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龙泉日记

标签:
云水法会龙泉寺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12月30日龙泉日记
转眼之间一年又过去了,元旦法会也马上就要开始了,各个部组的义工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积极配合法会。
上午,流通处做灯的几位老菩萨就在和法师沟通,法会期间需要油灯的数量。而在居士楼内,客堂善行组和工程部突击队的义工们也在积极为法会住宿做准备。
下午,北京市海淀区委常委、区纪委李晓暐书记等一行十余人,在西山农场党委书记兼场长王振和、凤凰岭景区负责人胡登初的陪同下,来龙泉寺参访,贤立法师在明心阁接待座谈。
小小菩提种因
午斋后,新一届讲师团班委蔡晓华师兄欣喜地发现了一个人才—天浩同学。
蔡师兄兴奋地说:“他才那么大,就开始关注中国佛教的问题了!”
两位义工走近一看,天浩同学正在他的笔记本上写着《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再看下去,本上还有《广论》课堂笔记和善行日记。上面有“善知识的十种德相”、“四宏誓愿”、月称菩萨的偈子等不少内容。
当问到月称菩萨是谁时,天浩讲到:广行与深见二派,都是释迦牟尼佛的直传,佛陀当年分别咐嘱给弥勒菩萨和文殊师利菩萨。而文殊师利菩萨又传给龙树菩萨,龙树菩萨再传给月称论师也就是月称菩萨。
天浩同学说,他今年五月与三位同伴,随着父母参加了通州杨文婴老师带动的学佛小组。杨老师讲的课很生动,鲜活的事例也很多,他基本上能听懂。
除了《广论》,他还看圣严法师的《学佛群疑》,因果故事方面的书箱,以及陈大惠老师讲的传统文化方面的光盘等。
明天就是元旦法会的前行,他这次上山就是趁着学校放假来参加元旦法会的。
蔡晓华师兄说:“他还会即兴写诗呢!”现场的义工们请天浩同学现场写一首诗,他眨了眨大眼睛,很快就在笔记本上写下了:
往生极乐国,脱离五浊世。成就大智慧,熄灭贪嗔痴。清净善知识,扫除心烦恼。走上菩提路,觉悟之道成。生起出离心,发起菩提心。自然有正见,即刻证就已。修菩萨之行,具三种胜因。加上无二慧,圆满无缺漏。
住宿的准备
一大早,善行组就开始法会期间的住宿准备。这次法会,云水堂启用作为学员的宿舍,居士楼二楼三个教室临时转换功能,作为义工菩萨们的宿舍。云水堂的住宿在一周以前就已经准备好了,今天主要的工作是把教室里原来的桌子搬到五观堂,清扫干净,然后在地面铺上床板,被褥。
几位师兄负责搬桌子。教室的桌子是可以折叠的,其中一位年龄大的师兄,先把桌子翻过来,倒放在地上,然后轻轻的把桌子腿折起,再搬出去,整个的过程几乎没有碰撞声响,不长的时间,三个教室里的几十张桌子就被安安静静的搬走了。“挑水担柴无非道,行住坐卧皆为禅”,举手投足之间,都在历练内心的功夫,看来心的寂静是造作不来的。
教室里原来的花木没有搬走,被用心地摆在窗台上。地面上,卢金书撒上了消毒水,然后再仔细的用墩布擦洗。金书说,辛苦的人在下面,有几位义工要把居士楼、景区和见行堂的厕所彻底涮洗清扫,还要准备好公共用品。
晚上七点半,善行组的几位义工还在忙碌,床铺整理好了,又开始贴床号。新做的床板比较宽大,床位号可以直接贴在床板上。而在202教室里的旧床板,刚好和床垫大小一样,义工们就将床号贴在对着铺位的地上。深灰色的地面上贴着一个小小的红色床位号,也很醒目。
因为是地铺,法师考虑靠近门口的地方会有风,嘱咐将教室内的一个柜子搬到门口,这样可以挡风。看着门口处那么狭窄的地方,有的义工还想能不能放得下柜子,想要测量一下那个位置够不够时,卢金淑很干脆的一句话,法师让怎么做就怎么做。几位师兄一听也就不再多想了,搬过去再看吧。结果搬过去稍稍倾斜一下,正好合适。童老菩萨又去拿一张黄色的纸过来,将柜子的玻璃门贴上。晚上八点半一切工作就绪。
男众寮房,没有新加床,布置就比较简单,将寮房内清扫干净即可。
下午,工程部的突击队也过来支援,把六十多张床板从菩提包搬到教室,接下来搬运云水堂库房里配套的被褥,整个过程中除了微笑,就是忙碌的身影。突击队在龙泉寺的建设中承担了很多重要的任务,随时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踩着这支队伍的脚步,想起一位法师慈悲愿力:众生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愿心就是“因心”,有了“愿心”才有“果觉”。菩提路上,大家都在期许、仰望那个殊胜的“果”,殊不知,仰望之时,需要问问自己:先前那颗愿心在不在?
奉粥感悟
樊铭珍师姐到红莲心栈值班熬粥,早上3点多就起床了,老人家熬粥很特别,放米后全程不搅锅直到关火,闻香味就知道米熟的程度,让人大开眼界。
奉粥只有5人,喝粥的人比较配合,不用维护秩序,也没有人插队。现场有一位流浪的老者喝了7杯粥,每一杯都喝得干干净净,如果不是没有粥了,估计还能再喝两杯。老人家每天都来喝粥,每次都是在现场喝完再续杯。今天要的特别多。后来了解到,原来前一天晚上老人家没有乞讨到饭,天气又冷,早晨多喝几杯热粥就会暖和起来。想想,也只有爱心粥可以让他喝着如此开心,只因为志愿者没有白眼对他,没有冷饭与他,而是一颗热乎乎的爱心对待他。
来喝粥的人有各种各样的心态:有自己能够熬粥,为了省事来的;有路过尝个鲜的;有为和我们讨一句吉祥话的;有节约粮食的;有为我们奉粥时间长怕我们挨冻来取用的;有没饭吃确实需要的;有我们送到面前只好接受的。也有最感动志愿者的喝粥人,是为了鼓励我们能够坚持下去,在接受的同时捐款并祝福赞叹的等等。
这一切都是对方的需要,只是需求不同而已,在这些不同需求的奉粥对象中,我们志愿者恪守一个原则:“启发传递爱心!”鼓励互相礼让、平等、尊重!这是不变的原则,变化的是不同的喝粥人的心态,我们需要他怎样的爱心支持,带动他加入“爱心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