出家人而言,本质也是追求快乐的。灭有很多层次,解脱生死,一点点调幅烦恼。出家生活不同于平常的生活,有苦的一面。但是苦尽甘来,大家觉得苦我们觉得是快乐。

  我们的生命有4个层次的问题:生存、生活、生命、生死。每个层次都是解决离苦得乐的问题,只是方式不同。

  生存

  生,即生命;存,即存在。我们的生命怎么持续地存在下去就是生存。我们肉体的生命的存在,严格说和畜生没多大的区别。

  我们为了生存,要借助物质条件,要从自然界索取,所以我们要学会和自然相处。这就出现个问题,我们选择什么生存方式和自然互动,如果不当,就会有很多生存的危机。第三天会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生活

  比生存再高一层,是价值的体现,生命的展现形式有很多种,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人作为生命体,肉体是物质的,心灵是精神的。生活必然包含这两部分。

  经济学里面的问题就是人的物质问题,如GDP、CPI等等,都是国家社会发展物质生活改变的指标。反过来,精神生活的内涵就应该更丰富了,我们可以追求科学、艺术、伦理等。但是很遗憾的是,物质生活的进步改善比较容易评价,而精神领域的成果不容易被直接看到。只有物质、心灵同步发展了,生活方能幸福快乐。这个问题在3号“生活的意义”主题会中,会展开讨论。

  生命的意义

  人作为一种高级生命体,和一般动物不一样,人有价值。动物不会思考,人会思考生命怎样有意义,该何去何从,怎样让自己价值发挥最大。主体是内心的感受,肉体也会有感知。人的生命的核心价值一定不在于物质的获取,而是在于心灵的成长。心灵的提升,心含慈悲,爱他人,爱大地,关爱一切生物。我们的境界就不一样,就会更智慧。

  生死

  首先,很多人都相信谈人有前生后世这个核心问题。既然有前生后世,我们的苦乐感受就不仅仅局限于这一生。

  我们这辈子的痛苦快乐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们的前世善恶业力导致了今世。而今世的业又导致后世,甚至更长远。

  生命的宗旨、心灵的提升不是一生的,是无限生命的,宗旨是无限生命的心灵历程的终点。

 

国庆佛教文化系列之四:生命的宗旨

 

 

  接下来禅兴法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的改变。

  学佛前,法师都想别人错在哪;学佛后,他知道,我错哪儿了该怎么改。以同行善友为榜样,提升慈悲、智慧、关爱,改变习气,使人格健全、丰满。这是很明确的。走向无限生命的路就是实践心灵提升,自我超越。不仅关照自己的快乐,还要关注别人的快乐,这样由小我成就大我,最终达到佛法最究竟的境界——无我。从虚妄的我执、迷惑中解脱出来,这种境界只有佛教有。

  出家修行后,这个时候简单讲就是超越自我。在各种境界,通过修炼超越自己,跨越瓶颈,内心调和,心中善念增长,向佛菩萨的目标不断迈进。

  影片导师中,孔子七十高龄时,游说楚国,与众弟子渡河,遇山野高人占卜挂象告知,现今为小人所困,皆是定数,并赠与周易,期望其能研究通透,传承下去。又军队阻止其游说各国,将其围困。

  当仅有一碗食物,弟子们都掩饰着给夫子吃,让身为师长、亦担父辈之责的孔子心痛难耐。一场暴雨后,一弟子悄悄逃跑。有弟子忍不住发问,君子可否有穷困的时候?

  孔子说,君子穷于道,经受不住磨难,放弃追求,称之为困。虽然屡屡造受祸患,从未放弃追求,在这绝粮地的地方,却仍然持守心中之道,这是穷困么?师说,不是犀牛,不是老虎,为何徘徊在旷野之中?为何呢?

  仲由答,也许是我们仁德不够。才会得不到信任。

  夫子答,非也,如若有了智慧就能接受你的主张,那比干怎么会惨死,伯夷叔齐怎会让贤。又问弟子,夫子应该怎样做才能被人接受。

  端木赐答,是否因为夫子之道过于高深,难为世人理解。如果稍微降低下,也许情况会好转。

  夫子答,善于耕种未必有好收成,好的器具未必有识货者,善于大道的君子未必被世人理解。如果因此就降低志向,这是什么君子呢。

  颜回答,天下不容夫子道,说明夫子道的高深。如果夫子不求道高深是夫子之过,如果是不被世人接受,不是夫子过,是知伯仲者的过错。

  夫子言:“知我者,回也。”一个真正的君子,不论何时都不能降低放弃自己的志向。只有小人,在磨难前才动摇退却,甚至做出卑鄙事情。我希望你们都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仁德君子。

  孔子治学严谨,且一贯坚持真正的仁德。处于窘境中,没有粮食,其实靠撒谎就可以逃出。可见,他们是诚信的人。君子穷于道,才是穷,物质的贫穷不是穷。孔子也未饿死,并且思想流传千古。

  孔子,一是有颗真正承担的心,承担天下苍生的苦乐。二是对真理的渴求,对持不同意见的人还能虚心求问。三是任何困难不放弃追求,而且还能自得其乐。

  在很多人看,他是穷困,痛苦,但他不这样认为。他是圣贤,他仍然有内心的快乐、安详。对于中国社会当时的环境来讲,他有一个把握,知道不可为而为之,虽然并未扭转那个时代的败局,但是因为这种坚持,能够把这个思想在500年后的汉朝,变成为中国的价值观,他对中国后世是很有意义的。

  这个故事其实也是孔子在提升自己的弟子,给他们一个历练的好机会。孔子在时代因缘有一个很好的把握,也希望大家去揣摩。

  我们扣回主题,生命的宗旨,利益和追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希望自己和他人都能达到一个快乐至善的境界。

  佛法比儒家更究竟,儒家是现实的,但是隐含的也是无限生命。佛法是无限生命中,自己和他人怎样究竟解脱痛苦,得到快乐,这是佛法在无限生命中的一个宗旨。

 

 

【视频】2011年10月2日师父早斋开示:《认识无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