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龙泉日记

标签:
德尘居中国《大学》《大悲咒》同修 |
分类: 龙泉每日 |
今日,是狂风大作的一天。
今天白天,日渐强大的冷空气借着大风的威势,将沙尘带到了燕山山麓。在两股冷空气前仆后继的影响下,东北、西北、华北大地和黄淮平原的降温之旅已经开启。寺院昨天刚刚换上了新的离心泵,今天就派上了用场:下午晚殿前,德尘居、见行楼和居士楼锅炉房供暖已经开始试运行:开始用燃烧值远远低于煤炭的木柴进行烘炉,温度分别为30C、40C、50C以上。
中午时分,从斋堂拜忏完走回办公室,只见阳光从西边照耀过来,给古老的金龙桥和开始凋零的树木披上了一层暖暖的金光,那种光与影的和谐之美在初冬之时让人油然心动。
阳光时而照耀,时而又被乌云遮挡,一时间光彩顿失。外在阳光的可以感知,而佛菩萨尽虚空,遍法界的大光明我们可否用心感应到呢?当自性的光明被无明所遮蔽而不时处在阴翳之中,我们又可否能够清晰洞察呢?
大学之道
早7点,龙泉寺僧俗二众一行七人,到海淀区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侨务办公室参与学习传统文化系列讲座。9点半,讲座正式开始,首先由区民宗侨办的领导作了一个简要的开场白,介绍系列讲座背后的缘起:“学习也是一种渗透,我们根据大家的工作特点,通过开办这个讲座,弘扬传统文化,这也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
刘振农教授执教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文系,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教授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囊括了中国人传统的宗教观,政治观,认识论。”一句话总摄开篇,开始了系列讲座的第三讲《大学》。
面对不同宗教界人士,对传统文化有着不同的见解和理解,刘教授善观缘起,先从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入手,和大家分享了年轻时候接触《大学》始于一句《红楼梦》中的迷语,说:“每个迷语都
《大学》本是《礼》的一篇,接下来刘教授介绍了《礼》和《大学》的由来。中国古代人所有的感情都有在《诗经》中体现,但是古人又很理智,说:情非礼不节。人最大的本就是“礼”。“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之一。刘教授从考据学的角度详细介绍了“礼”字的成形和含义,古代人心纯朴,用自己的最好的最丰盛的物质化的东西拿来祭祀,也很重视祭祀,详细介绍商代的祭祀体制体现“礼”的内涵。说到《大学》,从介绍周朝的教育制度开始,小学、大学体系,“校”“塾”,过渡到《大学》的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解释:德者,得也。内得于心,外得于人。并且用商、周王朝的更替诠释了德与亲民,最后总结说,一个在上的君主一定要明白自己的道德,内心修炼自己的修养,外要亲民,依靠老百姓,才能做到明明德。
今天开讲的《大学》只是系列的开始,教授用他多年的所学诠释着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参与这次讲座的除了佛教,还有道教,伊斯兰教等其它宗教教职人员,民宗局本着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宗教界人士整体素质的理念,举办的文化讲座激发和策励了大家学习传统文化的信心。
“道”与“德”是紧密相连的,“德”乃“道”之得于心。《大学》为代表的儒家之道蕴涵了自我道德的修养和自我人格的完成、仁爱万物的心胸和化成天下的理想等等。这一切,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开出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路向。当看到五大宗教界人士齐聚传统文化的讲堂,凝聚在一起,应该是对中国文化“德”与“道”最好的褒奖。
就怕你不试!
上午8:00,在德尘居二楼小客厅,文化部几位义工和贤启法师一起讨论了第十套博客书的筹备情况。针对负责编辑这套书的同修遇到的问题,法师予以了及时的开示和引导,法师的话令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启发和受益。
这位同修因第一次承担主编的任务,感觉到在博客书内容设置、工作流程,以及与不同部门沟通协调方面都有些困难和压力。对具体内容和工作流程,法师很简明地告诉他取舍标准及轻重缓急的次第,资料不全可以找相关当事人搜集,还可以对某些重要参与者进行访谈,以补足材料、丰富内容,使博客书提供的信息更真实全面。而对于同修在工作中遇到的心理障碍,比如涉及不同部门人员时如何沟通、合作,面对反复修改的方案和许多繁琐的细节工作该如何调心,与其他同修共事时怎样保持和谐的关系,等等,法师也提出很有针对性的建议。
法师说,做书就是很不容易,经常需要反复修改。这就像我们修行一样,我们内心的烦恼和问题总是层出不穷,解决完一个又来一个,这时就不能嫌烦,就要磨习性嘛!与不同部门沟通合作时,要明白,不管哪个部门都是师长三宝的事业呀!那我来这里干什么呢?我是为某个部工作呢?还是为了师长,为了佛法?到底是为了谁?如果清楚我是为了要学佛法,为了要积累资粮,那无论需要我去哪我就去哪,不会有这么多障碍!所以,每天早上起来后就要思维,我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来这里的目标是什么?只有思维清楚,才能见行统一。要是对这些问题思考得太少,就会出现行为上的断层。学佛法最后学得支离破碎,所学的法不能在心里贯穿。
同修对如何与人和谐共事和顺畅交流很困惑。法师说,你要明白,我们大家在一起工作是合作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以个人感情为标准的,它是看在三宝的面上、看在众生的面上来一起合作共事的,我们是同志——志同道合。如果你有纯净的发心,有谦卑的态度,那么不管什么事,其他人肯定也会配合你。
同修问:“如果我想关心别人,但被拒绝怎么办?”法师答道:“是你的方法和心态有问题。我现在对天下事都想去关心,只是自己能力不够。法界众生无量无边,而我们的时间和力量有限,所以重点不在外相,而在内心,怎样在现有的缘起下策发内心的慈悲和智慧,才是我们对人对事时要考虑的。”
对法师的教导,同修感到能够理解和认同,只是道理虽明白,却做不到。法师说,还是闻思不够。每天的上殿、过堂,上集体研讨课,这些常住安排的活动都要参加,对身心稳定有很大好处。如果自己面对这么好的资粮和机会不加利用、不去学习,就说明不会借助环境的帮助,不会倚众、靠众。所以,有问题一定要向上看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另一位同修也向法师提出问题:“在三宝地业果是如何呈现的呢?比如依我的德行和能力可能在世间也做不了什么,但在三宝地却有很多承担,是不是意味着三宝把我的命运给转变了?”法师说:“是啊,佛菩萨有无尽的慈悲和功德,只要我们对正法有希求,佛菩萨就会提供给我们一个完美的舞台,让我们尽情展现,并且会从无限生命来提供给我们最终极的关怀。”这位同修还谈到,另一位师兄最近感到看许多事情都比以前清楚了,好像也是三宝地的功德。法师说:“我们在这里遵守规约,长期随众,其实就是在持戒,把对五欲的贪着放弃掉,自然智就会出现,这样对万事万物的看法就会很清楚。所以,学佛法关键是有好的环境熏陶,亲近三宝、与善师善友共住,这是保证我们修行的底线。”
不知困惑的同修是否因法师的开导而解开了心结,但起码应看到了与我们个人思维模式不同的新的出路:这条路到底是否能通向解脱?需要我们亲自去尝试。想起一位大德说过的话:“我就怕你不试!”信与疑,进或退,都取决于我们当下的这一步——只要我们能勇敢地迈出哪怕一小步,佛菩萨将赠与我们的礼物,便足以令我们的整个生命深深惊喜和震撼!
摄影展的启示
大爱如斯!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那么,有一种美也是无法用语言去形容的。秋去冬来,在身心逐渐寂静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颗空灵的心去感受四季的交替和繁华落尽后的沧桑,在与自然的和谐中去感受另一道独特的风景。
上午9:00,文化部、弘宣部、慈善部义工在展厅进行了一组摄影图片欣赏。当秋风吹过的时候,银杏叶落了满地,曾经流淌着泉水的沟渠,被填满了金黄的树叶,在这里,被美的寻求者形容为“黄金铺地”,还被赋予了一个动听的名字“黄金沟”。秋天即将离去的时候,龙泉寺挂在枝头的最后一片树叶,最后一颗果实被敏感的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了下来,永久地保存在记忆里。对于这次图片欣赏,弘宣部义工孙晓凯介绍了活动的缘起,秋天过去了,他感到大家身心比较疲惫,最近拍摄了一些照片,一方面通过欣赏照片让经常坐在电脑前的同修放松心情,感受寺院的另一种风景,另一方面让大家提些改善的意见。
最后一颗果实
另一位摄影师富师兄在拍摄之前做了22个方案,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只实施了12个。他说,要了解寺庙,就要拍一些有创意的东西,他很想发心继续做下去,将精彩的瞬间奉献给大家。
这次活动看到的胶片和以前数码赏析的感觉完全不同。一组图片中,不远处的道德峰和西跨院的佛像在满地黄叶的衬托下构成了一副和谐的画面,许多同修对此赞叹不已。
摄影师富居士
虚化的背景、突出的念珠,明暗交替的光影则展现了出家人沉静的内心和无限禅机,黑白分明的界限仿佛将尘世中的风景挡在了画面之外。明暗的对比、简单的构图让人感受到黑白照片所展现出的不同意境,仿佛将人类精神中最精髓的东西一下子抓了出来。树叶的灰调,这是一组柔和、没有心机的画面,看着看着让人鼓噪的内心也随之沉静了下来。
对于佛法,富师兄则有着他另一番感悟,他说,佛法有着上千年的传承了,法师是新一代学佛人,对于历史和今天进行了一个完美的结合,从画面中透托出法师得到佛法知识浸润的那种不可言喻的快乐。
接下来欣赏了一组新疆照片,在卡纳斯山之行中摄影师在漫长地等待之后抓住了太阳从山间露出的瞬间。画面中水的波纹则协调、平衡了整个画面。富师兄指着画面中哈萨克斯坦交界处的木城县颇为风趣地说:我的理想就是希望在这样一个没有污染的地方与大家相见。水、杨树还有这里的生活非常的平和,对于人生没有过多的妄想和追求,生活的非常的简单。每天夕阳西下,牧民牧牛归来,非常地安详。
我想,在这简单的生活之下必然会滋养着一颗简单、没有污染的心。也许在世间追求五欲六尘之后回归自己心灵故乡并非容易的一件事,但是通过这组画面却感受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即便是在远离喧嚣的群山峻岭之间也许久未曾感受到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心情了。
最后,大家分享了这次图片欣赏的感受。
欣赏照片展
胡居士说,看着这没有声音的图片,是通过图片把自己想说,但又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说了出来,实际上图片是有语言的。
余居士则分享说,这和一般摄影还有一点距离,感觉很用心,从构图上看有用意在里面,不是随意去拍的。它有一种感情在里面,有一种感情寄托在作品当中,让人感受到这是一种无声的语言。通过色彩、构光线明暗的对比让人用心去体会。
王卫说,尽管他不懂拍摄,但是能感受到每张图片都非常地美。每一张图片都有创意在里面,不是随意拍的,心里面带有一种想法,看起来虽然是一张图片,但实际上是一个人内心的感受,这让我想到一个词就是内充外显,一张好图片实际上是一个摄影师的修为,平常要积累素材。
法师说:从中能够领受到三宝的加持,一切恩德来自师长三宝。
靳老菩萨的脸与心
大寮的靳淑芹师兄最近经历了一段难以忘怀的日子,回忆起来,仍禁不住热泪盈眶。
11月1日是靳师兄的生日,凌晨三点他就来到大寮,准备做炸糕供养大众,想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一份感恩之情。点上火,倒上油,刚把第一个炸糕放进锅,没想到一下子炸了锅,滚烫的油点四处迸射,溅到了靳师兄的脸上。尽管感到热辣辣的痛,靳师兄并没有在意,只是像往常一样在脸上抹了一些洗洁精,心里想,全当是自己消业了。
那天是周一,下午放香可以洗澡。靳师兄推开浴室的门,一股热气迎面扑来,明显地感到脸被热气熏着了,于是赶紧退了出来。回来之后,脸很快开始发痒,到上晚课的时候就忍不住非常想去抓。那天夜里,靳师兄脸痒得实在厉害,用手一摸,肿得老高。到了卫生间,借着昏暗的节能灯,他被镜子里的人吓了一大跳:只见那个人满脸红斑,肿得完全变了形,两只眼睛也成了两个大水泡,使劲睁也只是一条缝。这幅令人恐惧的模样,难道是自己吗?
样子虽然恐怖,但靳师兄心里并不害怕,反而很轻松,想着自己一定是重罪轻报,只是担心会吓着大家。因为惦着要准备早斋的咸菜,他依旧早早来到大寮。
“可是法师们一看我这样子,都受不了了,马上叫我停下休息。”用完早斋,代理典座师贤喻师马上去找药房的贤仁师拿烫伤药,而贤仁师则要亲自给靳师兄看病。
早斋后,靳师兄又开始切萝卜缨子,贤喻师和贤悟师都过来了,说:“马上停下,已经通报了禅兴法师,要求赶快去医院,钱都准备好了。”靳师兄的眼泪一下子就淌下来了,惊动了僧团,他感觉很惭愧。
尽管平时靳师兄很听法师的话,但他实在不愿化寺里的钱。于是他恳求法师让他先回去休息一下,如果不好,一定去医院。回到寮房后,靳师兄抹了法师给的烫伤药,一心诵《大悲咒》和《心经》,然后就安心地睡了。等到醒来的时候,眼睛竟神奇地睁开了很多。
靳师兄说,虽然自己的样子“惨不忍睹”,但内心一直处在得到僧团和同行善友关怀的感动中,处在消业的喜悦中,竟然一丝痛苦也没有。在寺里常能碰到法师,有的关切地询问:“是不是伤到了眼睛?”有的尽管没有和他讲话,但自己依然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种发自内心的关注,感受到僧团法师给他的回向。而靳师兄自己每天坚持诵《大悲咒》和《心经》,坚持打坐,同时配合着抹药。就这样,靳师兄好得出奇地快,到了第三天,脸基本消肿了,第六天,脸已经完全恢复原样了。
这些天,每当夜深人静,思维起这次经历,靳师兄总是忍不住泪流满面,心里默默地想:“佛力的加持,僧团的加持,真的不可思议。有僧团在前面引导我,心里很踏实,自己什么都不用怕。父母恩重难报,而善知识是给我们法身慧命的父母,这个恩更难以回报,自己唯有更加用心地承事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