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龙泉日记

标签:
宗教法会自心向内观世音菩萨龙泉 |
分类: 龙泉每日 |
8月5日龙泉日记
沙弥日志62、
我曾有过很多失败的做人经验,与他人处不好关系,要么我说他的坏话,要么他说我的坏话。但是,这在世间不算是什么要紧事。
直到有一次,陪一个朋友去外地,路过他的分公司,两位长期不和的负责人分别向他汇报工作,说彼此的坏话。
我的朋友亲切而认真地听取他们倾诉的对方的坏话,然后分别予以安慰和鼓励,勉励他们好好工作,搞好团结。
当两位经理分别离开酒店房间的时候,我问他,这两个人闹这么大的矛盾,工作还怎么开展啊,你真好脾气,要是我,早就跟他们急了。
我的朋友强压心头火,咬牙切齿地说,狗咬狗。
这个经验我很理解,分公司的工作开展了很长一段时间,都掌握着一定的工作资源,换掉谁都不合适,对公司都有损失,除非闹得很极端了。
但,矛盾这么深,出事早晚的事情。果然,没有多久,这两个经理,一个因经济问题进了监狱,另一个被扫地出门。
这件事情让我非常警觉,我觉得自己做人做事要有起码的尊严就不要跟别人闹矛盾,不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
但,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到。入了佛门,才真正找到办法,两人闹矛盾,都是从观过而引发的。
执事法师新上了一堂课,讲观过,法师解释,观过不是观察对方的过失,而是看到对方的过失而导致自己内心痛苦和烦恼。
怎么才能让自己不痛苦、不烦恼,从而止息后面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呢?
法师开了两个有次第的法门,第一个先从境界上转,当我们看到别人的过失的时候,立刻开始思维他的好处,使劲地思维,想他平时的优点,想啊想啊,就不会让他的过失牵跑自己的心,但这个方法只是权益之计,不是观过的终极必杀绝技,第二个才是,从心上转,对方有过失,让你练心,成就我们的修行,理应感恩,否则,没有给我们境界,我们拿什么来修呢?
对出家众来说,不修行,那出家来干吗呢?对在家众来说,也一样,学佛都想学得好一点,没有境界,学些名词,也不去用,那跟上个学习班学学围棋入门或者烹饪技巧有什么区别呢。
而且,我亲耳听到师父曾经向别人介绍山上的居士都是带发修行。
我想,既然是带发修行,从修行的意义上讲,那就是比出家众多了一头青丝而已,既然都是修行,那就应该接受这些珍贵的境界,感恩境界,学着玩玩,则另当别论。
打乒乓球的需要陪练,运动员都想求到一个又凶又狠的陪练,这些陪练擅长模仿各种真正的对手,刁钻且麻烦。好陪练可不多,都是给顶尖的高手准备的。他们都需要牺牲自己的运动生涯,甘心默默地做陪练。
这么一想,就释然了,身边示现烦恼的那个人越离谱、越讨厌、越不可理喻其实就越好。
师父以前的教授是如同孔雀吃毒药,越吃越漂亮。
在僧团里,这样的训练常有;僧团以外,尤其是现在的学佛小组,在一起学习,肯定要先过这一关,人跟人在一起,刚开始是客气,渐渐地就会是摩擦,这些境界就非常的可贵。搞不通这个,学的就很苦,甚至学不下去。自己学肯定没戏,没有境界,学理论绝难有体会和领悟。
就这么简单吗?
我也想让这个体会再复杂、玄妙、深刻一点,但经过斟酌和请益,确定就是这么简单,法师的话就是串习,把上面那两个从境上转和从心上转的法门用起来,天天串习,时时串习,串习就是修。天长日久,一想起这个人,一见到这个人,就会升起对他的感恩之心,就不会起烦恼,内心里就都是善法了。
否则,就全是恶的,都是抱怨,都是烦恼。法师讲,这些恶法也是因为无明而长久以来串习来的,佛法就是把恶转成善的。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8.6/nEO_IMG_IMG_6809.jpg
师父在早斋开示里的教授是要本本分分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修,并不是有一天就忽然间大彻大悟了。
以前,这两个法门隐约好像也知道一点,遇到境界苦啊,就要找办法,依稀也这么思维的,但不清晰,用起来就不坚定、不明确,稀稀拉拉地,现在通了,就毫不犹豫地使,使劲地用,果然就有效果,看起来也不需要很漫长的时间,坚持下来,估计有一段时间就不会有很粗猛的烦恼了。
这个体会,有可能是真的让我逮到了一个用功的下手处,所有才会觉得疗效显著。
这么讲,还跟上次去法门寺前师父给予的教授相契合,师父讲,常观自心,不住外相,向内着力。
常观自心和不住外相能理解,但向内着力,当时就想不明白怎么向内着力,搬砖知道,看得见摸得着,胳膊腿外加腰一起用力,这个用心的功夫,向内知道,但怎么着力就想不明白。
这下,应该算是想明白了,就是使劲串习,提起来就串习,把以前所有训练出来的念知力、专注力都用来串习这个,修这个。
而且,阶段性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修到再看到那个以前一见就烦的人不再烦了,而是感恩。
就这么简单。但愿我没有领会错。
让我们再清晰地梳理一下,假设,有一个人在床上拉了一泡屎,这么大的过失被我们看到,不修行的人就会大惊,然后痛恨这个人,厌恶这个人,看见他就恶心,然后逢人就想说,别理他,这个人是个神经病,炕上拉屎,不想好了。
修行人看到他在炕上拉屎,思维顺序和深度是这样的,我看到了他的过失,立刻反观自心,有没有痛恨这个人、厌恶这个人,仇恨这个人,如果有,那说明我的烦恼现行了,在观过,需要立刻对治这个观过心,这一步,我认为可以叫常观自心,做到这一步,可以到下一步,不住外相,他拉他的,我思维我的,打死我也不能让自己的心住在他的这泡屎上。这其实应该是一件很可乐的事情,难道不是吗?一个人活着,实在是没有多少机会见到别人在炕上拉屎,所以,挺好玩的。
而不是大惊小怪,捶胸顿足,嗔心大起。
他在床上拉屎,有可能他病了,大便失禁了,正是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不是生病,那就是心理上出了问题,那就更需要帮助了,正是需要同情和理解的时候,最最重要的是,他的这个行为,引发了这一系列有深度的思维、有趣的、如理的思维,让我们不断地往正确的思维道路上靠,让我们有机会向内着力、用功。
理应感恩他。
除了观过,别的烦恼都可以通过常观自心、不住外相、向内着力来用功。
这个思维如果是对的,我就这么搞下去,搞一段时间以后,真有所成就的时候,我想我在这个世界上就不会再有让我烦心的人和事了,就不会有敌人,就不会有对立面,就不会再在别人背后说别人的坏话,就不可能有人因为我的无明而感慨狗咬狗了。
那样真的是有尊严的人生。
法会心得:观自在,看花开花落
六.一九法会已过去几天了,在世间的我依然沉浸在山中的生活中,每次下山来,总有恍如隔世的感觉,倒不如在山上会多几分欢喜。
六.一九,是观世音菩萨成道日。我一直想要找倒一个答案,就是至今天观世音菩萨成道的周年数,但研究来研究去,始终无解。想来却是我这俗人把宇宙时间化了。
从346上下来,抬头仰看,山峰高耸,立于云间。劲松苍绿,奇石百态。感叹山色如故,目有长短。无论伱以何种心而去看它,喊也罢,叫也罢,它依然如如不动。从下车处倒龙泉寺的这条路,很宽敞也很平坦,但有很大的坡度,身体不好的话中间要歇上一歇再走。羡慕那些每天上山背水的人,从他们健步如飞的步履中,方知道这是以条修行之路,是十地中的第一地——欢喜地,脚踩于上,即生欢喜。至于是心喜、体喜还是根喜,那就需要对来者一一访问了。
不知不觉走进寺里,眼前出现一条荷花廊!古老的金龙桥上,荷花姿态各异,竞相开放。在微风的摇曳中,如天上的仙子在嬉笑打闹,让所有穿过金龙桥的人,一呼一吸间,能闻荷花芬芳,能沐荷花清凉,好一处:煦日荷花铺地锦,晴天碧叶缀空绵!
恍然中,看见观世音菩萨在对我摆手微笑,我连忙恭敬还礼,被人簇拥着继续向前。观音殿前,人格外多。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观音菩萨的一份敬爱、感谢。供花、供果、供灯,还有人特别送来锦旗,叫人大为赞叹“智慧也”。顺步向前,见行堂前一尊白色的观音菩萨像令人眼前一亮。观音菩萨静静的站在莲花上,慈眼视众生。手持杨柳枝、甘露瓶,正在遍撒人间。至动无动,至言无言。我深深礼拜,双手合十,右绕菩萨......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8.6/nEO_IMG_IMG_6576.jpg
这次法会,我报名参加的是义工。本以为三天的法会,人不会很多,而活动中方发现,在山上的学员义工就已经有600多人,再加上游客,每天都达到千人以上。即使这样,依然秩序井然,次第有序。想那千人共诵《法华经》,口吐莲花,又是何等的壮观!
听大地震动,看花雨缤纷!忘记这里是人间……
法会中的每一个活动都有着不同的精彩,吸引越来越多的众生参加。八关斋戒、诵经、放生、普佛、师父早斋开示等,让好多第一次来龙泉寺、第一次参加这样法会的学员们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殊胜。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放生。放生仪轨念诵结束,大家在西跨院里集体放生。笼子里的小鸟被放出的瞬间,看见它们哗然而起,王蒙的心也随着自由的飞翔了。小鸟高昂的叫唱,顾盼自雄地随风上下,唯其清爽、活泼与洒脱,似乎忘记刚刚的束缚。倒让我觉得小鸟的心从未被我们关锁过,它们的心一直在蓝天上!无论境遇如何,都能欢喜对待,面对危险也毫无惧色。它们对我们人类从没有抱怨、嗔恨,在放出的瞬间依然感激的来到我们脚下,用蹒跚的步履向人类表示感谢。想想我们,在危险之后还能高歌和飞翔吗?这也是小鸟的自在吧!
金龙桥下的水塘不知什么时候做成了喷泉,看见水花飞舞,又自在而下。在这炎炎酷暑下,带来丝丝清凉。想起一句禅语:虚无是实体,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须息,即泛般若船。……自己也做了一回观自在菩萨!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8.6/nEO_IMG_7%20011.jpg
始逐芳草去,又逐落花回。下山前,我拾起掉落的荷花花瓣,摆成一个圆,剩余夹在书中,让书也品到荷花的滋味。
三天的法会,放下世间的所有,心情呈大自在。我们都在因缘中穿行。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于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来龙泉寺吧,哪怕只做一只小鸟,以海阔天空的心情去修习般若波罗蜜多。在浊乱的世界中放怀歌唱,自在欢喜,心无挂碍。远离恐怖、颠倒、梦想。
不要觉得我太小,有缘的人自会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