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龙泉寺举办第二次译员交流会


标签:
佛教文化生命故事龙泉寺翻译教育 |
分类: 寺院报道 |
北京龙泉寺举办第二次译员交流会
2011年9月3日,北京龙泉寺隆重举行第二次译员交流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杨潮光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张华教授,对外经贸大学杨玉功教授,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外派专家burkhard李先生,北京大学翻译协会顾问曹达钦先生,以及来自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以及科研院所从事翻译事业等三百余人出席了此次活动。
本次译员交流会主要探讨的是“如何解决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进而在翻译过程中提高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通过对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的探索,从而发现普世的“佛性”。针对这一主题,与会嘉宾们从自己的学术积累或学修体验,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实践经历和理解。
杨玉功教授以《六祖坛经》的英译为例,谈到了学修过程中佛法之远近,坛、般若等词汇的最佳译法。
在“跨文化语境中的经典翻译”的演讲中,张华教授以世界宗教研究为例,结合自己的求学和教学经历,提出翻译过程中要通过释经等方式宗教对话,跨信仰交流。
杨潮光教授的有关“文化与翻译”演讲中,从文化的定义、语言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等方面,通过具体例子说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些语句不能直译。
曹达钦先生在自己的演讲中回忆了自己和北大翻译协会是如何与龙泉寺结下不解之缘的动人经历。
德国访问学者李博瀚的演讲中充满了机智幽默。他结合自己一个月以来在翻译中心工作的感受,讲述了自己在翻译师父博客的过程中遇到的因为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字冲突。
来自英国的金凤,她用英语讲述了自己来到龙泉寺的因缘,翻译中心里义工们的辛勤付出和快乐的笑脸使她很受震撼。
在此期间,播放了师父多语种微博暨龙泉之声日语网站的开通仪式。尽管是“微”博,却可以通过它让更多人了解佛法,听闻佛法,学习佛法,将佛法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视频中,义工们深情回忆了是如何在佛法和师父悲愿的牵引下勇猛发心承担,从而开通多语种的微博,凝结成不可思议的共业。
最后学诚法师发表了讲话,翻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佛教一传入到中国,就同翻译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法师从四方面做了总结开示。第一点是对原文思想的把握;第二点不仅要发心,而且要发长远心,还要有热情和耐心;第三点,学习、工作、生活是不可分离的,也不能对立起来看待的;第四点,不仅开始做了,还要继续努力。不仅做成,还要做好,做大佛教事业。我们内心当中对自己要有一个期待和要求,就是不能畏难,勇于承担。
为了纪念这短暂而又快乐的相聚,活动播放了一天活动的视频回顾。一大清早,义工们满带微笑在寺门口迎接来访的嘉宾和学员。学员们签到之后,有的在佛堂前燃香礼佛,有的在流通处浏览佛教经藏,有的徜徉在千年古桥前仰望翠柏大殿,还有的三五成群兴致勃勃地讨论着佛典翻译的问题和前景。上午,在义工们的带领下,大家齐聚见行堂,一天的活动正式开始。首先向大家播放了龙泉寺2010年的中秋晚会的视频。随后禅兴法师代表龙泉寺的僧团欢迎大家的到来。去年的中秋晚会既有僧人们的诙谐幽默,又有佛陀慈悲普度众生的故事。中午,学员们在斋堂用斋。很多学员是第一次在寺庙里用斋。用斋时止语的要求和手势给大家以完全不同的感受。更让人惊喜的是,下午交流会现场每位的发言者也都出现在视频中,虽然是短暂的瞬间,但整个回顾很全面,在大家的内心中不由的啧啧称叹。
最后,在8个语种“福慧圆满,六时吉祥”的祝福声中,殊胜的北京龙泉寺第二次译员交流会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