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念法功德”系列之九:道次引导的启示(一)

(2011-10-01 09:17:00)
标签:

北京龙泉寺

国庆观礼

参访寺院

菩提心

人才培养

佛教文化

道次第

教育

●9月30日龙泉日记

“念法功德”系列之九:

道次引导的启示(一)

【核心提示】:佛法的修行,是有苦有乐的,抉择取舍的标准,不在眼前的苦乐上,而是看长远的生命中是否对自己有益。这一生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来生,生生世世,我要走怎样的道路?

 

“念法功德”系列之九:道次引导的启示(一)

 

理想与现实之间

  学佛的人常有一个困惑,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我们的目标是成佛,佛是究竟圆满的,没有一点瑕疵。他远离五欲,断除烦恼,清净平等,以慈悲和智慧的光明照耀着一切的众生。而我们呢,被各种烦恼、欲望所缠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又总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很难用纯净无染的心去帮助别人,这实在是差得太远。

  成佛是我们要在无限的生命,广漠的岁月中去完成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但我们却很难在现实的生活中找到它的下手处,不明白现在做的每一件事情与成佛的关系;佛法博大精深,在无限宽广的心灵旅途上,仿佛有许多条路都可以走到成佛的终点,但不知当下这一步、这一生该向哪里走,也不知自己已走了多远,又身处何方;在修行路上时进时退,一段时间有觉受之后,似乎又退回了原点;抛弃了许多的束缚,兴冲冲地起修,遇到障碍却不知如何是好,进退两难;在境界中调伏不了内心,苦受中看到自己的问题而不知如何解决,陷入繁复事项而感觉不到内心的提升,深觉迷茫和焦虑。

  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对修行成佛的整体次第不了解,没有一张完整的心灵地图。我们没有深广的智慧,只能凭一些浅近的经验去度量成佛这一远大的目标,不幸的是,我们的经验都是在六道当中流转迁徙的经验,成佛的道路我们从来没有走过。这样我们就陷在眼前的苦乐中,往往有一点觉受就执著难舍,得少为足,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乃至快成就了。这时反而丢弃了更多有价值的东西,不知不觉中造了恶业,自私自利,远离大众人群,与身边的人造下违缘,不敬师长三宝,自以为是等等,“如天成魔,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烦恼助伴”,亦如太虚大师所说“口里喊得是大乘,心里想的是小乘,行持上连人天乘都不如”,生命并没有提升,在原地踏步,乃至逐渐下滑。佛法的修行,是有苦有乐的,抉择取舍的标准,不在眼前的苦乐上,而是看长远的生命中是否对自己有益。这一生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来生,生生世世,我要走怎样的道路,这些都要去思考,对这些问题抉择得越清楚,当下的每一步才越笃定坚稳。

 

《广论》引入汉地的缘起

  晚清的中国佛教与整个大清帝国一样,面临的衰败局面。《影尘回忆录》上说:“营口西边,有一个西大庙,里边有一位老和尚,我们都到那里去请问,他说: ‘经还能讲吗?我只听说有念经的,没听说有讲经的。'”这样一种讲不清,只管念的态度,自然使许多知识分子与佛教绝缘。当然还有许多问题,如只知经忏,不关注现世;寺庙财产过多,僧侣腐化等。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面临严重的危机。

  具体落实在个人的学修中,许多佛教徒只知道自己所修的法门,缺少对佛法的完整认识及将各部分落实到生活实践,真正改变自己生命的方法。“有的好高骛远,求速躐等,从不切实考虑自身的心理状态,连修学菩提道最初之放舍现世心尚未生起,却大言无上密生圆次第或大圆满。有的盲修瞎练,执于宗见,或念一佛名,或持一明咒,或参一话头,对整个佛法圆满道体之建立,一无所知。”没有完整教理的指导,修行者只看到眼前的觉受,没有远大的目标和到达的途径,结果十分危险。

  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很多,从佛教自身的角度来看,两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教理的失传和戒律的废弛。禅宗和净土宗是本土化的宗派,然而没有教理,佛教徒就失去了思想的基本标准,没有戒律就失去了行为的基本标准。失去了这两个基础,禅宗和净土宗的真正内涵也很难体现。故佛教在民间渐渐失去它的人文精神,沦为一种民间的偶像崇拜和仪式。

  面临危机,为振兴教法,清末也是一个大师倍出的时代,大虚大师就提出了人间佛教改革,具体落实到教理、教制、教产三个方面。其中教理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组织了参访团赴藏求法,将《广论》引入汉地。参访团历尽千辛万苦到达拉萨,许多成员牺牲或者中途因病返回,最终只有法尊法师一人学完了《广论》,并将之翻译成汉语。

  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都有各自完整的修行次第,分别以《广论》和《清净道论》为代表,也有具体落实的学修体制,步步深入,所以不会出现上面所说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汉传佛教的特色是圆融,这比较适合中国古人的根性,虽然也不乏论述成佛次第的著作,但不够完整,且有一定的宗派的局限性。太虚大师在《广论》的序言中详细地论述了《广论》的特点和意义,“此论力阐上士道必经中、下士道,俾趣密之士,亦须取一切经律论所诠戒定慧遍为教授”“今虽未能独崇密宗,欣睹三士道总建立之典要,乃特提出以申论之。”

 

三士道的区分和内涵

  道次第是一部通向觉悟的心灵地图,它的整体框架分成下、中、上三士,“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以三士道涵盖了全部的佛法。这三士的概念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天乘、小乘和大乘。要注意这三士的区分,并不是以修行功夫的深浅,而是以修行的目标、发心来区分的。下士追求人天的果报,中士追求解脱生死、脱离轮回,上士为了解除一切众生的痛苦追求究竟成佛。

  太虚大师认为,这种区分在许多经论上都可以找到,而道次第的不共之处在于它将三士连为一个整体,不是个别的三士,而是互相关联的,成佛过程中三个阶段的心路历程,安立了其中修学的次第。《广论》中说:“如是虽说三士,然于上士道次第中,亦能摄纳余二士道无所缺少,故彼二种是大乘道或分或支。”上士道次第中,能够含摄中下士道的法类,中下士修学的内涵都是大乘道的一部分。“是故此中非导令趣,惟以三有之乐,为所欲得下士夫道,及为自利惟脱生死,为所欲得中士夫道,是将少许共彼二道,作上士道引导前行,为修上士道之支分。”这部论的意趣,不是说让人天发心的人得到三有之乐,希求独自解脱的人得证果位、脱离生死,而是将下士、中士与上士共通的一部分拿出来,作为上士道的前行,将中下发心的人都慢慢导入上士的修行。经过三士道的归类,就能知道任何一个法、经论上的一个道理在心灵地图上的位置,彼此不会相互矛盾,而且能够作为自己当下修行的指导,帮自己一步步走上去。

  下士由见三恶趣苦,念死无常而皈依三宝,以皈依心学习业果,知道如何行善业来感得人天的善果;中士由见轮回之苦而发出离心,修习戒定慧三学;上士道发菩提心,学习六度,又着重于了达空性。下、中二士的修行如何成为上士道一部分呢?道次第在这里提出了“共道”的概念。以上等的发心,出离心、菩提心来摄持而修下面的法类,就不会局限于人天的果报或独自解脱的果位,而是在修好了下面的法类之后,以此为基础而修行上面的法类。其实,如果不知道“共道”的概念的话,下士和中士发心的人是很可惜的,因为上士发心的人按共道修行也可以完全得到下士和中士的功德,一点也不会少,而且由于发心广大,效果会来得好,来得快。

  我们学佛过程中出现的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问题、见与行不能合一的问题,依靠这样的次第可以很好地解决。初学佛第一步是建立大乘的正知见,道次第就是很好的教材,学习完整的三士道的次第,慢慢建立成佛、利益有情的生命宗旨,这是在见上;在行上则是下士道,断恶修善、净罪积资。具体的说,净罪方面,《广论》上讲了四力对治,积资粮方面,讲了七支供等,而根本是依止师友。特别一提的,我们道场广泛推展的各种慈善、文化事业,就是在这个时代积累福德资粮的殊胜方法,而诵经、背书等则可以积累智慧资粮。净罪积资的标准则是要用正知见来观照,依业果法则来取舍。业果法则中本身就涉及到烦恼的作用,粗的恶业能转化掉,对业果的抉择越来越微细,自然就会去认识烦恼、对治烦恼,进而恶业越来越少,善业越来越清净,进而受戒,将一般的善业转化为戒善,这样趣入中士。如果能以“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发心来净罪积资,这就是共下士,所修都是成佛的资粮。要注意的一点,净罪积资的当下可能是有苦受的,还可能引发一些以前没有展现出来的烦恼,这时就需要对业果法则有信心,安忍现前的苦受,坚持努力地造善业、断恶业、调伏烦恼,正好借着苦受的境界去深刻地认识自己,将恶业一一忏悔。对比一般世间的善事,比较容易偏在事项上,不注重发心的圆满,也不注重在做事的过程中调伏烦恼、历事练心,佛法里面的善行就完全不一样。这样也许可以概括成“心里想的是大乘,口里说的是小乘,行的是人天善法。”发心是大乘心;行的是人天善法,利益众生、社会、国家;注重烦恼的净化、内心的提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