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我成大我,无我铸真我

标签:
印度同传佛教同修佛法出家历史经验龙泉寺教育 |
分类: 龙泉每日 |
●6月19日龙泉日记
忘我成大我,无我铸真我
昨天夜里,已然是临近夜半子时了,累了一天的几位师兄,收到了王硕师姐发来的“求援”短信:6:30,请来帮忙查对佛教学者们发言稿的生僻词汇,这样可以方便上午9:30开始的会议中密集的同声传译任务。
与其坐而论道,无如起而行之,谁让大家是同行善友呢!
海珊发扬一贯认真的精神。抱着越南发言人的稿子坚持啃下来,两个半小时已经过去了。拿到这样详细的标有生词译注的稿件,负责前沿阵地的同传很是感到轻松。真是感恩!……谁曾想,计划赶不上变化,待到会议日程安排此稿上阵时,却被告知,发言人临时因事缺席了!
潘明师兄一贯的宽厚又一次得到了验证。中午自助餐的时间总共一个小时,师兄托着餐盘排着队,终于可以停下一上午来来往往的奔波,乘着吃这几口饭的工夫歇息片刻了。不料想,恰在此时,蓦地又冲出来一位师兄,拿着一叠下午要用的发言稿——顾不上那么许多了,赶紧放下盘子,跑出去找复印店!等到恢复了笑呵呵的表情返回的时候,已过了吃饭的点了,但是他还是吃到了饭——原来细心的同传译员梦涵提前为潘师兄打好了饭,又由金芳主动留下来“看”着这盘饭,直到师兄回来。
三位同传之间,配合得越来越默契了。当这位师兄颇费周章的时候,那位师兄就会在一旁默默地为她祈求佛菩萨、师长的加持;那位偶然走神了的时候,这位早已补上了位。她们的分工协作,早已打破了“行规”,没有什么每人轮值20分钟的“公平合理”,而是“观待缘起”。至于何谓“观待缘起”……呵呵,暂且打住不表,等到下次您亲自来现场瞧瞧就明白了。
两位坐在一旁负责调同传设施的商业公司职员,估计是很少见过这样的团队和阵势。这几位译员到底是“专业”还是不“专业”呢?说不专业吧,翻译的效果还算让人满意;说专业吧,又不太像正规同传译员那种公事公办的样儿呢?她们是些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团队?明明是投资公司高管,却想方设法推后“本职”业务,高高兴兴地来到这里听从一些年轻“后辈”们的指挥,充当照相员、驾驶员、写作员。明明是美国高科技博士后,却甘心放下堆积的课题事务跑来现场,像服务生一样为素不相识的同修看着一盘子饭菜。其中一位新近加盟某著名公司成为合伙人的管理专才,一边很是愧疚地安排自己世间的团队通宵达旦地赶工,一边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与同修之间翻来覆去地仔细商讨看似简单的翻译工作中的细枝末节。本来嘛你上台就该你翻你的,可是前边的同行在一句一句赶着对口型的当儿,后边还有几位不停地翻查着字典紧赶着标注难词或者往来端送咖啡甜点。私下里,还有几位在“悄悄”密谋,怎样能够让上一线承担同传的三位“首席翻译官”们省点儿心,其他人能办的事情就替她们办了,尽管显得有些“越位”。
一个团队,不可能都是单一类型的人才,必然需要彼此配合、补位,需要多种角色的相即和支撑。会场内外,有一个精干、低调、调柔的身影,总是在需要时立即现身,而在事情完毕时悄然隐去,这就是名珍师姐的“功夫”。“功夫”的背后,藏着一颗怎样诚挚的、随时可以为他人服务的心?
张彦多年老外事的老道经验很是为人称赞,风格稳健、清爽,是译员们的主心骨,可想而知,压力是多么的巨大。大家看着她,都只怕多打扰一秒也会让她分心劳神。可是这大中午的,她自个儿还没机会找点儿什么像模像样的饭菜来垫补垫补,却竟然趁着一点空隙抄起电话一遍又一遍地问候在外边吃饭的同修们有没有坐下来安心地就餐。
王硕是领队兼同传,事无巨细都得她亲自来过问。所以呢,在同传间歇时刻,常常是麦克一推,她就开始跑来跑去,一会儿商务中心,一会儿打印复印,一会儿山上大本营,一会儿明日行程,一会儿同行状态,都得靠她去张罗。这么忙碌,身体素来又和强壮无缘,会不会起烦恼呢?从她的表情中,知道是不必多虑了,因为她心里的欢喜一直都写在脸上,说是找到了与佛菩萨对话的真切感受,察觉到了师长的加持力量。或许,“速疾慧”就是这么炼出来的。
梦涵去年刚刚从某著名高校毕业,看到佛教口译、笔译人才的紧缺,觉得在当今佛教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自己责无旁贷,年纪轻轻就发下了大愿。愿必感果,而今自然是冲在前沿承担了。她深切感受到来自周围同行的爱护和提策,在随时随地“任运”为他人付出的同时,也从同行的身上学习到宝贵的实践经验,并近距离地领纳着团队的功德。
这个团队中也有在世间从事口译的专门人才。也不知道吴师姐到底被什么所打动,自己尽管还不是佛教徒,却甘居幕后,专心专意地为前台可能不是那么经验丰富的译员查起了字典,还查得那么欢喜、认真、毕恭毕敬,又拿起摄像机,敏锐地捕捉、记录大家的精彩瞬间。她明白,以后的承担需要自己尽快积累佛教知识,所以主动找到法师,希求多多学习佛法。
“印度啊,印度,佛陀的故乡,多少佛子魂牵梦绕的地方……”晓晴入神地向往着,体味着师长的愿力以及此刻因缘际会的不可思议。她曾经不止一次地说道:“师父要去印度反哺佛法的话,我无论如何一定要跟着去!”
佛法,早已将中华与印度两大文明的精髓融为一体。而今师长创造了如此广阔的平台、鼓励义工队伍对中印之间的交流作出贡献,或许也与此多少有些相关吧!透过一线承担,张彦显然对于在世人面前展现新时代佛教徒风貌的意义增进了切身感受。她谈起中外学者了解到承担现场同传的人员都是佛教徒时,漾起那种略显惊诧又带兴奋的表情,那一刹那,她感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更感到了师长的悲愿和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