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8,310
  • 关注人气:66,1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字图书馆seminar见闻记(之二)

(2010-07-25 17:53:19)
标签:

馆长

人文关怀

数字图书馆

王雪茅

美国

文化

分类: 龙泉每日

数字图书馆seminar见闻记(之二)

(7月23日)

 

意外的惊喜

  从本次研讨班的官方网站,看到了组织者拍下我们开会时候的照片,感到有点惊喜。我们出现在三张照片中,而且有一张还是特写。除了演讲的专家,我们差不多成为出镜率最高的听众了。看来我之前的担心是多余了,我们的僧袍反倒成为了本次会议的一个亮点。这一定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25/nEO_IMG_DSC00274.jpg

 

  江苏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师、同学在会议中茶歇时间找我们交流,谈的内容都是关于佛教文化的方面。可惜我们带的名片提前一天就送没了,以后一定要多带一些出来。好在佛珠、光盘还有不少,看到有缘的人就送给他们。第一天来的时候我们还担心送不出去呢。最后一天下来,纪念品已经所剩无几,总算落了个一身轻松。

 

永远年轻的心

  很明显,参会人员中大部分都是高校图书馆的老师和同学,远远超过了来自公共图书馆的馆员。国外专家也几乎全部来自各个大学。凡是高等学校,无一例外的表现出对数字图书馆的高度兴趣。

  这跟高校直接服务于科技创新不无关系,他们对于最新的技术发展充满了兴趣。此外,高校还具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源源不断的年轻人、年轻的头脑、年轻的心。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25/nEO_IMG_DSC_0429.jpg

 

  主动分享是年轻的一个特征,年轻人的蹙拥直接导致2.0时代的到来。会议中,老师与同学们毫无保留的分享热情也深深感染了我们。分享比获得,可以得到更多的快乐。

  年轻的心往往野心勃勃。在头脑风暴中,有人就提出了一个大胆而直率的问题:“怎么才能当上馆长?”王雪茅馆长在会上说,有的人适合当馆长,有的人适合做具体工作,馆长不一定就比工作人员高尚。他希望年轻的馆员们要勇于出来挑担子,不要怕出风头,不要怕失败,在磨练中,也许就会慢慢发现自己究竟是否适合当馆长。

  整个世界,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难题、困惑和迷茫。我们随时都好像是在沙漠中迷路的旅客,迫切想找到一位先知立刻给予我们一个标准的路线。可是真实的情况却是,没有一个人知道所谓的标准路线,路线不在别人的眼中,而就在我们自己的脚下。不妨引用美国人非常流行的一句话:“我们无法预测未来,那就创造一个出来”。

  老师也有一颗年轻的心。在那场最后的晚餐上,西北大学的几位老师招呼我们来同桌就餐。原来每桌不满10人就不让动筷,加上我们两人,这桌一共有9个人。老师们很守规矩,我们9个人守着满桌的饭菜坐了好久。

  老年人不年轻吗?看到一则故事,国外一位七老八十的老人在村子里独自一人修地铁,现代化的设备,坚固的设计,而每天只能挖一米。我盯着老人的照片,注视了很久,答案只有一个,他的心没有老。

  每个人都曾经年轻,但是每个人又何曾老去?在无限的生命旅途中,我们永远都是年轻,永远都不曾老去。

 

让图书馆更加人文

  会后贤才法师说,我们回去做出点成绩来,这样下次研讨班也可以上台作报告了。这并非完全没有可能。未来的事情,谁会知道呢?美国的一所高中处理掉了图书馆所有2万册藏书,然后买了50多部电纸书,又花了1万2千美金买了一个咖啡机放在图书馆里。

  这个事实让我彻底领教了美国学生对于咖啡的酷爱,以及美国式的“人文关怀”。他们恨不得让学生把家都搬到图书馆里面。我亲眼看到一张图片里,一个学生的座位后面就有一个枕头。

  当然在国内,学生们也许压根儿就没有在图书馆睡觉的需求。他们更关心的是:“我想看的这本书,能不能在图书馆里找到?能不能借到?”而且往往“借到”比“找到”更重要。著名机构OCLC在2010年2月的研究报告指出,用户更关注能否直接获得资源,而不是发现了什么资源。

  这就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会在书店里蹭书看的原因。因为图书馆里只有越来越多的旧书,基本没有什么新书。在这方面,我们是不是可以有所作为呢?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25/nEO_IMG_DSC00276.jpg

 

  比如,读者把想读最新的图书告诉我们,然后我们直接在网上书店买单,使得书在第一时间送到读者手上。等读者看完了,再把书还给图书馆。这一点美国大学图书馆已经做到了,教授甚至连招呼都不用提前向图书馆打,就可以让书店直接找图书馆去开书款的支票。

  其实道理很简单,只有读者自己才真正了解自己到底想看什么书,不想看什么书。读者不想看的书,图书馆最好一本都不要有。以前图书馆包办了太多,实际是在剥夺了读者的自由。

  不过有一点要清楚,咖啡和枕头,不是人文关怀的本质特点,否则一定会搞出东施效颦的笑话出来。人文关怀如果离开了人文,还能叫做人文关怀吗?遗憾的是,在数字化大潮的席卷下,人文学科似乎受到了不应该有的冷落,自然学科得到了太多的宠爱。

  未来的图书馆应该为人文学者提供更多的支持。数字图书馆是一种选择,但不是唯一,也不一定就是最好。如果人文图书馆是一个空白,那么不妨由我们来把它补充。

 

 

与IT结伴而行

  人文固然不存在先天的IT基因,但是离开了IT因素,人文图书馆就会成为旧纸堆的博览馆。上海图书馆赵亮老师的激情演讲,使得电纸书成为本次会议的一个热点话题。其实今年6月份CCTV就已经报道说,上海市中小学将在5年内率先推广电子课本。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25/nEO_IMG_DSC_00742.jpg

 

  几本电纸书在会场中传递,我们也体验了一下,按钮不多,不刺眼睛。这全托了电子墨水的福,不存在液晶屏那种强烈的背光。难怪在美国,电纸书受到了50%的50岁以上人群的欢迎。

  信息时代的程序员,势必要跟工业时代的蓝领一样普遍。在享有“美国南部的哈佛”之称的埃默里大学,图书馆的传统编目人员在缩编,而IT部门却在大量扩招。王雪茅馆长设计的宏伟蓝图,只有通过程序员的键盘、鼠标才可能变成现实。虽然从头到尾都是0与1的虚拟,效果却真实存在。

  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这样,看起来如此的虚拟,却又如此的真实。纸张一定比电子文件更加真实吗?很难回答一个“更”字,但也似乎不能说“都”,也不能说“不”。不妨说,IT技术让我们不经意间就置身于了一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境地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