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菩提心”系列之十一:知根观缘勤策励,长养菩提胜宝心

标签:
北京龙泉寺国庆观礼人才培养参访寺院菩提心心路历程善知识发心教育 |
分类: 龙泉每日 |
●9月29日龙泉日记
“发菩提心”系列之十一:
知根观缘勤策励,长养菩提胜宝心
——与法师讨论四因、四缘、四力的关系
【核心提示】:种种的境界、一切的外缘、顺境逆境、日月山河、圣贤愚夫,都是在告诉我们、启发我们要发起菩提心。
慢慢的,要将自己宿生修善而带来的能力发挥出来,因为有很多众生需要我们去帮助,需要我们把最阳光、最有力量的一面展现出来。客观地了解自己,而不是一味地批判自己,佛法和自己的身心相续就不容易对立起来。通过对自身的发掘,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就更明白该向哪里去,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人生目标、生命宗旨,发菩提心。
因为小组学习发菩提心的因缘,今天我预习了“由依何因如何生起”这一部分。该部分开演了发菩提心的四因、四缘、四力。我对它们之间的关系理不太清楚,就向僧团的一位法师请教。法师非常耐心地与我讨论,解除了我的疑惑。
法师先让我从科判开始,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我说:“上士道先是入大乘门,讲大乘的殊胜,抉择入大乘门的惟一标志是发菩提心。其后讲四因、四缘、四力,通过四缘策发了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但这时还不坚固、圆满,只能说是‘假名菩提心’,通过七因果和自他换的正修,才能生起‘真实菩提心’。”
法师又让我简单说一下四因、四缘、四力自己是怎么理解的。我说:“四缘可以概括成:见佛稀有神变、闻法知佛功德、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由这四种因缘而发愿要成佛。《劝发菩提心文》上讲了十种因缘,念佛重恩,念父母恩、念师长恩、念施主恩、念众生恩、念生死苦、尊重己灵、求生净土、忏悔业障、为教法久住,与这里的四缘是类似的,但更广一些,由此还可以无限地拓广。在这种种的外缘、种种的境界中,如果我们静观自心,如理思维,都会发现发心修心以成佛道正可谓当仁不让的事情,也是最好的选择。不管是从尽责报恩上来说,还是从改善自己的生命上来说,还是从回归自己的本心来说,无不如此。而种种的境界、一切的外缘、顺境逆境、日月山河、圣贤愚夫,都是在告诉我们、启发我们要发起菩提心。”法师默然认可。
我接着说:“四因包括种姓圆满,也就是前世修过大乘,具足大乘种姓的种种功德,这可以结合前面业果部分的‘异熟功德’来看;善友摄受就是有良好的师友环境;悲悯有情,慈悲心;不厌患生死难行,就是具足勇悍的承担心。”法师补充道:“前两条主要是自利相关,后两条的所缘境是众生,是一种利他的心行、等流。那四力呢?”我说:“自力,由自己的力量发心;他力,靠善友,靠环境;因力,过去生的串习;加行力就是这一世的努力闻思。自力和因力是坚固的,他力和加行力是不坚固的。我的问题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要从因、缘、力这三个角度去分判,这四因、四缘、四力好像相互关联,并不能严格地区分,也不知到了解了这些对当下的修行有什么指导意义?”
法师说:“这三个角度的分判,是从无限生命的角度来看发菩提心这件事情,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和用功的方向。四缘比较容易理解,前面两个是上求佛道缘,下面两个是下化众生缘,这四种外缘引发我们希求成佛的心。那么四因呢,我们在道场里面熏习,比较注重这些缘的策发,种种的缘让我们能发心、承担、修行、护持教法,但实际上不同的人的心行特点是不同的,遇同样的外缘,可能内心的感受差别很大。这就是各人在因上的不同。观察自己的内心、自己的生命经历,可以问问自己,我的生命所展现的特质是什么?我有没有很强的向道的心?有没有很强的责任心或承担心?是否常得到善友的摄受?当然善友的摄受可以归于外缘,但出现在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老师、善知识,我们能得到他们的摄受,也大都是延续了前世的因缘。至于力呢,你可以注意这样一句话‘依上总别八种因缘,若由自力或因力而发心者,是名坚固。’就是说,前面的四缘、四因具足了,我们当下如何努力,使菩提心能够生起、圆满?如果前世修过菩提心,那么今生只要将它接续起来就可以,稍加串习便能生起,这个就是因力,是自力;如果没有修过,则需要依靠环境的力量不断熏习,自己也要努力闻思修行来策发。那么今生通过加行力,能够转变心意,到来生就成了因力,更容易生起了。”
我说:“比如说有人就是觉得我要修行,没有想过发不发菩提心的问题,或者比较偏向于自我修行提升,那他在道场里,依着这个环境来熏习,慢慢也觉得应该发菩提心,要利益众生、护持教法,那这就是靠的加行力?”
法师说:“对,首先是他力,然后是加行力。”
“那如果宿生有串习,但不够强,还有种种业障该怎么办?我们小组里有一位同学,他学了几次之后对菩提心非常希求,自己就在照着七因果的教授,从‘平等舍’开始修起。但他遇到很多困难,有的时候生得起,有的时候不行,闻思的时候就生得起,对境就不行,那这样应该怎么办呢?”
“这说明他宿生的积累还在闻思阶段,现在通过闻思把善根启发出来之后,就应该多在对境的时候转心。越是对境的时候生不起来,越是要在这个地方努力,这个累积的是真功夫。虽然不容易,但一旦积累了,成果就可以带到下一生。”
“那如果宿生的串习在修行方面,这样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天生就有大爱心,孝顺父母、恭敬师长、生命等等,这就说明宿生不只是闻思过,而且修行过。这些人的生命特质在学佛之前就看得出来。一般的人没修习过,他的生命景象就有所不同,尽管宿生可能也闻思过佛法,但没有真正修习过,内心的相续也没有真正转变过,那么这一生再来的时候,还是会表现出种种不好的等流习气,比如从小造了很多的杀业,或不敬父母等等。但在学佛之后,因为宿生闻思的善根,还是能树立相应的知见,认识到之前行为的不正。”
“那我小时候就不爱吃肉,觉得那些杀掉的动物很可怜,但后来也会杀一些蚂蚁呀、苍蝇啊等等。心越来越麻木,回想小时候的状态,好像回不去了,这怎么办?是不是有很多业障应该精诚忏悔?然后集聚资粮?”
“在见道之前,我们都有隔音之迷,宿生即使闻思串习过,新一期生命开始,也有可能会忘记,还是要靠这一世的修行把它接续起来。修行,严格的讲,悟后起修,见道之后才算真正修行,之前都是在积累资粮;广义的修行就包括了见道之前的是观修,像藏地那样,通过坐上修以变改心意,单靠闻思,这种相续变改心意的力量就不强。其实这个广义的修,除了座上观修之外,还有事中修或境中修,就是对境练心,在境界中间转心,这个也是修。我们这一生的心相续展现出什么特质,以及这种特质是否稳定,大都取决于过去生修到了什么程度。”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宿世的善根怎样接续?不足的地方该如何弥补、种因?”
“关于接续善根,《广论》中多处提到要常随喜自己,那么首先要知道的业流中那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也就是要作生命回顾。有的人学了佛之后,一看佛门的标准这么高、这么圆满,觉得自己做得太差,处处都是毛病,乃至很可能堕三恶道,心力就很低沉,向内缩,紧张忧虑。这样总缘负面的东西,正面的力量无法生起来,心总想着自己的问题,照顾不到别人,又无形中结下许多违缘。其实初学佛的时候应该多看光明面,才更有信心去承担和改善自己。慢慢的,要将自己宿生修善而带来的能力发挥出来,因为有很多众生需要我们去帮助,需要我们把最阳光、最有力量的一面展现出来。客观地了解自己,而不是一味地批判自己,佛法和自己的身心相续就不容易对立起来。通过对自身的发掘,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就更明白该向哪里去,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人生目标、生命宗旨,发菩提心。至于发现自己的缺陷,这时不必过于自责而使心力低沉,就从当下的点滴开始做起,在每一个境界中间去种种子。比如缺乏承担心,爱逃避或袖手旁观,就应该多行动,并且坚持,负责任;缺乏利他心的,就可以从善行实践开始,一点点打开心量,关照别人。因为生命是无限的,今生多一分努力,来生就会更好,生生增上。”
“那我们拜佛、念佛、念咒来忏悔业障是不是也可以?”
“这些可以净除很多罪障,但问题是净除之后我要干什么?还是要靠对境的时候造下与利他相应的业、与菩提心相应的业,通过这些真实的业的造作,来变改自己的心相续。比如自己碰到小虫子遇到危险,遇到有人需要帮助,自己有没有努力去救它、去帮助他?或者与人相处的时候,更多的是想着别人还是想着自己?这个才是正面地种因、造业、串习,也就是正修的过程。我们常说积资粮,但这个积资粮主要是与发心有关的,发什么心,就累积什么资粮。严格来说,我们学佛修佛成佛,只有在发了菩提心之后,所累积的资粮才是成佛的资粮。可是这个标准对一般人来说就太高了。在发起菩提心之前,是不是就累积不到资粮了?也不是。那要看累积什么资粮。比如有的同学会讲,我对善知识有信心,只要我跟着师父走,跟着道场走,努力干,就有希望。与这种发心相应,累积到的就是依师的资粮。但依师并不是究竟的目的,究竟的目的也是为了成佛。等我们与师长的缘分深了之后,师长还是会策励我们发大心,教导我们观待教法的缘起、努力承担。有了这样的教授,自己内心慢慢生起相应的量,发心就会越来越明确而又高远,这个时候累积资粮的性质也就跟着变了。”
最后法师总结说:“四因让我们认识自己;四缘让我们认识缘起,面对境界,握住每一个策励发心的机会;四力让我们认识自己用功的点和努力的方向。”感恩法师帮我理清了这三组概念的关系,更让我明白了如何把它们与自己的相续结合,收获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