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一轮明月》观后感(下篇)
(2010-11-03 07:48:07)
标签:
诸法常乐我净普贤行愿品《大智度论》一轮明月文化 |
分类: 僧众弟子 |
影片《一轮明月》观后感(下篇)
三.悲智双运之大师
有悲无智
1.比量
前已显大师悲愿绝伦,然而正如大师所言,“有悲无智
至圣先师孔子,父亲叔梁纥,鲁国地方官(陬宰),以勇力闻于诸侯,六十多岁时仍以其智勇退齐兵、保家国。惜无子,向颜氏求婚,长、次女均因其年老而不愿嫁,颜氏幼女名征在,生而有贤德,愿应其征。“祷于尼丘,得孔子”(《史记》“孔子世家”)-此显由父母毕生功德乃感得圣人降世。
同样,“大师生时,父年已六十八”。且观其父行宜,“父筱楼公,为逊清进士,与合肥李鸿章,桐城吴汝纶为会试同年,俱出瑞安孙渠田学士门下...曾官吏部。生平精阳明之学,旁及禅宗,颇具功夫;晚年耽禅悦,乐善好施,设义塾,创备济社,专事抚恤贫寒孤寡,施舍衣食棺木,津人咸诵之曰李善人”(年谱)-此显因其终生善行方感大师降胎。
叔梁纥逝世时大约七十岁,时孔子三岁,“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行祭祀之礼仪-此显父亲的逝世带来的影响。
同样,“(筱楼)公年至七十二,因患痢疾,自知不起,将临终前痢忽愈,公乃属人延请高僧学法上人,朗诵金刚经,静聆其音,而不许一人入内,以扰其心。师时方五龄,亦解掀帏窥探。当公临殁,毫无痛苦,安详而逝,如入禅定。灵柩藏家凡七日,每日延僧一班,或三班,诵经不绝。时师见僧之举动,均可爱敬,天真启发,以后即屡偕其侄辈,效焰口施食之戏,而自中据上座,如大和尚焉”(年谱-胡宅梵“一师童年行述”)。
可知此皆业感缘起,绝非偶然巧合。如《毗奈耶杂事》云:“菩萨昔在睹史天宫,将欲下生,观其五事,托生母胎”。由此可知佛菩萨圣人等降胎前当先审细观察,大约而言,此于菩萨此生将成办之事业多有影响。例如对大师而言,“师之品格,多影响乃父”(年谱-僧睿《弘一律师小传》)。
《大乘起信论》说,“降兜率,先住于兜率天,在彼天四千岁。见时机熟,遂乘白象由彼天降下之相也”。大师自己也说,“菩萨度生,须观缘熟方可行化,不然则拱手待之”(年谱-传贯《随侍一师日记》)。
大师出生时即有喜鹊衔松枝入室之兆相。“闻法师将诞生时,有异鸟衔木,飞入室内,亦不惧人。逮师生下,鸟乃飞去,木遗于室。法师父母视为异兆,垂髻之年,即将其赠作纪念。出家后,此木长携身侧,用以崇志其父母生育劬劳大恩。法师圆寂时,此木仍端挂于禅榻旁之壁上。今存泉州开元寺”(年谱-觉有情“晋江通信”)。
2.现量
1932年,大师53岁时曾言,“平生无过人行,甚惭愧,有所记忆,他日当为仁等言之。至二十岁前,陈元芳居士已得其略。年七八岁,即有无常、苦、空之感,乳母每教诫之,以为非童年所宜。...母殁,益觉四大非我,身为苦本。其后出家虎跑,全仗宿因,时若非即披剃不可,亦不知其所然也。一切无他顾虑,惟以妻子不许为忧,竟亦一叹置之,安然离俗”(年谱-蔡冠洛“-弘一法师闽行前一席谈”)。大师岂非于此鲜活地向我们示现了《集法句(经)》之-偈-“若见老衰及病苦,并见心离而死亡,勇士能断如牢家,世庸岂能远离欲”?
“学律求返南山之初宗,与今金山常州异科,念佛虔诵华严经,而普显行愿品一卷,尤为一经之关键,深文奥义,简明易诵。古德谓:‘普贤行愿赞为略华严经,华严经为广普贤行愿赞,洵不需也。’是品可赞可传,可行可宝,实修行之机枢。今春病疟,热如火焚,连诵普贤行愿品偈赞,略无间断,一心生西,境界廓然。正不知有山河大地,有物我也。与灵岩老人亦稍有不同”(年谱-蔡冠洛“-弘一法师闽行前一席谈”)。
四.圆满寂灭之大师
悲欣交集
1.色身舍利
大师圆满了这一期生命所肩负之使命,于1942年10月13日示现圆寂,如释迦牟尼佛于娑罗双树间涅槃时一般,以吉祥卧安然而逝。荼毗后留给后人一千八百颗舍利。
(注)圆寂:梵语Parinirva^n!a
(注)舍利:《金光明经》“舍身品”曰:“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重。”又曰:“舍利是戒定慧所薰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术语)佛有生身法身二种,故舍利亦有二种,八石四斗之遗骨,生身之舍利也。所说之妙法,法身之舍利也(丁福宝佛学大词典)。
2.法身舍利
1)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如果“执象而求”、有象(相),就意味着有“能取”和“所取”的二元对立;而据古德而言,当证得证空比量、唯有遮除自性的当下,就在遮点融入这个境界当中-此时能取、所取消融-喻以“如水溶于水”,不知此是否亦是大师之密意?
(注)能取、所取:能取,即“能把握”;所取,即“被把握”。能取为认识对象之主体,所取则是对象。即能识者之心、意识等,称为能取;而所识之色等外境,则称所取;《显扬圣教论》云:“能取义者,谓五内色处,心、意识及诸心法;所取义者,谓外六处。”
然而,如《中论》云:“诸佛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佛说“空(无自性)”以遣除众生“自性有”的执着,但众生若又执着“空(无自性)”是为“自性有”,则成为“诸佛所不化”。故应知“空(无自性)”遣除的是“自性有”,而非遣除“缘起有”,因缘起与性空本为一体两面。故大师遗偈亦成双,似亦有明此之意。
(注)缘起性空:缘起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性空是说众缘合成的诸法,其性本空,无有真实的自体(陈义孝佛学常见词汇);《造像功德经》曰:“尔时世尊说是偈言:诸法因缘生,我说此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善男子!如是偈义,名佛法身。汝当书写置彼塔内,何以故?一切因缘及所生法,性真寂故,是故我说名为法身”;《大日经疏》曰:“法从缘生,即无自性。若无自性,即是本来不生。因缘和合时,亦无所起。因缘离散时,亦无有灭。是故如净虚空,常不变易”。
2)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注)常乐我净:达涅槃境界之觉悟为永远不变之觉悟,谓之常;其境界无苦而安乐,谓之乐;自由自在,毫无拘束,谓之我;无烦恼之染污,谓之净。(佛光大词典)
3.结语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附录:
1.金缕曲
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枝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漾情不断淞波溜。恨年来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哪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
2.满江红
皎皎昆仑山顶月,有人长啸。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荆轲墓,咸阳道;聂政死,尸骸暴。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魂魄化成精卫鸟,血花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
3.《菩提道次第广论》“由集谛门思维生死流转次第”
“成办生死之因,虽俱须惑业,然以烦恼而为上首。若无烦恼,虽有宿业超诸数量,然如种子,若无润泽及其土等,定不发芽。如是诸业缺俱有缘,亦定不能发苦芽故。又若有烦恼,纵无宿业,无间新集,取后有故”...“能生烦恼之因分六:所依者谓烦恼之随眠,所缘者谓顺生烦恼境界现前,猥杂者谓随学恶友非善士夫,言教者谓听闻邪法,串习者谓增长烦恼昔串习力,作意者谓妄增益爱非爱相,及于无常妄执常等非理作意”。
4.丰子恺《弘一大师全集序》
“刘锦松居士自闽南来信,说近辑弘一大师全集,要我写一篇序文。词意非常诚恳,使我不能推却。法师圆寂后,我关于法师只写过一篇《为青年说弘一法师》,登在开明书店的中学生杂志上,此外并未些过一个字。因为关于这样崇高伟大的人格,我只能零零星星地为小朋友们说说,却不敢总括地赞一词。现在刘居士要我为全集写序,便是强我总括地赞词。我踌躇了很久,方才动笔。勉强来赞“一词”。我崇仰弘一法师,为了他是“十分像人的一个人”。凡做人,在当初,其本心未始不想做一个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后来,为环境,物欲,妄念等所阻碍,往往不能做得十分像“人”。其中九分像“人”,八分像“人”的,在这世间已经很伟大;七分像“人”,六分像“人”的,也已值得赞誉;就是五分像“人”的,在最近的社会也已经是难得的“上流人”了。像弘一法师那样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来,实在少有。所以使我十分崇仰。至于怎样十分像“人”,有这全集表明,不须我再多费词了。我自己,也是一个心想做到十分、而实际上做得没有几分像‘人’的人,所以对于弘一法师这样崇高伟大的人格,实在不敢赞一词。这篇序文,只能算是不赞词的赞词”。
5.赠闽南佛学院同学训语
“已巳十月,重游思明,书奉闽南佛学院同学诸仁者:‘悲智’
6.致夏丏尊遗书
“丏尊居士文席:朽人已于九月初四日迁化。曾赋二偈,附录于后: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谨达不宣,音启。前所记月日系依农历又白。”(致刘质平书偈内容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