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共修札记(一):觉悟之道次第修

(2010-10-02 12:58:49)
标签:

三藏

斋堂

善知识

佛法

开示

文化

分类: 寺院报道

北京龙泉寺2010年十一精进共修札记(一)

觉悟之道次第修

  10月1日上午九点,师父以“觉悟之道”为主题拉开了十一精进共修系列的首座开示,人人心生欢喜。傍晚时分,凤凰岭飘起了绵绵秋雨,给金秋的寺庙带来了阵阵清爽。晚八点,僧俗二众分别研讨师父上午的开示,居士研讨在佛堂、五观堂、居士斋堂和东配楼四个场地同时进行。让我们一起品味甘露,分享体悟!
共修札记(一):觉悟之道次第修

 

师父当日开示法语集萃:觉悟之道(一)

   *我们是一个迷的人,佛是一个觉的人,菩提道就是觉悟的道,是觉悟的人走过的道路。这七天我们在走觉悟人走的道,围绕的主题就是“觉悟之道”。

   *三藏十二部可以用教、理、行、果来概括,这是汉传佛教的说法;藏传佛教的说法是见、修、行、果。实际上这两种说法内涵是一样的。

   *经是佛说的,论是祖师大德造的。无论佛说的经也好,祖师大德造论也好,都是他们内心对佛法的觉悟。因为他对佛法有觉悟,所以说出来才和佛法契合。

  *首先要建立一个最基本的知见。怎么建立?需要靠对三宝的信心。信心本身就是一个法类,修信念恩。你要不断去修,才不会对佛法有疑惑,对这些教理行果才不会有怀疑。

  * 一个人在世间为什么会受到种种的局限,不自在、不自由呢?就是因为人非常容易自己组装自己、自己包装自己。最后人就被包装进自我设置的一种形象当中去。

  * 世间法都是追逐一种相,我们学佛法怎么能远离这些相?远离,就是这些相无法障碍你,你能够超越这些相,不受它们影响。

  *扫地也好,煮饭也好,洗厕所也好,搬石头也好,都是法。你内心没有障碍就是法,内心有障碍就是烦恼。

  * 内心有障碍,你的能力就发挥不出来。所以我们要有一颗欢喜的心、感恩的心、分享的心来对待别人的劳动。

  *我们要超越对现实世界、对物质世界的兴趣,转化到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上面来。

  * 怎么来建立正确的观念?要靠佛法的正见。如果没有佛法的正知见,就很有可能陷入到一种悲观主义中去。

  *道次第是在人的心,而不是在书本上。

共修札记(一):觉悟之道次第修

 

 

僧团研讨——系统重装

  师父在此次十一精进共修法会上的开示缘起殊胜,如师父所说,这是我们的第61个国庆,60一个甲子,周而复始。同时这也是师父在龙泉寺迈入第二个“五年计划”伊始的开题之作。师父说,信佛,学佛,成佛,无论是南传、藏传还是汉传佛教,最后都为了要成佛。佛是福慧圆满的人,是觉悟圆满的人,而我们众生是“迷”的人。怎样由一个迷的人成为一个觉悟的人呢?师父此次系列开示的题目正是:觉悟之道。

  在今天的第一讲中,师父阐述了汉传佛教所说的“教、理、行、果”与藏传佛教的“见、修、行、果”是一致的,其关键就在于必须要跟着善知识学,依引导人的心路历程来学。道次第的根本在于心,而非在书本上。

  那么什么是“教”呢?一种想当然的理解就是“藏经”。很多人由于这种误解而产生了诸如自己看书学,或者到处结缘式听法等等错误的学佛方式,最后形成的都是自己头脑里的概念。

  实际上,“经论”是佛菩萨、祖师大德的言教,是他们内心对佛法觉悟的展现,以契机为要。当机不同,好比电脑里的软件无法兼容。故对于学人,依靠善知识极为重要。在佛法的一些基本的道理上,有了善知识的体悟,然后变成现代的语言让你能够听得懂,这就是“教”。

  在这一点上,引导丁班研讨的贤威法师分享了自己的心得:过去自己就是喜欢乱看书,看了很多书之后,就感觉怎么都是互相矛盾的?由于自己是学理工科的,总觉得会有一个系统的真理,看到两个矛盾就不知道如何去调和。这些本身都是祖师们的觉悟,由于我们内心有邪知邪见,导致感觉无法兼容,那么觉悟得不到,自然矛盾也去不掉。

  刚入龙泉寺僧团的净人被告知是不能乱看书的,常住这边有一个读书单,上面的书是可以借来看的,以外的就需要有班导法师的同意才能看,这个用意也在于此。像师父说的,当我们的内心还没有觉悟的时候,当我们内心的软件系统层次比较低级,有染污,还有病毒的时候,是无法和祖师大德的“软件”兼容的。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指引,你把软件乱装一气的话,就算软件再高级,也会导致你的系统紊乱,或者死机。

  我们首先需要重装系统,也就是学习正确的诠释方法,不是那种学者、知识分子式的条目注解,而是建立一种正确的、悟性的思维模式,然后再来诠释世间万物。戊班的有些净人同学很喜欢自己找书读,或者自己想很多问题。对此,班导贤兆法师说,大家现在还没有一个思维模式的基础,我们的很多想法、推理都是没有根基的。如果没有信心,心中缘不到三宝的功德,我们的思考都是停留在意识表面的,这些浮浮泛泛、经常变化的观念,无法激发内心持久而光明的力量,无法真正改变自己的生命。

  有一位同学说:“以前理解的‘依师’就是听话,听了今天的开示,知道在依师的过程中,善知识一直在观照我们的行为,把佛法摄入我们的内心,调整我们的思维方式。”贤兆法师说:“师长能把他修行的体验传递给我们。”

  那么如何矫正我们的偏见、成见、邪见这些错误的模式而悟入佛法呢?达摩祖师在他著名的《二入四行论》说:“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借教悟宗,深信含生凡圣,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覆,不能显了。”尽管禅宗主张不立文字,实际上在“理入”方面也是要“借教悟宗”的。这里的“教”正是祖师大德告诉我们的怎么修怎么做,我们照着去做,去实践,才有办法“悟宗”。

  无论理入,还是行入,都是需要有人引导的,才能让我们建立起正确的思维模式。

  比如这里的一句话:“深信含生凡圣,同一真性”当如何现为教授呢?师父说,我们要真的相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们平常看到周围的人很多的毛病,很多的习气,很多的过失,当我们看到对方有那么多的问题时,你能不能相信说对方有佛性,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言教来启发他的佛性呢?从道理上认可与内心真正的体认是不同的,而后者才是我们真正菩提心的显现。要让我自己看这句话,打破头也悟不到“观过”与“菩提心”上来。这是善知识在传递给我们他的觉悟。

  别说悟入佛法,有时对一件小事的观过,甚至能够将我们挡在道场的门外。己班的准净人同学们刚刚发心出家,还在僧团外面接受着最初的考验。听了师父的这段开示,他们中的一位谈起了一段曲折的经历。

  还是在夏天的时候,来到龙泉寺不久的他住在见行楼一楼的居士寮房里,那时净人班的几个小孩子常常调皮地吵闹,他开始对他们观过,甚至那时还不太明确这种心态有个名字叫做“观过”,因为在世间这是很普通很常态的一种思维模式,不必特意安个名字。他就老是想,怎么都要出家的人了,还这个样子呢?这让他慢慢对周围的人失望,对道场失望。加上对这边学修理念的不了解,最终他离开了。

  此后两个月的时间里,他又去了别的寺院,但是他发现,到了那边,观过照旧。两个月以后,一直还是惦记着龙泉寺的他还是回来了,开始虚心了解这个道场。今天听师父讲到这里,他感触很深。

  其实这样的问题也不只发生在刚刚从世间上山来的同修身上,我们只有放弃自己过去的一些错误的习惯(比如喜欢随自意乐的找书来读等等),放弃过去旧有的令着我们四处碰壁的思维模式,安住道场,接受善知识次第的经验引导,不断坚固对三宝的信心,去实践善知识的言教,重装自己的操作系统,这样才能迎来对佛法的觉悟,这样才能真正开始与善知识相应,与祖师大德相应,与佛菩萨相应。

 

共修札记(一):觉悟之道次第修 

 

法师带动学员研讨集萃

  在见行堂佛堂,禅兴法师首先帮助大家梳理师父开示:

  *本次师父开示的主题为:觉悟之道,即是菩提道,也就是转迷为悟,转凡成圣。

  *三藏十二部分为:教理行果(汉传);见修行果(藏传)。

  *展开引导教理行果:教就是语言文字,佛菩萨,祖师对当下法的体悟,三藏十二部。理即规则,整理归纳,例如广论,三皈五戒、四谛、十二因缘。行即行持,修行,依教理修行;果即获得结果,获得和佛菩萨一样的觉悟。

  *师父对我们现状问题分析:对教的邪见:教只是指“大藏经”。教是善知识对于弟子的开示,引导,言教。内心体悟的展现;到处跑道场,到处听,形成很多概念,实际是自己的概念,不是佛法。

  *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论》,1、从理进入,2、从行进入。四行:抱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 

  *强调善知识的重要性,佛法修行的根本是依止善知识,对佛法,善知识有信心而后次第修行,道次第的根本在心,而不是文字。

 

共修札记(一):觉悟之道次第修

 

  第二个环节是互动,学员提出疑问,法师解释。

  学员:《二入四行论》,四行是什么意思?想说明什么?

  法师:达摩祖师对修行的理解,师父的意思是说:二入四行都需要善知识的引导。

  学员:学佛要依止善知识和“依法不依人”的关系?

  法师:佛讲法,我们听不懂,需要具量的善知识的引导,依止善知识是去学习佛法,依法,依人不可分,如果不依止善知识,就会产生“依法不依人”。

  学员:怎么鉴别“善知识”?

  法师:业和缘起感的,首先自己具弟子相才能对善知识有正确的认识,种善因,或普遍认可的是比较保险的。

  学员:“善知识是有成就,开悟的”这样理解对不对?

  法师:善知识是否开悟,成就,我们是判断不出来的,这样人不一定告诉你,一般都是“走”了才知道。

  一位学员最后分享道:听师父开示特别欢喜,自己乱看书,没有很好依止善知识,师父举的喻非常好,法喜充满。

 

依师发菩提心

  在五观堂,贤立法师首先做了自我介绍,接着很关切地问学员感觉累不累。很多学员都举起了手说挺累的。法师说,法会讲放下万缘,但同时需要投入,需要信心的策励。大家遇到困难要身心稳定,不要着急,要一心祈求,《广论》所讲内容非常丰富,只要用心忆念就能受用,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知见。之后开始研讨,法师让大家忆持师父上午所讲内容。

共修札记(一):觉悟之道次第修

 

  胡居士:今天师父讲三藏十二部教理行果到见修行果是一样的,过去我认为藏传佛教和汉川佛教不一样,今天理解是自己分别了。

  法师:二者内涵是一样的,学广论是我们道场学修的基本内容,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知见,知见树立非常重要,而且是第一步的。

  肖居士:要慈悲,要包容,不要包装自己,遇到比你强的人就会难受,道次第不是在书本上,而是在心上。

  法师:自我包装一般人都会有触动。师父讲了很微细的状态。为何要包装,以至于不容易察觉,为何要达到某种效果,这是自我在作怪。师父讲了一个喻,我管理工程,对石匠很有感触,他们文化程度不高,但比较朴实,不讲大道理,与他们说话感觉不一样。他们心里没有包装,包装就是障碍,没有烦恼,回到内心世界的时候,才能受益,解脱内心束缚和障碍,如果认识到这点,就可以使自己轻松快乐。

  由于没有移动话筒,接下来一位居士发言听不清楚。法师马上改变事先让学员多谈的研讨方式,和大家谈了自己对师父开示的理解。

  法师:在行入当中,师父讲到抱怨行。遇到不利的事情要修得下去,现实中你们有没有过不去的事情?没有过不去的请举手。(有几位举手)很好。师父讲这个问题,以德抱怨是一种修行的功夫,需要在境界上磨练,走过了就可进步。如果过不去,就需要不断的学习、修炼。这种境界是对内心最大的扰动,现在你们就可以想一想,想到什么?想到是否报恩,还是在委屈埋怨。这种心态很难,因为是境界引发的。世间都常说,伤害我们的人让我们变得成熟,这里有他实际的价值,只是看我们有没有对境用佛法来观照自己,调整自己。

  凡夫是无明的、愚痴的,佛是觉悟的,而且是圆满觉悟的。我们讲时候如此讲,但真正遇事的时候就不会如此思维。比如,我面对大家时我就是无明。有情心里想的是什么,有什么烦恼,我需要讲什么呢?想帮助众生解脱烦恼,结果发现没有什么作用,佛法不应机,等同闲碎语。菩萨功德,几地菩萨都能不同程度饶益有情。

  佛法是内心中的慈悲与智慧,如果没有正确的知见,世俗知见就会蒙蔽我们的智慧,我们世俗知见太多了,转换需要一个过程,第一步是见,知见、认识,知见树不起来,谈不上修行。学广论是基础,见导行,正确知见下的自我调整才是真正的修行,否则修行不容易,就会走弯路。

  师父今天开示中提到,教是什么?教是语言文字,是祖师大德讲出来内心的体悟,内容一致,深浅不同,佛讲的法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是应机说法,弟子根器不同,因缘不同,佛讲的法使许多修行者当下证悟。师父讲到电脑的操作文件,需要兼容,我们的软件级别太低不能相容。学修要跟善知识学,而不是一个人学,佛法的咨询、资料不难得到,师父讲什么法与道场有关系,与众生根器有关,是缘起法。有可能我们理解文字,但对内涵不能正确理解,需要一代一代大德解释。佛智慧,对小学生不能用大学生讲法,师父是佛菩萨,讲法是应机的。    

  讲法的法师只要在道场欢喜坚住,内心对佛法的体验就要比一般在家居士进步,要跟有经验的法师学,减少很大困惑。自学会得到一个自我诠释的教,我们都用执着直取了某个方面,不能看到全面,我们执着遍一切处,用自己的执着诠释佛法,不靠善知识提醒很难觉察到。

  在团队学佛,有法师来指导,二是结缘许多同行善友,接受良善的信息,一起切磋交流,得到共鸣,得到启发,相互的学习,内心对佛法的依靠,不容易偏差,很现实的环境、道场可以帮助,这是现实的因缘条件。

  这几年跟着师父学下来,觉得很踏实,广论中说,一法在手,一切佛法在手,就是依师,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身边有善知识,真正有菩提心的人的行持,对生命的帮助非常大,跟着师父才看到自己的狭隘,生命的局限。亲近善知识不是让师父喜欢我,给我面子,而是希求师父的法,这是身心世界的开阔,师父讲实现自我超越,修行菩萨道就是不断的超越,这就是善知识。

 

 

在善知识的指导下才到彼岸

  在东配楼,贤健法师带动方式与其他几位法师不一样。

  刚开始的五分钟的时间,法师要求大家10个学员为一小组,集体研讨师父的开示,随后每组选代表分享,有的同学发言提到了教理行果,有的提到了善知识的信心,有的同学发言提到了师父一些譬喻,如分书包起烦恼……几个小组分别从不同的侧重点回顾反映了师父开示的内容。

  之后,法师肯定了同学们的互动分享,微笑着谦和的说到,自己很长时间都没有参加过这样的互动研讨了,来这里参加研讨是来学习的,感谢同学们的回顾让自己又忆持了一遍师父的讲法,很随喜同学们一起研讨学习相互策励,有法上的受益。

 

共修札记(一):觉悟之道次第修

 

  随后法师抛出了:“我们来参加法会共修的目的是什么?” 

  “成佛”,大家笑着回答。

  法师又追问:“那如何成佛呢?”

  ……

  几个引人思考的问题对答中,法师开始为大家梳理师父的开示理路。

  菩提之道,教理行果!觉悟,知见,行持,善知识……

  究竟怎么学佛呢?方法很重要,法师以自己为喻,上大学的时候普遍向西方学习如何学习,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其实学习方法应该是幼儿园的时候就应该学习的,如果上大学了才开始学习学习方法的话,就走弯路了。以此类推,怎么样才是最好的学佛方法呢?广论上有明确的教授如何学习、听闻规理、弟子相、依师等基础内容。

  觉悟,二乘的人,是自己觉悟,大乘的人,发菩提心,就是自觉觉他,那你首先得自己觉悟了,如果你自己都没有觉悟却去觉悟别人,不就是以盲导盲了吗?

  法师在看似轻松的语言中,讲到晚上过来带动的公案,因为在晚上来东配楼带动之前,法师自己没有来过东配楼,中午在阳台上看见这边有穿着海青的学员们还觉得很奇怪呢,结果晚上过来带动的时候就不清楚该怎么到研讨现场。两位请师的同学也在讨论到底是从下面过来,还是从上面过来,最后还是问了一位法师以后才知道,是从刚打通的门那里直接穿过来就可以了。从见行堂到东配楼这么短的一段距离,结果还是在善知识的指导下才到彼岸的。那么我们从来没有走过的觉悟成佛之道,一定要去依靠善知识的经验指引。

  有了善知识,我们就可以学佛,修行要先学教,明理。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论”中讲,理入和行入。理入,适合利根的人,先悟后修,就像六祖慧能大师,听了一句经就开悟了,之后就隐藏在猎人队伍里修持。

  行入,先修道,再开悟,然后还得修。这个适合钝根的人。就像我们这样条件的人。开悟以后还会迷,悟即佛,迷即众生,所以参禅讲要任持自己。而现在的禅堂很萧条,因为有很多修行人转世后迷了,就又回到尘世去忙碌了,从无限生命的角度来看是很吃亏的,那主要就是因为没有次第,缺乏出离心,菩提心,不知道怎么修,走了弯路。

  师父推荐学修广论,是因为师父很清楚我们的状况,我们的根性就适合学道次第,就算我们条件不够,但是我们这一生如果很扎实的出离心学好了,那下一生我们也可能很快回到团体里来。禅宗道场就是参话头,净土就是一句佛号,而师父面对别人问到宗派时,说我们是成佛宗!师父要带着我们在娑婆世界走大乘增上生。

 

共修札记(一):觉悟之道次第修

 

  最后,让学员针对今天学修有什么困惑可以提一提。有学员觉得自己业障重,困惑跟不上诵经的速度,只能看着广论课本。法师笑着开示,广论的造者宗大师被公认为是文殊菩萨再来,很了不起,所以诵广论是很殊胜的,可以集资净罪的。即使跟不上,无法出声念,看着法本随文做观也是在积极参与造善业啊。

  四十分钟的研讨时间短暂,法师们对师父开示的诠释,让很多刚接触佛法的学员对师父的开示有点感觉了,学员们意犹未尽,期待着明日师父开示和法师带动的法味浓香。研讨结束时,天空打起了雷,佛堂外绵绵细雨已变成了阵阵大雨,门外一把把遮雨的伞早已准备好……走在路上,师父的话语响在耳边:这七天我们走在觉悟人走的道上……

 

切磋成长

  在居士斋堂,贤启法师分享了师父开示,希望大家好好珍惜这几天的共修,时时观照自己的念头。教理行果,教的内涵,要靠善知识的诠释,觉悟的善知识。我们的水平理解经论容易起偏,八万四千法门,无论事路,理路都要靠善知识。

 

共修札记(一):觉悟之道次第修

 

  如何超越相,要看内在的含义,与善师,善友共住,多听闻法。皈依三宝。提策正念,闻思修需要很长时间做练习,正念观不起来是因我们正知见的力量太弱,容易跟着世间的情绪波动,所以常到寺院里亲近师友,创造条件,通过承担过程中和师友的切磋来成长。

  同时,我们要利用亲情的因缘,发挥佛教的勇悍,以报恩的心态把家人带上修学佛法、走向解脱的菩提大道上。这是一种理性的慈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