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龙泉日记

标签:
观世音菩萨龙泉《法华经》佛法开示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昨天虽说阴有雾,但温度较为适中,没有出现任何强对流天气。而今天从凌晨开始已经下起雨来,一直到中午仍未停歇。下午又刮起四到五级大风,温度骤降到6℃。今天是观世音菩萨出家日法华法会的第一天。
诵经种下成佛因,正见树立皈依始
今天诵完三卷《法华经》,有一个研讨交流。贤启法师带领大众结合《法华经》温习师父“十一精进共修法会”期间的开示。
贤启法师首先微笑地问大众是不是都参加了诵经,大众欢喜回应,法师便引用了上午诵读的《法华经》作为开场。他说,在《法华经》第二卷里提到,舍利弗听佛说法,非常欢喜,但是又有些伤感,因为佛都是给菩萨授记,没有自己。“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接着法师又引用了《法华经》第一卷第38页中的文字:“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为何如此呢?因为多生多劫以来,对自己证到的东西执取,不能获得佛陀的甚深密意,所以尽管修行了多劫,还不能获得佛陀的授记。
诵《法华经》现场
沿着经典中的指导,法师和大家一起观看了师父“觉悟之道”系列开示的第二讲。法师选取的这二十分钟开示中,师父一开始就提到无论汉传、藏传,无论是哪个宗,正见的建立是最为重要的,这也是法师今天重点要给大家温习的。近二十分钟的视频,让大家身临其境地再次学习了十一开示,树立自己的皈依心。
随后,法师重又把大家的心绪带回现场,他说到,“正知见非常重要,八正道的第一个就是正知见。建立正见,并不是辩论,展示自己的口才,它是缜密和清晰的。师父的开示拿皈依法类举例来说明怎么建立正见,建立正见不是拿多少个皈依证,追求现世安乐,要理解皈依的正确内涵,是为了不堕恶趣,深信三宝能够救护。”
诵《法华经》
法师继续破斥了我们平日的一些错误知见。“我们每天经常发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像承诺一样。但是我们平时落实得非常有限,说明正见并没有真实学到。做完功课就忘了,天天做功课,三皈依,但是在单位里还跟人吵架,还是因为自私自利,怕自己吃亏,这都是没有正见的表现。建立正知见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要长期熏陶,还要净罪集资。”
诵《法华经》
联系今天的诵经,法师为大家提出了方向和目标。“诵经不能入心,是因为心里非常散乱,要培福。诵经很大的功效是练专注力,通过诵大乘经典,比如我们今天诵的《法华经》,我们就知道不要知少而足,一开始就要成佛。阳光雨露,小根小草,吸收少,大树吸收多,不是老天不公平,而是我们的善根深浅不同。我们要跟团队去学习,要去熏陶,通过多生多劫的学习,熏陶大乘种性。天天串习皈依,虽然做不到有完全的正见,但是我们不断地净罪集资,慢慢对法就会有些体会。我们要真正相信三恶道的苦,相信师长三宝有无限的智慧能帮助我们,要把佛法因果落实到每个境界,落实到每个行为上,把正知见建立在心里。要用心做早晚课,用心诵经,去培养信心和大乘种性。”这所有的教授,不仅是为了这几天的法会让大家有收获,也是为了让我们在平日里用心去建立自己的正知见。
净罪集资,共贺周年
下午2:30,见行堂佛堂里鲜花严饰,济济一堂,“净罪集资
一年前的今天,在师父弘法利生悲愿的感召下,在法师的亲自带领下,龙泉寺讲师团正式成立。半个月后的11月7日,第一批学佛小组成立,由此龙泉寺居士学修带动翻开了新的一页。适逢观世音菩萨出家日法会,僧俗二众共同回顾,共聚畅谈,共求成长。
悟光法师首先为大家做了开示:
“为什么叫‘净罪集资’呢?学习佛法的居士们都清楚,整个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用来净化我们贪嗔痴慢疑的,这些都是罪障。罪障净化了,内心自然就和谐了。内心和谐,外在就和谐。这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都有极大的帮助。内心和谐靠的是通过种种外在的境界去磨练,对照所学的佛法,这就叫做改习气。
昨天我跟师父到福建泉州参加弘一大师圆寂130周年活动,师父发表的两篇文章令我很有感触,里面讲到修行不仅要克服外境的苦难,更要战胜内心的习气,这也是学佛的根本。净罪集资就是要靠外境来净化内心的种种障碍。
弘一大师曾谈到修行的三个方法:一个是‘学’。一个是‘省’,就是反省。一天当中,每天晚上我们都要反省,若能写善行日记更好。第三个是‘改’。省察以后,若知是过,即刻改之。在纪念一周年的日子里,我们要把握住核心,要反省那些方面做得还不到位。这样的话,内外就会更加和谐,大家的学习也会更好。”
接下来,研修处居士负责人林启泰发言。针对学佛小组存在的问题,林居士策励讲师要多做反省,努力帮助学员在佛法学习中不断受益,改善身心。学修处居士负责人张亚新也分享了心得。他体会到在承担中正确解读师长的理念至关重要,同时反省到在管理和服务学佛小组的过程中,工作应该更加细致和深入。
研修处居士负责人发言
“跟前面的法师比较起来,自己太年轻了,做得很不够,所以要以一颗学习的心去面对境界。自己慢心大,学习的心不够。发心办法会的时候,师父曾给过我一句教授,说要以谦虚的心,向贤健法师学习。一直以来我不是很谦虚,老觉得自己能够做得很好。当用这种心去做事情的时候,我就发现自己会有很多事情做不了,眼高手低。
在法会执行的过程中,才发现问题很多,应该说比比皆是。你们的感受应该比我更深刻,因为我是看到的,而你们是感受到的。打个比方,你早上来了,站到外面排班,又刮风又下雨,你可能会感觉非常的冷,而我至少不用站在外面。我就在想,这个过程是不是可以改善一下,是不是能够直接进场。当我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就体会到,我们在境界中可能更容易地培养对别人的慈悲心和利他心。我们学了很多,讲的也很多,但是真正面对境界的时候,不一定能提得起来这种利他的心。佛法应该更多地落实在行动上,而不是停留在嘴上。师父还给过我一句教授说,少说话,多做事。以后呢,希望大家能够多陪着我做事情,少讲话。以此供养大家。”
“对于我们每一个学佛小组同学而言,参加小组怎么样才能长久走下去,怎么样才能越走越好,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这个就涉及到说,我们为什么要参加学佛小组。对这个根本的问题,我们应该在心里想清楚。刚才我看师父开示里提到,我们皈依之后不可以糊里糊涂的,必须知道佛法到底有什么利益,佛法对我们到底有什么样的好处,我觉得这点是很重要的。
禅兴法师开示
学了佛之后再去看没学佛的生命状态,我们就会看得很清楚。前一阵,我刚好回家看我的家人。实际上,从我出家到现在,他们还不是很理解。听了我们寺院的生活,他们说,你们付出的代价也不小,可是你们什么都没得到啊!
我觉得对于不学佛的人,这样的理解也很正常,因为他不太容易体会到佛法对人生命的价值。但对于学佛的人而言,至少对于我来说,内心里还是很笃定的。最初学佛的时候,给我生命影响最大的,就是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自己之前的看法完全改变了。从一开始学佛,就知道生命是无限的,就接受了无限生命这样的概念。我知道这一生过去以后还有下一生,我知道无限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造业,知道了因果。这个概念建立之后,人生的追求就跟以前有很大的不一样。我就在思考,到底什么事情在我生命中才是最重要的?我这一生到底应该追求什么?我应该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才能真正过得充实,过得快乐,才能真正有价值?这样,在我死了之后,我的下一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去处,真正得到安乐,乃至于说,能够发挥我自己无限生命更大的价值。
大会现场
刚才这个片子,也提到我们要树立生命的目标和宗旨,建立信仰,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我想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要在内心里使它很清楚,很坚固。这样,在面对一些外在境界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不太容易动摇;当我们心力要产生起伏的时候,就能够很快调整过来。佛法带给我们的价值,不仅仅是这一生的。我们把佛法学好了,这一生的生活绝对可以得到改善,但是佛法究竟的意义绝对不是这一生,更不是物质上的利益。追求物质,追求现世安乐,这在我们学佛的道路上肯定是有偏差的。追求物质利益,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痛苦,使我们没有办法获得解脱,获得生命真正自在的超越。
当我们在内心深处把这些最根本的概念建立得非常坚固之后,这条路才能走得更加踏实,才能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精彩,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禅兴法师的开示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接下来大众一同供花发愿,在三宝的沃土中培植福德,在无限生命中与师长和同行共造一份无比殊胜的善业。
17:38,刚刚用完药石的教化部主管法师贤健法师谈了这次一周年纪念会的主题——净罪集资。
贤健法师说,要净罪集资,首先要知道自己有什么罪障。凡夫的习性,处于无明中,因此需要同行善友帮助我们找到罪障所在。然而,由于惯性、惰性与执著,我们不愿意或者很难改正。故而,需要有师法友团队的修学环境,离开团体很难改变。法师以喜欢吃零食,以及懒惰贪睡为喻,说明不能简单地天天不吃饭、不睡觉,那是很痛苦而不能持续的。需要如理如法修行,如修暇满无常,修精进来对治,而不是撞墙似地走极端。师父曾在去年浴佛节传灯时讲了广集资粮,今年讲净罪集资。我们在行持时还要再加上依师,即依师、净罪、集资。
关于讲师在带动学员修学上,贤健法师讲道:一是要培养皈依心,皈依三宝与依师依友的等流,改变自己独立孤行、天马行空的习气。皈依祈求——特别是山下的同学更要猛力地祈求,得到师长三宝的加持,才能听闻佛法,听懂佛法,行持佛法。二是要造十善业,对治粗猛恶业,逐步趣入佛法。对于积累资粮,包括两大方面: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
广做供养,净罪集资
福德资粮,就是出离心、菩提心等,上上发心,下下行持,下士道讲希求后世,也要靠思维佛法。跟着师法友团队,可以常常听闻佛法,数数串习。七圣财——信、戒、惭、愧、闻、施、慧,这些善根在团体中容易被启发、被唤醒,会得到增长。有惭、愧之心,才能净罪。施,就是布施,积福报。
智慧资粮,要靠闻、思、修,趣入正见。听开示、录音、录相,能得到闻慧;思维以后,内心有触动、有共鸣,产生力量,才能产生思慧;在这两个基础上,才能进入修慧,否则如同灵光一闪而过。
贤健法师以身说法:“过去,我也是这样:初学时现起很多感受的体会,慢慢就烟消云散了。实际上,是思维这一关没有过。正规的,是要打座入定思维,加上定力那样才有力度——目前还做不到,我们也要把佛法与自己的生命结合起来去深入思考。像不净观,观起来还不够,要有定力,对境界时心才能不动。这需要禅修,我们现阶段只是要加强正知正念,培养念力。积累资粮,以便将来正修。”
“出坡法门”——拔钉子的体会
出坡拔钉子,体会很美妙。钉子嵌在木头之中,要拔出来,先要把它弄直了,再敲下去,等到它的另一头从木头上冒出来了,就容易拔了。“认识烦恼是修行的开始”,哈哈,就是这个道理,承担、面对境界起烦恼,就是让自己的“钉子”冒头,看清楚了才好下手。
越是粗大的钉子越好拔,越小的钉子越难对付,烦恼也是一样,粗猛的烦恼相对容易断除,细微的烦恼则更难发现、克服。
最糟糕的情况是,方法没有用对,拔了一半,钉子断了,剩下的半根就呆在木头里,只能“望钉兴叹”。如果学佛法后得到了一些相似功德,自以为是,再听不进去任何东西,就只有自己是对的,那就好像半根钉子一样,表面上看不出来了,其实烦恼并没有断根,反而深藏在里面难以发现,离“拔除钉子”这一目标越来越远。
另外,拔钉子还需要技巧、力气及耐心。技巧在第一位,没有掌握技巧,力气再大也没用,甚至有可能力气越大越麻烦,就好比学佛一样,正知见是第一位的,没有正确的知见和修行方法,越精进反而越可能走向反面。当方法用对了,也有力气,但是还需要耐心,一点点去敲击、一点点去摇晃、一点点去创造和寻找缝隙,才能把起钉器契进去,最终拔出钉子。学佛也是这样,有了正知见、正精进,还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久而久之才能出效果。泡沫的生起和壮大是最快的,却是最虚假的,最好的木料一定是密实坚固的,那只有年复一年的缓慢成长才能成材。修行,半点虚假也来不得。
晚上,蒙山施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