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龙泉日记

标签:
龙泉龙鳞装《金刚经》三十二篆金刚经行堂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2月14日龙泉日记
绝妙的龙鳞装
一位精干的小伙子背着一只精制的明黄色长方体包到达龙泉寺。
小伙子名叫张晓栋,是龙泉寺的皈依弟子,他来寺是献宝的。他按照与禅兴法师的约定来到了客堂接待室,拉开了黄包,露出了宽约十公分,长约三十公分的特制红樟木盒子。打开盒子,又是一个金黄色圆柱体包。再打开圆柱体包,才露出所献宝物的庐山真面目——失传1000多年的龙鳞装《三十二篆金刚经》。
张晓栋居士向禅兴法师展示龙鳞装《金刚经》
张晓栋师兄当天如是记载:“踏着皑皑的白雪走向我心目中的圣地龙泉寺。我是随着菩萨的指引来到师父的身边皈依在师父的门下。我要把我创作的最好的龙鳞装《三十二篆金刚经》供养给我的师父——上学下诚大和尚!”
什么是龙鳞装?为什么说它失传了1000多年?它的绝妙之处是什么?张晓栋师兄是何因缘创作了龙鳞装《三十二篆金刚经》?这里面有着一段美妙的故事:
总长达73.4米的龙鳞装《三十二篆金刚经》
被誉为“盛唐之遗韵,千古之悬谜”的龙鳞装,亦称“旋风装”、“鱼鳞装”,是中国传统的书籍装帧方式之一,最早现于唐代中叶。龙鳞装外形与卷轴装无异,但舒展开后“逐叶翻飞,形似旋风,鳞次相积”,其书叶排列似龙鳞、如旋风,形式独特,卷轶精美。由于历史的原因,龙鳞装书籍制作技术早已失传,实物也仅存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刊谬补缺切韵》一件。时至今日,相关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对于到底“什么是龙鳞装?”、“其具体制式是什么?”等问题仍然疑议纷纷。
“帝王宬中物,孤品故宫藏”的故宫藏本龙鳞装《刊谬补缺切韵》,系唐朝王仁煦编撰,其夫人吴彩鸾手写而成,卷首、末钤宋宣和及清乾隆帝诸玺,卷末有明宋濂跋。此书历来以其装帧之考究华丽,书法之绵丽细密,孤本传世而称稀世之珍,在宋《宣和书谱》、清《石渠宝笈.初编》等书中均有著录。《刊谬补缺切韵》书成之后,颇经岁月颠簸、朝代更迭,在宫庭与民间辗转流离,一九四七年复为故宫博物院购得并珍藏。与各书著录比照,除宋徽宗泥金题签已佚、宣和七玺只存其四外仍然完整无缺。
为了解开龙鳞装的千古悬谜,让这一失传千年的装帧技艺重现人间,张晓栋师兄的祐吉斋开始了长达数年的试制探索。期间,他先后虚心请教了故宫博物院的宋纪荣、古画修复专家单嘉玖、印刷界泰斗武文祥、殷幼芳、印后专家王淮珠、书箱设计大师吕敬人等专家。最后,终于试制成功《三十二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三十二篆体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将《金刚经》三十二分分别对应一种篆体,宋代僧人道肯虔心向佛,发宏愿集结前朝当世名人名家手迹而成,分别为玉筋篆、奇字、大篆、小篆、上方大篆、坟书、穗书、倒韭篆、柳叶篆、芝英篆、转宿篆、垂露篆、垂云篆、碧落篆、龙爪篆、鸟迹书、雕虫篆、科斗书、鸟篆、鹄头篆、麟书、鸾凤书、龟书、龙书、剪刀篆、缨络篆、悬针篆、飞帛书、殳篆、金错书、刻符篆、钟鼎篆。三十二篆体取象于日月星辰、草木鸟兽,造型各异,笔划古拙苍虬,配合佛经经义,除了具有庄严祥瑞的象征意义外,还展示了一个华丽精妙的文字美的书法艺术世界。
此时此刻,张晓栋师兄将在接待室的长会议桌上将总长达73.4米的龙鳞装《三十二篆金刚经》徐徐展开。若非采用这精妙绝伦的龙鳞装,长长的会议桌根本摆不下。尽管如此,不算头尾全部摆下也近八米之长。龙鳞装《三十二篆金刚经》首先展开的是繁体竖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八个楷体大字,然后是与德尘居佛堂一模一样的《释迦牟尼佛会》画卷,接着表面上看起来是《法界源流图》,掀起来看是5106个字的《金刚经》。由于这一数字并不包括32分的分题目,加上与32种篆体并排的楷体,因此总字数至少在10000字以上。
张晓栋师兄一边展示,一边介绍道:龙鳞装最早出现在唐代中叶,从卷轴装到册页装过渡时期。当时,需要从节省纸张考量,把一页一页按照规律组合、粘贴到一起,于是就变成了像一片片鳞片的形式。像这部《金刚经》本来要73.4多米,采用龙鳞装只需7米多,加上前后的题跋,总共8米就够了。
比起唐代留下的故宫藏本龙鳞装《刊谬补缺切韵》,张晓栋师兄创新之处不仅在于有32种篆体,而且整部《金刚经》无论左翻还是右看,都加上了精美的国画《法界源流图》。加上图之后,整个的气势完全不一样了,更加恢宏,更加有震撼力。从横切面看上去,每尊佛菩萨像都是跃跃欲出的立体像。随着《金刚经》的翻看阅读,一正一反两面的国画交替护佑着法宝。而且,此起彼伏、此消彼长,微妙无比。为此,他同时获得了国家专利号和著作权号(分别为201020246627.2、201-L-031543)。
“我们将这种绝妙的装帧方式,加上绝妙的文字——32种篆体的《金刚经》,配上绝美稀缺的《法界源流图》,更有绝伦的佛法,整整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最后集成了这部作品。”张晓栋师兄欣慰地说:“我认为古籍基于传统,重新发扬,是未来书籍珍品的重要形式和方向。它承载了我们祖先的文化,同时又加载了现代的工艺与创作。最后选啊选,发现所有的形式都有了,只有龙鳞装没有。”
旋风卷子
要把《法界源流图》上百位佛菩萨、龙天、罗汉、神像等与32种篆体的《金刚经》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是一桩难以想象的复杂而精细的浩大工程。加上前面的《释迦牟尼佛会》和后面的《韦驮菩萨》,一共是436幅单挑图案。用纸是国内顶级的安徽泾县绢纹宣纸,触摸上去完全如布如绢的感觉。每一幅都是切割出来的,每一面的篆字都要篆刻制版,每幅字、画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因此,堪称为要求极其严格的零误差极品工艺,是对人心性全方位的巨大考验。面对这种把古印度文明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融经、书、画、艺于一炉的纯手工作品,真的感到精妙绝伦、美不胜收!法师与居士都相信创作者的结论“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瑰宝在佛教”。
逐页翻飞
张晓栋师兄谈到他创作的心得:在创作龙鳞装《三十二篆金刚经》时我的心很干净什么,一切的一切都不存在。失败的千万次换回一次的前进就这样慢慢地慢慢地走。渐渐地我体会到这不是在创作是在修行。对!这个过程就是修行。不敢有丝毫的怠慢!最终完成的那一刻我知道这不是我的作品,是佛菩萨的作品,是佛祖的作品,是本有的,不是我的。我只是一个践行者。没有我的存在。我很庆幸她通过我的手来展示给大家。我深刻的感觉到自己的渺小,自己的不足。只有在佛菩萨的慈悲加被下继续前进,继续我的使命!继续我的创作……
行堂骨干座谈会
中午12:20,东配楼602室,贤睦师召集十几名行堂骨干义工开行堂座谈会。贤眭师介绍,主要请大家思考并分享两个问题:为什么行堂?想从行堂中学到什么东西?法师教授说,干什么事之前要先明确宗旨和目标,然后提起意乐。而不是行了一年堂,还糊里糊涂的,动机首先要明确。
于是,大家都谈了自己的行堂体会。杨新双师兄开了头炮:我行堂的目标是,看大家吃饱吃好了,特欢喜。希望行堂的人安静有序,用斋的人清晰、有次第。再一个,让大家行堂时能集到资粮。以欢喜为主,做事为辅,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让大家欢喜。
张厚生师兄:贤龙法师讲,忘记宗旨,干事白干;不能吃多或不够,让别人吃得合适吃得满意。慢慢体会,才能体会到行堂真的是修行。再对李仁超和袁芳观功念恩,虽然袁芳让我起烦恼(众笑),但他的原则性一般人很难做到。当然,仁超也不能说他没有原则性,他那种和气,不急不慢,不温不火是我做不到的。
贤睦师引用禅兴法师语:行堂是最好修行的一种。把堂行好了,非常不容易。法师举了一例:行堂人员与法师不能说话,行堂的量是用心灵来沟通的,那才是一种功夫。每个人老的、少的、稀的、稠的、南方的、北方的、吃多少……它的量是用心来把握的。这是很高的境界,我还没有练到这个份上。
惠慧师兄提到,自己行堂缘起于有几位同修对袁芳的观功念恩。开始觉得很欢喜,然后是喜欢行堂中的有序,对自己有提高。喜欢和大众无声地交流,对自己的心是一种训练。自己慢慢体会到了行堂中的种种用心,为大众服务,能集聚资粮。能体会到那种让自己的心调柔,能训练自己的心。
温锦华师兄回顾了行堂历程,文化部是最早开始行堂的,2009年过了“十一”之后。当时分成两大组:一组行堂,一组打扫斋堂。当时,贤启法师经常带着我们开行堂会。编辑室在2010年春晚时,专门创作了以行堂为素材的《编辑室的故事》。到2010年4月,贤生法师感到我们任务量太大了,让其他部门也来参与行堂。贤启法师对我们说“资粮不是那么好挣的,以后要抢哪!”到了年底,调整后统计半个月每个人只能行7次。发现开始行堂时,虽然看不到但确实挺能集资粮的。另外,发现这短短的15分钟是缘和心的一个平台——行堂是和每个人结善缘;同时也是和供养的人结缘;和行堂小组的人也结缘;和整个团体的缘近了。第三条就是修行,行堂时要专注。还有就是培养为大众服务的心。再有就是培养耐心、包容心慈悲心、忍辱心,用心要用到位。
贤睦师分享说,禅兴法师提到一点,承事大众,为众服劳,这是最好的修行。像行堂、擦桌子、扫地、打扫厕所,越是默默无闻的工作,集到资粮就越快。法师说,尤其是那些发光组、发热组,集到资粮一得意一生骄慢心资粮就保不住了。(众笑)而像准净人、净人、沙弥,都是从行堂开始练的。
杨娟师兄也谈到自己行堂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集资粮;一个是可以结善缘。行堂可以和许多人业缘拉近。自己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了,关注的人也越来越多了。集资粮,是从关注别人开始的。
陈岩岩师兄分享说:除为众服劳、广结善缘和集聚资粮之外,还可以遇到境界调伏烦恼的能力,训练依师的能力,还可以训练自己的包容心。在组里,主要是依袁芳。他让我干这个那个,要是以前,不想干还要与他申辩几句。现在一想:不对!这是修行。正好给自己一个训练依师的机会。另外,如果是遇到个别挑剔的用斋者,同样还需要以一颗欢喜心去为对方行堂,能训练自己的包容心。不然要起烦恼的话,集到的资粮就会被浪费掉了。
贤睦师:这里面有两个特别忙的人,也把行堂当回事了——这就是陈岩岩师兄和史洪恩师兄。非常忙的人,可以准时来行堂非常了不起。就像禅兴法师所说,这本身就是一种持戒的功德。持戒就是见地明白,培养自己的正知正念,什么时间该做什么,时间规划得特别合理。虽然忙,但有序。为什么有些人做事从容不迫,非常稳?说明他干什么事内心非常有谱。修行就是什么时间做什么,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师父“十一”皈依开示,持戒、修定、生慧。培养正知正念,做什么非常有规律,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就是定。定的功夫时间长了,就能生慧。
蒋於殷师兄:行堂从前年“十一”后开始,经过摸索经历几个阶段,一步步走过来了。一个道场这么多人,需要有人发心做饭、行堂、护持。在做的过程中发现,不但培福,还能修慧。锻炼自己依师、配合,一点点让自己的心静下来,练习关顾缘起。
贤睦师:据说有的斋堂,上千人,很有序。原因是大众很规矩,行堂人之间的配合特别有条理,特别清楚。过堂是一种寺院特有的文化气氛。僧团和居士都要提高,用心提高,目标是国际化的道场。秩序建立起来后,大众受益后,我们是原始股更受益。我们和师父同心同愿!
不知不觉中,时间已经过了一个小时。下面的一个小时中,大家为行堂献计献策。孙一心师兄建议行堂的规范和要求要是能在山下传开,需要在各部组之间传开。杨娟师兄建议做一个很大的流程图,任何人站在那,看图就能明白。贤睦师也提出自己的建议,宣导行堂纪律,一个是怎么用功、食存五观。宣导和引领要提前一点,要确定,要过硬。张厚生师兄建议,讲师班课间休息时,宣导一下行堂纪律。还有师兄建议,按规定,斋堂不允许有书。建议除海青外什么都不能放,楼梯间的小房间可以让出来放拜垫。袁方师兄说灵光寺有工作的居士,通通穿海青用斋。建议穿行堂服用斋,慢慢往穿海青方面发展。希望行堂人员固定下来,好的行堂人员需要时间累积和经验累积。
接下来,贤睦师总摄:引用师父开示“从原因方面去领悟,才能达到行为方面的改变。”历事炼心。两个字:因,口代表事物,大代表从小到大,内因为大为实,外因为空,真正的原因外人是看不见的。原因和外相有很大区别,从外相找到原因,从原因改变,改变外相。掌握需求量,内心不麻木。打粥不撒的技巧,工具的使用,馒头是否要切成两半。儒,以人为本,以仁爱为主。人最需要的有两个:一是饮食,二是教育,行堂都能概括。行堂很久,还木木的,说明不专注,不够敏锐,最怕麻木。生处能熟,熟处能生。不迁怒、不二过。亲人如果不如法,首先念恩,尤其引领,别人不知道时,要克制自己,要微笑。让大家在行堂过程中,有意乐,能常住,让大家把自己心得投稿到博客上,让大家对行堂有好乐。过时不能用斋,这么严是为了怕大家越来越麻木,这是法师的用心良苦。
最后,贤睦师又一次明确了大组长、副组长、引领、宣导、小组长等行堂人员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