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北京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见闻记(三)

标签:
观世音菩萨京汉心经般若文化 |
分类: 寺院报道 |
《心经》——最短的经,最难讲?
——2010年北京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见闻记(三)
9月20日,贤冰师带队的一行人出发前往北京会议中心参加讲经交流会。8:30,讲经准时开始,上午一共安排了六位法师讲经,其中四人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二人讲《心经》。昨天已经有三位法师讲了《心经》。
今天首先演讲的是天宁寺的比丘尼梵音法师,端庄的她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飘然上台。梵音法师说,260字的《心经》是佛教界最通俗、最简短的经典,所阐述的佛法极其宏阔,是大藏经640万字的《大般若经》中的精华,是般若空慧浓缩。《心经》除了空、无二智,主要阐述的是五蕴、十二处、十二因缘、十八界、四圣谛、六度、万行、智、得等佛法。《心经》的真谛是人、法皆空,通过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启发实相般若智慧。梵音法师给大家印象深刻的是用水、波来比喻空、色,水因风产生水波,风平波息,波恢复为水。波因水风而出现,没有固定的自性。梵音法师20分钟内讲完后,照例给大家5分钟时间提问。
天宁寺的梵音比丘尼师
第二个上台演讲的是朝阳寺的观了法师,法师说,观世音菩萨是从慈悲上讲的,观自在菩萨是从智慧上讲的。整个般若部经典,佛陀讲了22年。般若,翻译成汉语是智慧。波罗蜜多,是到彼岸。《心经》是一个修行的方法,从头到尾更是修行的体系。她开始读《心经》时,感到最深刻的是“行深”的“行”。空是反映的实相,是缘起。观世音菩萨是通过耳根圆通法门,证得般若智慧。最后的咒语“揭帝揭帝般罗揭帝般罗僧揭帝菩提萨莎诃”的意思是: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当提问时,她谈到恐怖时讲,有活着的恐怖,有恶语的恐怖还有死恐怖……在大众场合分享自己的心得也是一种恐怖。到悲智双运时,就无有恐怖了。
观了法师,两年前她刚出家半年,就被家师推荐参加了首届讲经交流会。那时她还满怀着一个浪漫主义者的躁动和幻想,两年后,再次参加讲经交流会,法师觉得这对她来说,这次也是检测她两年来的学修考核,两年来,是不是成熟一点了呢?如果讲的有进步了,那是师父教得好,如果大家觉得讲得不好,那是自己才疏学浅,在这条修行的路上更要努力。法师没用讲稿,很坦诚直白的分享了对《心经》的体会,比起两年前的状态来说,就如胡雪峰大喇嘛最后点评时笑说,两年后确实成熟了很多。
朝阳寺的观了比丘尼师
到此,五位法师讲解的《心经》圆满结束。北京市佛协夏法圣副会长上台作点评:“我听到各位法师讲经,既高兴,又感到后继有人。虽然说有些法师出家时间很短,但在研究佛法经论上还是下了一番功夫,基本上都能掌握每一部经的内涵。昨天有三位法师,今天有两位,这两天共有五位法师讲《心经》。惭愧的是我一个白衣来点评,感到很不自在。这五位法师掌握《心经》的宗旨和基本观点,但侧重各有所不同,深刻层度各有差别。《心经》是最难讲的:六百卷《大般若经》归纳到一部《金刚经》,《金刚经》又归纳成260字的《心经》。从这点看,要展开讲,一个星期也不是很容易。”
北京市佛协副会长夏法圣作点评
“从昨天听到今天,我体会到有些内容相当实不错,而且提问回答也很干练。刚才提问《心经》的宗旨是什么?主要精神是什么?刚才大家都提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实际上是‘自’,关键是你自己观自己,然后看自己在不在。通过《心经》的解释,展开到十二因缘也好,十八界也好。《心经》的宗旨是什么,佛法心髓‘照见五蕴皆空’,体现了佛法的根本问题。《心经》是般若的核心,是般若的精华。昨天有人提问‘照’是什么?有师傅解释‘照’就是‘观照’。实际上,‘观’与‘照’是有区别的。我们知道,般若有‘三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观’与‘照’所谓的不同,是有分别与无分别,有念与无念。观、想、思维,都是意识上的东西,而‘照’不是。‘照’就是如同镜子,照见我们的智慧,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没有不分别,不在好坏、善恶,一视同仁。这说明什么道理?这说明我们自性的本体,了不可得。观了法师刚才也说到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自性不可得?经上常说‘如如’二字,仗缘而起。你不用,则不显;用之,万法具备——这就是《心经》上所说心的含义的根本之所在。对初学者,十二因缘也好,十八界也好,五蕴也好,各位法师都有所认识。研究经论上,通过文字相,进入观照,最后到实相。当体即空就是这样,你动则有,不动则没有。佛法当中的任何问题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用就有,没用就没有。没有,并不是真没有,这就是空不是绝对空。用,则显;不用,则不显;不显则就空。显,就是有;即是有,也是假有——缘起性空嘛!所以说,万法皆如此,才能够法法互射,圆融不二。大到佛法的基本宗旨,一切法门,都是不二法门,故没有法门上的门户之见。”
2010年北京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见闻记 系列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