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修札记(十四):永不舍弃

标签:
殷重佛法善知识皈依发心文化 |
分类: 寺院报道 |
北京龙泉寺2010年十一精进共修札记(十四)
永不舍弃
秋意浓浓,午后阳光依然遍照,有太阳的光芒,心便是无比温暖,师父“觉悟之道”的五讲开示如这光芒遍照。10月6日下午两点十分到三点四十,四位法师带动的学员研讨在各个场地同时进行,每一位法师几天来的带动特色各有不同,但背后都有一颗慈悲不舍众生的菩提心,就犹如佛菩萨化身,都是师父弘法的千手千眼。让参加共修的学员内心无比感恩。
莲花开放的声音
在东配楼,贤健法师带动大家复习研讨。
今天法师把师父几天以来的开示,给大家做了总摄。法师慈悲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把师父的开示做了精炼的概括。法师说,师父讲的是很系统的,我们整体复习和一篇一篇听还有些不一样的地方。我们要把理解调整一下,避免说陷入盲人摸象那种状态。
整个研讨的过程分为:法师带大家复习,学员分享,带大家一起唱歌《莲花开放的声音》以及法师总结开示四个部分。
首先,复习中法师不断以智慧的语言布施给我们他的亲身经历,让同学们在两个小时的研讨过程中法喜充满:
第一讲中重要分享:1.说到依师,法师分享他自己的例子:我自己是知识分子的习性很强,以前喜欢自己看书本,但是后来越来越感觉到要依师了,说内参,其实和师父之间有很多碰撞的,习气也是摩擦。实际上它都是道次第,是一个过程。也就是心与心之间这种习性的碰撞。实际上佛法的体会也就是这样子。我们跟着善知识,熏习他的行持和菩提心。善知识的身语意都是善法的力量,我们的身语意都是烦恼,是世间的见解,于是就会有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转化。法师就是这样以他的言传身教告诉我们如何依止善知识的。大家也都非常受益。
第二讲中重要分享:1.说到发心,法师以在法会中的承担为喻,说一场法会,会有很多人承担,但是每个人的发心是不一样的,有人发心是要积累资粮,有人发心是报佛恩,那还有些人发心是为众生。大家的发心不一样,呈现的面貌就很不一样,那么获得的福德多少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说,为什么我们要发一个高远的菩提心。法师一再提到广论中说的“上上发心,下下行持”,让我们不禁想到《金刚经》中须菩提尊者说“世尊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其实我们的师父、法师也是这样善护念我们,善咐嘱我们的。只是我们还没有到菩萨那么高的程度啦。
2.讲到第四点小点,法师把文档比例改变了一下,字比较小了,大家都反应说:“法师,我们看不清了。”法师慈悲又把字改大,这下有的字又看不到了。这时法师非常柔和的告诉大家:“这下下边圆满了,上面又不圆满了,是不是很无常啊?”这就是法师的智慧,应任何机及时的教化大家。
第四讲中重要分享:1.讲到菩萨心与众生心,法师引导大家说,菩萨心是什么样的?是时时刻刻想着众生的,而凡夫心呢,就是时刻搜集与“我”有关的信息。我发现呢,我就时时刻刻想着自己,有时候想起你们的话呢就忘了师父,想起师父又忘了你们,只有想到我的时候前面你们谁都忘啦!(法师的幽默慧音博得大家一片笑声,从这里我们感受到师长的谦卑心和高广的智慧,法师怎么可能时时刻刻想着自己呢,他这样说是为了给我们一个动力,不要一说他的境界把我们这些小兵小将都吓回家了,而也正是这样亲切、幽默的语言让大家在快乐中获得法喜充满啦!)这就是凡夫心的执着,就要突破。
2.同学们对四依法有不太了解的地方,当场提出了祈请,希望法师多讲一些。所以法师说到了师父是如何带弟子的,师父会让有的弟子去搞建筑,有的去编书,有的去弄农场,有的来看书,这都不一样,他的教授不一样。到底什么是佛法?那我们呢,往往会比较,说什么是最好的,我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子?他做事我是不是应该去做事啊,他看书我是不是应该去看书啊。实际上这些都叫做不了义的,不精进的。这些只是一些方法一些手段,一些方便,目的是干什么呢?那个了义,它究竟的意趣的话是让你净罪集资,净化烦恼,心要变清净。心不清净,就有烦恼,哪一样事都没有做成就不对。这个话好说,但是我们真正依止善知识的时候四依很难做到。大家先了解,然后慢慢练习。这时电脑又一次自动待机了,大家也及时学到了法师的幽默,说:“法师,这就是电脑的习气,它也很执着顽固!”
接着法师和大家一起唱了《莲花开放的声音》,在美妙的歌声中身语意再一次得到净化和提升。
师长陪伴我们成长
接下里的环节就是学员分享十一精进共修的心得了,大家再一次展现了积极“抢话筒”的热烈场面:
先是文宣组的同学把自己即当学员又有承担的经历供养给大家:所有文宣组学员都非常的谦虚,都认为自己什么都没有做,在分享中不断的随喜赞叹自己的同伴,感恩所有的义工菩萨。看来大家的业缘很近啊,都修了随喜法门。同时提策大家一起承担师父的言教,多历练心,把师长的深弘悲愿承担下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一步步依师成长。同时多多发稿来文宣,还留下了投稿地址。
开始举手发言了,同学都把自己这几天来精进学修的体会与法师和同行善友一起分享。
A.感恩师父,感恩法师!生活中的烦恼是自己心中有烦恼,没有外缘的时候发现不了,自己对师父这段教授非常有感触。自己就是这样,对和气的人非常和气,如果有人对我别扭,我就对他也很别扭,这就是师父讲的自己心中的烦恼与他相应了。
B.一位男众师兄分享到:非常感恩师父及法师!也非常感恩大家!这是我第一次来参加精进共修,感触很多。这样的法会给人的感觉像是镜子,能够反观到自己,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比如说,就早上别人都起得来,自己懒惰起不来,就是自己的习气,自己有很多障碍。其实这次法会和自己想象中的是两回事,来之前就想自己一定会多么的用功,多么的精进,但你实际过程中,你早上就是起不来。多参加这种法会的话,能够策励自己。另外一点就是参加法会就是找到了佛法僧么,这种时候能够找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清净的同行善友,那这样培养的习气是不一样的。随喜大家,我以后也会经常参加法会,希望大家都能够与法同在!感恩法师,谢谢大家!
C.感恩法师!首先说一下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法会,同时自己学佛的时间也很短,自己来以前有很多疑惑和不解,同时又用许多学校学来的科学观点来低处佛法。来了之后,知道佛法是非常圆满的,以前许多不了解、不明白的地方都明白了。其次,自己来了这几天,眼泪经常的流,师父、法师和师兄们的言行,让我真的感觉到这里就是净土,内心更通透了,知道了自己有一个智慧的心灯,虽然现在还没有点燃,但是自己已经看到了。有这么多的师兄,这个过程就不会孤单,在师法友的团队中自己烦恼一定能够调服。
D.感恩法师,感恩大家!感恩师父让我发言,我又抢到话筒了!咱们师父说烦恼是和自己斗,我以前从来都没有听到过,自己活了30多年总是在和别人斗。这次来共修什么都没有准备,我是发心当义工的,没想到来了以后是学员。来之前家里有一些违缘,自己失踪了七天,这之中起了很大的烦恼,后来师父说烦恼是和自己斗,那我就失踪了呗,反正我都失踪了4天了,还差那两天么,所以之后我就转过来了。第二个就是想了,烦恼和自己斗,又说依法不依人。我以前总是看着别人好像学的不如我,来了之后发现怎么每个人都比我强呢,每个人身上都有我要学习的地方。师父开示的时候我坐在后面,听的不是太清楚,所以每日讨论的时候我特别兴奋,怎么办,讨论完之后不想睡觉。也是啊,咱们每天就睡3个小时左右,咱们怎么就不困呢,这就很奇怪。以前听过广论但是从来没有这么快的诵过广论,但是他怎么就能诵下来呢,我就感觉佛法太不可意思了,都是佛菩萨的加持。在这里所有的事情都是不可思议的。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明天我们就要走了,这几天怎么这么快就过来了。是不是还能多个3天4天呢,真的就不想下山。这就是我内心真实的感受。感恩法师,谢谢大家!
E.感恩法师,我的感受太多了,根本说都说不完,这里没有时间了,我就用一句话表达一下。学佛很难,难道一辈子都学不完一部经,学佛也很容易,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其中。
F.感恩法师,感恩大家!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就是早上我来得早,在见行堂的广场上,从窗户里就可以看到有的人在磕大头,有的人在拜垫上礼佛。外面有的人在安静的接水,有的人在换鞋套,一切的一切都井然有序。我的语言真的没有办法表达我内心的感受,只能说这就是净土的感觉。止不住的感动,尤其外面立的牌子上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外围义工,在不断的护持我们。看到一位老菩萨在辛苦的背菜,真的很感恩,我们吃的饭菜都无比的珍贵,因为背后都有菩提心在其中。再次殷重地感恩!
G.不好意思我抢到话筒了,感谢大家让给我这个机会。我这里讲三点体会啦。第一点,感恩师父、和各位同行善友,真的这个机会太难得了。说实话,学诚师父在我心中肯定是最好的师父,但是就像学诚师父说的我的师父是很多的,我有几十位师父,确实是这样(大家一片善意的笑声给她鼓励),很多的大师我都拜见过,得到很多的皈依证。确实是这样,为什么我要说这一点,就是我们修行佛法,不是在表面上做功夫,而是从心里去皈依。第二点,我们身边有很多菩萨,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化身就在我们身边,让我时时的感动的落泪。有一次我们三点多到见行堂,路过大殿,那位护灯的师兄就睡在那边,那么冷的天气,他就是为了大家,一整个晚上就在那边。还有一位我们组的师姐对我说,“你老是瞪眼”,我想这就是菩萨在提醒我,我就没有了烦恼心,就会感恩她。同时我也向大家发露忏悔,可能和宿世的业障也有关系,我的眼睛可能有缺陷,但是我也相信我的笑容能感动大家。感恩大家!第三点,实际之中有很多烦恼。我就是在梦中,总有人提醒我要发菩提心。发出菩提心后,就会很欢喜。就像我们组就洗了两次碗,我想这就是法师的慈悲,因为我们没有行堂,所以就让我们刷两次碗多积累资粮。就是要以积极的态度体悟身边的小事,就不会有烦恼。感恩法师,感恩大家,我说完了!
H.非常感恩,感恩贤健法师对我们的教授,我代表大家呢就向法师顶礼了。师姐向法师行跪拜礼,感恩法师那么的辛苦,那么的劳累带领我们大家,第二个就是感恩法师这么多年对我们不离不弃,我们每个人烦恼都很重,但是法师一直都包容着我们,一直带着我们步步的往前走,(说到这里师姐泪流满面,在场的同学都可以感受到,师姐对师长慈悲心的感恩)非常感恩法师,因为离法师最近的时候也是烦恼最重的时候,也是摩擦最重的时候。就会和法师吵,和法师争,法师就是说了一句话,“我永不舍弃你!”通过师父的教授,我深深的感觉到,我们每一个人就像那头牛,法师就像那个环和那个绳子,师父就是那个牧童,紧紧的拉着我们,让我们往前走。再次感恩法师对我们的不离不弃。感恩法师!
分享完之后,在大家殷重的祈请下法师给大家做了总结开示。
法师说:感恩大家的陪伴,正是有大家的陪伴,我对善知识的法才会投入精力去学习,其中受益很大。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内在的价值观很坚固,依止不上佛法的价值观。也随喜大家的发言,可以看到其中有的同学提升很大。这次来说,我们没有维持纪律的,很安静,这种安静是自发的,这种高度的自发性就是觉悟,是善业的发显。广论非常的好,开始接触到广论的时候我还在教气功,就发现身病与心病是有关的,但是没法解决问题,就好像被蚊子叮了去涂清凉油,他是不解决根本问题的。这时我就希求一部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在这个时候遇到广论的。孔子也讲了要因材施教,遇到广论对自己、他人、事相都是很好的指导。但是我的进步不太大。你们要更加努力,谁进步快是不一定的。有机会我们可以再在一起进步。
我也一直在反省,有很多问题,师父讲说事相上的问题是业障的反映,这太多了。有时候自己认识不到,与同学们在一起呢,有摩擦、伤害、希望大家能够包涵。我虽然没有说出来,但是对大家是很感恩的。不敢放弃也是因为被大家真善的发心感动。做事情不容易,从事相上看,共业是众缘的结果,也是有个过程的,其中会有压力,但是回头看呢就会理解。回顾过去的承担,有正面也有负面的,但是都可以换成资粮。不要说贤健法师说我了,是不是对我有意见啊,我还没有那么坏啊。大家都明白,中层干部很难干,寺院中做事都是靠发心的。怎么发心,就是靠因缘,靠信心,有不如意的地方,也有好的地方。我讲的太直白了,就是希望大家承担的时候有个思想准备。过去之后,内心会有很大的突破。困难越大,说明我们内心的观念、习性越成问题,这个突破就会越大,但是最后大家都会得到提升。
感恩佛菩萨,感恩同学的陪伴!大家一起回向!
提纲挈领串师法
在见行堂佛堂,禅兴法师带动的学员研讨开始。
法师开宗明义“今天下午我们开始复习师父这几天的开示,时间一个半小时,前面时间先把师父开示的大的思路进行回顾,剩下的时间由同修们分享心得,回答提问。”紧接着禅兴法师先把自己的心得跟大家分享,同时也是对师父这五天开示做提纲挈领的串习:
这一次师父开示的主题是觉悟之道。师父说觉悟是什么呢?佛陀是觉者,凡夫是迷者,觉悟就是从迷转到觉的过程。那怎么转呢,就得循着道次第,道次第分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下士道为得暇满人身,中士道为解脱,上士道为成佛。觉悟的目的就是解脱痛苦,烦恼,最终成佛。解脱,不仅是自己解脱,还要自觉觉他,真正大解脱,这才是最高目标。佛法就是一个觉悟之道,那怎么去学呢?总结一下:
第一、向善知识学习,树立正知见,修行,然后去行持。学佛最重要的是建立正知见,否则我们的发心不可能真切,修道会反反复复。这里有很多的比喻可以理解,例如盖房子,我们得先设计图纸,图纸就是正知见;我们要去什么地方得先看地图,地图就是正知见,修行也一样。
第二、学佛法最先应该建立正知见,特别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一开始要从最深最圆满的地方建立知见,一步一步去落实。上上发心,下下行持。高处着眼,低处着手。
第三、修行,就是从深入浅的过程,从建立正知见开始,那怎样建立呢?就是跟善知识去学,而不是靠我们自己去看书,去看藏经。佛菩萨祖师,讲法都是根据当时时代听的人的机,我们现在是不容易理解的,我们必须要依止现在的善知识,因为他们对我们根基最了解。所以建立正知见最重要的就是跟善知识学,具体落实上,从对三宝的信心入手,从皈依入手,皈依就是进入佛法的大门,皈依佛,佛是觉悟的人皈依是什么意思呢?皈依就是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和僧是皈依的对象和助伴,法是真正的皈依处。怎么去皈依呢?皈依二因是根本,一是认识到三恶道的苦,二是相信只有三宝能救拔。如果没有这两个皈依的因,就代表我们自己不是真的皈依,没有死心塌地靠佛菩萨,这点是很重要的。师父说,我们皈依的目的不是为了现世的利益,是为了我们后世能得到解脱。真正皈依以后,皈依佛法僧,是跟着佛菩萨去学佛,让我们内心和佛法相应,真正得到佛法的快乐,而不是世间上的快乐,佛法是从内心去求,世间法是向外去求。内心与佛法相应才能得到真正的喜乐,这种喜乐个人不容易得到,必须要在道场中共修,有固定的功课才能够让我们与佛法相应。初学的人必须要有清净的所缘境,内心才容易清净。境界不清净,难以用功。但大部分人是在中庸,不好不坏,非净非染的一种状态中。因此修道必须要依靠道场,需要有人引导和提策,才能让我们产生信心、恭敬心、虔诚心。
第四、师父说,真正的快乐是暇满人生。听闻佛法不容易,天人都很难听闻到佛法,认真实践就更不容易。我们追求世间的物质利益,不容易追求佛法的原因是对于轮回的苦,对于生命的状态不清楚,对生命的本质体会不深。生命的本质是相续,人的心不是物质,也不是物质的附属品,心是相续存在的。人死的时候,四大分离,前六识停止,但第七、八识仍然相续,去投胎转世。死亡时若是善心,就到善道;恶心就到恶道。修行用功就是培养内心善法的力量,让死时能够做主。所以现在得到人身,就要知道如何修心,要精进修行。修行的动力为什么不足?皈依心为什么不能很真切?是因为念死的心不够。因为对于随时可能会死亡没有体会。世间上的人非常忌讳死这个词,都刻意回避,到临死时都很慌乱,因为从来没有对死做准备,念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类,贯穿在修道的整个过程里,念死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一切想中,无常死想是为第一”,念死能够让我们提策更加强大的动力来行善、积累资粮。念死的好处:例如确定下午就死,死后一切带不走,唯有业能够带走,内心的佛法能够带走。就能够对治懈怠、贪着,提起修行的精进力。念死是我们学佛很重要的因素。这是我们对生命有真正理解,就会如理皈依。
那么,皈依之后我们该怎么做呢?要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亲近善士、听闻正法才能有智慧,这样就会沿着道次第往上走。最主要的就是依靠善知识,我们自己看书,到处跑道场,最后我们能理解的就是我们自己内心的东西,并不是佛法告诉我们的,所以依止善知识去学佛。真正能够如法实践,内心有佛法,一切时处不离三宝,实际上学习工作,生活,如果学了佛法,应该统一在一起。如果周围有人和我们对立,那是我没有做好。师父说要用无常变化的心态,去观照周围的人和事物。平时在做事、生活当中,从事项去认识本心非常重要。要有能力面对变化,以为外在的一切都是不变的,就不好用功。如果我们用一成不变的状态去看周围的人,那么就会痛苦。我们要无常面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我们才能够去利益他们。
第五,我们修行就是要与烦恼斗,与自己斗,而不是与别人斗。这就要知道烦恼的过患、体相、生因和对治的方法,“认识烦恼是修行的开始”,烦恼有很多种,所有的烦恼都与心有关系。牧牛十颂就是修行整个过程在不同层次上的比喻。心里有“牛”就不对,不要觉得自己很牛,有牛就是有烦恼。烦恼不断调服,我们内心就能够越来越清楚。这是修行中的一个课题。烦恼怎么体现,有什么过患,我们怎么去对治她们,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知道的。
牧牛的比喻,就是告诉我们学佛的几个阶段。
师父做了总结,佛法的最高境界是要得到真正圆满快乐。不发菩提心,都不能成佛。就算我们发了心,但是不去实践,是没有用的。
内心比较猛烈,但是我们如果没有持续用功的话,慢慢地,我们世间的心态又会升起,又会对我们造成伤害,所以我们只有不断修行,依靠同行,道场,善知识的力量。多修随喜,可以对治我们的慢心等等烦恼,随喜功德很重要,是善的等流,还有就是回向,回向就是发愿,让我们得到的佛法的好处,广大的回向,更容易提起佛法的力量,和佛法相应。
佛菩萨把最好的精神上的境界带给我们,学习佛法,是把善的心灵的提升,而不是世间物质上的,这是佛法和世间上的本质区别。
真实指导如何修
禅兴法师带动大家复习回顾完,接下来是提问阶段。这是最后一次研讨,学员们有很多问题提出来,法师很耐心得给以解答。
问:我们往生的时候,人世间的任何东西都带不走,只有善业和恶业,我想问善业和恶业的关系是什么?但是平时做善业的时候,不是可以消恶业的么?
法师:善业和恶业实际上是不能抵消的。善业和恶业都是对有情造的。比如以前我杀条鱼,欠谁的就还给谁,不是说我对这个人造善业,可以抵消对另外一个人的恶业。能消恶业只有忏悔等,广论里说的四力对治,追悔,忏拜,发心等等才能去消恶业。
问:有的时候,诵广论的时候里面说要无我,有的时候又要有我来精进,怎么把握我和无我的关系?
法师:我们佛法的最终境界是无我,不要有我的。但是在之前,都是有我。如果现在就无我,我怎么修。我,是逐渐地净化,把一个小我慢慢变成大我,最后到无我。这是一个学佛的层次。
学员分享:非常感恩龙泉寺,看到龙泉寺法师,义工对我的态度,我非常激动,看到师父慈悲,师兄们对我们的关心,我非常感恩。晚上11点钟,还来接我们,非常感恩。第二点就是赞叹,看到了法师、居士的队伍,看到了师父的威仪庄严,居士诵经非常流利。第三点振兴道场,今天可以说我真正找到了自己的道场,自己的家,这次龙泉寺法会组织得太好了。
问:是不是要上山来做常住义工?但是山下有工作,不知道怎办?大悲心该怎么发起了,自己觉得学佛很怪异,周围的都是学金融的。这种情况怎么处理?
法师:这种情况,如果在世间没有什么挂碍,还有就是自己非常希求,我觉得可以。但是如果自己不想这么做,还有一些挂碍,我觉得还是参加法会。如果太仓促上来,如果上来不如意,想下去怎么办?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业障,才会不快乐,这个是有程度的。一开始上来的人都是快乐的,一段时间后,可能就不快乐。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有很多的业障,烦恼起来了。业障会跟自己打架,观过,好像没有以前那么好。烦恼净化不够,当然还是资粮不够。但是下山环境可能更加恶劣,要工作等等精神的苦。这个问题,我建议不是一下就能解决,主要还是看个人。内心用功,第二障碍都放下;当然山上也有山上的苦,好心来学佛法,但是自己的业障起来了。
学佛,本来应该就是要有悲心,我初学佛的时候,也是这么觉得,觉得周围的人都不一样,总觉得同行善友才是最亲切,和他们在一起都没有意思。我们学了佛法,可以看到其他人其实很痛苦会有同情心,内心不能排斥他们,慈悲心确实不容易发,菩萨的境界。
问:学佛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一定要做的?这里面很多字都不知道。经书背不下来,一定要做么?我岁数也大,50多岁,眼睛也花了。
法师:50多岁,不算大,这个还是看人了。如果说您的实际情况,确实不方便背诵,佛法可以从生活开始,龙泉寺里有一个老菩萨就是天天在扫地,师父对她都很赞叹,她扫地很踏实,别人不愿做的,她做得很安稳,靠自己一扫把一扫把地增上,我觉得这也是很好的增上的方式。但是如果自己还行,有些困难还是可以想办法去克服的。比如我听说过一个老居士,也是有这样的障碍,他就是去磕头,去拜广论,最后消除了。如果自己发心比较大的话,可以消除的,根据自己的程度。
问:有一个同行一到法会就生病了?是不是有特别的法门来消?自己也很痛苦。
法师:这个有可能确实是业障,一进道场的时候,就起了自己的业障。净罪集资,是最基础的,当然我觉得你也可以下次在法会之前,大家先为他回向,看能不能跨过去。但是最本质的是自己净罪集资,去发愿。
问:龙泉寺什么时候有女众道场?总是看到男的剃度,很多长期女众义工都有希求心想出家,不知何时有尼众道场?
法师:你的发心很好,大家有这个初心,是非常好。至于什么时候建道场我不好替师父说,要看因缘。不过我想说的是,在出家修行这个道路上,依师和出家这两件事上,一定要二选一的话,依师可能更重要,是第一位,因为修道是无限生命的事情,能够生生世世都依止善知识,我们的法身慧命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