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与无违
(2011-07-12 13:53:08)
标签:
孔子龙泉论语传统文化佛法教育 |
分类: 龙泉每日 |
●7月11日龙泉日记
缘起与无违
傍晚,师父与弟子们随谈,讲到论语的一些内涵。
师父:我们做事时要讲究方法,讲究方法就是讲究效果。论语里面讲什么叫孝道,孔子说“无违”,(注:《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无违就是没有违背,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恰如其分,样样事情都能够做得恰到好处,都能够符合情理。
有一次孔子对子贡说,你以为我只是掌握了比较多的知识,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吗?(注:《原文——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后来孔子对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注:《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那么这个道到底是什么?有人认为孔子的道是“思无邪”,有人认为孔子的道是“忠恕”。孔子是有道的,有他内在的体会。人家问他,孔子就讲孝道。孔子3岁时父亲死了。21岁母亲死了,71岁儿子死了,孔子活了72岁。再者孔子是商代贵族的后代,他对于传统的东西是很重视的。你要体会到无违就是恰到好处,不冲突,我们很多事情做不好就是有障碍,人与人的障碍,事与事的障碍,所以必须要去做事,要去体会,才能知道什么是有违,什么是无违。所以孔子还是很不简单。
现代人学习佛法,乃至传统文化,一个主要的问题是我们现在都是受西方的影响,虽然我们用的很多是佛法和传统文化的名词,但是我们整个语言的体系、思维的体系、价值观都是受到现代科学的影响,用的是现代文明的语言,把佛法的一些名词附加进去,就犹如我们做房子,是现代的建筑,把传统文化的元素加上去而已。我们是在讲佛法的名词,但很难说是有佛法的内涵。所以传统文化的精神必须变成自己内在的力量,如果不能变成内在的力量是没有用的。
孔子的时候,他煮饭给他母亲,每次都煮很多,母亲吃剩下后,孔子都问这些菜该怎么处理。到了孔子的儿子,他煮饭就煮的刚刚好,如果有剩下的,他就自己吃了。所以孔子到他的儿子,孝道就有这么大的差距。孔子做饭都是照着母亲的意思办,无形中就有孝顺的含义在里头,因此同一件事情,人的发心就有不同,所以人的念头有这种微细的差别。论语只有慢慢去读,慢慢去体会,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意趣。过去弘一大师,人家请他写字,写完后他就问剩的纸张怎么处理,这就说明人的起心动念有这种微细的差别。论语里还有一个公案,孔子的弟子有的人到了六七十岁还唱歌跳舞让父母欢喜。
论语中讲“八佾舞于庭”,对不对?(注:《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在孔子的时代礼崩乐坏,过去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都是不同的。你一旦超了就不行,礼坏了、乐坏了,国家就不行了。所以从这些微小的缘起就可以看到未来的变化。大家不遵守了,礼乐就坏了。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注:《原文——(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诗与礼就是人的言与行,一个国家的建立有很多内在的逻辑,就像一个建筑,如果外在看的不对,那么内在一定也是有问题的,要通过这样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