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法会前行会

标签:
出家法会佛戒教育三宝受戒龙泉寺菩提心端午节粽子 |
分类: 龙泉每日 |
● 6月4日龙泉日记
班长班学修纪实
6月4日班长班第四次上课,禅兴法师接着上次课的内容进行引导。
前几节课很重要的内容是对等流和增上环境的分析,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一般人的心是随着境界转的,修行就要选择好的境界——引发我们善法的强有力的境界,造善业,集聚资粮。所以修行要靠师法友团队、三宝的力量来策发我们,让我们的内心可以向善。善知识就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境界,只要我们能够接受善知识的引导和提策,我们的内心就能快速地提升,所以亲近善知识非常重要,是道之根本。
我们自己依师的情况如何,可以从世间和佛法两个方面来看。从世间来讲,我们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我们对父母的态度就代表我们对善知识的一种态度。我们上学的时候对老师的态度如何:是不是很喜欢请教老师?老师的话听不听?对老师顶撞?学了佛法之后,对于我们周围的善知识和同行善友,我们的内心是怎么样的一种感觉和态度?和他们相处得如何……这些都代表了我们依师的程度。所以,有没有人来教我们,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希求别人来教我们,我们依师的条件够不够,这对我们学佛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需要仔细反省自己的内心,看一看我们和善知识相处的实际状态。
我们亲近善知识有种种的行相,今天我们把一些常见错误的行相提出来,希望大家能够对照着来反省改善。
行相一:怕见到善知识。
因为怕,所以见到善知识就想躲起来,甚至逃走。我们为什么怕善知识?这就是我们依师的业障。为什么会有这种业障产生?其原因何在?我在这里想举一个自己的例子,以前在广济寺的时候,师父的办公室和我住的房间在一排房子,中间只隔了一个会议室。有一天早上我起床有点晚,要去洗漱,要路过师父的办公室,发现师父的办公室亮着灯呢,这时我的身体不自觉地就想拐弯,换个路线走,因为怕师父发现我起得这么晚。师父有一个习惯——经常会突然问:“你在做什么?”有一次,师父突然问我,我很紧张,因为之前我在犯困,虽然犯困之前我是在做功课、在念咒。师父问我时,我应该坦荡地说:“我在犯困”,这才是如理的做法;但我只把念咒的事告诉了师父,没敢把犯困的状态告诉师父。
我们总是想把好的一面展示给善知识,怕让他看见我们不好的一面,怕让他看见我们不如理的地方。这就是一种覆藏心,我们在善知识面前想把错误隐藏起来,这是内心中对善知识不坦诚,不敢把自己真实的东西展现给他。实际上善知识是知道我们的实际情况的,有时善知识的询问,不是他想要了解我们在做什么,而是在考验我们敢不敢真实地面对自己,能不能将自己内心实际情况真实地告诉善知识。
学习佛法要和相续结合、和内心结合,真正地改变我们的习气、改正我们的问题。而善知识就是非常强大的境界,象镜子一样照出我们真实的一面,照得晶莹剔透。是善知识不愿意去教我们吗?不是。是我们主动躲开善知识,不愿意把我们真实的情况告诉他,不敢忏悔,甚至欺骗善知识。是我们不愿意得到善知识的引导、帮助和教授。善知识是百分之百想拉拔我们,但我们有百分之多少想要躲开善知识,这都需要我们自己检查,这是我们自身的原因。大家可以自已想一下:我们内心中对于善知识教授的希求心到底如何,我们今后应该如何去做?
行相二:与善知识无话可讲。
我们在善知识面前觉得没有什么话可说,或者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所以善知识总是想办法找话和我们说,藉此拉近缘份。
谈到这个问题,禅兴法师请学员谈谈感受。
【学员1发言】在见到善知识之前,想了一大堆问题想提问,但见了善知识后就一点都想不起来了,善知识走了后又很后悔,觉得错过了机会。
【法师开示】这是比较好的情况,说明希望向善知识请益,针对你的情况给你一个建议,随身带一个本子或者一张纸,如果想到问题就记在上面,遇到善知识就拿出来问。有些问题或思想的火花确实是灵机一动才冒出来的,时间过了可能自己也想不起来了。
【学员2发言】我的问题是:问完善知识后,就不知道跟善知识说什么了,说家长里短的又觉得不恭敬。学习的问题又问完了,应该说什么呢?
【法师开示】更好的状态是有很多的问题可以问,因为遇到善知识很难得,最好能够多作请益。如果问题不多,说明平时积累得不够、思考得不多。
【学员3发言】我有很多问题想问善知识,但是没有机会能够亲近善知识。
【学员4发言】我自己经历了几个这样的阶段,刚开始皈依师父的时候,有很多的问题请教,但没有机会见到师父。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每个月给师父写信。第二阶段因希求心很大,亲近师父的机会也就多了,但不知道从何问起。现在想起来可能是由于虚荣的原因吧,总是想问一些高深的问题,让师父觉得自己有水平。
【法师开示】学习佛法最需要的是赤子之心,就是承认我什么都不懂,很坦诚,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展示给善知识,不怕人说我们差,这样的人学佛是进步得最快的,因为他们没有心理包袱、没有枷锁。
【学员5发言】最初是自己问不出问题,自己闻思太差,后来想问问题,但觉得善知识比较忙,不敢问;再后来我提了一些个性化的问题,善知识是从另外的角度引导的。我想请示法师,如果怕打扰善知识、不敢问问题,怎么办?
【法师开示】我们怕打扰善知识,替人着想,这是很好的。但同时也要细致观察,有希求心,勇于亲近善知识,找到相应的机会,通过合适的方式和途径去主动提问、表达。真正的善知识是不怕打扰的,如师父现在给大家开通了网上留言,大家可以通过留言来问,有其他的时间和机会也可以问。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有希求心,要主动提问、表达。
行相三:只是渴求善知识的肯定和赞赏。
说到这个问题,禅兴法师与大家分享一个公案:一个弟子向师长汇报了一件事,师长听了后说:“太好了,众生有福报。”这位弟子就想:我做了这么多事,您不肯定我,反而说是众生的福报?后来这位弟子也作了反省。我们往往不希求善知识指引我们怎样更好地修行,而只想听到善知识的赞赏。借这个例子,希望大家思考:我们承事善知识的时候,内心到底在希求什么?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展示“我”、表现“我”吗?
当然,每个人都需要鼓励,在此只是提醒大家注意,而且如果善知识没有给我们鼓励,大家也要勇于接受。不能只接受赞扬、不接受批评。我们依止善知识,学习佛法,目的是要改善我们的生命状态。
行相四: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我们离善知识近了后,就会有观过之心,表现就不逊、不恭敬;离善知识远了,又抱怨他怎么不理自己。我们通常观过的心很重,善知识有的时候为了避免我们观过,会有意识地与我们保持距离。
有一位大德对弟子说过,你们之所以对我比较有信心,是因为你们离我比较远。当我们的善根还不够的时候,我们离善知识还真的不能太近,近了就会观察善知识的过失。因此依止善知识要把握一个恰当的距离。要拿捏到什么程度,就依据我们每个人依师的程度而定。如果我们真的对善知识观过后,内心要反省忏悔。忏悔在善知识面前我们没有去向他学习,反而去观过。观过的心会让我们对善知识的信心下降,或者是看不见善知识的功德,向他学习和仰望的心也会下降。
行相五:敬而远之。
有恭敬心,愿意为善知识做事,但内心中有距离感,不能真正地亲近善知识,这也是我们依师的一种障碍。
行相六:不能正确面对善知识的批评。
在善知识对我们有所批评或告诉我们什么事做错的时候,我们一般会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反弹、不承认,甚至会顶嘴;另一种是腹诽,嘴上不说但是心里嘀咕,本质上也是一种观过。
刚才分析的几种情况,是在亲近善知识中不如理的行相。我们依止善知识,要有一个高远的目标,能够长时间近距离地依止善知识,这是我们修习佛法的必经之路,即具足弟子相。只有具足了内在的依师条件,我们才能够如理地依止善知识,得到善知识长期的密切的摄受。
综上所述,我们现在就要改善我们依师的不如理的地方,把不如理依师的过失一点点地断除掉,我们才能够如理地依师。这需要对照我们的内心去检查——不止是佛法上的善知识,还包括我们的父母长辈——反省我们对他们所做的有什么不如理的地方,不断改善,逐渐进步。
我的学佛之路
五月一日上山登记皈依的时候,表格中有“何时开始学佛”这一个问题。虽然从高中开始接触佛教,研究生又学的是佛教专业,但那只是“接触”,充其量大言不惭地用上“佛学”这个词。“何时开始学佛?”对我来说这实在是一个终极的问题。它就等于问:“你究竟要何时才开始学佛?”这是一种对于灵魂的拷问。带着惶愧之心,我写下“今日”两字。
开始读《广论》,文昭师兄问:“你最早是怎样接触、了解到《广论》的?”这又是一个让我惭愧的问题。我的第一本《广论》,是高中毕业时到莆田访友,路经广化寺时请购的。那时已约略知道宗喀巴大师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及《广论》作为其主要著述的重要意义,但对于我而言,《广论》只是一本书架上必备的经典,就像考试必定要复习覆盖到的知识点。这本《广论》到了我的书架上,我却从未认真读过一遍。试问,我又何尝真正“接触了解到《广论》”呢?
学佛小组在文昭师兄的带领下第一次读《广论》,大家都很受益。一位朋友责备我为什么不早一点建议大家读这么一本书,以便于全面深入地理解佛教。我发自肺腑地感慨道:“没有智慧呀!因此也没能及早意识到这本论的重要性。”以前虽也零散地读过《广论》,但用的是世俗的学问,即所谓是否具有“哲学思想”的眼光来考量其中的论述。于是,道前基础这一部分的内容被认为无甚紧要,总是一目十行地掠过。对于下士道的修出离心、念死无常、因果业相等内容也没有深入的体会。以这样的态度来读论,自然不能理解其真义,更不会有真实的受益。自己尚在无知我慢之中,遑论以佛法利乐他人。
文昭师兄说得好:这么好的法门,你不一定能够遇到;遇到了,不一定能够去读;读了,不一定能够照着去做。我接触《广论》的心态与学佛的心路历程,可以说是这一句话的绝好注脚。《广论》是我踏上学佛道路的第一步,亦必伴随我走向前路的每一步。在前面的道路上,《广论》将是审视我学佛生活的一面镜子。它将不断对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是在学佛吗?
郑州学佛小组回寺参学系列报道(之二)
打板声刚落,郑州学佛小组的同修们早已准备好,伴着群青退去曙红渐染的云,大家去上早殿。
早斋后大家一起供香,随后为班长班上课布置场地,庄严道场,庄严内心。
旁听班长班的课,禅兴法师忽然问道:“外地小组的同学坐在哪里?”大家站起来示意,法师微笑着说道:“今天,郑州学佛小组的同学来学习,欢迎他们。”所有班长向他们送上热情的掌声。
听完法师的开示,大家很受益。郑州小组讲师分享说:“昨天遇到师父时心态,可能也有覆藏心在里面,经过法师的引导,知道一颗赤子之心对学佛的重要性,感恩法师把自己的学修经验分享给我们。”
学员靳学勤是日语组的义工,她说:“四月下旬第一次来寺里时,有幸坐在师父妈妈旁边用斋;昨天第二次来到龙泉寺,竟然有幸和学佛小组的同修一起跟师父合影,非常欢喜!今后要发奋修学。今天还结缘了一些书,请贤满法师加持了念珠,很开心!”
另外五位郑州小组学员,因火车晚点,中午才到寺里。班长班学委苑艺凡不顾天气干热,到景区门口去接大家。日程变化并没有影响大家的情绪,看来大家对无常的观待训练有素,和先来的同修会合后,开始礼佛、上晚课、用药石。
药石后,郑州小组同修们和学修处干事齐集一堂,在居士楼212教室开茶话会。交流中得知郑州小组的同修坚持看师父博客,讲师和班委很用心地关怀大家的学习情况,还有一个好消息:除了已在寺里皈依的同学,其他七位明天也要在龙泉寺求受皈依了。大家谈得很深入,但为了不耽误他们的休息,按时结束了茶会。
承担俄语微博翻译的学员李杨发来心得短信说:“还未到北京时就已经感受到学修处的关怀,发给我们日程安排,我们在火车上还收到你们的惦念。你们在忙碌一天后还安排茶话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关怀。常住义工‘捐志若虚空,勤行求道德’的情怀,值得我们学习!今天还见到了师父,心中欢喜无比,感到师法友团队的和合,鼓舞着自己以后更好地学习!”
郭红梅带着姐姐和侄女,第一次来龙泉寺,就把半日的心得记下来:今天下午在院子里看到了师父和贤启法师。以前只是在博客中看到照片,现在看到本人,很开心!拜佛时我把结缘的书放在地上,被人批评“怎么把书放地上!?”一位法师非常理解地说:“是不是没有袋子啊?问他们要个袋子。”我听后又惭愧又感到安慰。晚饭很好吃,主食是有玉米面的花卷,香甜香甜的,像点心一般。红萝卜咸菜,又酸又脆,好吃。吃着饭,想着这么多义工的付出以及师父的恩情,感恩的泪水就流出来。晚上茶话会上,同修分享的成长经历让我很受益。
举行茶话会是一种宝贵的关怀经验,感恩传递我们经验的同修,感恩一切关怀他人的人!
端午节法会前行会
晚上,端午节法会总前行。各部组的组长与骨干义工都登台亮相,为大家讲述了各个组的工作流程与分工。这样的安排也是法会处为了更好地培养义工干部,将培养的对象由原来的副总护持深入到骨干义工这一级。
在这次法会中,大家知道供养来的粽子有四千个,一开始我们由一千个、两千个发展为三千个,觉得还可以承担,后来法师说需要四千个。作为总护持的李丽娜师姐就问后勤部的刘迎春师姐:“还能承担吗?”刘迎春师姐回答道“没问题!”这出乎李丽娜师姐意料之外。她说:“每次我们做事之前都会有一个发心,通过受师长三宝的加持,通过跟随团队做事,我们的发心会一点一点地逐渐扩大,就像由一千个粽子的承担,扩展为四千个粽子一样。
明天下午,会有一个包粽子活动,是由会包粽子的老菩萨们,像妈妈一样,教那些不会的义工和义工家属们学包粽子,相信很多人对于包粽子会有一个初次的体验。希望通过像教包粽子这个活动,将我们的爱传递下去。
此次端午节法会的活动重点,在于义工及义工家属的联谊关怀。我们在法会中、在承担中,要学会有所得和有所成长。
大会的最后,由贤益法师给大家作总摄开示:
“今天大家能走到这里来,真的是非常的殊胜,刚才通过听大家的分享,我们感受到的是团体的氛围。请问你走遍世间的每一个角落,能够找到几个像这样的团体?希望大家能珍惜这种环境和氛围,看大家几乎都是很年轻的,大家在世间也都有工作,乃至有自己的企业。那么大家为什么还要到这里来?我想大家多少还是能体会到,我们原来以为获得了很好的文凭和工作,就能使我们获得幸福、实现人生目标,但后来发现其结果也不尽然。我们内心中都会有对善法的渴求,只有我们真正遇到了真理,才能帮我们解决内心中的痛苦。”
我们又如何从佛法中学习到能对我们生命受益的智慧内涵呢?法师又为大家分析道:“学习佛法的关键是要先调伏我们的慢心、培养我们的恭敬心,可以从观功念恩开始。可能一开始从同行善友中很难做起,但从辛辛苦苦养育我们的父母那里就更容易做到。对父母有了感恩心之后,就很难在你恭敬的人面前生起慢心了。所以,修学佛法是需要次第和方法的。我们说有佛法就有办法,就看我们用不用心。如果用心了,那么一切时处都可以学到佛法,一切时处都可以积到资粮。要不我们上寺院来做什么?更好地承担,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