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1月16日龙泉日记

(2010-11-17 13:24:45)
标签:

雷师

龙泉寺

川师

新水

《鱼美人》

文化

分类: 龙泉每日

11月16日龙泉日记

 

11月16日龙泉日记

 

  冬日暖阳,温度适宜,满山翠柏葱茏,应该是龙泉冬天的胜景了。

  龙泉的胜景,今日又出现在新水包工地:一泓碧水在水包西北墙体边涌出。只是看到,已然感到甘洌无比。侧耳听去,在四堵管线墙体下东北处,有叮咚的泉水声音时时流过,如同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组曲中用钢片琴演奏出的《糖果仙子》,又宛若吴祖强、杜鸣心的芭蕾舞剧《鱼美人》中的钢琴组曲《水草舞》。

 

贤雷师的勇猛承担

  8:40,站在山门南边一排新上桐油的拉圾箱前面,虽然已是冬季,黄色海青里面仍穿着一件毛衣的贤雷师一点也不嫌冷,反而一如既往地显示出勇悍、笃定与火热,使身边的人也顿生一种如沐春风的温暖感。所谓“三句话不离本行”,向贤雷师讨教的话题自然也离不开水和电。

  当询问进入尾声的水包工程为什么有四条出水管道时,贤雷师如是回答:

  现在出水的是西北侧山体渗出的水,想把这个水引到龙泉水包,供应整个见行堂的使用——这就是泉水,没有经过二次污染,这是一套管线。另外一套,从新建水包出来,到龙泉水包。假如说地下水缺少的时候,水包里的水还可以供水,这样我们就不缺水。假如做最坏的打算,这里也没有水还可以用水库的水。从新修水包还出来第三套管线,到云水堂水包。供给居士楼、云水堂,包括锅炉房还有景区厕所,茶棚供水等。第四套管线,山下政府还给我们从山下连了一条管线,新水包连到那个小水包。假如山上全部缺水了,这条管线就起作用了。

  噢!原来新水包是四重保险啊!师父与僧团法师们想得就是周到。

  贤雷师又介绍:还有一个就是想让水质更好,明年就会在新水包的外围修一个沉淀池,就靠那个沙子沉淀直接出一个管,直接进龙泉水包。这样就不会进入大的水包,经过很长时间就会变质。直接出来就用了,做这么多的方案就是想让水质更好一些,不要出现二次污染。再一个不要在水包存放太久,那样容易变质。

  当问到四重保险如何产生的,特别是天然矿泉是如何发现的?


11月16日龙泉日记  
贤雷师谈水电如数家珍

 

  贤雷师说:挖水包的时候就发现有泉水,然后就跟法师沟通,想把这股水引出来。那泉水我喝过,非常清凉。

  如何负责水电施工,贤雷师简要谈及了缘起:

  我以前对电感兴趣,随着做得越来越多,学得也越来越多了。干到哪了,现学现用。

  水、电,刚开始提策心力的方法就是:打开灯,心中也顿然畅亮。一喝水,那种感觉也迥然不同——那水哗哗流下来,自己负责这一块,内心是不一样的。每当看到这个情况就是对自己的提策,必须要做好的。

  贤雷师回顾他从义工、净人、出家的经历:2009年10月剃度。我一来龙泉寺就在水库,那时候对水电也懂一点,我是在2008年8月1号来的,师父说建个桥,水库的桥是那时跟着贤生法师干的。从水库下来,就在任怀杰手下做水暖维修。后来,就进僧团了。当时问谁发心去大寮,我发心去。呆一段时间之后,就把我调工程部去了,去了就是水电监理。这个过程中就在一点点学,包括整体的布线,慢慢地都学会了。在承担过程中需要开车啊电工本啊,随时学。考这些证,也是僧团需要。首先在法律上说,有本才有资格去动这个电,对于我们也是一种保护。

  如何将法与承担结合,贤雷师总结:学习这个,也是师父讲得那句话,有发心就会有助缘,会有缘成就你。像那个山下配电箱厂家,小的大部分是供养的,大的也只收成本费。

  用水这么长时间大家也有目共睹,原来喝的水是从下寺抬水。我听说刚开始刷牙的水都是一股臭泥味。从开始师父领导着去清理水库——原来全是杂草、淤泥,到一点点水越来越多。依报随正报转。

  师父曾在早斋开示讲,多用一点水不是不惜福,只是一种不好的习惯,浪费水的习惯。对于每一个人来龙泉寺也是有福报的,让大家去引导,要节约用水。一般四五月份缺水。去年缺水是最严重的,新水包建成后不会再出现那样的情况。

  贤雷师最后讲:快要受戒了!戒可不敢多谈,平时学得太少了。每天不是水电工程,就是维修工作。现在很缺这样的人才,一个吴攀刚入门,一个老贾还是很拿得起来,但需要一个助手。

  在承担过程中把每个境界变成你的助缘——提策心力的助缘。比如一个事情没有做成,人家着急,这时就反观自己:到底以后怎么弥补不让别人着急,尽量快地解决问题。假如今天没人了,就自己发心吧!师父也讲,你们都走了,我一个人也要做。想把龙泉寺的水电工作承担起来,就得有人来,别人不来我来吧!

 

 

 愿心无价

  9:00,见行堂众多老菩萨开始了13项念佛仪轨。

  郑荣珍,现在是基金会老年组的负责人,每周二的念佛、绕佛活动已经坚持有一年半多了,郑荣珍很欢喜地讲述自己承担这项工作的心得:

  郑老师说,经常上山护持的老菩萨们,很想念佛、绕佛、临终关怀,希求心特别强,像郝妙音老菩萨等一些老菩萨,一直在推动这件事。在2009年的春节前后师父有开示说,老年项目不好做,要有一个团队,要有人发大心,要发菩萨心。最后这件事由基金会接下来,就由我来做。我一直也有这方面的愿望,想承担这方面的工作,这也是我的终极目标,想为老菩萨们做一些事情。

  2009年三四月份的时候基金会的林老师给我讲,我也在考虑。直到5月30号,才第一次开会,有贤满法师、林老师参加,有一些老菩萨们参加,大家非常想推动这个事情。开始什么也没有,因为法师们忙,不可能亲自参加这件事情,也没有场地,我又对念佛、绕佛不熟悉。这些老菩萨们又来自各个地方,各个寺庙,有不同的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见,我也没有说服力,过去也很少参加这样的工作。

  但是我有一点,就是依师。我们在龙泉寺,就一定要做龙泉寺的特色,最初我就找几个老菩萨,郝妙英老菩萨,邢娟敏老菩萨等,大家在一起确定仪轨。我们定下来,就找一些有经验的骨干,就按这个念唱。

  在这个过程中还是遇到很多问题,但还是和老菩萨们沟通好了,还比较不错,没有造成对抗。

  我们开始在西跨院。五月份开会后,先做一些准备,要录音,要拉电线。

  6月23号开始绕佛,大家感觉特别好。后来又搭了一个棚子,有西方三圣像,老菩萨们更欢喜。就这样,念佛开始了。

  后来天冷了,法师们就把当时云水堂斋堂给我们用。十一的时候,我正在南方出差。回来看到虽然是不冷,但特别不清静,切菜声等,我就跟法师反映,斋堂太不清静了。后来有一次山上常住义工去朝拜舍利回来,吃饭时间和念佛、绕佛时间撞在一起。我就跟法师反映这样不行,可不可以去德尘居佛堂。后来,就去了德尘居佛堂。场地升级了,老菩萨们很欢喜。在德尘居佛堂一年多时间,今年场地又升级了。

  一年多时间变得还平稳,所有的也是在一级一级地提升。

  第一次进见行堂佛堂前,我们全部排班,我就给大家提一个要求,场地升级,念佛的老菩萨们心里也要升级。现在大家都请了海青,整个念佛、绕佛活动很庄严。

 

11月16日龙泉日记老年念佛团

 

  原来念唱,大家各有想法,但后来还是统一了,我们在念唱上就是想要龙泉寺的特色。第一是我们的法师做的,第二个我们的阿弥陀佛唱腔啊跟别的寺庙不一样。

  郑荣珍最后说:我也是慢慢摸索经验,怎么把这个事情做好,让老菩萨欢喜,他们能够接受,就是我要做的目的。在做的过程中也发现老菩萨们很可爱。懂得他们的心思,懂得他们的需要,和他们沟通,你会发现很好老菩萨们的发心是很好的。

  一直坚持老年项目的工作,郑荣珍也有他自己的动力源泉。

  一是对师父的信心,对龙泉寺的发展有信心。特别理解老人家的需求,而且我们也会老。这也是他坚持的第二个原因。第三个原因,郑老师认为,这也是师父的事业之一,也是很重要的事业之一,那既然做了就不能半途而废。

 

 

贤川师的“阿育王塔”

  在云水堂前面的棚子下,静静地摆放着一座木质的塔,刚刚刷过桐油,散发着淡淡的光泽。它造型庄严尊贵,做工质朴精心,让人不由得注目凝视,肃然起敬。有同修惊喜地说:“这真像法门寺里供奉佛指舍利的塔啊!”

  这个木塔的确是仿制而成的。它高约1.57米,见方79厘米,重约150斤,要三四个壮汉才能抬得动。它可不是出自某个厂家,而是由僧团的贤川师亲手制作而成的。

  为什么要做这个塔呢?原来,摆放在天王殿前那个古色古香的石头香炉早已不用了,但里面常会积一些雨水、树叶等,既不够恭敬,也不美观。负责流通处的贤河师便想请人做个盖子,于是找到贤川师商量。经过班导法师和工程部贤立法师的同意,这个任务就交给了贤川师。

  贤川师出家前曾做过多年木工,但是也没有做过这种盖。他想,这个盖子既要美观,而且要厚重坚固,不然很容易就被风刮跑了。可要做成什么样子呢?正在冥思苦想的时候,贤川师碰巧看到了一本法门寺的旧挂历,里面正好有一张是供奉佛指舍利的纯金四方四门塔图片。贤川师一下子有了主意,决定比照这个来做。

  11月16日龙泉日记

专心致志

 

  虽说贤川师又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但这回可和世间做木工活儿绝对不一样。“在世间,是以挣钱为目的,在这里,一切都是为了让众生欢喜!”

  做这个塔,难度大,而且耗时长,非常费工,一般人是不愿接的。贤川师在做的过程中的确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要自己想图纸,一层层分解出来,边做边思维,非常耗心力。“但既然是为了让众生欢喜,就得像师父说的那样,难行能行。本来本来学佛法就是为了调自己的心,调自己的习气和烦恼,所以,做这件事,成也得成,不成也得成,而且要做个最好的。没有人要求你这样去做,都是自己发心,想全身心地去做,并且靠佛法的力量随时调心,这些都是与世间有很大区别的。”

  有同修问贤川师:“您做这个用了多长时间?”对这个问题,贤川师觉得还真有点难回答。因为僧团的出坡不少,一会儿要烧锅炉,一会儿要挖沟,一会儿要去焊床。有时刚准备好材料和工具,通知要到山门口迎接客人。“那就得去,你随时得放下,要服从管理,要随众,这也是与世间不同的。”

  等桐油晾干了,这个塔就要摆放在天王殿前了,和那棵高大的银杏树,还有那尊别具特色的石头香炉一起迎接每一位回家的游子。也许人们在赞叹它的精致工艺时,很少有人见过那位做塔人伴着刺耳的电锯声在寒风中专心制作的神情;很少有人见过那位做塔人头上、脸上、睫毛上落满了细细的木屑,可脸上却总是带着那么坦然自在的微笑;更很少有人知道那位做塔人内心世界的情怀——他作意塔供奉的就是佛祖舍利。

  其实,静心品味,我们身边的一切,哪一样不是蕴含着三宝慈悲与智慧的光芒,又有哪一样不令我们油然而生无限的感恩与欢喜呢?

 

入佛因缘与究竟目标

  每一位走进佛门的人,因缘不同,但都是佛菩萨的慈悲加持。走进来,就有深入佛法大海的机会。许多刚要跨进佛门的时候,可能想得更多的“觉得是做好人、做好事,来世能够更好一点。三皈五戒,这辈子日子能够过得好一点,生活过得更体面一点,处境更好一点,条件更优越一点。”

  王酮铭师兄说起自己如何走入佛门时,马上就笑了:“原来听他们说修建寺庙可以发财,所以就经常去寺院。”

  王师兄说,刚开始的时候就听人说,某某地产商就是因为修建寺庙而现在发财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就是为了想要赚钱,想要发财,到了寺庙就去拜佛。后来听人介绍龙泉寺,刚到寺里的时候,做义工就去收功德款,觉得那个功德可大了。为寺院收好多功德款,把寺院建设好了,自己将来也可以赚大钱。

  但后来通过法师引导学习,逐渐知道生命的本质,知道生死轮回,也就不再去想那些发财的事情了。所以,后来在寺院做义工还是做接待工作,但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做同样的事情自己内心的作意就不一样了。

  李会,是龙泉寺常住义工。当问到为什么进入佛门时,他说一是因为母亲信佛,母亲有的时候会说超拔,那时候不相信这个。自己从看电视、电影得到的印象就是,学佛可以得到大智慧,总感觉大智慧好,就想得到。所以也经常跟母亲去拜佛,但没弄明白大智慧是什么,就想来北京找。也是有人介绍龙泉寺就来了。来了以后,知道一些道理,知道超拔真的有,但不是原来的那种关于鬼神的理解了。当然大智慧也没有得到,现在还在寻找,相信一定可以得到。

  李会师兄介绍说,在寺院干活,也是一种修行。比如,在鼓楼位置那间“妈妈灯坊”制作酥油灯:首先,要静心;若心不静下来,当提着壶把将滚热液体状的酥油浇到灯具中时,会不平整,需要返工。其次,干活时要耐心,因为虽然每道工序相对简单,但要不断重复地做,这就要培养耐心;当每一步都做到专注、和缓和耐心,如此坚持一个小时,就会发现自己已经心平气和。静心,而达清净;耐心,而至恒心——恒久则可入圣。乃至心平气和,不急不躁,不温不火,保持一颗平常心。“平常心是道”。这些,正是修行人的特质。最后,闹中取静:灯坊是一方静谧的山野——连绵的青山,潺潺的溪水,茂密的丛林。虽然一方是人来人往的金龙桥,而在灯坊做工的义工,心无旁骛地继续着他们的修行。他们既不贪恋古桥的热闹,也不沉浸山野的幽静,更不在意游人的喧嚣,而是在清净祥和中体悟着生命的喜乐和真谛。

  不管我们当初如何契入佛门,每人因缘、业力各有不同,但师父把我们从生死大海中捞了出来,最终是要我们登上大乘般若船,尽快直达涅槃的彼岸。

  尽管进门时每个人的想法各异,进入佛法大门了,才发现真正的佛法是要“引导我们成佛,引导我们究竟远离痛苦,究竟得到快乐。”连回向也是到究竟希愿处——都有“究竟”两个字。究竟离苦得乐,这正是佛教的宗旨目标。所以一点点地学习和实践,生命也就一点点地改变。最终,走向我们究竟的目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