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之旅系列报道之十三

标签:
宗教玄奘法师善导大师大兴善寺印度文化 |
分类: 僧众弟子 |
西北之旅系列报道之十三
8月12日的下午,我们参访唐代密宗祖庭大兴善寺。唐代开元年间,被称为“开元三大士”的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到此地译出密宗经典五百多部并传授密法,并把密宗直接从印度传到汉地,大兴善寺因此成为当时长安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一,也成为中国佛教密宗的祖庭。
《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传》:“十五载,诏还京,住大兴善寺。”此后,不空祖师主要居住在这里大弘密法,并圆寂于此。
758年,应不空祖师所请,唐肃宗在大兴善寺设置灌顶道场,大兴善寺成为盛唐时传播弘扬唐密的中心。
赵朴老写的“密藏宗风”四个大字,让人不禁去想像不空祖师在此弘扬密法的盛况。唐密在历史上的传承是这样的:密宗始祖为法身佛大日如来(又作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传法金刚萨埵(又称金刚手),是为密宗第二祖。金刚萨埵据大日如来内证法乐之境界集成密法之两部根本经典――《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并将之纳入南天铁塔。释迦牟尼佛(化身佛)灭度后800多年时,龙树菩萨开启南天铁塔,亲自从金刚萨埵得受密法,为第三祖。龙树传法给其弟子龙智,是为第四祖。又过数百年,龙智700多岁时,传法给善无畏与金刚智,是为第五祖。“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及不空于中国盛唐时先后自印度来汉地弘法。不空将善无畏、金刚智所传的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集于一身,是为“两部一具”,并传与一行、惠果等祖师,形成唐密。惠果大师尽授密法与日本空海大师,是为东密。
进入大兴善寺之后,它的左边有地藏殿,我们进去礼拜,突然被眼前的这样一幅景象所震撼!这是一幅活生生的地狱景象。近处一个身体通红的鬼卒正在用一个磨盘把一个罪人放进去像磨米面一样磨。
阎罗王正在威风凛凛的审判罪人,他的背后是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普广菩萨请地藏菩萨说一说地狱里的事,以使未来末法的众生,能深信业果。地藏菩萨就告诉他很多种地狱,然后对他说:“这些地狱都是众生造作了种种的恶业,这些业感得的。业力很大,能够重得过须弥山的重量,能深的过大海的深度,能障碍我们领纳佛法之圣道。”他又说:“所以众生,不要轻易去造哪怕很小的恶业,以为不会有罪。这些恶业死后都会受报的,哪怕一丝一毫都要受。到那个时候,地狱里众生因为恐惧都想保护自己,即使生前是父子遇到面,也不肯代受对方的罪,只会各走各的路。”
这是地狱里奉命前来拿人的鬼卒,号称“黑白二无常”。你如果生前造恶业造的太多,死后要入地狱,黑白无常就会来拿人,两人一架就走,不管三七二十一,那时就是在世间有再大权势、再多的钱财都没有用。这个是白无常,他一手拿令,一手举旗,上书:“造作十恶魂归地府”。
这个是黑无常,他手里拿着锁人的枷锁。
这个拿蓝本子的人是地府的文书。贤宏法师这时说,他曾做梦到过地狱,曾见过一个人,拿着蓝本子,和眼前这个人很像,他对此印象很深。
“毁佛诸苦”,即使是外国人毁谤了佛法僧三宝,也会到地狱里受苦。
大悲大愿的地藏菩萨在地狱里救拔受苦的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空海法师的雕塑,延历二十三年(804年),空海法师入唐求密法,在青龙寺东塔院遇到惠果大师,大师见到他后非常高兴,说:“我先知汝来,相待久矣,今日相见,大好大好。报命欲竭,无人付法,必须速办香花,入灌顶坛。”空海法师跟惠果和尚学法只有半年的时间,惠果大师却将全部的密法倾囊相授。一方面他可能预知后面要有会昌法难,将密法授予空海法师可以将唐密在日本保存下去;再一个空海法师非常具器,是传付密法的上佳人选。惠果大师后对空海法师说:“……早归乡国,以奉国家,流布天下,增苍生福。则四海泰,万人乐,是则报佛恩师德,忠于国孝于家也。义明供奉,弘法于禹域,汝其行矣,传之东国,努力努力!”这是嘱咐空海法师,一方面要在日本弘扬密法;再一个以后有机会要把密法再传回中国。
空海法师在他写的纪念惠果大师的文章中说,大师非常善于引导他。他赞叹自己的恩师说:“生也无边,行愿莫极。丽天临水,分影万亿。”
上面这张照片是我们参观大兴善寺新建的修法楼,带我们参观的是寺里的一位执事法师。他告诉我们说,大兴善寺很缺乏有愿力的能领众修行的法师。
法师带我们参观正在建设中的大殿,之后我们就告别离开大兴善寺。
我们马不停蹄的赶往下一站,唯识宗的祖庭大慈恩寺。这是玄奘法师像,他不远万里孤身前往印度求取《瑜伽师地论》,在行至800里的莫贺延碛沙漠时,失手水袋落地,滴水不存。在没有水前行必死无疑的情况下,玄奘法师“宁往西行一步死,不往东回半步生”,靠着坚定的信仰和内心的佛法穿过茫茫的沙漠。这种愿力与精神恰恰是我们现在的很多学佛者包括我自己所最应具备的。
大慈恩寺唐代长安的四大译经场之一,创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迄今已有1350余年的历史。玄奘法师曾在这里主持寺务,组织佛经译场,并创建了我国八大宗派中的唯识宗。唯识宗也称慈恩宗。
永徽三年(652)三月,玄奘法师想在大慈恩寺端门的南面造一座高30丈的石塔,以供奉、保存从西域请回来的佛经佛像。唐高宗闻讯,就向法师提出三条意见:一、用石造塔,工程大,恐难速成,宜改用砖造;二、不用法师开销,一切用度皆以大内、东宫、掖庭等七宫亡人衣物折钱支付;三、塔形仿西域制度,不循中土旧式。并且塔分五级,总高180尺;层层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万余粒;最上层以石为室,藏经像。在建塔过程中,玄奘法师亲自参加劳动,担运砖石,前后只用了两周的时间,塔就修成了。这在今天看来也是一个奇迹。
石碑上刻的是《唯识三十颂》,世亲菩萨造。世亲菩萨倾其一生之力,造出上百部的论典,弘扬大乘佛法。在其灭度之前,又以悲愍心,将一百卷的《瑜伽师地论》,取其精华,浓缩成此三十颂,以方便后世众生受持读诵。如果能通达三十颂,则不但瑜伽师地论的要旨能掌握,甚至整个唯识学的大体亦能通达。
说到建造大雁塔,还有一个故事。玄奘法师说,印度也有一个雁塔,当年雁塔所在的寺院信仰小乘佛教,寺院里的僧人是吃三净肉的。后来三净肉缺乏时,有一个比丘经行,看到天上有一群大雁飞过,他就开玩笑说,“今天僧中吃的东西不够了,雁菩萨啊,你现在知道我们在挨饿,应该来供养我们。”没想到他的话音未落,一只大雁飞而直下,在僧人面前投身自尽,以为供养,是为菩萨化身大雁以行六度。这个僧人见到了,赶紧去向大家说这件事,僧众听了都很悲伤,相互说,这是佛菩萨示现出来教导我们的,我们一直以来信小乘实在愚蠢,大乘佛法才是正理,我们应该改信大乘,这是大雁对我们的教诫再明白不过了。于是,僧众从此全都改信了大乘佛法,并特地为大雁菩萨建造了一座塔,把它的身体埋在里面。玄奘法师想必对这个故事印象深刻,所以特地仿照当年见到的印度雁塔的样式建造了大雁塔,并以此命名。
我们登大雁塔。唐代义净三藏在其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所言:“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化;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由此可知,大乘佛法有两大法脉或学派,一是中观学派,二是瑜伽学派。瑜伽学派的传承是:释尊--弥勒--无著--世亲--陈那--无性--护法--戒贤--玄奘。
这是佛的真身舍利,抱歉拍不清楚,焦点很难对到里面。再说瑜伽学派的传承,无著菩萨在佛灭后九百年后,诞生于北印度的犍陀罗国,他出家后证入初地,凭神通力亲到兜率陀天,听弥勒菩萨说法,悟得大乘空义。他之后又请弥勒菩萨于中夜到中印度阿逾陀国之禅堂,为之说弥勒五论(即《瑜伽师地论》等)。无着菩萨又秉承弥勒菩萨所说之旨,造《显扬圣教论》等。世亲是无著的弟弟,起初学小乘,后受哥哥无著所劝化,归依大乘,并承无著之教,大弘大乘教法,名为百论之王。他著有唯识三十颂等,对中土更有莫大影响。因为世亲造颂后,有十大论师(护法、德慧、安慧、亲胜、难陀、净月、火辩、胜友、最胜子、智月)先后造释论以解释颂文,于是瑜伽宗风遂披靡全印。唐代玄奘大师入印求法,即拜护法法师的弟子戒贤法师为师,具得其师承。返唐之后,他翻译瑜伽宗经论,弘扬法相唯识之旨,并杂揉十大论师之论文,而成《成唯识论》,因而成立法相宗(即唯识宗)。
这是玄奘法师从印度取回的“真经”——书写在贝叶上的梵文经典。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6片,每一片都非常珍贵。
这是佛的脚印。佛在将入涅槃之前,站在大方石上回头对阿难说:“这是我最后望着金刚座和王舍城方向所留下的足迹了。”于是在大方石上留下我们眼前这双足迹。能看到佛的脚印让我的内心无比震撼!这和见到佛是一样的。他脚上的纹饰更让我相信佛有不可思议的神通智慧。佛的脚趾上的“卐”字纹象征火和光明;双鱼象征解脱;宝瓶象征智慧;海螺象征布道;三钴象征护法,足掌心还有千辐轮相。这些都是佛的功德所感,自然而有的。
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为玄奘法师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在这里他赞叹佛法“无生无灭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现运百福而长今。”又说一般凡愚之人对佛法不容易起信,而玄奘法师这样的“佛门领袖”不远万里西行求法,回来后又翻译经典六百五十七部,“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才使得“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唐代的佛教兴盛与帝王的对佛法的认识和信仰有绝大的关系,像玄奘法师能组织翻译这么多的经典,开一代新译之风,和国家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从大雁塔上眺望西安城,想像当年长安的胜景。那时长安城里到处都是槐树和柳树,一到春天,柳絮像漫天飘雪一般,飞入千家万户,给长安人带来极大的愉悦。诗人王建在《长安春游》一诗中写道:“桃花红粉碎,柳絮白云狂”。
8月12日这一天,我们一天参访了四座祖庭。看完大雁塔,我们有些疲惫了,就寻找旅店休息。
8月13日,参访大慈恩寺的玄奘三藏院,这里藏有玄奘大师的头骨舍利。
玄奘法师取经路线图。
这即是玄奘法师的头骨舍利,放在金莲花里。头骨看起来很薄,大概只有一厘米的样子。
顶骨舍利就放置在玄奘法师塑像前的金塔中。
这是日本画家画的玄奘法师像,很写实的描绘出大师当年的风貌。据称,玄奘大师当年在翻译佛经时,一边手里拿着梵文经典,一边嘴里就直接译成汉文。他游学印度十七载,对梵文的掌握已经十分精熟。显庆五年,玄奘法师译《大般若经》。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卷帙浩繁,门徒每请删节,玄奘法师颇为谨严,不删一字。至龙朔三年(663)终于译完这部多达600卷的巨著。据载,玄奘大师前后共译出经论75部,总计1335卷,为中国佛经新译时期的代表人物。
鲁迅先生称玄奘法师的西行求法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看完大雁塔,我们又直奔小雁塔,小雁塔现在坐落在西安博物馆院内,他所在的地方已经不是寺院了。小雁塔建于公元707年-710年(唐代景龙年间),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而建。小雁塔的塔形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
小雁塔原来所在的寺院叫荐福寺,也是唐代的重要译场之一。唐代高僧义净法师在公元670年时从长安出发,经广州取海路到印度,历时25年,带回佛经400余部。他于公元706年(唐中宗神龙二年)入荐福寺译经。他前后共翻译了五十六部佛经,计有230卷,其中以律部典籍居多,尤其是现在所传的《有部毘奈耶》等戒律典籍,大多出自其手。此外,他还撰写了《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著作。他与鸠摩罗什法师、真谛法师、玄奘法师等三人并称为四大译经家,他有一首著名的描述西行求法的诗: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公元1487年,陕西发生了6级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间从上到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可以透过去看。然而时隔34年,令人惊讶的事又发生了,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给震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
我在小雁塔对面的卖纪念品的地方,看到墙上的图片展览中有一首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诗,读来非常震撼且令人伤感。诗中说:在宫墙之外有很多坟,都是离宫院中那些宫女的坟;她们从小进入宫里教学歌舞,却一生都见不到君王的面。
我们最后去寻访的地方是唐代净宗祖庭香积寺。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净土宗创始人之一善导大师圆寂,弟子怀恽为纪念他的功德,修建了香积寺和善导大师舍利塔。善导大师为净土宗的第二祖(初祖是庐山慧远大师),山东临淄人,生于隋大业九年。他少年出家,见西方净土图颇有所感,发愿往生净土。受戒之后他和妙开律师共读《观无量寿经》,了解到此经的观门是解脱生死之法。唐贞观十五年大师廿九岁,他到并州(今山西太原)去拜谒道绰大师,请益净土法门。道绰大师见其诚意可嘉,便授之以《观无量寿经》的深奥义理,善导大师闻后欢喜地说:“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惟此法门速超生死。”此后即精勤苦修。唐贞观十九年(645)道绰大师圆寂后,善导大师即赴长安,在光明、慈恩等寺弘扬净土法门,激发四众同修念佛求生西方。自修则“每入室长跪念佛,非力竭不休,虽时寒冷亦须流汗”;度人则“每逢人即演说净土法门。”三十年如一日,并且写了数万卷的《阿弥陀经》,画了三百卷的极乐净土图。他的精进用功感得他“口念一声佛号,便有一道光明从口出”。大师为人持戒精严,未曾举目而视女人,心不念名利,一生粗衣淡饭,对人则慈爱宽容。明朝莲池大师赞言:“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见其自行精严,利生广博,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若非弥陀,亦必观音、普贤之俦,呜呼大哉!”
这块石碑上刻着赵朴老写的善导大师往生一千三百年纪念赞词。“唯我大师,乘愿再来,净土法门,应机宏开……”近人黄念祖居士言:“善导大师之所以能长受后世无限的尊崇敬仰,是因为大师依止《无量寿经》十念必生的本愿,拈出持名妙法,指出径路修行的径路,显示弥陀愿王的本心”。
善导大师像,他在临终时开示说:“大圣悲悯,直劝专称名字者,正由称名易故。何以故?无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若舍专念修杂念者,百中稀得一二(往生),千中稀得三四(往生)。”
《坛经》当中,六祖大师开示念佛利益,发人深省。
善导大师舍利塔,唐代建造,系青砖砌成,现存十一级,高三十三米(原为十三级)。
现在积香寺的出家僧人只有十来人,我们遇到了其中的一位老和尚,他带我们去看中兴香积寺的续洞老和尚的灵塔。他说自己出家时间不长,只有“二十来年”。他在出家之前,恰逢文革,大家都不敢念佛,只有他想念,就自己偷偷念,念了十六年,才出家。讲到他出家的经过,他说那时得了一种病,吃不下饭,也走不了路,整天躺在床上,快死了。这时他就一心念佛,一心倚靠阿弥陀佛,结果病就好了,病好之后他就出家了。他偶而说起,当年苏联和中国打仗,苏联扔过来一颗激光弹,很多士兵的眼睛就照坏了。然后中国就扔过去一颗“冰弹”,把他们的很多人就冻成了“冰人”。他说着就笑起来,非常的天真,就像我的父亲。我心知他说的冻成“冰人”的故事是不可能的,但他却显然信以为真。
参访完香积寺,我们也就正式结束了这次西北之旅,踏上返京的路途。远望终南山,云气缭绕,这里自古就是修行人呆的地方。
回到北京,一下火车就有贤星师、贤梦师来接我们了!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