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沥沥种花忙

标签:
老爷殿龙泉寺桑普谷雨春雨出家悟道生命提升田园生活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春雨沥沥种花忙
今年的清明时节,凤凰岭一带不但没有出现“雨纷纷”的景象,连一场持续的小雨也不曾见到。昨天刚刚进入谷雨节气,今天上午空中就淅淅沥沥地下起了绵绵小雨,同时气温骤降十度,最高温度也不过17°C。由于降雨,室外的工程暂停,山门内外也鲜见往日游人如织的景象了。
就在昨天,贤立法师还为枯水季节的用水问题而操心。今天上午僧众缘念时,当家师禅兴法师就此事特别宣导,告知大众当前情势之严峻,除节约用水以节流之外,尚须祈求三宝龙天以开源。今日即感得天降甘霖,与此不无关系。
在雨中,在山门,工程部机动组组长吴志超师兄肩挑水桶,手拿铁锹来到了魏老爷殿前。水桶中的塑料袋中,装着像是马蹄莲似的东西。吴志超师兄是在山下为父亲虔诵百部《地藏菩萨本愿经》圆满之后,于大前天晚上回到寺院的。但是从前天早上到晚上9:00,一整天都在感冒低烧。为此,法师给她安排了一个轻松的活儿——代表工程部在山门迎接中央党校的师生们。而闲不住的她,一早就跟着贤雷法师、师父妈妈等人到龙泉新区农场洒净。今天早上起来,吴志超师兄就感到浑身软绵绵的,没有力气。要是换一个人,可能请假休息,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吴志超师兄认为安忍色身的病苦正是消业的过程,这次并没有随顺大家让她休息的劝告,而是硬撑着爬起床来,自己为自己安排了一次出坡——种长桑普花。
原来,塑料袋中像是马蹄莲似的东西,正是长桑普花的种子。说起来,这长桑普花种子是吴志超师兄的妈妈特意买来,让她带到龙泉寺装点佛净土的。长桑普花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花,开花季节分外芳香美丽。
吴志超师兄是位孝女,一直在祈求佛菩萨能使六亲眷属的病障业障消除,深信三宝,学习佛法的顺缘具足。依报随着正报转,上山四年多来,父母、哥哥、姐姐全家都先后在龙泉寺皈依三宝。她父亲曾经是一位老干部,去年刚刚故去。临走时,僧团的法师、沙弥师,以及工程部的师兄们前往助念,出现了印堂、顶门温热、浑身柔软的祥兆。在为父亲圆满诵经百部,以三宝弟子的方式圆成孝道之后,吴志超师兄又随顺母亲的心愿,将长桑普花种带到了龙泉寺。
在工程部,由于李丽下山、农海芳调到客堂,除了最近划归的农场义工外,吴志超师兄成了唯一的女众。虽身为女众,吴师兄却具有丈夫气概,干起活来更是有一种巾帼不让须眉的拼命三郎的精神,因此赢得了诸多法师与同行善友的信赖和赞叹。其实,佛教中所说的丈夫并不指生理上的,而是指心性上的。在《大毗婆沙论》一四五章中,佛陀双手捧着大生主(即佛陀继母大爱道比丘尼)的骨对比丘们说:“汝等谛听,一切女人其多轻薄、多嫉妒、多谄媚、多悭念,只有大生主虽是女人,却能脱离女人一切过失,作丈夫事,得丈夫所得,我谓此辈为丈夫。”这是多么澄明、超凡而平等的见解,千百年后读来依然荡气回肠。
雨越下越大,但吴志超师兄似乎在与雨进行一场竞赛,很少停下来休息。
午斋过后,看到吴志超师兄带病冒雨出坡,工程部的师兄们也来帮忙。采买的谷利民师兄、张纯元师兄都来了,连临时上山的高源师兄也来帮忙。由于上午收坡时已经归还了西跨院菜地借来的工具,这会儿又拿来了铁锹、铁镐、瓦刀、泥抹、起子等全套家什。高源师兄说:“嘿!到底是工程部,连种花也与众不同——用的全是工程器具,将来开的花一定很庄严!”谷师兄说:“对啊,庄严佛净土嘛!”
人多力量大。谷利民师兄用铁镐,张纯元师兄用铁锹,两人负责开荒地,高原负责开畦沟。吴志超师兄用小铁铲刨出深度与方圆在十公分上下的圆坑,施上有机肥后将花种子种下,然后用土覆盖。因为天降甘露,省却了浇水这一道工序。由于生力军的加盟,种花进展得十分顺利:先后在魏老爷殿前开辟了四小畦地,除了三畦种上了长桑普花外,吴师兄还打算在另一小畦地种上一年生的草本花卉。
看到吴志超师兄带病出坡,谁会想到他上山前连衣服也很少自己洗呢?但是上山四年来的变化,完全是脱胎换骨,吴志超师兄已经不止一次抱病坚持工作了,在工程突击时如此,领众出坡时如此,在学佛小组上课依然如此……
菩提打扫
下午,客堂善行组的义工们开始打扫居士楼下面的菩提包,菩提包大约能住二百人左右,“五一”法会期间将会启用。每次法会期间都会有大量的信众上山参加法会,山上的住宿空间有限,寺院需要规划备用的住宿区,客堂住宿组承担了这些住宿区的卫生以及物品,包括被褥、日常用品的准备、放置等事项。随着“五一”法会的临近,这些准备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善行组的义工们平时都有自已的承担,主要是五观堂、居士斋堂、居士楼、男女寮以及厕所等公共卫生区。法会临近,这些同修忙完自己的工作后,集中过来支援住宿组,帮忙打扫菩提包房间,为法会作准备。住宿组的老菩萨讲:每次法会前,住宿组的任务都很重,但是各个部组都很配合,只要提出困难,法师就会给解决,还有其他部组的支持,有时候周末上山的义工也会来帮忙。所以在山上做事,只要依着团体,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今天劳动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床板、护栏的安全,还有打扫卫生,有的还需要把床板补齐,大家作了明确分工。善行组的组长海燕师兄细致认真地负责沟通协调,一直承担住宿组的老菩萨负责安排,大家相互配合,工作有条不紊。负责搬东西、补齐床板、检查护栏的赵师兄等二位男众听到海燕师兄说楼上缺床板,二话不说就从楼下将床板抬了上来,小心地安置好,又仔细地检查了一遍护栏。另一名师兄发现有一张床板的缝隙大了些,耐心地找了好久,才找到一块合适的木板,补住缝隙,最后直到自己满意才罢手。贤宏法师的父亲年龄很大了,也跟着来出坡,在一旁细心地挑选用来铺在床板上的毛毡。
楼下的女众负责打扫卫生。宁师兄把抹布一遍一遍地清洗干净,擦洗每张床的边边角角。宁师兄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博客,看到博客里写道:龙泉寺——这个寺院、这些人,有活力、有生命力的生命状态,受到了感染,特意从广西南宁千里迢迢赶过来的。师兄说:我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来龙泉寺做义工。
虽然刚来不久,但是师兄受益却是很多。用她自己的话讲:“不夸张地说,我身边的每个人都在帮我、教我…….比如斋堂礼仪的引导、生活上同行之间的关怀等等。受益最大的就是晚上的学习,听了法师的开示,就算是法师一两句、两三句话的点拨,我们都很受益,在平时的承担中也很踏实。于是也有了山上和山下的不同:在山下做事的时候只是为了做事而做事,从来没有观顾过自己内心的变化;在山上做事的时候,可以对照法师的开示和同行的观照自己的内心,提醒自己要如法。比如观功念恩、转心等心上的功夫用得多一些了,每件事都观照一下自己的内心,哪个地方起了什么心、起了什么念,尽量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这样观照、觉察的功夫用上以后,自己的心会更平静、更踏实些。
宁师兄一边欢喜地分享,一边细心地擦拭着床栏,另有两位师兄擦拭门窗,上上下下还有其他师兄忙碌的身影,雨后的阳光洒进窗内,照在师兄们清净、喜悦的脸上,菩提包里也渐渐整洁敞亮了许多。
菩提包的房间需要经常打扫,不然就会落满灰尘,居住在里面会感到很不舒服;我们心灵的房间也要经常打扫,不然也会积满污垢。扫除心地上的灰尘,为快乐腾出更多更大的空间,能够使黯淡的心变得亮堂,使杂染的心变得清净,从而告别烦恼。打扫心灵的工具就是佛法,保管这工具的就是师法友的团队。当今,渴求净化自心的人越来越多,龙泉寺这个千年古刹已经作好了准备,让更多的有缘人来到这个清净的道场,得到心灵的净化。
护
谷雨落,音声静。经过春雨的洗涤,相对前几天的访客频频,今天的寺院显得清静了很多。
只有田老菩萨知道,在新开垦的农田间定有些小苗喝足睡饱,探出头来了。于是老菩萨请师兄驱车前往菜地,而我因为好奇,也随车同去。车里装满了工具,已无立足之地,我只能跟在车后面颠颠小跑。到了菜地,看见一头银发的老菩萨已在田间屈身弓背,探视这批新长苗的豆子了。
这边是扁豆、那边是黄豆——管它是扁是黄,眼前只见得嫩绿小苗长出了塑料薄膜外,老菩萨一边帮这些没直头的苗捞出薄膜,一边口中还叨咕着,肥料有些没摊平,影响豆苗生长了,老菩萨担心新手干活不够细致:“这些苗,不帮它们拨出来,水再多就烂在里面了。”琢磨清楚操作原理,跟着老菩萨一起捞苗。
我干得比老菩萨快了些——是我没有做到位,还是她在刻意等我?当我捞完了这一行,欣喜而又略有些不踏实地说:“我这行好了!”而老菩萨却说:“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你看你那行能长出多少来!”细一看,呀!这边几行只长出一半来。显然是没有菩萨那边的稠密。
老菩萨解释说:“水给得不一样,长势就差别很大”同时下的豆、同是一块地,生长的情况却有快有慢,参差不齐。有的虽说也长了,却只是藏在塑料膜下等待人为的“拉拔”。
玄之又玄论道德
4月21日9:30,龙泉寺四位法师去海淀区民宗办,听刘振农教授关于老子思想的讲座。
刘教授主要讲述了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代表,即以孔孟、墨子诸家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及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主张积极关注人际关系和社会现实,以自我出发推已及人,提出仁义之治的思想;道家在参究世界本源的“道”之余,则是以方外人士的角度,更为冷静与理性,深层次地思考社会问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关于老子的生世,根据《史记》的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做过东周守藏室之史(国家图书馆馆长)。孔子曾向他问礼,而后称其为“龙”——“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吾今日见老子,岂有龙耶!”后退隐,西出潼关时赠给守门卫伊喜自著《道德经》一书,寥寥五千言,将道家思想的精华留于后人。也有人说老子就是二十四孝中扮彩戏娱的老莱子,此说尚有争议。
老子的思想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道德问题。认为世界的本源就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二、有和无的关系。老子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从无中来,无中生有,所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才是万物的根本,“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作用不是在有,而是在无上。有是一种表面现实,有是一种能看到的利,有是可以争取的。但是拿到有,没有用;一定要使用,让它回归于无,才能让它变为用。比如一个人很有钱,但他存在家里,没花完就死了,便没有用。只有死了,把钱花完了才叫用。刘教授借用老子的话:当其无,有“钱”之用。所以老子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观察它的无,然后通过无去发挥它的作用,再通过有去观察它的无。而不是宣传自己很有钱,到死了还没花出去,这样顶多是个守钱奴。从刘教授的话中体会我们对金钱的态度,是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而不仅仅是供自己去享用。关于如何用,老子提出了“无为”的思想。比如一个人想“有为”地办一件事,而去控制对方,对方就会跟他对着干,就会“有不为”,于是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干。“为不为”,就是说不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是按照事情的发展规律去做。
三、柔弱胜刚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唯有柔弱的东西才富含生命力,可以变化发展为刚强,但是最终还是要消失。“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刘教授又开演到接人待物的态度,做人要谦卑才会有福;若狂妄自大,目空一切,到最后必将招来杀生之祸而致灭亡。因此“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四、反战争。“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因为只要有战争就会有死亡,君子若不得已发动战争,即使打胜了,事后也会举行丧礼。千万不要自以为是,自恃国强而任意侵略其它国家,这是违反天道的,不可能得到天下人的拥护,所以“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不宜逞一时之能,而应保存自己的实力。战争的目的也是为积攒自己的力量,保存自己有生力量,超过对方的力量,才不会有外敌入侵。从柔弱胜刚强的观点出发,最后的胜利者也是有生力量的积攒者。
五、修身养性之法:“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即是不采取粗暴行为,对人和蔼。俭是不奢侈,同时也能够包容,这样别人才乐意和你相处;反之,奢侈浪费、吃喝玩乐、不务正业,就没有人愿意接近我们。不敢为天下先,即是不出风头,这样不容易让敌人发觉,让人先走一步,我们在后面跟着,就比较稳妥。
最后刘教授又讲,老子的道家思想后来又衍生出兵家和法家思想。譬如关于“无为而治”,法家提倡设定一个法律,从上到下大家都能自觉遵守,如果某人犯罪,不能因为他与皇帝的关系好就放掉他。
刘教授两个多小时的讲座,将深奥难懂的《道德经》中最重要的思想,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听取讲座各宗教界人士都很受益。
积累丰厚资粮的沃土
4月21日17时许,外出办事返寺途中的禅兴法师、贤立法师、贤启法师在负责农场的贤然法师陪同下,前往位于海淀上庄的大地心农场,看望在此承担的常住居士并了解有机农场的蔬果种植情况。
清明谷雨刚过,正值春季耕种的关键时节,三位书记法师同来农场,对于在山下承担的居士们而言,如同上午这场及时的春雨滋润这里的农田一般,滋润着大家的心田。法师们关怀常住农场居士的身心状况,询问是否辛苦,大家的回答是“很欢喜”,法师们又策励大家,在这片田地上积累丰厚的资粮。
尽管这里的环境设施都非常简陋,生活、承担与学修条件也非常艰苦,但大家如同在寺里一样,安住道场猛利承担,如《广论》云:“荷负尊重一切事担者,如大地心,谓负一切担,悉无懈怠。”
同建筑、博客、慈善一样,有机农场也是师父弘法利生事业的重要部分,旨在籍此凝聚师友共业,并推广慈心有机种植理念,以化导人心,改善生态,增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师长每一件事业的成办,无不需要僧俗二众同心同愿的大力承担。而在承事师长事业、如教奉行的过程中,亦为自身培植福慧资粮,故曰“莫觉如担,当为庄严”。
大寮生火的老菩萨
佛堂地板
斋堂
工具房
花生种子
玉米种子
平整待种的土地
西红柿苗
出坡归来
此时的心情
夕阳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