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念佛功德”系列之二:成佛的“诱惑”(二)

(2011-08-26 09:25:06)
标签:

法显大师

《法华经》

大乘庄严经论

劝发菩提心文

佛教文化

人才培养

教育

分类: 龙泉每日

●8月25日龙泉日记

“念佛功德”系列之二:

成佛的“诱惑”(二)

 

没有退路

  《菩萨处胎经》中说:“吾从无数劫,往来生死道,舍身复受身,不离胞胎法。计我所经历,记一不记余,纯作白狗形,积骨亿须弥。以利针地种,无不值我体,何况杂色狗,其数不可量,吾故摄其心,不贪着放逸。”

  意思是说:我从无数劫以来,往返生死轮回中,舍一身受一身,总不离胞胎之法。若不记其它,只记我们曾受生过的白狗身,堆积起来的骨架就有上亿须弥山之多。如果把这些白狗身铺设于地,以利针插下,处处可遇我的身躯,何况做杂色狗,更是不可计数。所以我要收摄住自心,不敢再贪着放逸。

  《劝发菩提心文》中说:“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峨峨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

  大千世界的尘埃也难数尽往返六趣之身;四海的波涛怎能计算别离的眼泪?每一世抛下的骨架,堆起来高耸云天;一具具尸体挨着平铺起来,满过大地。

  所以在无限的生命中,如果不想低级的重复、毫无意义的白白受苦,真的没有退路,只有打起精神,勇猛精进的走下去。而且与轮回无边无际的大苦相比,向上追求究竟的解脱,反而更加有希望、有意义,也更加容易啊!

  有一次,佛陀从精舍走出来,见到一窝蚂蚁,佛陀笑了,弟子启问,佛陀说:七佛都出世了,他们还一直在做蚂蚁……

  《阿婆檀那经》中的鸽子,舍利弗尊者用神通观看,见他过去、未来八万大劫都是鸽身,佛以佛眼观察:此身过后,于恒河沙等大劫中常作鸽身,罪消离鸽身,轮转五道中……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变成蚂蚁或鸽子,会是什么样?随时面临着被踩死、被捕杀等种种危险,多么可怕啊!且经久串习,坚固我执,坚固生死,毫无意义和希望!如果把过去受生、受苦的时间略加起来,至求无上大般涅槃,也早就成佛了!

  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佛说:“复次,一切有情无始至今,以恩爱故,为我父母。若此有情勤苦修习无上菩提,即此有情悉合成佛。”

  所以,改变观念,坚定信仰,发心发愿,不断向上!

 

生命的典范

  所有的诸佛菩萨、祖师大德都是一个里程碑,也都是我们的生命典范。他们的言传身教,如太阳般散发着光芒和热量,一代一代的绵延滋长、薪火相承、长流不绝。

  法护大师在《利器之轮》中写道:“孔雀在毒草叶中昂首阔步,无视于邻近美丽的乐草园。孔雀并不喜爱乐草园,他们却因吃毒草而茁壮。

  勇敢的菩萨身处红尘俗世中,也是如此行道。尽管世俗之乐赏心悦目,勇敢的菩萨却不为所动,而在苦难业中成就。

  我们一生追逐享乐,一想到苦就恐怕战栗;正因我们懦弱,所以悲苦不断。勇敢的菩萨欣然接受苦难,从勇气中获得恒真的快乐。

  菩萨一如孔雀,以毒草为食;化毒为修行本,日益茁壮于生活林;广纳一切境,力破贪执障。”

  孔雀因为食毒而更加美丽,同样的,大菩萨在轮回中最苦恼的环境里,勇而无畏的奉献自己,成就他人。利乐有情,也庄严了自己的国土。愿真正的效学他们,标榜自己未来的菩提路。

  法显大师60多岁的高龄,还置只身一人前往天竺,取经求法,《大师传》中说:“河沙中,多恶鬼热风,遇则俱亡,无一幸存,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唯以死者枯骨为标示耳!”

  雪峰义存禅师(822—908)二十四岁时,正赶上会昌法难,义存便束发改换儒服隐居山林,不屈不挠的继续修行。后来为了求道,“三到投子,九上洞山”遍参当时禅宗诸德,兢兢业业,后在澧州鳌山镇,大彻大悟。

  《禅林宝训》上记载:昔大愚、慈明、谷泉、琅琊结伴参访汾阳禅师。时值寒冬,河东天气酷寒,彼等皆苦于寒冷,唯慈明志在道业,早晚未曾懈怠。每夜坐欲睡时,即以锥刺腿,叹曰:“古德为生死大事,废寝忘食,我是何等人,竟如是放逸。生无益于当时,死亦无闻于后世,此乃自暴自弃呀!”

  蒋山元禅师是慈明禅师的侍者,在《景德传灯录》中云:“二十年中运水搬柴,不畏寒暑,凡事亲力而为,如是求道。”

  北宋的希禅师和茂月禅师,住在瑞光寺,三十年不出寺门,身上只穿粗布衣,从不追求名闻利养,一心向道。

  宋代永明禅师参天台韶国师发明心要。曾在国清寺修习法华忏,禅观中,现见观音菩萨以甘露灌口作加持,从此辩才无碍。大师平时每天作108件善行,晚上则到其它山峰行道念佛。一生共持诵《法华经》一万三千部,时常给大众授菩萨戒,施食鬼神,买放生命,这些功德都回向净土。并撰著《万善同归集》,指归净土处最为切要,作《四料简》特赞净土。七十二岁时,坐化而去。

  师父的示现,就是此时、此地、此因缘下最好的、最直接的榜样。云水僧涯近30年,付出过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心力、体力和精力啊!又承担了多少的压力和责任啊!

  有一次,师父对一个弟子说:“哎!我也愁啊!”

  弟子忙问:“师父,您愁什么啊?”

  “我愁没有人发大心!”师父语重声长地啧叹道。

  记得师父曾说:“我们出家人有这种成圣成贤的心理是最基本的素质,是不同世间人的最基本的素质。”

  又说:“要常常不忘初心,明确生命的宗旨,出家为了要成佛利生,这在心中时时刻刻都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位置。”“要经常考虑带动整个佛教,要发心以整个教法为己任,以自己所做、所学带动整个佛教。”

  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感叹道:“‘古德说:三昧不成,假令筋断骨枯,终不休歇。’如是有心,何事不办?予甚愧焉,不敢不勉!”

  大师们尚且如此,何况我等呢!?若不殷勤,后悔无及!!!

 

长久发心

  《大乘庄严经论》云:“久劫行上勤,利物心无退,令生一念善,况欲善无量。”菩萨观见能让众生产生一刹那善心,即使要经百万劫精进,也毫无厌倦。 

  生活中,有一种现象:经常提不起劲来?不能长久坚持。自我反省:因为没有成佛的“诱惑”,宗旨的力量、典范的标榜,经常安于现状、陷入现在的安乐当中,拈轻怕重,保护自我,怕修行的苦。随顺世间的习气,好高骛远,不安分守己,急求果相,耍小聪明,避懒偷安。           

  蕅益大师说:“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放下)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修行没有捷径,人下一分功夫,我用百分……真正肯下工夫,依师依友,长久坚持,就能超越自己的毛病、习气,扩大生命的格局,培养出内心的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