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龙泉日记

标签:
林居士龙泉寺法会善知识三宝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10月7日龙泉日记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白果金黄。清晨,凤凰岭上空飘荡着温润的云彩,一如龙泉寺里大众即将离去的心情,暖暖中满是不舍与留恋。美丽的云彩最终消隐在虚空之中,仿佛在善解人意地示现无常,抑或是殷切地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的每一个因缘。
龙泉寺2010年“十一精进共修法会”今天圆满落幕了。法会的内涵是与法相会,以法会友,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的法会才刚刚开始。600名学员虽然踏上了返程之旅,但大家的心却留在了龙泉古刹这个永远的心灵家园,大家心中的精进亦将在师父宏悲大愿的感召下永远持续。
法会最后一天,日程尤为紧凑,但大众依然在有序与充实中度过:
3:30,起床;
4:30,上早殿;
6:00,早斋;
7:00,法会总结行在见行楼佛堂隆重举行,学员、辅导员、十大义工及僧团法师代表,先后围绕师父此次《觉悟之道》系列开示以及承担中的心得等进行了精彩分享,由僧俗合作拍摄、连夜赶制、刚刚编辑合成的此次共修MV,也终于如期与大众见面;
9:45,师父在见行楼佛堂为400余名信众传授皈依,并做了开示,所有共修学员也在佛堂同沾法喜;
10:45,十名特殊的客人参访友泉寺——他们是于上世纪70年代在西山农场插队落户的知青,当时他们就居住在龙泉寺。故地重游,他们已从当年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步入中年,看到40年的沧桑巨变,不禁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10:50,师父在见行楼与新皈依的弟子合影留念;
11:10,600位学员及义工和所有皈依信众在见行堂斋堂、五观堂和东配楼有序行堂、过堂。
12:10,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近50名共修学员齐聚德尘居佛堂,在将要奔赴全国各地之前,分享七天的巨大收获;
14:30,
17:00,药石;
18:30,在见行堂佛堂举行蒙山超度;
20:40,蒙山超度结束,至此从9月30日进入法会程序的、为期八天的“十一精进共修法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皈依之路
上午9时许,师父在大众的迎请下进入佛堂,为四百多位信众传授皈依。仪轨开始前,师父做了精彩的开示。师父从唯识、中观、有空二门,提醒我们要修行就不能偏向一门,《广论》就是摄此二门。师父接下来开演了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如意足”。以“欲如意足”指出世间欲望和佛法欲望的不同,并勉励大家要有善法欲,并以“勤如意足”勉励大家在法会之后也要精进。
师父指出,如果认为我修行修几天累了,要休整一下,这个作意本身就是错误的,刚进步一点就会退得很远。师父强调,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离不开佛法。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正见的培养、树立、巩固,时时刻刻都非常重要,稍不留神,人的正见就没有了。正见没有了就是偏见,邪见自然地就会存在。师父说,大家共修的心得体验非常宝贵,把这些心得巩固住,进而有更多、更深的体验,对佛法的信心才不会动摇,才不会退失,才会越来越增长。最后,师父说,这次法会做得好的和不足的地方都要认真总结,既要看到自己内心的起伏、变化和成长,同时,也能够观照到别人的种种问题、种种功德、种种成就,然后就知道我们做一件事情需要哪些缘。这样,才能把握众缘,促进和合,事跟理、自跟他才能够兼顾,人就能越来越进步,事情也会做得越来越好,就能够成就和利益更多的众生。
皈依后的大合影
皈依之后,禅兴法师还为大家做了提策。法师说,皈依后应该怎么做呢?《广论》里说,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皈依之后最重要的是依止善知识,学习佛法。龙泉寺对大家修学佛法会进行长期的引导,大家要依靠共业的力量提策心力,使我们对学佛的信仰保持精进不退。
僧俗二众总召集人的总摄
21:00,在客堂、教化部恰逢僧俗二位总召集人,分别请他们谈了对本次法会的总结和心得。
“十一精进共修法会”落下了帷幕,当请悟光法师谈谈对的总结时,悟光法师一边走,一边谦虚地说:“能说的是,我的业障比较重,福报不够——法会前几天就感冒了,一直到法会快结束了才好。如果说法会有好的地方,有成功的地方,那是来自师父的福报和加持,也是大家发心的结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自己参与这次法会,实际上是大家成就了我,让我在这里面去历练、去成长。
这次法会制定的一个目标,就是发现人才、储备人才、培养人才。通过开会,大家反应人才很多,每一组的人才都不少。
我们作为义工来说,主旨是承事奉献。82位辅导员做得相当不错,承事奉献,基本上都做到了,没有虚度,不虚此行。
昨天传灯,我看到僧团有人掉眼泪,居士掉泪的就更多了。从昨天的传灯,到今天上午的总结行,以及下午辅导员、干部的总结行,效果非常好。其实,场面就是大家心业力的呈现。场面从哪来的?心想出来的。大家通过努力发心、护持,呈现出来的就叫做场面。心里没有想,场面也出不来。场面有序,心里有序;场面无序,心里无序。心和境是一体的,境是心的显现。这种有序的果相,说明大家和合。一切都是因缘,众缘和合。”
本次法会的十名义工
云丹师兄尽管身体比较累,但心不累。她的体会是:
“从事项上来讲,还是比较顺利的。从内心的成长来讲,每个人都成长了一大块——我相信它的持久性会很长。我感到自己最受益,感觉现在和七天前不太一样了。另外,该怎样对待上、下位关系上也有一点感觉了。另外就是要把自己放下。感恩大家给了我这个积攒资粮、修改习气的机会!”
外地学佛小组大团聚
12:30,在德尘居佛堂,来参加“十一精进共修法会”的外地学佛小组代表齐聚一堂。这些小组来自内蒙、广州、山西、江西、浙江、黑龙江、上海等18个省市,借此殊胜因缘共同分享了各自小组的修学和建设。教化部研修处林启泰居士出席了团聚会,并幽默恳切地解答了学员们的问题,团聚会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其中不乏许多精彩和感人之处。
林居士首先说,师父在教化部成立时说过要做到几个联系,其中一个就是北京与外地学修的联系,今天我们借着这殊胜的法会聚在一起是难得的机缘。大家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去协调的问题都可以提出来,或者有什么好想法,都欢迎供养。
山西学佛小组上来就提出了一个很实际的困难,小组缺讲师,希望寺里能配个讲师。林居士首先说,对讲师这个名词的理解,师父命名为“新时代的佛教传教士”,他是一个召集人,服务者,协调人,而不是说我们能讲法,其实是给大家带在一起,提前把课听一下提出几个问题,不要拘泥于讲师这个名词。其次,跟善知识关系要靠人缘和法缘,例如给师父开车的司机,跟师父有人缘,但师父跟他讲法他不听的,师父只能跟他说“你儿子考大学了么?”;那你们那个地方,有美丽的道场,有求法的人,有法缘,但是没人缘。这要反思我们的业了,这是过去的,未来的要靠我们造作,向上祈求,依教奉行,所以要靠我们自己。
上海学佛小组,跟大家分享,关于如何能广结善缘。分享的这位师兄说自己接触到小组的因缘是在参拜南京佛骨舍利,当时有幸参加了小组的前行,那次前行会给自己很大的震动。他们的前行做得非常细致,当时的讲师宋师姐说“在佛门里做事要比在世间更仔细”。正因为小组的前行,正行,结行的有序和用心,自己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小组成员。所以说,师父说广结善缘,先要安住道场,那我们想要有更多的善缘,就必须先安住,把自己的小组建设得有序。
河北衡水的学佛小组,一位来自农村的师兄,跟大家分享。这位师兄说,自己小组的成员多半没有文化,都是中年人,从2004年每年来一次龙泉加油。我们小组养大了一个孩子,送走了一位老人,因为要听法得带着孩子和老人来听。我们知道自己那里条件差,禅兴法师也说了,我们要创造因缘。所以我们来龙泉的目的呢,就是为了能好好听法,默默作意。.我要做一个海绵,要尽量地去吸收佛法,多吸收。师父讲经的时候,我都聚精会神地听,有时候师父有点方言我也听不清,但是晚上禅兴法师一串习,理路就特别清晰。我想说的是,虽然我们那儿很苦,离龙泉寺也很远,可是我们的心是在龙泉寺的。
我们那里真的很忙,冬天在一起上早晚课,夏天四点就得下地干活了,各自用各自的功。最高兴的就是五天的共修的时间,大家把各自的苦啊,学佛学到什么地方啊,进行交流,然后我们就针对这个法类结合到生活之中为大家解决心理的苦痛。我想说,只要我们有信心,对佛学有信心,对师长有信心,不管师长在哪里,他们总是在我们的心里的。其实我是很差的一个,不过我也要做,无论做到什么地方,我要尽力地去做。我要让师父省心,我自己能做到的事一定自己去创造因缘。每一个到我们小组的人都不会出去,实际不是我的原因,是我的这些同修们做得好。每当我来参加法会的时候,他们就把一些供养和建寺卡让我带来,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张建寺卡,从2006年到现在,他们就是在生活最难的时候也会把这卡填满。这位师兄的分享让在场的每一位同修都为之动容。同修们无比随喜的同时,也都很惭愧。这组学员在那样的环境里,对师父的无比信心和对修学的无比精进,值得各个小组学习。
林居士听过大家的分享后也很感慨,总结说,我们要建立对三宝,师长的清净信心,在修学的路上我们要常向农民伯伯学习,要关照好每一位成员的生活,工作,对他们修布施,我们外地的小组定会越来越好!
辅导员晨会——障碍和违缘如何消除
凌晨4:30,辅导员最后一次晨会在明心阁召开。
悟光法师首先对大家进行提策:法会最后一天也将是收获的一天。七天来大家不忘初心,努力承事奉献,但肯定也出现了一些障碍和违缘,好的境界也可能是违缘。尽管有种种境界,但是我们坚持下来,并且保持了良好的身心状态。这说明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心灵的和合,一种默契,所以大家才能彼此去配合。
接下来,贤益法师结合自身经历谈了对顺境也是一种违缘的体会:
“以前会对境界产生一种贪着,觉得是靠自己的努力和能力顺利承办了某件事情,感觉自己能力不错。后来经过反省,意识到这些都是来源于师长的加持力,才能使自己在各种境界中得到突破。《广论》里说,减少一个过失,增长一个功德,都是来自善知识。如果在潜意识里觉得一个事情是自己做的,就容易增长慢心——这样其实就远离了善知识。
在承担中遇到境界时,祈求是很关键的。祈求善知识的加持,能够让我在种种的境界中突破自己,从而得到心灵的提升。我们发心也好,思维法义也好,都是在依止善知识的基础之上。
我们在利他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烦恼,其实这些也是对自己习性的一种对治,这时就是考验我们平时对善法的串习力如何。这样思维,我们对境的时候才能突破,否则会是比较困难的,会起烦恼。
在境界中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很重要。只有靠着忆念善知识的教授和教诫,靠着正知见的力量,才能克服心理的障碍。佛法讲‘内’,当我们对境的时候内心不寂静,就说明烦恼在起现行。这个时候再说什么、做什么,都是跟佛法相违背的。常师父在《广论》中讲,你即便在道理上百分之百正确,但实际上你已经百分之百错了。为什么?因为你已经跟烦恼相应了。所以佛法和世间法是不一样的。心向外缘的话,一个是很难过;二是不和合;三是事情不能承办。”
辅导员总结行
精进共修法会圆满结束,师父特意安排书记处法师、10名僧俗二众义工及82名辅导员于明心阁四楼做心得分享。主持人悟光法师说,此次法会因大家的和合共事而圆满成办,相信很多同行有很多的话想跟师父分享,身为法会的骨干,做结行非常重要,可以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肖金兰居士第一个发言,她说参加此次法会让自己从组里的老菩萨身上体会到了无常,但对无常的体会还要不断加深。心没有那么坚定,还生不起来。
总护持云丹的体会是:“透过此次法会,我学会说‘我错了’,也学会说,‘好的,我就听你的吧。’尝试放下我执、我慢,也体会到和合的重要,心变得柔软,心量也扩大了。”
副总护持宋致宏在去年的十一精进共修中是学员,当时觉得这个师法友团队太殊胜了,龙泉寺过去四年的发展突飞猛进,而自己却没能参加,一定要加油努力,所以发愿要做师父的手眼,接引更多的有缘众生。由此,他承担了一年的法会义工,收益特别大。“这一切都来自师长三宝的拉拔,不管我有多差,但是师长慈悲,没有觉得我差,给我成长的机会。我发现其实做事情,能力和事项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发心,没有什么事情是难的,只要我们对三宝有信心。”
曾承担过前几年法会的贤健法师说:“此次法会看到的是居士的心今年比去年,去年比前年越来越净化、善良,承担的几位法师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提升,越来越慈悲,讲法做事越来越善巧。师父是整场法会的灵魂,没有师父就失败了。回头看,我们的团体都在发展,人、事、物都是在成长,都是在进步,不论从硬件还是软件,我们的内心也越来越净化。龙泉寺做为佛教发展的一个缩影和领头军,会越来越好,佛教也会越来越兴盛。一切都是师父、三宝功德的展现,所有的问题都是内心的显现,也如梦幻泡影。”
做为法会总负责人的悟光法师分享到:“通过这次法会,体会到自己的障碍比较大,在法会开始前几天,感冒很严重,但慢慢撑下来。透过此境界有个体会,当我们有责任心的时候,就会舍去小我,成就大我,当心一直缘着整体、缘着别人的时候,自己的那点苦就小了,就不算什么了,甚至还是很快乐的。这次承担,内心平静,思惟发现,整个法会不是我做的,是每一个人付出的,每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大家都发心、和合,才是承办法会最关键的因素。”
师父指出,精进共修的法会已经结束了,大家在心灵方面都有一定的提升,都能感到三宝的功德难能的可贵,但感受到三宝的功德,有些真正从心里感觉到了,有些是客气,那是不同的,名义上感动与实际上面感动是有区别的。法会这么多人,并且大家这么发心、护持成就,光这件事情本身而言,在世间上面就很少见的。
赵彤的故事
赵彤2006年大学毕业,现在从事的工作也是热门——金融理财,谈起自己这次做辅导员的心得,他的眼神和话语里既有一种年轻人的朝气,也流露出理性的思考。
赵彤在2008年第一次来龙泉寺,以前参加法会都是做义工,从来没有像这次能够全程参加学习,所以觉得非常幸福。
这次做辅导员,他觉得角色也与之前有很大差别。以前无论是承担学员签到还是退单,与他人的接触只是短暂的瞬间,给这个人办完了再换下一位,多是事项上的处理,观照的也只是一个点。而做辅导员则类似于陪伴性的,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感情的东西。从开始的不认识,之后在一段时间里,你要跟固定的十几个人逐步建立起一种伙伴或者朋友关系,也许活动结束以后,关系甚至会非常的近。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过程。更重要的,你要观照到一个小的整体,也需要有更多的思维。
赵彤坦言,人与人的相处有时是很微妙的,不过从这次承担中,他也摸到了一些“窍门”。记得刚开始的一两天,虽然大家都是一个组的,但是由于相互没有多少了解,所以自己的确有观过的想法。“我个人的体会是,当观过的时候,你不要去离远对方,而是应该更接近他。当你靠近对方的时候,就会发现他身上的很多优点,这样好的关系就容易建立起来,问题也不成其为问题了。”
赵彤特别举了两个例子。这次他住在菩提包,床与床挨得很近,而且偏偏两边的师兄还都打呼噜,开始的时候还真让他郁闷。后来,跟身边两个人的关系近了,虽然还是会被吵到,但马上就会想他们也不是故意的,这样心里就能包容他们,而有了这种心态,反倒是能踏实地睡着了。
还有一位组员,赵彤一见到,就感觉是缘分不会很近的那种人,因为这个人不太爱讲话,还有很多知见,比如行堂的时候,他老是提一些与上位对自己的要求不一样的想法。可是,越觉得对方很难沟通,就越要走近他。“我就多看他有哪方面的需要,为他多做一些事情。慢慢地,就感觉你对他得到那种陌生感觉一点点消除了,他也开始对你微笑,也愿意跟你分享一些事情。”
虽说“窍门”是摸到了一些,但还是有不少遗憾。一个就是对于悟光法师在培训时强调的承事与奉献做得不够。“开始并没有把辅导员应该做什么思维清楚,大概过了三四天的时候,通过开晨会,还有看别的辅导员很贴心地关怀组员,我心里就很惭愧,觉得对不起自己的组员。于是就一直在找一些事情做来弥补,让我的存在对大家能有意义。”
虽然七天的共修即将结束,未来的学佛之路还很长。“一定要听师父的话,这个太重要了。以后还有这种封闭式精进共修的话,一定要参加。”
老知青参观寺里
前段时间,贤仁师的老师和他的爱人来到寺里,引出有关龙泉寺很多珍贵老照片的线索,今天下午,那位张老师带着12位老同学再一次来到龙泉寺,重游了惜别30年的龙泉寺。为寺里带来了几份珍藏多年的图片资料。
这些当年的老知青对于这片自己曾经洒下血汗的土地,有着一份独有的感情。看着当年自己住过的的宿舍,用餐的食堂,矮小的开水房,简陋的茅房,至今依旧建在,他们很欢喜。这些房舍都是他们上山炸开了石头,一块一块背回来,一块一块砌起来的。当时这里有120位知青,都是十七八岁年龄。今天来的这些老同学都是年过半百的人,回想起那时的情景,还带着满脸的的知青相,带着那个时代的朝气与纯真。在龙泉寺只住了几年,他们铺路,盖房子,种果树,凿石头,扛石头……那个年代的痕迹已深深的烙在了他们的身上。当年铺设的路他们没走几天,盖的房子没住几年,种下的栗子没吃着一颗,就重又回到城市,30多年过去了,这些当年的创业者,如今的社会中流砥柱,又重回了自己创业的基地。
下午,贤立法师和这些知青老同学一起交流了良久。最令这位建筑法师意外的是,有位艺术细胞很丰富的老同学,带来的资料中,把当年的一些老照片都一一留档,保存的很完好,并且每隔几年,就来到龙泉寺,把相应的地方拍下来作对比,为了解龙泉寺的历史风貌提供了很多现实资料。当年的龙泉寺房破,山秃,树枯,却有着一些灵气。她还带来当年所画的一副知青生活长卷,为大家一一讲解其中的场景。
贤仁师给这些老同学播放了龙泉寺《五岁菩提路》回顾纪录片,从中他们了解龙泉寺这五年的发展历程。一幕幕奋斗的场景,他们感同身受,同时也看到了一个新的龙泉寺,看到了一批新的创业者。
“你们建设时期算是创业时期,我们当时在这里也算是创业,艰苦的程度也是一定的,但当时确实没觉得有多苦。”“当年我们都很瘦,每人把衣服往后背上一搭,扛起几十斤的石头就走。说来也怪,那时候每天儍吃,儍喝,傻干,多累也不觉得苦。每天背石头是有定额的,女生0.5方石头,男生每天是0.7方石头。”“一年多的时间,我们栽了一万棵栗子树,一万棵李子树,那时候我们都是用小桶提水,一桶一桶的提过来浇树,谁都没想到这些树居然都活了。”当年他们的生活也可谓是一种苦行的生活,对于十七八的学生,当时超负荷的劳动强度,挺了过来,却也磨练出非凡的耐力和心力。没有一锤一锤的打磨,没有一块一块的累积,可能他们的生活会是另一个场面,龙泉寺早期的基础设施又会是另一番景象。
他们还参观了龙泉寺未来规划的沙盘,这让老知青们更是惊叹,龙泉寺竟然会有这样的未来。看到龙泉寺这样的发展,有些人还希望将来能来龙泉寺养老。
之后,大家一起参观了德尘居的几个部组,了解寺里的文化慈善事业。他们对基金会的慈善事业很是称赞,希望有机会参与做义工。说来,他们也算是龙泉寺的“老义工”,从77年就开始建路,盖房,栽植栗子树,也真是与三宝有缘。今天他们刚一到寺里,恰好遇到了师父,师父便和他们交流了半个多小时。之后,师父结缘给他们每人一本博客书,和一串精致的念珠。有位沈熙瑛,原是四中的学生,本来当时分配到延庆的一个农场,一个因缘巧合她来到了西山凤凰岭的农场,原本发配到山下一个农村,又是一个巧合的因缘,她来到了龙泉寺做知青。正像这些不思议的因缘,她今天又来到了龙泉寺,在参观完寺院的各项文化,慈善项目后,如今她又发愿要来龙泉寺做义工。
自第一代住持老和尚建寺以来,寺院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雨变化,朝代的更迭,世事的无常,知青以他们独有的方式,创造了龙泉寺的一段历史。而今师父和法师们没日没夜的干,呕心沥血的带动培养人才,创造着龙泉寺的又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