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影片《一轮明月》观后感(下篇)

(2010-11-03 07:48:07)
标签:

诸法

常乐我净

普贤行愿品

《大智度论》

一轮明月

文化

分类: 僧众弟子

影片《一轮明月》观后感(下篇)

 

三.悲智双运之大师

有悲无智 是曰凡夫 悲智具足 乃名菩萨——弘一大师

1.比量

  前已显大师悲愿绝伦,然而正如大师所言,“有悲无智 是曰凡夫 悲智具足 乃名菩萨 我观仁等 悲心深切 当更精进 勤求智慧 智慧之基 曰戒曰定 如是三学 次第应修 先持净戒 并习禅定 乃得真实 甚深智慧 依此智慧 方能利生...”(年谱-1929年大师为闽南佛学院同学撰“悲智”训语,全文见附录5),大师以音乐利生之深义,大约如《楞严经》所云,“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我今白师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以下我继续冒昧地揣摩大师菩萨之智:

  至圣先师孔子,父亲叔梁纥,鲁国地方官(陬宰),以勇力闻于诸侯,六十多岁时仍以其智勇退齐兵、保家国。惜无子,向颜氏求婚,长、次女均因其年老而不愿嫁,颜氏幼女名征在,生而有贤德,愿应其征。“祷于尼丘,得孔子”(《史记》“孔子世家”)-此显由父母毕生功德乃感得圣人降世。

  同样,“大师生时,父年已六十八”。且观其父行宜,“父筱楼公,为逊清进士,与合肥李鸿章,桐城吴汝纶为会试同年,俱出瑞安孙渠田学士门下...曾官吏部。生平精阳明之学,旁及禅宗,颇具功夫;晚年耽禅悦,乐善好施,设义塾,创备济社,专事抚恤贫寒孤寡,施舍衣食棺木,津人咸诵之曰李善人”(年谱)-此显因其终生善行方感大师降胎。

  叔梁纥逝世时大约七十岁,时孔子三岁,“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行祭祀之礼仪-此显父亲的逝世带来的影响。

  同样,“(筱楼)公年至七十二,因患痢疾,自知不起,将临终前痢忽愈,公乃属人延请高僧学法上人,朗诵金刚经,静聆其音,而不许一人入内,以扰其心。师时方五龄,亦解掀帏窥探。当公临殁,毫无痛苦,安详而逝,如入禅定。灵柩藏家凡七日,每日延僧一班,或三班,诵经不绝。时师见僧之举动,均可爱敬,天真启发,以后即屡偕其侄辈,效焰口施食之戏,而自中据上座,如大和尚焉”(年谱-胡宅梵“一师童年行述”)。

  可知此皆业感缘起,绝非偶然巧合。如《毗奈耶杂事》云:“菩萨昔在睹史天宫,将欲下生,观其五事,托生母胎”。由此可知佛菩萨圣人等降胎前当先审细观察,大约而言,此于菩萨此生将成办之事业多有影响。例如对大师而言,“师之品格,多影响乃父”(年谱-僧睿《弘一律师小传》)。

 《大乘起信论》说,“降兜率,先住于兜率天,在彼天四千岁。见时机熟,遂乘白象由彼天降下之相也”。大师自己也说,“菩萨度生,须观缘熟方可行化,不然则拱手待之”(年谱-传贯《随侍一师日记》)。

  大师出生时即有喜鹊衔松枝入室之兆相。“闻法师将诞生时,有异鸟衔木,飞入室内,亦不惧人。逮师生下,鸟乃飞去,木遗于室。法师父母视为异兆,垂髻之年,即将其赠作纪念。出家后,此木长携身侧,用以崇志其父母生育劬劳大恩。法师圆寂时,此木仍端挂于禅榻旁之壁上。今存泉州开元寺”(年谱-觉有情“晋江通信”)。

2.现量

    “记得他在白湖所研究的佛学,是华严宗诸疏。每日饭后,必朗诵“普贤行愿品”数卷,回向四恩三有,作为助生净土的资粮。法师是敬仰莲池、蕅益,灵芝等诸大师的,我揣想他的佛学体系是以华严为境,四分戒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年谱-亦幻“弘一法师在白湖”,1930年)。

  1932年,大师53岁时曾言,“平生无过人行,甚惭愧,有所记忆,他日当为仁等言之。至二十岁前,陈元芳居士已得其略。年七八岁,即有无常、苦、空之感,乳母每教诫之,以为非童年所宜。...母殁,益觉四大非我,身为苦本。其后出家虎跑,全仗宿因,时若非即披剃不可,亦不知其所然也。一切无他顾虑,惟以妻子不许为忧,竟亦一叹置之,安然离俗”(年谱-蔡冠洛“-弘一法师闽行前一席谈”)。大师岂非于此鲜活地向我们示现了《集法句(经)》之-偈-“若见老衰及病苦,并见心离而死亡,勇士能断如牢家,世庸岂能远离欲”?

  “学律求返南山之初宗,与今金山常州异科,念佛虔诵华严经,而普显行愿品一卷,尤为一经之关键,深文奥义,简明易诵。古德谓:‘普贤行愿赞为略华严经,华严经为广普贤行愿赞,洵不需也。’是品可赞可传,可行可宝,实修行之机枢。今春病疟,热如火焚,连诵普贤行愿品偈赞,略无间断,一心生西,境界廓然。正不知有山河大地,有物我也。与灵岩老人亦稍有不同”(年谱-蔡冠洛“-弘一法师闽行前一席谈”)。

    “廿五日,有佛学院学生明鋆师,请问净土宗入门初步。师曰净土宗有两种:一是专修,一是兼修。专修者,如印光老法师所教,诵阿弥陀经外,惟念一句阿弥陀佛,念至一心不乱,乃至开悟得通,此专修法门也。余亦非常赞喜。兼修者,如前诸祖师,皆是提倡禅净,或净密,或教净等双修,俱无不可。此是随众生根基,不能局定在一处也。至于学法相宗者,亦可回向往生西方,见弥勒菩萨。如普贤行愿品云:‘惟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是也。但余所修者,以普贤行愿品为主,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可说教净双修,盖经律论三藏,皆余欢喜研读也”(年谱-传贯随侍一师日记,1936年)。以个人对净土法门的粗浅了解而揣测,两位大师中之前者(印光大师),似为“净土五经”-大势至菩萨传之“念佛圆通章”;后者(弘一大师),岂非同为“净土五经”-普贤菩萨传之“普贤行愿品”乎? <致编辑:此句之语法错误乃是有意为之,请切莫欲以纠正。>

四.圆满寂灭之大师

悲欣交集

1.色身舍利

  大师圆满了这一期生命所肩负之使命,于1942年10月13日示现圆寂,如释迦牟尼佛于娑罗双树间涅槃时一般,以吉祥卧安然而逝。荼毗后留给后人一千八百颗舍利。

  (注)圆寂:梵语Parinirva^n!a 之意译,旧译灭度、入灭,音译般涅槃,谓圆满诸德,寂灭诸恶(佛光大词典);《大涅槃经》云,“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者,乃为涅槃”。

  (注)舍利:《金光明经》“舍身品”曰:“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重。”又曰:“舍利是戒定慧所薰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术语)佛有生身法身二种,故舍利亦有二种,八石四斗之遗骨,生身之舍利也。所说之妙法,法身之舍利也(丁福宝佛学大词典)。

2.法身舍利

    大师离世前,留给了我们最后一份宝贵财产-两首遗偈,我们不妨试着从中去体会大师“涅槃寂静”(三法印之一)的境界。(注)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凡符合此三原则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

1)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浅近地看,此偈固然是表达了一种近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深厚友情,贴切大师赠偈之对象-多年至交夏丏尊和刘质平(遗书见附录6)。然而仔细推敲,大师何尝没有在此偈上表达在佛法修证上的体会呢?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然则“道”近到什么程度呢?《大宝积经》云:“一切诸法本性皆空,一切诸法自性无性。若空无性,彼则一相,所谓无相。以无相故,彼得清净。若空无性,彼即不可以相表示。”《金刚经》亦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维摩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曰:“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

  如果“执象而求”、有象(相),就意味着有“能取”和“所取”的二元对立;而据古德而言,当证得证空比量、唯有遮除自性的当下,就在遮点融入这个境界当中-此时能取、所取消融-喻以“如水溶于水”,不知此是否亦是大师之密意?

  (注)能取、所取:能取,即“能把握”;所取,即“被把握”。能取为认识对象之主体,所取则是对象。即能识者之心、意识等,称为能取;而所识之色等外境,则称所取;《显扬圣教论》云:“能取义者,谓五内色处,心、意识及诸心法;所取义者,谓外六处。”

  然而,如《中论》云:“诸佛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佛说“空(无自性)”以遣除众生“自性有”的执着,但众生若又执着“空(无自性)”是为“自性有”,则成为“诸佛所不化”。故应知“空(无自性)”遣除的是“自性有”,而非遣除“缘起有”,因缘起与性空本为一体两面。故大师遗偈亦成双,似亦有明此之意。

(注)缘起性空:缘起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性空是说众缘合成的诸法,其性本空,无有真实的自体(陈义孝佛学常见词汇);《造像功德经》曰:“尔时世尊说是偈言:诸法因缘生,我说此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善男子!如是偈义,名佛法身。汝当书写置彼塔内,何以故?一切因缘及所生法,性真寂故,是故我说名为法身”;《大日经疏》曰:“法从缘生,即无自性。若无自性,即是本来不生。因缘和合时,亦无所起。因缘离散时,亦无有灭。是故如净虚空,常不变易”。

2)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廓尔亡言”,浅近地说是“此中有真义,得意而亡言”(陶渊眀)或“亡言绝虑”;深细而言,如旧译《华严经》(六十卷华严)所说:“远离取相真实观,得自在力决定见,言语道断行处灭”;《大智度论》所说的:“言语已息,心行亦灭”。都说明:无相之相名实相,离言法性,即诸法之体性,离言辞相,离心念相。

    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佛功德”所云:“智功德者,谓于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观掌中庵摩洛迦,智无碍转,能仁智遍一切所知”。当圣者以清净识洞彻万法时,如观掌中庵摩洛迦果(此果实透明),其境界大约就是大师于此偈所欲传达的,是一种无以言诠的境界,勉强用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以“通感”的表现手法,让我们去揣测那种原本无法通过我们五根(眼耳鼻舌身)获取、并远离概念思维情境之存在。这让人联想到“拈花微笑”的公案。昔日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佛因传以涅槃妙心,为禅宗的起源。

    佛出世之本怀,正是为将众生从无边苦难中,渐次导入这“诸佛力不可思议”的佛果,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此如《法华经》方便品云:“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亦如《大智度论》云:“佛出世间,正为欲度众生著涅槃安稳乐处”,然此“安稳乐”是何形状?

    《随念三宝经》云:“永断诸结,脱离热恼,解脱爱染,越众暴流。妙智圆满;住去、来、今诸佛师尊所有妙智;不住涅槃,住真实际。安住遍现一切有情之地,是为如来正智殊胜功德”。《实相般若波罗密经》长行云:“所谓一切诸法,空无自性故。一切诸法无相,离众相故。...实相般若波罗密法门,...正念修习,是人虽在五欲尘中,不为贪欲诸过所染。譬如莲花,虽在淤泥,非泥所著,乃至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偈颂曰:“有最胜智者,常在生死中,广度诸群生,而不入涅槃。般若波罗蜜,究竟方便智,能成清净业,普净于诸有。又以于贪等,调伏诸世间,乃至有顶天,清净无违暴。在于生死世,世法不能染,如莲花妙色,尘垢所不污。大欲清净人,大施安乐人,于三界自在,作坚固利益”。

     大师也曾以莲花为喻,“犹如莲花 不着于水 断诸分别 舍诸执着 如实观察 一切诸法 心意柔软 言音净妙 以无碍眼 等视众生 具修一切 难行苦行 是为成就 菩萨之道 我与仁等 多生同行 今得集会 生大欢喜 不揆肤受 辙述所见 倘契幽怀 愿垂玄查”(“悲智”训语)。所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周敦颐),作为莲花特质的这个“清”字,在大师身上如何是如何展现的呢?

    “在我的学生时代,李先生是教音乐的。那是我对于先生的观感只有一个字-清。一清如水。

    惟其清,所以洁净,澄澄澈撤。只要你一接近他,就觉得有一派清气浸润着你,涵濡着你,使你自惭形秽,使你鄙吝之念  不复存于心。

    惟其清,所以和悦,温温穆穆,从无疾言厉色,所有的同学都没有受过先生的训斥。可是对于先生的功课,大家都诚心诚意地想做得好。目的不在分数,只是希望先生能因此得到欢喜。”-朱文叔《忆李叔同先生-弘一大师》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乘涅槃与如来法身具足“常、乐、我、净”四德,然而正如当代一位大德所说,“《涅槃经》上说常乐我净...不过不要以我们无眀的认识去找常乐我净,你怎么找怎么错!”

(注)常乐我净:达涅槃境界之觉悟为永远不变之觉悟,谓之常;其境界无苦而安乐,谓之乐;自由自在,毫无拘束,谓之我;无烦恼之染污,谓之净。(佛光大词典)

    亦如藏人耳熟能详的大成就者-米勒日巴尊者所说:“圣者玛尔巴译师(注:尊者的上师),他是为利益众生而受用眀妃的。像他那样的功德和功能,我是没有的<此句合宜否?>。正如老虎能跳下去的地点,狐狸也跳下去时,只有跌断狐狸的腰。因此,我是靠苦行毅力和坚忍不拔而勤修道行的”。故于此处再次引用大师之“悲智”训语,“智慧之基 曰戒曰定 如是三学 次第应修 先持净戒 并习禅定 乃得真实 甚深智慧 依此智慧 方能利生”,愿我辈皆能持此为修学之根本教导。

3.结语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朱光潜《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纪念弘一法师》

    “大师住世六十三载,梵行二十四秋,自降生至入灭,直似向人间世演出了一幕示范的人生剧,三十九岁前,演‘在尘生死剧’,是那么绚烂芳华;三十九岁后,演‘出世了生死剧’,又是这么精进严谨。至此,一期化度事毕,入般涅槃。大师音容虽杏,而重振律宗之悲愿,严净毗尼之梵行,示范度生之慈心,诚足以续如来之慧命,挽末法之颓风;嘉言懿行,劫石永留!谓非大菩萨再来,其谁信乎?(年谱-“中兴南山宗弘一律师涅槃瑞相”)

    大师遗墨之“悲欣交集”四字于此时之意,读者可自玩味-大师所悲者何,所欣者何?

    随着大师圆寂、《一轮明月》即将落幕之际,正当大师之乐魂-或“百草不芳,寒蛩泣霜,杜鹃啼血”,或“海鸟长啼,天风振袖,奔涛怒吼”-仍在耳中余音缭绕之时,大师手书之遗偈,无声无息、赫然地出现在屏幕上。正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这一刻让我体会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一刹那间,老子《道德经》上的一句话从心中喷涌而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广化寺华晨

附录:

1.金缕曲

  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枝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漾情不断淞波溜。恨年来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哪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

2.满江红

  皎皎昆仑山顶月,有人长啸。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荆轲墓,咸阳道;聂政死,尸骸暴。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魂魄化成精卫鸟,血花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

3.《菩提道次第广论》“由集谛门思维生死流转次第”

  “成办生死之因,虽俱须惑业,然以烦恼而为上首。若无烦恼,虽有宿业超诸数量,然如种子,若无润泽及其土等,定不发芽。如是诸业缺俱有缘,亦定不能发苦芽故。又若有烦恼,纵无宿业,无间新集,取后有故”...“能生烦恼之因分六:所依者谓烦恼之随眠,所缘者谓顺生烦恼境界现前,猥杂者谓随学恶友非善士夫,言教者谓听闻邪法,串习者谓增长烦恼昔串习力,作意者谓妄增益爱非爱相,及于无常妄执常等非理作意”。

4.丰子恺《弘一大师全集序》

  “刘锦松居士自闽南来信,说近辑弘一大师全集,要我写一篇序文。词意非常诚恳,使我不能推却。法师圆寂后,我关于法师只写过一篇《为青年说弘一法师》,登在开明书店的中学生杂志上,此外并未些过一个字。因为关于这样崇高伟大的人格,我只能零零星星地为小朋友们说说,却不敢总括地赞一词。现在刘居士要我为全集写序,便是强我总括地赞词。我踌躇了很久,方才动笔。勉强来赞“一词”。我崇仰弘一法师,为了他是“十分像人的一个人”。凡做人,在当初,其本心未始不想做一个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后来,为环境,物欲,妄念等所阻碍,往往不能做得十分像“人”。其中九分像“人”,八分像“人”的,在这世间已经很伟大;七分像“人”,六分像“人”的,也已值得赞誉;就是五分像“人”的,在最近的社会也已经是难得的“上流人”了。像弘一法师那样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来,实在少有。所以使我十分崇仰。至于怎样十分像“人”,有这全集表明,不须我再多费词了。我自己,也是一个心想做到十分、而实际上做得没有几分像‘人’的人,所以对于弘一法师这样崇高伟大的人格,实在不敢赞一词。这篇序文,只能算是不赞词的赞词”。

5.赠闽南佛学院同学训语

  “已巳十月,重游思明,书奉闽南佛学院同学诸仁者:‘悲智’ 有悲无智 是曰凡夫 悲智具足 乃名菩萨 我观仁等 悲心深切 当更精进 勤求智慧 智慧之基 曰戒曰定 如是三学 次第应修 先持净戒 并习禅定 乃得真实 甚深智慧 依此智慧 方能利生 犹如莲花 不着于水 断诸分别 舍诸执着 如实观察 一切诸法 心意柔软 言音净妙 以无碍眼 等视众生 具修一切 难行苦行 是为成就 菩萨之道 我与仁等 多生同行 今得集会 生大欢喜 不揆肤受 辙述所见 倘契幽怀 愿垂玄查 大华严寺沙门慧幢撰”

6.致夏丏尊遗书

  “丏尊居士文席:朽人已于九月初四日迁化。曾赋二偈,附录于后: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谨达不宣,音启。前所记月日系依农历又白。”(致刘质平书偈内容悉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