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1月12日龙泉日记

(2010-11-13 13:45:23)
标签:

龙泉寺

灭火弹

培训会

干菜

三宝

文化

分类: 龙泉每日

11月12日龙泉日记

 

景区防火与火烧功德林

  上午9:00,贤因法师带领龙泉寺保安组等五位义工,参加了在凤凰岭餐厅举办的凤凰岭公园冬季防火培训会。

  首先,景区的李书记做了培训会的简短开场白:“今天,景区已经进入防火期快半个月了。参加会议的有公园的、住园单位、周边单位和摊点的。今天的培训,主要是让大家普及防火知识和技能,如何扑救森林火灾与自救。另外,也讲一讲煤气中毒的问题,有请闫警官!”

   11月12日龙泉日记

济济一堂的培训会

 

  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消防支队的闫警官利用现场的投影仪及大屏幕,配合幻灯片及视频,在一个小时内,针对消防基本常识及案例解析、火灾现场逃生及避险、灭火器的基本操作三个方面的内容为大家作了培训。

11月12日龙泉日记 

闫警官在培训

 

11月12日龙泉日记

培训现场

 

  这次培训的一个亮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知识培训一结束,全体培训人员马上在闫警官的带领下,到餐厅外南边50米空旷的广场上,进行了现场操作。

  闫警官在大家聚齐后,首先讲解了灭火弹的使用方法。然后,让大家进行操作。龙泉寺保安组的义工小吴非常好乐,接连两次操作了爆炸后如同烟幕弹的灭火弹,在第三次跃跃欲试时被闫警官制止说:“一箱灭火弹只剩下一两个了,把机会让给女同志吧!”小吴听罢顺从归队。

11月12日龙泉日记 

掷——

 

11月12日龙泉日记灭火弹的爆炸瞬间

 

  虽然培训时已经讲过,也看过视频,但闫警官又一次讲解了目前普遍使用的手提储压式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及要点:除掉铅封,拔出保险销,操作者站在火焰上风有效距离2-3米处;左手握着喷管对准火焰根部,右手提着按下压把,干粉即喷出;同时左手左右适当摆动喷管,使气体横扫整个火焰根部,并逐渐向前推移;如遇多处明火,可移动位置点射着火点,直至火焰点完全熄灭,不留明火为止,防止复燃;火灭后,抬起灭火器压把,即停止喷射。

  闫警官讲解完毕,先请景区工作人员在一个半圆柱形的铁桶上点燃报纸,模拟出火灾场景。然后,请大家一组三人进行现场灭火操作。保安组义工老李与另外两位男学员在闫警官一声令下后,开始了紧张的操作。可能是太紧张的缘故,老李操作时竟然忘记了先除掉铅封,结果怎么拔保险销也没有拔出。当他终于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喷出干粉时,两位同行早已将火扑灭。

 

11月12日龙泉日记晚了半拍

 

  由此可见,虽然只是世间的普通技能培训及操作,但如果没有如理如法地行持也是会出问题的。

  早在11月5日,龙泉巡山师贤因法师代表龙泉寺与景区签定了《凤凰岭公园安全责任书》,今天又率队参加防火培训会。

  作为一位法师,贤因法师谈及了参加这次会议的意趣:“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来,历史上,中国的寺庙大都毁灭于火——要么是战火;要么是火灾。”

  因此,安全无小事。

  历史上,以及现实中的大火能毁灭一座宏伟的寺院。由此联想到,我们的嗔火呢?

  我们在寺院承事三宝,好不容易积累了一点点的资粮,但“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一旦我们对同行善友生起了嗔恨之心,那点资粮如何禁得住嗔火烧啊!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嗔恚,正是下地狱的因。因此,一向严于律已的弘一大师十条箴言中最后一条就是“不嗔”。大师谆谆告诫我们:嗔习最不易除。古贤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但我等亦不可不尽力对治也。《华严经》中曾云:“若菩萨。于诸菩萨。起一瞋心。则成就如是等百万障门。”可不畏哉!

 

 

 

请到“世外桃源”来

    初冬的早晨有点萧瑟的冷,地窖的工程进展很快,四周已经竖起了高约两米的围墙。负责的贤乐师说,现在正加紧盖房顶,窖里的地面也要铺上砖,不然很快就上冻了。户外的好几处工程都是这样,进度要尽快向前赶,只是辛苦了主管的法师和义工们。这些人间大菩萨在适宜劳作的最后时节,和渐渐逼近的寒冬赛跑。没有抱怨,只有默默的奉献和付出。

  看着我们好奇的目光,法师简单的介绍了地窖的功能:地窖完工后,里面的温度能达到摄氏二十几度,这个温度应该是贮存疏菜最好的条件。地窖上方有两个换气孔,打开地窖门窗和换气孔,里面的废气就会自动抽出。法师说,之前我们庙里没有正规的菜窖,考虑到以后人越来越多,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菜窖,我们自己生产的菜或者居士供养的菜,贮存起来就有问题。

 

11月12日龙泉日记

  当我们问法师做事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境界,自己是怎么调整的?法师诙谐地说道:“起来、起来、起来,又放了下去,调呗!”后来法师又补充道:“遇到境界要不断去调。师父说‘历事练心’嘛。面对境界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自己有多少烦恼,平时不对境,躲在教室里念念佛、看看书,好象很安静,感觉也很好,但是境界来的时候才能检验内心的真功夫。所以,师父很善于调教每个弟子,师父也讲过:‘成长是需要过程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善知识用什么方法让你成长,这个很关键。善知识在我们从凡夫到成佛的过程中都是非常关键、非常关键的。《广论》一开始就讲依师,依师很重要,所以就对境练心吧!对境的时候烦恼起来了,你才能调,一次,两次,三次,久而久之,内心的功夫才会起来。”

  接着,法师给我们讲了贤日师的例子。贤日师从做净人到出家的几年里,都是在龙泉寺工地上承担,所以他成长得很快。他头脑反应快,内心也很调柔,师父都很赞叹。贤日师在工地,每天要面对很多的境界,但只有很少的休息时间。对此,贤乐师说,自己是刚刚承担一些事情,但已体会到贤日师真的很不容易。也体会到工作当中就是修行,修行是要从内心上下功夫的,只有通过自己承担,有了体验,才能观功念恩,才能观得到别人的功。如果没有这种承担,没有实践,谈观功念恩,那只是理论上的幻想,只是文字理论的推演。“我必须去这么观”——这种认知就不真实,不是真心的体验,只有真正去做了,才能去理解别人,才能看到别人的功德,那个才叫信心。说完,法师适机地勉励我们,要踊跃发心承担,还要发愿,没有愿力就没有力量,师父经常讲,要广发大愿。平时做事的时候会遇到困难,有了这个愿力,才会有力量,否则是做不下去的。法师说,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回想师父的一些开示和勉励,感觉会很有力量。

  谈到新农场的整体规划,法师说,现在有很多事情要做,新农场那边的石头要捡,山上的柴要在冬天结束前都给拾下来,如果等到春天,草树长起来,就会不方便。山上的荆条、野树也要砍砍,等到明天收栗子的时候,掉在地上的栗子容易看得到。冷棚上冻以后就不能用了,暖棚再有几天就可以种菜,菜园好了以后,会很漂亮的,菜地的边边角角,会种一些花,让这里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世外桃源”。最后,法师也希望这个“世外桃源”能够吸引更多发心的居士来承担,大家一起汇聚心力、创造共业,成就一份丰厚的成佛资粮。

 

11月12日龙泉日记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下午,客堂的同修们在贤喻师的带领下,在云水堂前一起翻晾大白菜。远远就看见地上一片碧绿,空中绳子上也整齐地挂着一串串白菜。法师和大家先把白菜分类:饱满有菜心的码放在地上,没有长菜心的则挂在绳子上晾晒,有枯萎发黄的菜叶全都摘掉。问法师:“这些挂在绳子上的白菜是做什么用的?”法师说:“晾干了做干菜,也很好保存。”干菜?好像没吃过。不知味道怎么样?法师说:“干菜很好吃的。像干菜饽饽,就是用这种干菜做的,很香!其他的菜也能做干菜,像豇豆啊、茄子等等,都可以。”贤喻师以前精通厨艺,他的话肯定很有道理。那些有菜心的白菜怎么储存呢?法师说:“那些菜会存在新修的菜窖里。”

  这些白菜都是从平谷农场才运来的,有满满一卡车。农场的菜在居士们的照料下长得匀整青翠,而且全都是有机蔬菜,没上过任何化肥、农药。每棵菜无论长势如何,在寺里都得到了最充分合理的利用。这让我想到寺院对人才的培养:无论出家法师还是义工居士,也不管学历高低、专业差异、能力强弱,甚至年龄老少,在三宝地,每一个人都能找到与自己相应的位置,既发挥了才能,又为三宝和佛教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份心力。没有人强求一定要达到什么效果,但因为三宝和师长功德的感召,以及大家内心善心、善愿的力量,在各个工作岗位上付出的人们,都是尽心尽力、无怨无悔。

 

11月12日龙泉日记

 

 

  同时,更重要的是,大家在付出的过程中实践了佛法、体悟了佛法、净化了心灵,在简单平凡的劳动中获得了世间工作所无法给予的法喜欢乐,那种内心的踏实、愉悦、祥和、善良,是每一个身历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得到的。而在种种与人配合的顺、逆境中,更能调伏我们的习气,突破长期因循的个人思维模式。记得师父在早斋开示第四讲《爱惜常住物,如护眼中珠》中曾说:“丛林不仅仅是我们居住的地方,居住、生活只是一个基础。丛林也不仅仅只是培养、增长我们才干的地方。丛林也不仅是启发智慧的地方……丛林更重要的是培养、锻炼我们的意志、品行,修改自己的习气毛病的地方。……它能够让人不断得到磨炼、锻炼、陶铸,最后你是个什么材质,就能够成一个怎么样的模样、怎么样有价值的人才。所以丛林像制作工艺品的地方,就像一个窑一样,你是金的,出来就是金品;你是银的,那就是银品;你如果是泥土的,出来的就会变成瓷器、陶器等等。这跟一个人的素质、发心、根器有关系。通过丛林里面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二十年的熏修,最后就能够磨炼出来。”

 

11月12日龙泉日记

 

 

  近来,相关法师也在提倡垃圾的“零输出”、“零排放”,这也是寺院对物品充分合理利用的实例。垃圾在一般人眼中是废品、无用物,应被彻底抛弃而后快。但经过大家的细心分类处理,垃圾也会重新发挥作用,最终形成任何物品都可以从始至终被有效利用,而不会给人们造成负担的新局面。可见,一件事物有什么用,关键取决于利用它的人,而不是事物本身,这里面就蕴含着佛法的智慧善巧。无论是一棵白菜,还是一堆垃圾,在有智慧的人看来,并不会立即给它们贴上“有用”“无用”的标签,而是根据具体缘起和众生的需要,将它们的最大价值和潜力发挥出来。

  物如此,人亦如是。不同根性的人来到三宝地,都会得到师长三宝毫无保留的饶益,最终无论成就大小,每个人都能焕发出他生命中本具的光彩和喜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