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修札记(十三):感念师佛恩,坚实菩提路

标签:
老居士斋堂善知识佛法开示文化 |
分类: 寺院报道 |
北京龙泉寺2010年十一精进共修札记(十三)
感念师佛恩 坚实菩提路
转眼到了精进共修的最后一天,今天与法师研讨也是本次法会的最后一次了。离研讨还有一段时间,各位同修早早就期盼地安坐在场内,静静等待法师的到来。
我为什么不回答你的问题
贤然法师微笑着走进五观堂,神情欢喜清净,正如他的法名般透着怡然自得。法师每次都会在课后收集同修们的问题,于是先把昨天大家提的问题分享了一下。
在回答问题前,法师先做了一小段注解。法师微笑说道,在他刚学《广论》的时候,经常向他特别景仰的一个法师提问题,可法师却对他说:“你提的问题《广论》里都有,你自己慢慢看吧。”法师就去看,看完还不明白,又问那位法师,他又说:“你从头好好看吧。”法师当时就很奇怪,这问题不难回答,他为什么总是这样。可僧团一交流才知道,几乎所有的法师都会这样说,就连语言、音调也都一样。在座的大众不禁心领神会地笑了。当时的他很不理解,觉得法师是在推脱,可到今天有点理解了,也愿意把原因说给大家来听:“佛法是一个严格的理论体系,佛讲的法非常严谨,环环相扣,我们对基础不了解时,就去趣入解释相对复杂的问题,是无法让人讲说的。如果我不知道你对基础的理解是否正确,就随便跟你讲的话,对你也是有害的。”法师愿大家理解这点,知道这并不是对大众的敷衍,而且可以把它作为学《广论》的一个好的因缘。
法师回归到《广论》回答道:“《广论》开头说道:‘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佛的证量是无法给你的。净空法师这句话没有问题,虽然都说是功德,但内容是不一样的。佛功德实际上指的是证量,佛是无法把证量给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靠法去做。那佛会不会回向给我们呢?”
大众回应说:“会!”
法师坚定地说:“绝对会的,佛肯定时时在把功德回向我们!那我们有没有得到呢?我们肯定也得到了加持。你的信心有多强,就得到多大加持,内心与佛菩萨相应,得到的加持也越大,这是第一层面。第二层面,他觉得回向给身边的人,他们能变好。这确实是这样的。比如我们诵《地藏经》,谁最受益呢?”
“自己。”
“对,是自己。回向也是同样,佛让我们把功德毫不吝啬回向别人,其实最受益的也还是自己。今晚咱们有传灯法会,大家可以在其中去体会“回向”。这是个很奇妙的过程,不是我给你,我就没了。这就像是点火炬,我把你火炬点燃了,我还有,甚至而且还会更亮。我们还可以观想:我的善心被点亮了,把别人也点亮了。”
给你3分钟时间感动
稍做了开示,法师决定请每个组出一名代表,简单把师父所有开示框架、理路理一下。因为组别太多,每个人发言要不超过3分钟。时间可真紧张啊,到了时间还会敲罄,各位同修也紧张起来。
首先站起来的一位学员语气平稳却坚定,她分享说:“这次法会对我来说意义匪浅。我最有感触的是两个字——顿悟。这个不是佛所讲的大顿悟,而是我人生路上的小顿悟。以前业障太多,对佛法认识浑浊、怀疑,我现在还没皈依,这次来到法会,我真正感受到什么是正信的佛教、正信的力量。因此感恩师父,法师。”她又分享了自己整理的师父开示脉络:第一是信;第二是如何修道,修心是修道唯一的方法,师父给我们讲述了方法,描绘了《牧牛图》,一步步持续修行,最终能制服心中的牛,达到大圆满;第三是持续。持续是最重要也是最难坚持的。法会中坚持不难,但要以后持续努力。”
法师点头回应,之后也一直静静地听着各位学员的分享。
第二位年轻学员激动的声音都有些颤抖了:“我想以我为鉴,给大家讲讲我的经历。我烦恼很重,07底我犯了很严重的心理疾病,曾不只一次想到死,但越痛苦的时候生的欲望也越强烈,两年来在生生死死煎熬中度过。由于遭遇了这些事情,我想得到解脱,所以我到大自然中找乐趣,我来到了凤凰岭,在这里找到了脱离苦海的感觉。到北线游玩时,看到了很多有修养的居士,观他们的气象,看他们很悠然,他们面相又很慈祥,当时我就产生了到龙泉寺的愿望。”3分钟时间这时突然到了,虽然未能听到后面的故事,但从她颤抖的声音中大家都能感受到法会带给她的力量。
一位老居士接着站了起来,她捧着自己的记录本,恳切地说:“这次法会让我懂得了皈依三宝是佛弟子的真皈依处。只有皈依三宝能得到真正解脱。通过无常,也知道了要看的破放得下,死了以后什么都带不走,只有业随身。”老居士的声音又变得铿锵有力:“从现在开始,学好广论,广结善缘,大好基础,多亲近善知识,这一生下一生越活越好。”她感恩我们的前世因缘,让我们有这么殊胜的共修,更感恩龙泉,成就了这一切。
分享还在继续,几位学员都向大家供养了自己整理的开示要点,一位非常年轻的学员非常感激法师,在法会的前三天,她感觉自己听师父开示简直都是浪费,直到法师整理了脉络,自己也开始体会到了师父讲法的架构。为了抓紧3分钟的时间,她吐珠般讲得极快,同修们都被她感染地一直微笑着。另一位学员为自己做了一个有意思的比喻:“我们好比是待孵化的鸡蛋,不知怎么解决的话,就会变成毛鸡蛋,但是因为这次开示、这次的修学,我知道了有师长的加持,有阳光雨露等等一些助缘,总有一天我们可以破壳而出!”也许现在我们还未能破壳而出,但相信这次法会都成就了我们的蜕变。
一位男众师兄的分享颇有趣味,他的话语中带着浓重的东北味儿,也是那么有感染力。“我到这里感觉非常殊胜。这是我第一次过午不食,第一、二天,我感到头脑昏沉,身体紊乱,第三天开始好转,第五天也就是昨天我感到气血通畅,今天是法会第六天也是最后一天了,我感到整个身体已经运行完好了!”这修八关斋戒特别的次第,不禁博得全场大笑。师兄马上解释道:“因为我是搞养生的,我受到了八关斋戒很好的益处。我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僧人满面红光了!”全场再一次的大笑起来,并给予了他和法师热烈的掌声。
虽然每个人分享的时间很少,可罄一敲,大家几乎都马上停下来了,其他同修听的颇有些意犹未尽,那分享的同修大概也会觉得戛然而止而起烦恼吧?可是佛法就是有神奇的力量,时间到了,没有一个人贪著,该放下时就放下了,没有现出一点儿烦恼。
师父的生命状态
“佛法二宝,赖僧弘传。”听完同修的分享就要期待法师的分享了。法师的语调很平和,有一种让人全神贯注的力量,让人静心体味他话中的含义。他问道:“我们一生实际时间上多不多?”
大家回答到:“不多。”可心里还在疑惑,怎么突然问这个问题呢。
法师又继续说道:“但我们的心有多少次抓住时间的要求呢?”原来法师的话这么应机,由这3分钟时限大家的反应而缘到法上。“我们大多数时间心是散漫的。通过刚才的发言,我们应该发愿成就自己这样的生命状态。这种状态可以饶益非常非常多的有情,这样的一生和凡夫的一生就会有天差地别。我们要珍惜善法,发愿像师父一样,把菩提心在生活中造作。”作为一个出家弟子,师父每日的行持都影响着他,此刻,师父也用他的生命状态饶益了我们。
法师说:“大家的发言让我很感动,特别是老菩萨的发言真实、真诚。大家很有受用,这也是龙泉寺法师最高兴的,因为诸多供养中,法供养最殊胜。法会中很多法师投入了大量精力安排组织,最希望大家得到法的受用。下一步再把学到的法实实在在运用到生活中,才能产生作用,让生命更有意义,这样就形成良性循环,更有动力上山来学,更用功修学,学的更快乐,然后再运用到生活。”这一循环把法师自己都说的笑了。
你有信心了吗
回归到师父这次共修的开示上来,法师开始进行串习。法师分享到:“善知识每次讲法,不是一个片段,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修学指南。
这次师父开示的主题是觉悟之道。凡夫总是颠倒迷惑,佛是觉悟者。学佛第一步建立正知见。我们佛堂叫做“见行堂”,见行即是“以见导行”。有知见不难,有正知见不容易。学佛最重要的是建立正知见,否则会在轮回路上反反复复。大乘佛法一开始要从最深最圆满的地方建立知见,所谓‘上上发心,下下行持’、‘高处着眼,低处着手’。我们有了正确发心,然后再一点一点慢慢走。这样看着慢,实际是最快的成佛之路。师父教育给大家的路,毫无疑问是最好最快的!”法师对师父的信心,无疑也解了许多同修心中的疑惑,更加建立起对师父、对《广论》的信心。
如何建立正知见呢?法师带着对善知识的信心为大家讲到:“第一步必须跟善知识学。我们跟佛教很有因缘了,如果说我们不跟着善知识,自己学就能成佛的话,轮回那么多次,该早成佛了。我们不太愿意放下自己的知见跟善知识学。佛法不是科学,这个科学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因为科学是可重复、可测量的。但心性第一不可测量,第二不能重复。例如某法师的“证量”多高,这无法知道。又例如禅宗公案,某大师打了徒弟一棒子,对方就悟了,那打我们一棒子,我们会不会悟呢?我们只会疼。这条路我们没走过,不知前面怎么走,所以只有跟着有经验的人的引导。要舍弃原来知见,趣入佛的知见。”这善知识就是我们的师父、僧团,他们是我们的依止,不辞辛劳地给我们引导。
“世间快乐从感官来,依赖外界环境产生。比如一顿丰盛大餐和一袋方便面就导致内心快乐不快乐。由境界影响眼耳鼻舌身意。感官快乐得到。佛法是内心专注和思维观察。内心与佛法相应能得到真正喜乐,个人不容易得到。像前面那位居士,如果没人逼你和大家一起受八关斋戒,可能你晚上就吃饭了。刚才有居士说我们红光满面,其实我们不是因为吃的好,我们是因为长久浸泡在法喜里!”精彩的诠释让大家不禁发自内心地用力鼓掌赞叹。
法师对师父的开示梳理得次第清晰,让大家再次提策起对皈依的认识。法师对佛教、对师父的信心也影响着大家,他说:“如果没有这种喜乐,佛教不会2500年让这么多人追求,师父希望我们内心得到真正的法喜,用内心观察,专注。平时做事要观无常。从事项认识本心,就有能力面对变化。举个例子,我们刚适应过来,法会就结束了,在社会上也是一样,我们刚适应游戏规则,就要去干另外事情。师父还举了做饭、炒菜的例子,说明一切事都可以用智慧去关照。”
法师向大家分享他眼中师父的用心:“师父用了很短时间,实际浓缩了很重要的教授。”师父的法将给这么多人听,每个人应自己的根器都可以有不同的收获。“如果不是为了利益众生,就无法发菩提心,如果发了菩提心,仅仅是“想”的话,没有时时去策发,也会退失。这其实是终极课程了。是讲给已经有修行基础,面临发菩提心的修行者。”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师父便成就了这么多人的盛宴。
法师给予了我们法喜,也始终让大家感动:“非常随喜大家有此善根、福德、因缘来龙泉寺修习佛法,师父这么忙,睡得很少,还要拿出这么长的时间给大家开示,大家要感恩。师父讲的话非常精辟,而且条理逻辑都很清晰。可能一次、两次不容易串起来,但大家至少知道每次开示体系逻辑完整,法会结束后要好好复习。希望大家发愿继续在团体和菩提道中一步步走上去。”
回向中又一次感受到法师带给我们的信心的力量,一切的祈愿都凝聚了法师对此生的随喜、师父的信心、对我们菩提路的祝福——
“愿我们把法会期间听闻师父开示、修学佛法以及所有受用,自己所有善根一方面回向给无上正等正觉共成无上菩提,也回向给一切有情,愿他们和我们一样得暇满人生,碰到大乘善知识,并且能得到大善知识的摄受,生生世世,直至成就菩提!”
愿此殊胜功德,回向法界有情,净除一切罪障,共成无上菩提!
在待人接物中体现佛法
在斋堂,贤启法师要求大家把师父在法会期间的五讲开示复习一遍,让大家加深理解,以便学员们在法会结束以后,回到家里,能够很好的力行师父的教诲,把佛法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在自己的言谈举止中,在待人接物中体现佛法,实践佛法,让我们周围的人,通过我们的作为,对佛法升起信心,以便在更广大的范围内,推广佛法,弘扬佛法。
贤启法师开示:大家好!我们今天下午安排的是对师父开示的复习,采取的方式是一讲一讲来,下面请同修们把所记录的笔记中自己比较受用的部分拿出来和大家分享,那么先从师父开示的《觉悟之道》的第一讲开始,大家想想自己对这一讲,内心里还有什么样的感悟,有谁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员甲:我就根据记忆把师父第一讲的我比较有体悟的部分开示复述一下。我听到师父一开始讲的是“正知见”,所谓“正知见”就是正确的选择方法,从“迷”的思维模式转化为“悟”的思维模式。师父讲到汉地教理分四个层次:教、理、行、果;藏地也分四个层次是:见、修、行、果。“教”是善知识把对生命的体悟教授给大家,这就是“教”;“理”是道理、义理;“行”是对境修行,要对三宝有信心,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遇到逆境的时候也不要悲观,大乘佛法应该是乐观的,时时刻刻保持感恩心,欢喜心。自己的心先要转,自己转心了,才能影响到周围,让大家对佛法有信心,阿弥陀佛。
学员乙也分享说:师父的开示有这么几点我比较有体会,第一是要我们统一知见,如果在山上做承担的话,这一点是很大的教戒,这也是这次法会我通过自己的承担感受到的。第二点是讲佛法如何用于生活,师父讲,其实佛法就在生活中,佛法是不离生活的,不能把佛法和生活对立起来,认为佛法只是念经、拜忏等。你去扫地、吃饭、穿衣,行、住、坐、卧等世间万事万物处处都在法中,我们要通过对世间法的修习,走到出世间法。这个过程是会有很多困难的,但我们必须去力行,去实践。从最初的发心,通过三士道的次第一步一步向上走,通过发愿、忏悔、祈求,走向成佛之路,这也是师父给我们指出的一条路,我们通过这次精进共修,要在师父指出的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贤启法师开示:师父这次法会开示的主题是《觉悟之道》,“觉”是什么?凡夫迷惑,佛是觉者。那“道”分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三种。“下士道”是以能够得到暇满人身为目标的;“中士道”是以解脱生死为目标;上士道是以成佛为目标的。那我们根据这个次第来修行,最终一定能解脱生死轮回。去掉烦恼习气,与法相应,得到最大的快乐,那这也是我们凡夫要学习佛法最根本的动力,也就是离苦得乐。那乐呢分为三个层次: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一个比一个更快乐,那我们要不要这种快乐?如果要我们就要坚定地走这条路。
师父讲我们汉传佛教分为:教、理、行、果,“教”呢就是佛菩萨和祖师对于佛法的觉悟,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理”呢就是对“教”的内容的归纳,这就是“理”;“行”就是依理进行实修;“果”呢就是自己所获得的觉悟。这个当中要破除一些邪执:一个是认为“教”就是经论、文字;第二个邪执就是到处听法,最后在自己脑子里形成的都是一些支离破碎的见解,都是不正确的。出现这两种问题的关键都是没有抓住学习教理要依止善知识的教诲,所以呢,核心来讲,“教”呢,是善知识的言教,是他们体悟的体现,是契机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讲,一定要依靠善知识的言教才能够契入这个佛法的大海。在《广论》里也提到了,我们可以翻到12页:“诸大经论对于诸欲求解脱者,实是无欺最胜教授,然由智慧微劣等因,唯依是诸教典,不能定如是胜教授,故应依止善士教授,于是等重寻求定解。莫作是念起如是执,谓诸经论唯是开辟广博外解,故无心要。诸教授者,开示内意故是第一。”这些圣典是最胜教授,但因为我们的慧力、福德不够,无法进入佛法大海,需要依止善知识来帮助解脱。但后面一段讲不要进入这种偏执:“莫做是念”,这些经论都是开辟广博外解的,增长一些知见的,所以修行不要进入这种偏颇,要依止善知识的教授。师父在这里讲说这种偏颇是现在的学佛人对这种知识、经论比较执着,忽视了开启佛法大门时要靠现前的善知识,要靠活生生的人,这是重点。那后面师父又讲了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论》,从教理入,从行持入,这叫二入。师父在这里是说,无论从理入还是从行入,都是需要靠教理,教理又需要依靠善知识的引导,那下面我们看看哪位同修对第二讲比较有体悟。
一位师姐非常详细的复述了师父在第二讲中的教戒,贤启法师开示:非常随喜,这位同学对师父的开示大部分都能记住,说明她是认真的做了笔记的,这与法也是比较相应的,这说明她有比较好的听闻状态。后面同学如果还能这样的复述,希望大家也能认真的来听,就如同师父讲法一样。无论是出家人,在家人,只要是如理的教授、教戒我们都应该恭敬地来听。那我们进入第三讲,哪位同学给大家供养一下。
今天是“十·一精进共修法会”的最后一次研讨,大家都非常珍惜这殊胜的机缘,纷纷踊跃发言,复述师父在各讲开示的内容和自己对师父教授的体悟。法师接着复习了一下师父第三讲的教授,并开示:师父讲,内心与佛法相应才能得到真正的喜乐,这种喜乐个人不容易得到,必须到道场中共修,有共同的功课才能让我们与佛法相应。那初学的人必须要有清净的所缘境,内心才容易清净。境界不清净,难以用功,但大部分人是在非净非染的状态中,修道必须要依靠道场,需要有人引导和提策,才能让我们产生信心、恭敬心、虔诚心。那这个我们可以翻开《广论》320页:“应励修学能相续生有力正念最深之因,谓与善师善友共住及应依止多闻等因,如云:‘与此等时中,谓当串习念,此因能遇师,或行应理事。’总须多闻善辩菩萨学处取舍,次于所知法义,一切威仪,恒依正念发动精进,故于所精进处要无错误。”举个例子说明,精进是提倡要有个好的师友环境,一个道场,才能让我们的正念相续,升起最深的正念。提起正念一个最简单的方式是要有个榜样,比如你们学校班里有些学习比较好的,那自己就有个榜样了。心就容易提策起来。
最后学员们又复述了第四讲、第五讲的内容,贤启法师最后开示:非常好,大家记得非常好。这里有些同修们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的问题是回家以后怎么办?那最主要的还是刚才我们引那段广论,要想办法经常到道场来,经常参加集体的活动,比如参加学佛小组,到基金会承担,到山上参加法会,还可以在网上看师父的博客,给师父留言。皈依了三宝,要依靠三宝,依靠师友。那第二点就是对家人,应该是比较低调一些,不要特别热情的去推销推广佛法,不是说这样不好,这个动机当然非常好,但由于我们是学佛的初级阶段,习性还没有改变,处于比较激动的状态,家人看到会感觉比较偏激,反而会观过。所以当我们自己内心比较安稳了,感觉到自己能够对家人升起惭愧心,我们能够很用心的观察自己家人和同事的功德,内心里真的是对家人啊,同事啊,看法好很多,内心都有感恩的心和欢喜的心,心里真的对身边的人有随喜的心的时候,才能够随缘介绍。具体的修行的入手点就是按《广论》的次第来,第一个法就是听闻轨理,要用心观察父母、家人和周围的同事、同行善友。首先要练习在家里能听懂亲人的话,其次在单位能听懂、听清楚上级领导和同事的话,在同修中能听懂和有耐心听同行善友的话。把听闻轨理做好,我们的生活会有很大的改观。因为我们习惯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想法说法常常容易忽视,能听懂别人的话才容易和周围的人更好的沟通。大家对法师的精彩开示报以热烈的掌声,最后法师带领大家回向。
十一精进共修法会就要结束了,我们每位学员都有很多收获,暇满人身难得,我们今天有幸听闻到佛法,要依师父教戒,不要把心只是放在经论上面,学佛和工作、生活是一,我们不能把他们对立起来。明天,当我们走出龙泉寺,我们要在生活、工作中力行佛陀的教诲,力行师父的教授,对治我们对世间的种种贪执,让我们的内心有更强大的动力来猛力积聚资粮,并贯穿于我们整个的生命过程中,用一个佛子的言行举止影响世人,转化世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