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治房屋与修治身心

标签:
出家慈悲发心佛教龙泉寺教育 |
分类: 龙泉每日 |
●5月19日龙泉日记
修治房屋与修治身心
上午10:40,北京法源寺的知客智勇法师、典座法雨法师及三位居士在贤扬法师、贤喻法师的陪同下,先后参观了见行楼、北配楼和东配楼。
今天上午,贤甲法师带领戒学班的同学们在水包工地出坡。贤甲法师谈到戒学班同学平日密集用功学修,集体出坡的机会不多。前日僧团开始安居,禅兴法师、贤立法师安排戒学班同学集体出坡。
安居有三种心——自利、利他、修治房屋。为什么房屋破了要修治呢?前人修治现在人用,现在不修,后面就不相续了,为后人考虑,要三世相续,所以要现在修治。律典中载,迦叶尊者亲自踏泥、铲泥修房子,舍利弗也盖房子。有人就问:为什么这些大阿罗汉还要做这些积福的事情呢?安居期间理应好好诵经、闻思、坐禅,为什么还要盖房子?而且是大阿罗汉带头去做?第一个是为了报恩、报三宝恩;第二是为了折服未来的众生,未来的众生培点小福就说够了,不愿意去做,折服这种众生的骄慢;第三是为众生开福田,让众生于中广集福德资粮。这也是戒律的要求。
很多人对佛法了解得比较简单、片面,戒律学得不明白,认为出家了,只要好好地闻思就行,不愿意做事情。但是从护持佛教以及为自己培福而言,这些事情都是有必要去做的。要将戒律的学习落实到对自己、对他人在身口方面的行持。这是需要有很全面、很细致的学习的。比如说上殿、过堂等等僧众的事情都要参加,不然都是违犯僧制,都是犯戒的。很多人都不知道,认为说“我要念佛,那些事情没必要做”,只皈依佛、皈依法,不皈依僧,皈依不具足,到后来就修不下去了。不能僧团的事情不参加,自己搞自己的一套,这些都是戒律的要求。戒律对个人身心的安稳、对团体的和合增上、对佛法的住世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要五年学戒,学好了戒之后才能够听教参禅?退而求其次,在戒律学得不够的情况下,能够依照善知识的话好好去做,这其实也是戒律的内涵。如果二者都做不到,自搞一套,修行的路就会走偏,或者很难走得下去。很多人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学教理、学戒,都要落实到身口,要关顾到团体的和合,而不能只顾自己修行,而积累很多的业障。戒律上讲,譬如安排你做执事,为大众晒被褥,但是没有去看着,自己在房间里静坐、思维、修止观,为僧众服务的事情不做,僧众共同的事情不参加又不请假,那都是恼僧,是犯戒的。修行的核心是业果,不能造这种不好的业。即使不信业果,也要依照善知识的教诫去做,对业果有信心,就能够做得更笃定。很多事情不是那么机械的,我们要好好去做。戒律里面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皈依僧的内涵,这方面做好了,个人身心才能够安稳,僧团才能够和合,佛法才能够住世。师父也说过,学习、修行、做事都是一体的,学修的目的最终还是要利益众生。需要自己做的事情积极去做,能够更好地培福。《行事钞》中说:对于钝根众生,要让他营福,要去劝化信众,要去料理僧事。这跟世间是不一样的。个人学修要缘着团体,不然学不进去,还老打妄想,不如做事,缘着善念,至少不会起邪念。一个人如果修得不好,很容易被烦恼习气牵走,甚至妄念、邪念纷飞。许多人福慧不足,自己的烦恼克制不了。所以做点事情对自己、对大家都有好处。很多人自己不安住,导致团体也不容易和合。经论说:在僧团中,认为“我最超胜我第一”,这种人一劫不能得解脱。
组建戒学班,这是师父的学制建设的一部分,要有一群人好好研究戒律,知道如何行持,不学就没有标准、没有分寸,就会乱套,学偏了还不知道。为什么佛陀要制戒?是因为佛讲说经论,说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类的广戒,刚开始利根的人都知道,但是钝根的人就分辨不清善恶,佛世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分辨不清了,所以佛陀就制戒,到后世就越来越细,有了清规、制度。什么叫利根?《大智度论》讲,贪著五欲,吃了一次苦头,以后再不贪著,就算是利根了;现在很多人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头,还不能放下五欲。
尽管与佛世的时候相比,我们已经算是钝根了,但是也不能弃舍,要好好发心,好好努力。发起菩提心,能够灭除无量的业障,发的菩提心越真切,积福净罪的力量越强,所以要努力去修。
学修的过程中也要发心,不能只为自己学,认为“我要多学一些东西,我要比别人厉害,我个人要修行成就,我个人要如何如何”;而是要发心为佛教、为团体、为众生而学,这才是我们学修的目的。就像家庭中的小孩,不仅自己努力学习,还要考虑家中的事情,到后来才会有大的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