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寺文档数据库系统开发访问

标签:
中国龙泉寺太虚大师全书《高僧传》文档出家佛法佛教文化教育 |
分类: 僧众弟子 |
龙泉寺文档数据库系统开发访问
成蹊:能不能先介绍一下开发这个系统的缘起?
贤甲:要说收集和整理寺院的各种文档资料,其实我们一直在做。以前的笔记,到录音,再到现在重要的活动都有高清视频记录,因此保留下来的资料越来越丰富。
佛世时,佛陀的教法都是口耳相传,本无人记录。正是因为世尊灭度后的“五百结集”,集成三藏经典,才使佛陀法身长存世间。
佛法东传,汉地祖师大德对佛法的开演著述十分丰富,如《大藏经》中所载。但本身所流传下来的相较于当时产生的就少了很多,再说当时能够记录下来的相较于祖师大德完整的思想理念体系来说,又是少之又少。读一读《高僧传》可以看到,那么多高僧大德,很多只是在行谊上留下了只言片语的记录,而他们那些光辉的思想,都缺乏记录和流传,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太虚大师的著述和言教流传下来的最多,一方面固然因为大师本人对理论建设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与其弟子们的积极整理有关。大师当年在各地的开示与讲演,都由弟子们笔记整理,包括大师自己的著述在内,很多发表在当时由大师创办的《海潮音》杂志上。
到太虚大师示寂后,弟子们因考虑到大师“平日所有撰说,或单行流通,或见诸报章杂志,时日不居,深恐散佚;为佛法计,为中国文化计,全书之编纂自不容缓。”由此推印顺法师住持了《太虚大师全书》的编纂工作。历时一年,得洋洋六百余万言,二十编,三十五册,一千四百四十九篇。系统地将大师的思想与言教做了彙集、整理、编目与出版。这套丛书日后及至如今,一直对中国佛教产生着越来越重要和深远影响。
中华民族本身就有记录历史的习惯,这也是我们的文化得以流传几千年而不间断原因。一个团队的各种资料文档,在当时看可能不起眼,但如果再过三十年,回过头来看这些文字时就不一样了,它们本身就成了历史的载体。
龙泉寺开放五年以来,伴随着寺院僧团以及居士团队建设、弘法利生事业的开展,方方面面的文档积累下来的已经很多了,现在是时候进行集中的收集和统一的整理了。
成蹊:《太虚大师全书》出色的编辑和整理工作确实对大师思想的流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也成为那个年代历史的一种记录。同时也可以看到,在现代社会,佛教典籍的电子化整理工作也在逐渐深入。这方面以法鼓山支持的佛典电子化工作为代表,其成果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电子大藏经(CBETA)”。其系统研发初衷之一是“利用电脑的能力拓展佛典的应用范围及阅读方式。”
贤甲:对,拓展应用范围及阅读方式。同时他们这项工作也为大范围的佛典校订工作提供了一个缘起与平台,可以收集来自各地的工作结果。再有,这个系统也为佛典的深入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新的可能性,集中体现在它出色的全文检索功能上,这样的功能是过去凭借纸媒书籍所难以完成的。另外,通过做这个事情,也为佛教的事业凝聚起一支一流的技术团队。现在僧团准备开发的文档数据库系统,同样也有这些方面的考虑。
成蹊:现在对系统的面貌有没有初步的想法?
贤甲:从内容上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记录师父、法师言教及其他文字信息的文集库和大事年谱库,这两方面可以相互链接,这样就可以对全部文档有一个完整的记录。对文集库中的文章开示,可以按各种线索进行归档,形成编目结构,同时完成全文检索的功能。
对于以日期为线索的大事年谱,记录龙泉寺每日大事,同时包含当日产生的文章开示的链接信息,也可以保存当日产生的图片、音频和视频文件的链接。这样更容易把握到很多文档的产生缘起,同时也构成了连贯所有多媒体资料的一条主线索。
成蹊:照我理解对龙泉寺日常文档的记录、整理、研究、出版,是一系列相关联的工作,像这样一个系统,会是在哪一个环节上发挥其功用?
贤甲:其实都能有所涉及,特别是它会为很多相关工作提供一个“有序化”的缘起。比如录音资料,如果不整理的话也没办法入库。怎样可以让这个工作更有序呢?我们可以做一个协作平台,让大家可以分时分处地协作完成同一个开示录音的整理,乃至于对同一篇文章进行校对。它可以帮助把流程上做顺,让大家更容易配合。
文章的存档和整理,是这个系统的本职工作,让我们有条件细致地记录一篇文档的各种相关信息,从时间、地点、对象、缘起、主题,到整理人、校对人都有记录,并且可以给每篇文章按照编目来归档。文章添加可以是零散的、无序的,但显示出来就是整体有序的。
有两种功能可以促进研究。首先是全文检索,类似CBETA那样,在所有文档库中去搜索单一的主题。很多事情都是前后连贯的,另外师父也曾说过:“我每个时段引导的重点是不同的。”以及“我说过的话不会重复。”有一种情况是,新人遇到老问题,那么通过这样的检索,首先是能够将过往的主题挖掘出来;第二还能够看出同一问题在不同时间的发展脉络,再配合上年谱信息来了解背景,这样就能够对很多事情的内在脉络深入认识,即是所谓“研究”。
还有一个功能是“结集目录”。好比将所有关于某件事的文档搜索出来,分出篇章结构,保存成一个目录。再比如所有关于“心文化”的开示等等,这样的选取和结集,本身也是一种整理和研究。此“结集目录”也可以关联到以后的出版工作。
成蹊:师父很早就提出“管理科学化”的概念,其实也包括了借助最新的信息处理技术,来提高我们工作学习的效率的含义。而这些技术往往专业度比较高,这样一个系统,落实具体到开发环节,我们准备怎样来做呢?
贤甲:师父曾经说过,“以事业来凝聚共业,以共业来推动事业”。我们在龙泉之声网站上有登义工招募启示。寺院里面做事不像世间公司是利益的驱动,我们依靠的都是义工们无私奉献的发心。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为有这份发心的义工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相互协作的工作平台与许多激动人心的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如今的龙泉寺正在日益显露出其作为国际弘法平台的意义与地位。我们正在和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乃至国际组织建立联系,参与越来越多的国际交流。将来会有更多影响广泛深远的平台需要我们来搭建。这些项目都很特别,它们并非出于商业目的,也超越于一般的公益事业,而是会在更广泛的时空因缘下展现其文化和历史的价值。
前阵子一些商界的精英来到寺里参访,我们的组织和管理模式给他们很大启发。寺院扎根于传统文化的生活方式,来自于历久弥新的佛法智慧的思想理念,正在各个领域里表现出引领潮流的潜力。软件开发领域也是一样。像国外很盛行的开源软件潮流,在国内就不容易实现,根本上还是人们思想观念的问题。那寺院在做这样的事情时,就特别有其凝聚人才的优势。
这样的一个技术团队,它所看重的不是物质利益,而是精神上价值,是自己的生命与他人的关系。对在校的学生来说,这里会是一个很好的社会实践平台,能够在这里接触到这个行业内很多优秀的人才,也能够接触到一些无论是文化上还是技术上的新的思想理念。对从业人员来说,也会是他们实现自己理想的一扇窗口,无论是回馈社会的理想还是技术创新的理想。
总之我们希望搭建这样一个平台,让大家都能够在此相互合作,共同凝聚一份善业。能够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也能服务社会,利益他人,同时成办佛法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