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念佛功德”系列之一:成佛的“诱惑”

(2011-08-25 07:48:45)
标签:

香城

般若波罗蜜多经

释迦牟尼佛

一切众生

发心

佛教文化

人才培养

教育

分类: 龙泉每日

●8月24日龙泉日记

“念佛功德”系列之一:

成佛的“诱惑”(一)

  菩萨终于经历了千辛万苦来到了具妙香城,他因为求不到善知识,而昼夜忧愁悲泣,人们称他“常啼菩萨”。因为勇猛精进、又具有一颗赤诚、恭敬的求法之心,所以感得诸佛现身,告诉他来到这里,寻找与他有宿缘的大善知识——法涌菩萨。

  城内庄严、美妙的简直让人难以想象——城周匝内外都是由七宝组成,七重的垣墙、楼观、栏楯、宝多罗树等,互相间饰,光芒灼灼,好看极了!城的各面清净宽广,见不到一点污秽和脏垢的东西。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城中有五百条街巷,端严如画,香雾弥漫,沁人心扉。无数的宝树布列其中,树上的金铃宝铎,伴着习习的微风,发出悦耳动听的妙音,让人赏心悦目,畅快淋漓……

  但是菩萨却无暇去品享它,成佛的“诱惑”,誓愿和承诺,让他一心只想着赶快见到法涌菩萨,听闻到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经》。

  走着走着,菩萨心想:见到了我的大善知识,拿什么供养呢?一定不能空手而去啊!?但我又是如此的贫穷……为了至诚的求法,只有卖身血肉……从无始生死以来,自己长夜沉沦在六趣苦海之中,毫无意义的丧身无数,曾经为了暂时的五欲之乐,堕落在地狱之中,受尽了无边无际的大苦,但何曾为了求法而自舍身命……如是思维后,菩萨打定了主意,来到集市,边走边喊,高声唱卖自身,寻求买主。

  时间分分秒秒的过去了,竟没有遇到一个买主,菩萨感慨的痛哭流涕,哽咽自责……

  这时,天帝释看见了,心想:他真是为法卖身,还是求名求利,欺骗世人?!不如试他一试……

  于是便化装成一位年轻的婆罗门,上前问到:“我要为祭祀上天而买些人血、人髓、人心,你能卖吗?”

  “能卖,你要买的,我全都能卖!”菩萨无比欢喜地答道。

  说罢,便用右手拿起利刃,划出左臂的鲜血,又割下右腿上的肉,破骨出髓,交给了眼前的婆罗门。接着,菩萨又走到墙边,准备挖心……

  正在这时,有一位长者女在自家的高阁上,见到了这惊人的一幕。

  于是,急忙跑下楼,来到了菩萨的面前,不解地问道:“你为什么要挖血肉,破骨髓,还准备剖心呢?”

  菩萨镇静自若地告诉她说:“为供养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经》及说法师——法涌菩萨。”

  “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又能给你带来什么好处呢?”长者女越发不解地追问。

  菩萨缓缓地告诉她说:“法涌菩萨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善知识、大成就者!他能为我开示般若波罗蜜多,以无量的妙法灌溉我的心田。他会告诉我一个菩萨该学什么、该做什么、该修什么。我多么渴望按他的教授去做,精进地修行,利益有情、严净佛土,早日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谈到成佛,常啼菩萨显出无限的希冀与仰望,泪水与微笑交织在他的脸上:“佛陀有金山一样圆满庄严的身相,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他有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无忘失法、恒常安住在大平等舍性中、五净眼、六神通、不可思议的清净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智见蕴、无障智见、无上智见,还会得到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具足一切无上法宝,分别布施给一切有情,为一切有情作永恒的依止和皈处……”

  他这样赞叹着佛的种种功德,仿佛永远说不完,永远也不会疲倦。

  长者女被感动的身毛皆竖、热泪直流……恭敬合掌地赞叹,布施给菩萨用来供养的资财,随即与他一同去见法涌菩萨。

  真不巧!法涌菩萨在闭关,于是菩萨就这样不坐不卧、在七年中等候着闭关的法涌菩萨,并做了种种承事、供养,由此使得他在听完善知识说法后,顿登八地,完成了需要在无数劫中累积的资粮。

  自己也如同长者女一样——被深深地感动……

  为何有那么多常啼菩萨,宁可舍弃最宝贵的身命,也挡不住成佛的“诱惑”?

  对自己和他人充满了疑惑,甚至有很多畏难的情绪和借口,在深入的思维、祈求中,慢慢得到了一些答案。

 

认识佛陀

  「佛陀」是印度语Buddha的译音,用中文解释,意思是「觉悟者」,而就原文的蕴义来说,他有两层涵意:「觉醒」和「遍满」。所以「佛陀」可以解释为「遍知一切的大觉悟者」。

  觉悟的佛法不是创造的,也不是知识,他是每一个有情的生命本相,真如本性,只是佛陀最先认识、觉悟并彻见了一实相的本来面目而已。

  据佛经记载:在住劫的第九劫,人寿百岁时,有佛名释迦牟尼来到娑婆世界成佛度化众生,由此可知,我们现在正处于住劫的第九劫。佛经还说,至住劫第十一劫,弥勒佛将继释迦牟尼佛之后来此间成佛度众生;其后,于第十五劫、十九劫等未来的无数劫里,都会有佛陀出现在这个世界。

  佛陀是实实在在存在过的圣人,他不是天生的觉悟者,最初也是和我们一样,从因地的凡夫俗子,透过自己精进的努力,难舍能舍、难行能行的大无畏勇气与决心,经历了不可计数的漫长岁月,最终断尽了一切过失,圆满了福慧资粮,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殊胜妙果。

  佛陀是多么的伟大啊!传下的深奥广大佛法,在二千五百年当中,犹如明灯般,指引、利益了无数的众生,救度了无边的生命。

 

最初发心

  不同的经典记录佛陀不同对境的发心,自己较相应的是对地狱众生的发心。

  在《报恩经》中记载了佛最初发心的公案:

  在无数劫以前,释迦牟尼佛还是凡夫时,堕落到地狱受苦,他和同伴嘎马若巴被当成牛马般地拉车。两人拉着一辆非常大的拖车,可是能力有限,力气不够,拖不动车子,狠心的狱卒便用炽热的兵器捶打他们,非常痛苦。他就想:反正两个人拖也到不了目的地,如果这样,何必让同伴也一样受苦,就让他的痛苦加在我身上,那不是更好吗?如此一来,同伴就可以得到解脱,就不必再受狱卒的捶打了。

  于是他就对狱卒说:“你可不可以将套在他脖子上的绳子,套在我的脖子上,我愿意替他拉?”

  狱卒一听他这样讲,生气地说:“各自造业各自承受,谁说你可以替别人受这个业报?”于是拿着铁槌就往他的头上敲打下去,旋即死亡,以此利他的发心,意识即刻投胎到了三十三天。

  一般人在自他都苦的时候,通常会毫不犹豫地想到自己,有好处的时候,也同样会毫不犹豫想到自己。

  记得前几天行堂时,水果很少,马上就动念到:“哎呀!到自己的位置时,会不会没有了?”便希望别人少拿一些,给自己多留一些。这种时刻缘着自己的状态,正是凡夫的特质啊。看看佛陀最初的发心,受那么剧烈的地狱之苦,还能自他想换,多么的了不起啊!

  佛从最初发心开始,为了我们行持菩萨道,经过无量劫,这期间备受辛苦。

  经上说:三千大千世界,无芥子许不是菩萨舍身命处。

  单单修布施度,就曾经奉献过数不清的身命。为了求得正法,佛曾经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像这样,为了利益众生,在无量劫中行持过种种难行苦行。持过多少戒、修过多少忍辱、行过多少精进、入过多少三摩地、证过多少智慧!?确实海墨难书啊!

为何成佛

  如何报答佛陀的大恩大德?只有真正的发愿成佛,像佛陀利益自己一样的去利益众生!

  接触过好多人,也问过不少人,是否相信自己能够成佛?大部分人是犹豫、怀疑或勉强的状态。

  缘何?我们从小到大再到老年,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一种东西,每天每分每秒都在追求,即便死的那一刻,也在追求,从未放弃过。这个就是生命的源动力——推动着我们身语的一切造作。这个源动力就是——佛性——每一分每一秒推动我们远离痛苦、得到快乐。

  而这个佛性是每个有情都具足的啊!在《如来藏经》中,佛陀用“萎花中佛”、“不净处金”、“贫家宝藏”等九个比喻,说明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性,和佛一样,只是被客尘烦恼所障,暂时未显现而已。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也说:“佛与众生性不异,凡夫见异圣无差,一切众生本清净,三世如来同演说。其性垢净本无二,众生与佛无差别,空遍十方无分别,心性平等亦复然。”

  在《法华经》上,慈悲、伟大的佛陀开权显实,说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一语道破天机,说出了诸佛出世的本怀——令每一个众生都和他一样。“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另一切众,于我等无异。”

  所以,虽方便有多门,但归元无二路。一切众生最终都会到达无上的大涅槃城。

  《随念三宝功德经讲记》中也谈到:为何众生能究竟成佛?一、一切众生平等具足如来藏。二、烦恼障和所知障是客尘无二的。三、佛的悲心是彻底的,因此,佛的一切法都是趋向究竟无上的菩提。

  《生命不在等待》中说:“菩提心并非是某种精英理论,专为世事练达又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而设,它属于每一位众生。我们不必觉得自己没有机会唤醒菩提心,也不应愤然认为他人太轻佻或太骄傲而没资格入选。在生死牢狱的每一位众生都是慈悲心觉醒的候选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