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龙泉日记

标签:
正法爱心大使龙泉寺《瑜伽师地论》 |
分类: 龙泉每日 |
10月28日龙泉日记
赶去上早课时,只见繁星点点,一轮皎洁的月亮静静地悬在深邃的夜空,将无量的光芒洒下大地。月光照耀着古老的寺院,把斑驳的树影投在金龙桥上,还有天王殿前那条竹林石路上。
天上月光如水,明澈照人,而人间怎样的光芒才能与之媲美呢?或许唯有我们内心佛性的光芒,菩提心的光芒,才可以与之交相辉映吧。
今天,龙泉寺是正常而平静的一天。
由于临近月底,围墙工程、栗子园暖棚和水包工程,都在紧张有序进行中。
上午,僧团照例派两拨僧众出坡。
7:00,僧团戊班净人开始在东配楼北侧的小石桥一带出坡。
7:30,僧团接待室外面的小广场上,在上了一层防水材料后,开始加一层厚厚的混凝土,又在其上面铺设灰色地面砖。
8:10,僧团丁班在班导贤俊法师的率领下,来到东配楼与北配楼结合部形成的“天井”下出坡。
……
晚殿正在进行中,一辆牌号为京G-YZ971的灰色面包车,将《百法明门论讲记》等共计39箱的结缘经书运到山门口,这些书籍都是由莆田广化寺流通处印制的。
道次感悟:开合之间话释仪
《广论》中说:“此中传有二派释仪:胜那兰陀诸智论师,许由三种清净门中,诠释正法。谓轨范语净,学者相续净,所说法清净。后时止迦摩啰室啰,圣教盛行,彼诸智者,则许三种而为初要。谓正法造者殊胜,正法殊胜,如何讲闻彼法规理。今于此中,应如后释。”
这部分主要谈“释仪”。
总的来说,可以有两种诠释方法:一种是圣那烂陀时期,诸智论师所采用的方法;一种是止迦摩罗室罗时期,诸智论师所采用的方法。前者所处的历史时期,相当于我国隋唐时期,当年玄奘大师到天竺取经,曾在那里向戒贤论师学习《瑜伽师地论》;后者所处的历史时期,相当于我国的宋朝时期,即为当年阿底峡尊者生活的年代。屈指一算,两者相距,亦有四五百年矣。
那么,两者有什么区别吗?其实,在内容上,两者谁也不比谁多些什么,或少些什么。两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开合的不同上。
什么是开合呢?开,是分开;合,是组合。同样一件事情,先分开成很多要素,然后再进行重新组合。分时,要分成哪些要素?合时,又该怎么组合?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往往会有不同的标准。所以,同样一件事情,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那么,怎么从开合的角度,来看待两者的差别呢?前一派释仪中,前两种要素,即规范语净、学者相续净,在后面一派释仪中,被合到第三个要素,即如何讲闻彼法规理。其中,讲彼法规理,对应的是规范语净;闻彼法规理,对应的是学者相续净。而前一派释仪中,第三个要素,即所说法清净,在后面一派释仪中,又开了前两个要素,即正法造者殊胜和正法殊胜。
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开合?为什么《广论》会选择后一种释仪,而不是前一种释仪?这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了。
佛法存在世间,通常有正法、像法、末法三期之说。而各期的时间长短,有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说法是,在佛陀涅槃之后,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按照这种说法,那么圣那烂陀时,当属正法末期,而止迦摩罗室罗时,当属于像法时期。乃至到了宗喀巴大师造论时,已到了像法末期。也就是说,前派释仪盛行于正法时期,而后派释仪,则在像法时期更为普遍。
从正法和像法的角度来看,两派释仪,有什么关键的差别吗?首先来看看正法、像法、末法三期的区分标准。《俱舍论》中说:“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这里提出了正法包括教正法和证正法两个方面,而正法存在世间的标准有三个:有持正法者、有说正法者、有行正法者。也就是说,三者具足,方为正法住世。
那么像法和末法呢?窥基大师在《法华玄赞》中说:“若佛正法,教行证三,皆具足有。若佛像法,唯有教行,无证果者。若佛末法,唯有教在,行证并无。”也就是说,像法时期,有说正法者,有行正法者,已无持正法者;而末法时期,仅有说正法者,行正法者,持正法者俱无。
谈到这里,二派释仪之间的区别,已经昭然若揭。在正法时期,有教、有行、有证的大德尚在,正法的传承,无论是从说者,还是从学者,都具足,因此立三种清净门作为诠释仪轨。在像法时期,仅有有教、有行而无实证的大德,在正法传承中,法的来源就变得极为重要,因此所说法清净放在了首要位置,并一开为二:正法造者殊胜,正法殊胜。
了解这其中的关键,内心是何等的警醒。自宗大师生活的时代距今,又是六百余年过去了,按照上面时间的划分,自是属于末法时期。末法时期,仅说正法者,而无行正法者,更无持正法者。在这种状况下,我等学人竟能如此幸运,遇到《菩提道次第广论》这么圆满的教法,而且值遇具足功德的大善知识,又如何能不精进努力,以白白消耗难得之暇满人身?
工程部里的巾帼女将
早晨七点刚过,工程部的吴志超便带着机动组的几位师兄开始了今天的出坡:清理北配楼北面的道路两侧。
每天从这条路上走过的人也不少,大多时候,人们只是感觉这里比较杂乱,但具体地面上到底有什么,却好像又视而不见。而志超他们则要将眼睛聚焦到地上的每一样东西,大到枯木,小到废纸盒、垃圾袋,乃至义工小树枝、一片树皮都要一一细致地分类。
垃圾分类很细,也因此很是磨练人的性子。比如,铁制品里包括铁皮、铁丝、钢筋头什么的;纸制品包括各种包装盒、纸盒、废纸等;塑料类的分得更细,一类是塑料制品,比如各种塑料管、塑料盒,另一类是塑料袋,分为脏的和干净的、薄的和厚的。像水泥袋子这样的东西,更要细细收好,以免污染环境。分好类,木头类的拿到柴房当柴禾烧,其他的都卖掉,按照贤立法师的话说,这叫“零垃圾”!
带着大家在工地上清理垃圾,做环保,只是志超工作中的一部分,其他的活儿还有很多,比如最近一个阶段每天要带动居士、义工到围墙工地传砖、运沙子,以及到南线的打石场捡石匠们打下的石头片。说是带动,自己当然首先要以身作则亲自干。概括说来,施工前,他要带着人先清理场地,方便工人施工;施工结束后,他们更要进行场地清理。
出坡对于不少常来寺里的居士来说并不陌生,搬石头、拔钉子、刷瓦、传砖、分拣垃圾、打扫卫生,偶尔做做这样的活儿,很有新鲜感,兴致也往往很高。然而,对于志超来说,这就是他日复一日的工作。这样的承担,志超已经坚持了两年。2008年春节华严法会之后,志超留到了山上。在流通处干了一年,2009年他被调到工程部,见行堂、东配楼、北配楼,一个一个工地跟了下来。
工地又脏又累,风吹日晒,作为一名女众,个中甘苦,自不必说。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大家很少看到志超愁眉苦脸,或是一幅郁闷的样子,倒总是乐呵呵的。用他的话说:“一点不觉得累,每天高兴着呢!”
要说高兴个啥,志超马上就会滔滔不绝:比如说,把道路清理干净了,路变宽了,道场庄严了,能没成就感吗?再比如,带山下的人出坡吧。看着大家欢喜地站成一条长龙传砖,共造善业,想不偷着乐都难。也有不少人来山上帮忙干活儿的时候还没有皈依,甚至是第一次进寺庙,只是因为新奇,来感受一下。而志超热情地对待每一个人,照顾得周到细致,结果人家干得欢欢喜喜,还总惦记着常来,并且还皈依了。这样大的生命转变能不让志超乐得合不拢嘴吗?
今年十一精进共修前,还有一件让志超特别开心的事呢!
法师安排志超他们去打扫水包,那里原来是工人住的地方,要清扫出来作为学员的寮房。“当时一走进去,别提有多脏了,尘土厚厚的,满地的烟头、饮料瓶、旧衣服、烂鞋子。最后大家不但打扫得干干净净,而且按照法师的要求,把所有东西分出了五六类。比如,烟盒都挑出来作为纸类,旧衣服不能卖,就烧火用,最后没有往垃圾箱里扔一样东西,终于做到了贤立法师说的零垃圾处理!”
这么辛苦,可偏偏又这么快乐,真有点让人费解——到底图个啥呢?
说到这儿,志超说:“给你透露一个秘密吧。两年前我刚来寺里的时候,第一次听到集资粮这个词,后来发现没有比多干活儿、集资粮更快乐的事了!”
志超说,以前自己心眼小,爱斤斤计较,常常会嫉妒别人,心里面装着一大堆对人的分别、对立和排斥,常常闷闷不乐的。到了工地,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儿,哪里还有时间观别人的过或者胡思乱想,只想着怎么把布置的事情完成好。在和别人接触的过程中,慢慢地也能包容他人,体会他人的需求,能主动去关心、帮助他人,心量就一点点扩大了。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这么发心?我想最主要的是想报恩吧。自己能在山上这么好的环境修学,都是师父的功德,所以想跟着师父一起建立汉传佛教修学体系,能为佛教做一点点事情。我在山上当常住,父母亲很理解和支持,为了他们我也要好好做。再有,我来山上的时候,觉得世间是很苦的,希望能够离苦得乐,所以我所做的就是为了来生能更好,就像《广论》里说的:眼前增上生,究竟决定胜。看到自己在一点点进步,确信自己跟着师父修行的这条路是走对了。我知道自己一定会坚定地走下去。”
我要投稿:做爱心大使的心得
在这次“九·一九观音菩萨出家日法会”中,在爱心大使组义工中,出现了一位引人注目的棒小伙子——胡远超。他是第一次来龙泉寺就做了爱心大使,听听他有什么样的心得吧:
“九·一九观音菩萨出家日法会”已经结束,我很荣幸在这样一个盛大的活动中能发光发热!作为一名爱心大使组的一名义工我感触颇多。
我是第一次做义工,更是第一次参加法会,第一次挂单住寮房,第一次进入大寮切菜装饭,第一次行堂给大家分饭……太多的第一次,让我在龙泉寺的两天一夜注定难忘。
作为一名爱心大使组的义工,我们的工作普通又“特殊”,普通的是我们要向其他义工一样帮助他人,“特殊”的是我们还需要给义工们最贴心的关怀,让他们在奉献的同时体会到被关心的温暖。一开始我还在想我们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谁来关心我们呢?然而当我投入到工作中,看到别人的笑脸,听到别人的夸奖与感谢时才发现奉献是一件何等快乐的事,没有什么快乐能比用举手之劳就帮助别人的快乐来得容易。
虽然10月的北京秋风瑟瑟,甚至24日还下起了雨,刮起了风。天气变得愈发的阴冷,但当看到所有人都在为法会忙碌着奉献着内心就倍感温暖。
在这里听到最多的是:感恩,随喜。感恩我想我能理解,无论对父母亲人,还是对朋友抑或陌生人都要有颗感恩的心,要对别人为自己的付出报以发自内心的感谢,并将这种感恩真切的融入到生活中,工作中。
然而“随喜”我就不大明白其含义,也正是在义工的工作中,我才渐渐明白,渐渐体会。随喜不仅仅是随口说出的两个字,它更是一种心态,听师父讲:学佛念经就是来调整心态。将心态摆正调好,在生活中工作上的坎坷与不顺利也就能大而化小了。而随喜这二字就是让我们战胜人性中嫉妒之心,让我们能够发自内心的为别人的取得成绩与成功感到高兴,就像自己取得的成绩一样地高兴。
虽然我没有接触过经书,但当我第一次踏进神圣又雄伟的讲堂,第一次听师父师兄们诵经时心灵立即得到了净化,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似乎任何音乐都不能这样的荡涤心灵,任何一种音乐都不能这样朗朗上口,也没有一种音乐能这样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短短的两天结束,我很遗憾没有在朝山的活动中继续奉献我的力量,但是这两天的所见所学让我受益终身。从这里让我看到了温暖与希望,我相信当我们这些义工这些学员重新融入社会的时候,我们会让社会更加的温暖。以后有机会我会多多参加这类活动。感恩爱心大使组给我这样一个做义工的机会,让我对佛教有了全新的认识,更让我对如何做人,如何做好人有了明确思路。感恩龙泉寺给我这样一个学习深造的机会,感恩所有给予我帮助的同行善友!在今后日常的生活中我会向在山上一样,积极行善,乐于奉献与助人,做一名名副其实的菩萨的使者,真正的做到天天观音,日日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