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月7日龙泉日记

(2010-07-08 15:51:37)
标签:

义工

教理

佛法

李居士

龙泉

文化

分类: 龙泉每日

7月7日龙泉日记

 

  上午九点半,在德尘居佛堂,弘宣部的行政陈芳老师主讲《活动组织有序化》课程,有文化部、慈善部和弘宣部的人力行政等相关人员参会。

  下午慈善部的林秘书长与王昕、谢晓咏沟通玉树救灾后续工作的定位,确定所有的工作最后都能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出发,包括心理援助。助学组的同学今天与林秘书长就九号前往保定考察一事进行筹备会议。

  文化组的义工昨天下山打印样本书,今天拿回来了最新的《龙泉日记》博客书的样本书,贤启法师一页一页地翻开检查文字图片的排版等情况。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8/nEO_IMG_001.jpg

沙弥日志(33)

  刚进僧团的时候,会对有着多年修行经验的法师有神秘感,偶尔会问一些不着四六的问题,有修为的法师都会耐心的解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态度。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不好意思。

  经常也会想起我的另一位师长,一位禅师,以前,我也是见面就追着问那些很不靠谱的问题,他就那样耐心地解答,耐心地等待我的成长。

  想起来,非常惭愧,更是非常感激。

  现在不会再追着问那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而是观察他们的行仪、作风。这个是我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当然是一个沙弥的个人的观点,作为阶段性的感受记录下来。

  在一个道场,肯定会有很多有经验的修行人,如何把他们的经验、成就搞成自己身心的一部分,只是通过教理的学习,我觉得不太靠得住,我观察了一下,觉得缺乏警觉性的人很容易就跑偏,跑到认死理上去了,任别人怎么拽,也跳不出来,因为,他已经有了一个天大的资本、理由、借口。

  佛法。

  那就没办法了。

  我觉得通过做事入门比较相应,因为教理摆在书本里,随时可以去学习,但有些内心上感受、体验肯定要靠在事项上获得的。做事情在寺院里叫承担,你要担负起一个责任,没有报酬,没有任何激励你的物质东西,就靠你的发心。

  因为会开车,刚进僧团的时候,就发心,要为大家开车,想法很简单,事情都是要有人做,没人做,再大的法师也不能喝西北风过日子。吃喝拉撒睡的事情总要有人去打理。

  没人去买卫生纸,总不能用土坷垃蹭吧。

  卫生纸就代表着素质,这个不是我的发明,是民政部的一个主管慈善的领导在寺里搞讲座时讲的,他说他评价和判断一所大学水平高低不是看建筑和教学,而是看洗手间里的有没有卫生纸。

  发心有好处,有一段时间,几乎天天出车,当然,也是有心计的,所承事的每一位法师都会耐心地利用坐车这样的机会讲一些东西,往往,这个时候,所获得的体会、教授更为深刻。

  有一位学戒很厉害的法师曾就承担做事、善护他意亲口讲过一句我一生都会谨记的话,他说,拒绝别人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伤害。

  这句话,当时听不懂,但是很相应,现在也不是很理解,但是,我信任他,相信这句话是从他的平静、智慧的佛法气质中流露出来的,值得我去揣摩、实践。

  这句话不仅仅在寺院里可以用,在生活中,一切都可以用,面对需要帮助的人,能帮即帮,不仅是学佛的态度,更是做人的态度。

  即便是我们暂时提供不了具体的帮助,但哪怕是一句安慰,至少有一个要帮助他的态度都会给予对方温暖。

  我个人认为,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给予对方冷漠、僵硬的回应,哪怕这个理由是,佛法。

  如果你需要我的帮助,此时我正在学习佛法,那么,我就放下我手里的佛法,从教室里出去,帮助你,因为我相信,佛陀的弟子们把佛陀让众生放下我执的思想集结、整理在经本里,就是为了指导我们获得解脱,我相信,拥有一颗温和的心,理解和观照他人的心相对于掌握更多的教理,解脱起来会更容易一些。

  这个不是我的发明,是我从前面的法师的行仪中观察出来的,只是用语言自组织了一下。

  当然,这段话也不能成为破坏学修秩序的理论,而是表达了一种态度。而且也是因人而异的。不能当做一个定论去读。因时因地会有变通。

  这是只是探讨一个为人、学佛的态度,倘使我们失去了这个积极、热情、温和、随缘的态度的话,我觉得就会出现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情况下,一口生硬地拒绝别人,然后闷头学习师父的开示,题目叫:“安住道场,广结善缘”。学到尽兴处,会感慨地说,师父的这个开示讲的真好啊,真好啊。

  我的师父一直在讲,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前面有很多优秀的法师也常这样讲。

  这句话,我一直很困惑,如果成就了他人,那“我”学习了什么?成就了什么呢?

  有一个未经验证的公案,做居士的时候,一个师兄告诉我,师父在讲《百法明门论》的时候,他在工地看材料,师父后来去工地,问他,你有没有听法。那个师兄很遗憾地说,没有,我在看工地。师父讲,你的功德比他们都大。

  这个公案是听那个师兄讲的,其实,现在也不理解。毕竟,出家是要有所学习的。

  但是,有一些感受是可以表述出来的。比如,在道场,都不愿意外出,一外出的话,六根会接触种种境界,所谓“六为贼媒,自劫家宝。”,

  道理都明白,但是,过过日子的人都知道,都不去承担做事,那日子就没法过下去了。就得有人豁出去。这个也是很矛盾的事情,每次平静了一段时间,外出一趟,对内心确实会有影响。对专注力有影响。从诵经的质量上可以感觉的出来。

  凡事都是相对的,这方面有亏损,另一方面就有收获,随份随力,不执著,总是会有好结果的,因为开车外出承担,反正都是为佛门办事,不是去佛协就是去别的寺院,最多外出买点东西,把六根看好就是了。

  去佛协,有幸见到过一诚长老,他在小院里剃头,一起同去的还有两位居士,见到老和尚,我先顶礼,然后两位居士顶礼。

  一诚老和尚庄重地双手合十,两位居士告别,这时候我看到了会影响我一生的一幕,两位居士回头走的时候,老和尚一直在合掌,目送他们俩远去,一直到出了院落的门看不到背影了,为止。

  老和尚才放下掌。

  这一幕,让我非常震惊,因为那两为居士与老和尚素不相识。只是偶尔见到。当下,我就发愿,一定要做老和尚这样的人。

  我相信,任何人都会被当时的那个情景所震慑的,一个佛教界的领袖,一代高僧,如此谦下,对两位素昧平生的居士竟然如此殷重。

  我们,还有什么慢心放不下的呢,还有什么资本心生傲气呢?

  想想自己,在家时、出家后的那些慢心,简直是臭不可闻,和这些高僧大德相比,简直就是天地之别,简直就没有可比性。简直就是一坨屎。

  所谓见贤思齐,可以直接地纳法入心。

 

从细微处落实,安住踏实付出

  上午九点半,西跨院田志荣居士就将刚摘下来的新鲜有机菜送到大寮,一筐的豆角就由机动组的两位义工送到大寮,还有一篮,一纺织袋,保安组的张国栋帮着挑大寮。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8/nEO_IMG_7%20122.jpg

 

  下午三点半,在居士楼一楼内,客堂机动组的几位义工帮着女众装蚊帐。四点半,工程组的陈居士带着他十多岁的儿子,帮着在修理淋浴器。这些琐碎小事都由住宿组李松华居士带着一起来做。李居士在山下,一直做管理,本想着放下山下的公司,来山上过一种清修的生活,但没想到的是,来到山上没多久就让承担住宿组组长。开始也没想做,但转念一起,只要为大家好,让做就做吧。就这样开始承担。做了才知道不容易。首先一个就是住宿组内没有几个固定的人员,几乎都是临时人员,今天来了,做一天,可能明天就走了,人员每天都在流动。起初做得也挺烦恼,每天在中午和晚课都要留人值班,没有人就自己一个,晚上到九点半了,止静了,也是自己一个人来值班。有时候刘爱花居士会来帮忙,但老人也是五六十岁的人,也不好意思总是让人家来帮忙。干几天也过来了,一个人就一个吧,人员流动就流动,自己尽心去做,能干多少就干多少。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9/nEO_IMG_IMG_2138.jpg

 

 

    李居士每天就居士楼这几个屋子转,发现晚上大家回来的时间比较集中,在洗脚的时候弄得地上到处都是水,而且101、102一个房间就三十几张床,真要住满了,也没那么多地方。李居士就想办法,在库房中发现两张长凳,就找人抬过来,放在走廊里,让大家晚上坐着洗个脚,白天坐着休息一会。101、102两个屋子住的都是临时人员,大家一般都住个一两天或三五天,屋里床多,柜子没地放,走廊里放着的大木柜,空间也有限,那大家随身肯定会带一些东西,放在床上也不方便。李居士继续四处想办法。提缘组搬家了,腾出几个小柜子和一张桌子,李居士也搬过来,也给临时人员来放随身携带的一些物品,方便大家。原来在走廊里有一个大木柜子,是给常住义工放药品或食品的。李居士看着这个木柜子也可以让临时人员来用,但常住义工的东西也要有地方放。继续四处搜,一个大寮不用的玻璃门的消毒柜,也被李居士找人给搬来了,以后这个就放义工们的药品或食品,木柜子给临时人员用。看见不足就想办法,有事就干,有时人不多,那就自己来干,三四个厕所要打扫,六七个屋子也要打扫,有时中午吃饭第一堂赶不上,那也随缘,等第二堂。不争不恼,依然欢喜。

 

 

 

7月7日玉树前线报道

 

  近日,玉树前线不再有那么多的突发事件,志愿者们作息渐渐稳定,加上志愿者人数较少易于管理,钟莹此时提出了恢复集体早晚课的建议。之前,志愿者基本是别别的根据个人的时间,有时随着寺内录音上早晚课,有时照着课本自己念诵,还有的志愿者对传统文化更感兴趣,把背诵四书作为每日的定课。现在,集体功课的时间和内容都确定下来,个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和习惯在此之外用功,如此结合大家都很欢喜。

  早晚课共修走入正轨后,钟莹又提出利用早上空闲的15分钟学习的建议,经过大家讨论,最后选定的课程是《贤愚因缘经》,一方面,目前大家的许多烦恼观过往往是不懂得业果造成的,在寺院时贤启法师早提起过让大家学习贤愚经,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广论》上业果部分讲道:“若于业果,或决定相,或无欺罔,获定解者,是为一切内佛弟子所有正见,赞为一切白法根本。”其中又引诸位祖师的话道:“善知识说唯有业果,是极紧要,现今讲说听闻修习,皆非贵重,我念唯此极难修持。”“我至老时,依附贤愚。”可见学习、思维业果的重要。又现在广泛流通的翻译于晋朝的《贤愚因缘经》版本,四字一断,很容易消文、理解文意,经中的内容大都是佛因地中发菩提心,为利益有情、成就佛道而做的种种布施、忍辱等本生故事,学习之后,对于三宝功德,菩提心的功德也都会有进一步了解,乃至串习发起造作的菩提心。今天早上的缘念后,便是第一次学习贤愚经的共修。第一次学习由王卫带动。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8/nEO_IMG_01.jpg

集体学习《贤愚因缘经》

 

  提到前方志愿者的学习,还要感谢寺中师友的一在提策,每周法戒都会发短信询问各人学习《广论》的进度,前线志愿者中最精进用功的莫过于雪娇了,虽然她也是公认工作中最勤奋、生活中最为众服劳的一员,仍挤出许多时间来学习,基本以每天2个小时的进度,在玉树结束了第一轮广论的录音学习,开始了第二轮学习并且提取科判。照这个速度下去,她很可能在玉树做完第二轮的功课。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8/nEO_IMG_02.jpg

刻苦学习的雪娇

  丽妮和雪娇今天仍然在赛马场利民扫盲学校代课。这几天教英语时,丽妮发现许多同学读字母时总会在末尾加一个小拐弯,怎么教都改不过来,于是开始有点怀疑是不是自己本来读的就有问题。早上丽妮拿着一本可爱的音标小卡片书请钟莹检查自己的发音是否标准,这是她为了能够标准发音特意买来的,为了带好学生们的英语课,她花了很多时间备课,一遍一遍地纠正自己的发音。今天上课的内容依然是“A、B、C、D、E”的发音和拼写,内容很简单,丽妮带着同学们一遍一遍大声的读,出乎意外,这么简单的内容,同学们学得非常起劲,丽妮一个一个同学的检查,直到所有的同学把每个音读的都很标准。受到老师的鼓励,同学们也信心满怀,一个个的放开嗓子大声读,看到那些平时羞涩的同学因此变得能放得开一些,真是非常开心。突然发现原来大声的去读不仅有利于把字母的音发准备,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帮助同学们一点点的培养自信。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8/nEO_IMG_03.jpg

画这么高,小朋友能够得着吗?

 

  本来丽妮觉得学校开设英语课对同学们来说并无多大用处,今天和王卫讨论这个问题时,王卫说起求松老师办这个学校的目标之一:在玉树,牧区的许多人因为不懂汉语,也不会写藏语被别人歧视为像“牛”一样,许多牧区来的人虽然有一些钱,但是多数活在自卑的阴影之中。学习汉语、藏语不仅有益于他们提高谋生技能,更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自信和活着的尊严,而会说英语,至少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因此丽妮对学校开设英语课的目标不再怀疑。

  这两天志愿者也在和青梅才仁阿卡学习读写藏文的音标,所以丽妮格外能体会到同学们为什么读写起来那么困难,因此也多了几分教同学们的耐心。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8/nEO_IMG_04.jpg

读一读,写一写,自己也像是学堂里的同学一样了

 

  中午同学们打完饭,雪娇到教室带大家一起读《锄禾》,让同学们体会一餐一米来之不易,学会珍惜和感恩。

  今天下午上体育课时,丽妮意外的发现学堂的同学从8岁到19岁,竟然没人能分得清楚左右。让大家向左转,向右转时,同学们向哪个方向转的都有。集体转了几次,混乱不堪,最后丽妮把同学们分成三组,陈冲、索南措毛、丽妮各领一组。陈冲先引导同学们写字的手是右手,然后让他们举起右手,向右手的方向转。丽妮让同学们先跺两次要转的方向的脚,以增加乐趣。不约而同的,两组最后都让最先学会的同学带其他同学一起做。索南措毛老师用藏语,听不懂她在说什么,但是不一会他们组大一点的同学都会转了,老师带着两个最小的孩子耐心的练习。最后三组PK,每组除了两个最小的孩子之外,其他同学可以向左向右可以转的很流畅了。

  有两个小男孩,刚开始不会转,但是当老师想把他们分出来单独教的时候,两个孩子都显示出有点不愿意的样子,一会就跑到队伍当中了。还有一个男孩,以前上过学,现在老师教的许多东西他都会,因此常常会指责同学们的不是,大家因此都不太喜欢他……一边带这些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一边在想教会他们知识固然是一种快乐,但是当认真的去观察每个同学的特点,因为尊重他们并真心的想为他们好而想各种办法时,心理更觉充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