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龙泉日记

标签:
文化孔子蒙山龙泉寺基金会 |
分类: 龙泉每日 |
●4月2日龙泉日记
华澜管理咨询人员与法师的交流
上午,华澜管理咨询机构许向铭总经理带领十多名职员参访龙泉寺。中午用完斋,贤启法师在客堂接待室与客人作了短暂的交流。
华澜管理咨询公司主要为大中型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方案,现在定位是基层问题专题,主要帮助大企业解决基层的问题,包括为基层工作人员缓解心理压力的项目。
这个团队有三十多人,非常优秀,人员也非常年轻,全部都是二三十岁的年龄,充满朝气与活力,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感兴趣的话题,贤启法师热情、耐心地给予了解答。
客人:法师,您学佛之后,最终选择了出家这条路,在当时是觉得这是最好的选择,还是唯一的选择,还是随缘到了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
贤启法师:我的想法主要是想要找到一条自我成就的路。楼宇烈教授土去年来寺里做报告说,他追求的是“人格”,追求“一个真实的自我”。我从小到大就希望我能达到一个完美的人格,象君子,象圣贤,这是内在的渴望。世俗中,我们要通过学业、事业、家庭等方方面面的成就来完美我们的生命状态,让自己比较踏实,充实。后来慢慢发现在达到这个自我实现的过程中,真正的障碍还是在自己内心里面。如果我们的慈悲心不够,包容心不够,经常会有烦恼,会对别人有意见,我们人格肯定是不完美的,自己也不会快乐。智慧不够,能力不够,自己对一些事情思惟的角度、深度、广度不够,就无法去驾驭它,也无法在一元条件下去利用这个因缘,让自己成长,成就自己。还有一点就是勇捍的力量和决心。力量的体现,就是愿力,意志力。这些被佛教称为悲、智、力三要素,一个人的人格只有在这三方面都非常圆满,才能让自我的内心得到得真正的满足,实现自我。
用外在的成绩来满足内心,比如我们很努力的考上了很好的学校,但是发现自己内心很空虚,内心不圆满。怎么让自己的内心圆满起来?在慢慢寻找的过程中认识到佛教的思想体系能够涵盖其它宗教和思想,是最博大精深,最完备的体系,而且是千百年来这么多高僧大德实践亲证过的生命体验。
另外,有一个法师一句话对我启发很大,他说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选择错了也比不选择强,他强调一种超越,能够超出我们现有的生命格局,去尝试新的东西。
客人:在现实的社会参与中,感觉自已的力量、小团队的力量太小了,我们希望真正服务那些确实需要服务的企业,拒绝向违背原则的东西去妥协,如果我们还要继续坚持内心中的理想,往后走,这种力量从哪来?
贤启法师:孔子故事中有个“陈蔡绝粮”的公案,从陈国到楚国,中间要经过一些吴、楚两国争夺的小国,蔡国便是其中之一。陈国国君担心孔子帮助楚国强大起来,对自己构成威胁,在半路围困孔子,孔子和弟子们的粮食越来越少,受到了饥饿的威胁,有一些弟子也跑了。子路问孔子,君子无所困,夫子长久积德行义,为何常处困厄?颜回回答说:“夫子之道高与天齐,天下莫能容。夫子悲天悯人,竭力推行仁道,当世不能用。此乃为国者之丑,与夫子何损?如今栖遑道路,人不相容,但却愈能考验出君子的涵养……”
所以说求仁而得仁,我们是追求外在事项的成就呢,还是要得到一种生命人格的圆满?如果我们已经没有了生死的挂碍,真正把心安住在道上,安住在内心生命的净化和圆满上,就不会为外在的生老病死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客人:平时经常会有疲劳感,失落感,一天、几天积累到一起,有时候身心状态的波动很大。
贤启法师:佛教里有一句话,“生命无限,希望无穷”。怎么具体应用,要看当时的情形。如果做一件事情很失败,我会跟自己说,我又看到了自己一个这样的不足,我要总结经验去改善。有一位老法师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做常败将军”,每次失败,每次失败,只有一次成功——就是成佛。我们不断的发现自己的缺点,不断的去超越,最后达到一个完美的人格状态,彻底的佛的状态。
每个人都在走一个心理路程,都在不断透过一件件的事情汲取经验、教训,历事炼心,超越自己。一旦更多目标安住在内心,就谈不上失败而言了,因为教训也是经验。如果目标安立在外在事项上,一旦果相呈现不出来,我们对自己的压力和自责会比较大,所以对于佛教徒来讲,最重要的是透过一件件的事情,怎么能让我们开发更多的慈悲心,包容心,智慧心,和勇捍的力量。
另外,在这种无限生命的事业观上,我们的规划也是一个无限生命的生涯规划,我们自己承受失败的能力会增强,同时对别人失败、挫折的理解力也会增强,一个团队以我为核心散发出这个团队的包容性。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王玉洁副秘书长来访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
凤凰岭上杏花飘香,今天上午十点,浓浓的春意迎来了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副秘书长王玉洁女士一行两人的来访,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林启泰秘书长等热情接待。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是由著名语言学家、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任理事长,2009年1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2009年7月25日正式成立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在多次来访龙泉寺的许嘉璐先生推荐下,王女士来到仁爱基金会,与林秘书长就两个基金会如何开展合作进行了近一个半小时的交流。
首先,王女士详细介绍了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开展的“幸福列车”农民工关爱活动,双方就该项目如何与仁爱基金会合作以广泛开展活动进行了研讨,林秘书长表示仁爱非常愿意配合此项目的开展。接着,应王女士的要求,林秘书长详细介绍了仁爱救灾、仁爱社区关怀、仁爱生命教育、仁爱之道等仁爱基金会各个项目板块。王女士对仁爱社区关怀,西部学生营养小餐桌等项目非常感兴趣,并表示非常愿意亲自去参与仁爱生命教育中心项目。最后,王女士做了会谈的总结,表示非常期待就仁爱关于社区、生命教育、西部学生小餐桌等项目,以及双方基金会公共微博宣传,双方基金会网络的相互链接等宣传活动的进一步合作,并邀请林秘书长到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为其志愿者做培训。
双方会谈气氛非常活跃,王女士的严谨、睿智、果断以及作为公益人的公益热心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双方会谈圆满结束。会后,在林秘书长的陪同下王女士等人游览了龙泉寺,带上林秘书长赠送的师父博客书等礼物满心欢喜地离开凤凰岭。
义工心得:
这次参加了法会的法华经七卷的全程诵读,十分难得。我感受这次之所以能够很安心地待在山上参加法会全程的活动,最主要原因是父亲母亲的支持。
观音法会的前一周,我瞒着父母用休假上山来了,本来想要做义工直到法会,可是第二天心里便开始不安,听了满师的“万家灯火供如来”的偈子,体悟到新的东西,决定在实践中去验证。
验证的方法是:我回天津老家,好好孝顺父母,并请父母同意我参加法会,并且劝说他们一起参加,成功与否并不强求,但一定要诚心努力去做。回到家后,我对父母进行忏悔,我诚实的言行和改变让父母内心感受到爱,尤其在长久分居两地已经显得很陌生的母亲,和她躺在一起,我拍着她的头哄她睡觉,如同小时候她拍着我。瞬间我的惭愧心和一种强大的爱从心底涌出,这种爱已经在我和母亲之间流失的太多了,这时候母亲觉得不好意思,但是我能感受母亲的心开始被温暖了,开始化开了。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其实不用解释,只要你当下愿意去发自内心爱对方,放下所有对错与执着,如同佛菩萨对我们一样,你就会得到惊喜。正如这次,父亲答应上山了,母亲则陪我买了三张来北京的火车票。
以前参加法会或山上的活动,对父母总是遮遮掩掩,怕他们说自己心思不在工作上,只想往山上跑,可是他们不知道正是因为我很想安心在山下工作,才更抽出时间来上山修学,积累资粮,因为在山下资粮不够,不仅工作问题很多而且和同事朋友的人际关系也总是出问题,当然还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生死问题,是牵引自己常上山的最根本的力量。无常在身边,我们在家居士,既要保证自己的修学可以向着解脱生死的方向精进,更要用良好的心态安住在世间的工作和家庭关系上,真实地自利利他,这对我来说是极其不容易的,如果不经常亲近善知识,亲近师法友团队,就非常容易随着往昔业力走,这是我在反复碰撞和摸索中总结出来的。
父母因为真实感受到我强大的工作和情感压力,也因为我的倾诉和心声的袒露,理解和爱的力量开始在我们之间重新流动的时候,父母也终于开始明白佛法给予我的力量。他们终于放下自己,陪我上山。父亲没有想到山上的生活如此艰苦,他是抱着游玩的态度的,所以刚上来就不适应,觉得没有电视、处处受限,就想回家,好在每次都被母亲劝下来,母亲说无论如何也坚持给菩萨过完生日再走吧。虽然暂不信佛,但对观音菩萨,无论父亲母亲,内心都是很喜欢的,从这点上足可以看出来观音菩萨的功德,菩萨和众生的缘分是很深广的。
或许由于这次法会机缘成熟了,终于克服各种困难做了观音菩萨诞辰蒙山超度的大斋主,说来也很受鼓舞,和我有一些关系的朋友们也上山来参加蒙山超度,印证了“普召请”的真实意义。父母和朋友也都是我们的冤亲债主,他们真实的受益了,我们也能更顺利地修行,就如同我父母的转变,他们在次日早上下山的时候还不让我送,叮嘱我“好好上课”。
看到阳光下,父母快乐安心的下山去,我内心特别平静和安定,仿佛我的父母就是示现的佛菩萨,以种种方法让我明白人生在世,学无止境,不仅要随着年龄增长处理好和同事、家庭的关系,更要兼顾学习精神不能松懈,担子责任不可逃避,只有欢喜承担精进学习,别无他法,当然还不能被动承受,必须主动积极。
虽然这次没有劝说他们皈依成功,但是母亲说,以后会考虑,最主要看我表现。母亲承担义工工作非常认真,正如她在世间做事,也一样认真,无二无别。她认为皈依是一件需要慎重考虑好的事情,一旦皈依了,要遵守规矩。看到母亲的认真,我越加忏悔自己,想起贤满法师说过:极目云天知法界,万家灯火供如来。万家灯火就是家家户户,如来就是自己的父母,这就是我听到这句偈子当下的感悟。对于我们在家居士,“在家孝父母何必远烧香”,你能够像供佛一样供奉自己的父母么?如果不能,就继续好好修踏实走吧。
每当我心转的时候,每当我思忆自己父母恩德的时候,我不仅心安而且事顺,我们学佛的在家人如果不能让自己最近的亲人安心让他们获得宽容无私的爱,还要想承担,想积累资粮,想发慈悲心,那不是虚妄而不切实际么?又如何能对善知识和善友起真正的观功念恩心呢?
有时候想这想那都是妄想,踏实修,实在做,机缘到一切皆可成熟,何须多虑,难得我这愚痴的人能领悟这些。
感恩佛菩萨,感恩师长、父母、善友,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