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明新旧能相异,心里东西本自同——美国西亚来大学龙达瑞教授龙泉寺讲座

(2011-07-17 10:14:56)
标签:

美国

永乐北藏

欧美佛教

梵语

龙达

佛教文化

观功念恩

教育

分类: 寺院报道

文明新旧能相异,心里东西本自同

——美国西亚来大学龙达瑞教授龙泉寺讲座

 

文明新旧能相异,心里东西本自同——美国西亚来大学龙达瑞教授龙泉寺讲座



    

  7月16日上午9:00,来自美国洛杉矶西来大学的龙达瑞教授在见行堂做了一次以“欧美佛教研究和《永乐北藏》研究”为主题的学术演讲。在禅兴法师向僧俗二众简介了龙达瑞教授及其主要学术成就后,龙教授按照美国大学的习惯站着开始了讲座。父亲是研究训古学出身的佛教学者,潜移默化地将严谨的学风带给龙教授。讲座一开始,龙教授在自己精心制作的PPT中,就引用了末代皇帝溥仪老师的一幅对联“文明新旧能相异,心里东西本自同。”龙教授从他自己的求学和研究经历,带领大家走进了欧美高校的著名图书馆,如哈佛燕京图书馆,普林斯顿大学的图书馆。这些珍贵的佛典正是欧美学界研究佛学的重要根据。除佛典外,欧美学界对佛教研究的兴趣主要是早年欧洲人从印欧比较语言学对梵语的研究中产生的。英国人威廉·琼斯通过梵语和英语等其他四种欧洲语言的比较开创了历史比较语言学和印度学。

 

文明新旧能相异,心里东西本自同——美国西亚来大学龙达瑞教授龙泉寺讲座

 

  梵语是一门古老而语法复杂的语言,龙教授称其为古典语言的活化石。通过和英语词汇简单的对照,我们可以看到印欧语言在形态结构上严整可循的规律性。可以说梵语研究是欧洲人叩开佛教研究大门的利器,也是欧美佛教研究历史上最重要的角度和方法。欧美佛教研究的另一个角度是重视佛教文献的研究。目前美国学界对佛教《大藏经》的目录以及佛教经典和电脑的结合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开创了非常宽广的天地。读者可以足不出户通过光盘和网络免费读到完整的藏经,而不用费力地去图书馆“翻砖头”。

  通常佛教的传播历史分为南传和北传两条线路,但是到了近现代的欧美,世界文化的多元交流使得佛教也呈现出多元的面貌。龙教授指出,比如在美国有南传、藏传、汉传、日本和韩国等传播过去的不同风格的佛教,而少有固定的法门和流派,所以美国高校的佛教研究也是各具特色。虽然在欧美国家,基督教、天主教依然是主流的宗教,欧美学者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学术界而不直接对民众产生影响,但是龙教授提到的一个例子让我们深受启发。美国某教授曾经在课堂上为大学生讲苦谛,讲“Life is suffering”,当时并没有获得共鸣。时过境迁,曾经的年轻人多次在偶遇中告诉龙教授:他们终于明白了三十年前课堂上所讲述的什么是生命的真谛。生命的体悟没有国界,终究不受文化差异的局限。这也是为什么佛法在基督教文化的世界中,能够获得一定程度认可和欣赏。

 

文明新旧能相异,心里东西本自同——美国西亚来大学龙达瑞教授龙泉寺讲座

 

  在台上、台下真诚的互动问答之后,一个小时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到了10:08龙教授开始着重介绍他的研究重点——《永乐北藏》的研究。《永乐北藏》雕刻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到明英宗正统五年间(1419-1440),共计636函,1615部,6361卷,是明代教具权威性和官方性的一部藏经,一直是寺院所藏的官赐藏经,直到1671年以后流落民间。《北藏》现在主要收藏在重庆图书馆、陕西洋县图书馆、故宫博物院、普林斯顿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等地。

  龙教授对比研究了这几种藏本,从经名、目录、序文等角度,联系《碛砂藏》、《龙藏》、《高丽藏》、《大正藏》等其他藏经的考察,鉴定了《北藏》几个版本的来源和相互关系,还特别指出了清朝文字狱对《北藏》的影响。文字和经典是承载佛法的重要载体,考镜源流不仅仅是学术的追求,更是对佛教文物的保护,对佛教的流传有着重要的作用。对《藏经》的研究正是中国佛教文化重新传播伊始所必须要做的工作。

  “《永乐北藏》研究”专题讲完后,龙教授和听众们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交流。僧俗二众僧俗们的提问多元且经过认真的思考,场面气氛热烈。这也让龙教授既惊讶又高兴。谦躬的龙教授坦承“这一点是我没有料到的。我原以为大家不会提出更多的问题,想赶快讲完,这样我就不致于汗颜了。对于实修方面的问题,龙教授开诚布公:“佛教的人生哲理,需要长期理解、长期学习,我也是在学习的过程。我在流汗,因为你问的问题不是书本上知识能够回答的。”

 

文明新旧能相异,心里东西本自同——美国西亚来大学龙达瑞教授龙泉寺讲座

 

  僧众们的提问主要涉及了两个方面:一是汉传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多元文化的关系。龙教授诚恳地说:“佛教的传播要和世界结合。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佛教要走出寺院,走向世界,必须依靠人间佛教。‘参与的佛教’,让佛教的光芒重新照亮人心,重新照亮人生的道路。”一是作为研究对象的佛教和作为信仰的佛教之间的关系,佛教普及和学术研究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在很多人眼中常常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龙教授指出在欧美学界,一半以上学者往往是佛教徒,他们往往是因为兴趣、亲切感甚至是信仰本身而进入佛教研究的领域。

  龙教授对佛法充满了希望,他指出不应对“末法时代”作消极的理解:“我们应该感到,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幸福的时代。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大藏经》,还可以通过网络、通过电视来便捷地学习佛教,也可以通过网络跟法师交流——这个条件在二十年前是没有的。我们应该感到幸运!”基于此,龙教授提出“我个人感到,现在不是末法的时代。”

文明新旧能相异,心里东西本自同——美国西亚来大学龙达瑞教授龙泉寺讲座

现场提问

 

  也有的义工提出佛法修行和语言学习的矛盾。龙教授则从世界佛教文化交流的角度指出,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学术本身,没有语言的沟通则没有办法把中国的佛教文化传播出去,“这个任务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不是一年两年能够完成的,甚至不是一代两代能够完成的”,他希望有年轻人能够成为佛教的精英和文化的精英,能够走向世界,向世界弘扬中国的文化。在此,我们看到了一位佛教学者的谦虚与诚恳。

  不知不觉中两个小时悄然过去了,互动结束后禅兴法师对本次讲座作了总摄。法师特别强调了龙教授提到的佛教的特点——佛教是便携式的、传播型的宗教(借用手提电脑的英文Portable)。与印度教强调恒河的神圣性而不能离开本土不同,佛教不怕受到“污染”,佛教的文物可以移动,从而可以没有停息,永远传播。法师最后指出,中国佛教、中国文化应该走向世界,佛弟子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除了掌握一定程度的外语和知识外,内在的闻思修、戒定慧,对佛法的修持体验是更为重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