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龙泉日记

标签:
宗教佛教僧众师父楼宇烈龙泉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5月9日龙泉日记
2010年5月9日,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资深教授楼宇烈教授来龙泉寺做了一场讲座。这是楼教授带给龙泉寺僧俗二众有关“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的第二讲。距离上一次讲座时间已经有三个多月了,再次看到楼教授,大家都觉得格外亲切。
http://218.57.142.173/blog/2010/5/5.8/nEO_IMG_IMG_7300.jpg
上午九点,在热烈的掌声中,楼教授走进见行堂龙泉讲堂,现场将近六百人聆听了这场讲座。楼教授说上次开了一个头,今天要进入主题了。讲中国的佛教史,必须先了解源产地,以及佛教在源产地发展的历史,因为中国佛教史是古印度佛教的继续和发展,每一种文化、每一个宗教,它在历史上都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所以我们要搞清楚这个源和流之间的关系。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东西。每一种文化或宗教在流传中间,不断的发生变化,尤其一个文化到另外一个文化环境中,更需要很多的自我调整,以适应另一个文化环境中的需要,所以它一直在变化。楼教授指出这个变化又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如果根本都变化了,就不叫这个东西了,如果中国的佛教和印度佛教完全不同,那它就不叫佛教了,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它在变中对佛教有深入了解,必需了解它是怎么来的,600年以后传入中国,就是在诞生600年间,在印度本土,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文化下,适应时代又要变化,我们必需把历史理清楚,才能对佛教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所以,今天这一讲,主要介绍印度的佛教,也就是佛教的前600年的状况,佛教是怎么产生的,在什么样环境下产生的,变化过程等等情况做一个全面的介绍。
http://218.57.142.173/blog/2010/5/5.8/nEO_IMG_IMG_7303.jpg
楼教授很巧妙地把佛教的基本教义融入到佛陀的一生中来介绍,这些基本概念看似很熟悉、很简单,但却很深刻、很关键,值得我们多多回味,多多实践。
僧团故事:周末的丛林
今天,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张东军先生来访龙泉寺。在参观了龙泉寺的慈善文化各项事业部门后,在见行堂会客厅,师父接见张先生并进行了交流。张先生表示非常意外,以前对出家人的生活不了解,以为就是与世隔绝的一种宗教生活,但现在发现佛教与社会联系得如此紧密,并且吸收了这个时代最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以前听说有大学生出家都很不理解,但今天发现确实是个很好的事业,凑巧的是龙泉寺僧团里近日正在稳步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负责人贤俊法师就是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见面分外亲切。
http://218.57.142.173/blog/2010/5/5.9/nEO_IMG_IMG_8342.jpg
周末午斋时僧众被要求比平时吃饭速度要快,腾出斋堂给周末上山学习的居士用斋。
斋堂里又放了三十个人的座位,留给戊班与僧众一起用斋,桌上整齐地贴好各人的名字。
一早,来寺院参加心文化之旅的学生们和僧众一起上早课,昨夜僧众不少都是夜里一两点钟休息,晨四点响板,起床,四点半早课,六点早斋,一切照常。
楼宇烈教授的系列讲座第二讲,吸引很多居士及相关学者上山听讲,楼教授这一讲通过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着重介绍了佛教的精神内容,剥开文化的外壳,尽量为现场的听众展现一个尽可能真实的佛教,讲座中也提到一些实修的内容。回答听众提问的时候,不太好回答的问题,答的很巧妙,很真诚,很具体。
内容丰富多彩,各取所需。
下午三点半明心阁三楼讲师班的会议结束,讲师班的人刚散场,档案管理工作研讨会召开,继续由郑琰为大家进行档案知识的介绍,专门为龙泉寺而制作的教材做得非常用心。
当夜,戊班继续在这里上课。
师父晚上检查见行堂门前移植的树时,见明心阁内亮灯,特意过问,侍者告诉师父是戊班在上课,师父很欢喜近来贤兆法师带班的状态。
当天,师父带弟子移植了三棵树,两棵椿树在德尘居,一棵生长期至少三、四十年的大栾树在金龙桥头新扩建的小广场上。农大的专家为这些移植的大树提供专业技术。
http://218.57.142.173/blog/2010/5/5.9/nEO_IMG_IMG_7414.jpg
师父说,特意亲自盯着这几棵树移植好。
夜十点多,一切都妥当了,确定没有问题后,师父离寺。十点半,大树的填土完成,浇水坑挖好,水管接好,按专家的指导灌一夜的水,收坡,丁班的净人们回向剃度顺利。回寮房时,贤立法师带着工程组的贤雷法师依然在现场忙碌。
僧众行堂最近比较烦,不如以往顺畅和有序。曾有人为豆腐到底是装在一个碗里行还是装在两个碗里行争执。
甲说,应该在一个碗里行,这样可以节约人力。
乙说,应该在两个碗里行,这样更加有序。
各说各的理,争执下,彼此都不愉快。本来,最近行堂就因为种种原因而有些紊乱,烦恼境界现前,正好拿出来晒晒。
甲争不过乙,只好放弃。事后,甲很难过,也不甘心,觉得乙实在是很过分,总是下很错误的指令,服从他实在是不得以。
丙开导甲,服从错误的指令比服从正确的指令更了不起,况且,正确和错误都是相对的,谁也不好说谁就是对的,谁就是错的。
甲说,道理明白,但是做起来太难,真的很难。
丙说,是非很难说,只能说有的意见靠谱,有的不靠谱,服从靠谱的指令容易,服从不靠谱的难。
甲说,那服从不靠谱的意见影响了工作怎么办?
丙说,假设一下最坏的结果,一,无人行堂,大家自己排队乘饭吃,二……
甲说,大不了不吃饭。
少吃一顿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况且,也不可能到那个地步,无非是一碗臭豆腐的事而已。依了他又能如何。
甲很郁闷,但也没有办法,向来就争不过乙,只好作罢。当天,有中佛协的客人来寺,原先行堂的净人为客人传菜,丙班的沙弥为比丘行堂。
甲、乙的心情都好了很多,似已不再计较那碗豆腐,刚进僧团时,烦恼没有这么快就下去,往往还要经过一轮的例行争执。先争执对错,然后都会以责任心和工作结果为理由让争执升级。导致更大的烦恼。
人的烦恼相貌太多,有的竟然会假以正义和责任的名义,有的假以崇高的名义。自己很难觉察。但烦恼就是烦恼,令我们不得自在。
为配合讲座和居士在山上的学修,下午的拜忏时间推迟,诵经取消。师父昨夜为弟子们的开示中提到一些未来的规划,忆持起来,深有启发和思考,师父有想法,待寺院建设告以段落的时候,弟子们要开始读书,或者带着课题去读,或者为了一个目标去读。要读的有方法,不能读到适得其反。
师父在随谈中期待弟子们在世界宗教文化上有所作为,比如组织参访团对各宗教、文化进行参访,形成文化产品,书籍、视频、图片等等,类似龙泉寺僧侣近日来对图书馆的参访活动。
做这样的规划以前,先从北京的宗教文化开始。
师父讲,世间人也能做这样的事情,但是世间人做的时候会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出家人做这样的事情就不一样,无所牵挂,没有个人利益,完全是付出,所以,能做成大事。
这一系列规划和鼓励为弟子们呈现出一副佛门弟子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图景。
流通处的故事
晚上快收坡了,张居士还在整理法物,贤明法师这次去深圳带回来一些很漂亮的玛瑙石,天然的石材,简单打磨的做工,带着一种古朴的生命气息。玛瑙产于火山岩裂隙及空洞和沉积岩层中,质坚硬细腻,形状各异,光洁致密,颜色美观色彩丰富。矿物学名叫玉髓,又称赤玉。张换青把玛瑙石摆在柜台上,玛瑙石上有一个小孔,穿上绳,就是一件漂亮的饰品。
石头里有一块,被贤明法师欢喜的称为“无价之宝”,天然形成的见行堂形状,上面还有个大烟囱,不知是巧合还是因缘。
回来后,法师跟组里义工分享此次外出参加佛教展览会的体会:出门感到外面的境很多,出门在外,没有前行缘念,没有结行回向,去之前也没有做个规划。到了地方,发现前两天心都是飘着的,没有正知正念。提策自己,内心去缘宗旨缘整体,来确定来的目标。
在深圳没有找到可以进购的法物,就去了广州,去广州本来是有车的,法师为了体会做生意人的感觉,没有开车,选择了坐火车,坐的士,法师说:“从中也体会了父母当年做生意的辛苦,自己那时衣食无忧。”
广州的市场面积像天安门广场那么大,摊位很多,到了里面开始只是观察,并没有选货;发现那里的商户,虽然经营佛教用品,并没有佛教信仰,也不会去对法师恭敬,目的只是为了赚钱。法师说:“只为赚钱,是在贩卖佛菩萨形象,是有罪过的。”
一位法师,怎么去和没有佛教信仰的商户打交道,法师说:“抱着一颗利益他们的心,很谦下的与他们沟通交流,观察对方内心的作意,发现当你礼让三分时,对方也会给你以尊敬,更能获得别人的诚意,以后大家也要学着谦下,对任何人都要恭敬。”
对情况了解清楚后,法师做了规划,最后购买法物时,直奔目标,其他什么也不做也不看,很谨慎的收摄身心,缘念佛号。背着大包小包终于赶到飞机场,要飞回北京了,飞机晚点,坐上飞机后,飞机有故障,如果不学佛,心肯定会恐慌。现在学了佛,时刻想着要和三宝在一起,内心很安稳。回到北京,贤然法师、贤扬法师到车站去接。
翻译中心的故事
周末翻译中心比较热闹,新义工参加晨起的集体缘念,他们都是各大学的学生、研究生。
站在德尘居的院子里,被指点发现了见行堂背后的卧佛岭的时,都非常的兴奋,也更加的虔诚,更加的充溢着对佛菩萨的景仰和信心。
贤启法师带领英文组,进行官方正式翻译接待活动的模拟训练,确定了翻译接待活动的正式模式,让翻译中心各个语种的翻译接待活动,有了很好的经验借鉴。梁丽拿居士刻苦的学习、认真的规划、每天的努力开花结果了,法师曾教授要:“及时行善”,业果真实不虚,善业真实的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有时会惊喜得目瞪口呆。
组长翁跃春居士,下山去忙校稿任务,翁居士工作经验丰富,社会关系广,总有办法找到各个语种的专家或者外国朋友。翁居士说:“这都是师父的福德感召的,是佛菩萨送来的。”
为了让各个语种的翻译稿,能够得到及时的校对,翁居士山上山下来回跑,把发心的外语人材引到寺里做义工,为了翻译更精准,又要经常定期下山去和母语专家共同商讨校对。
日文学佛小组集思广议,把学修和培福相结合,推出翻译和佛法两方面齐头并进的方案,小组成员积极欢喜的承担;讲师兼日语翻译的贾晓媛说:“从这里真正体会到同师共学、知见统一的殊胜价值和力量。”
参加心文化之旅的一些专业翻译人才,也凝聚到这个团体中来。学佛的与不学佛的都有,有从事佛教学研究的,有从事同声传译的。有几位外国朋友,被寺院里义工付出的精神所感染参与进来。佛法的力量、善的力量真的是不可思议!
一位翻译中心兼职义工,终于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认真的思考了自身的缘起,佛法对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真正的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贾居士说:“在随喜的同时,也祈愿他今后不论遇到任何境界都不退初心,在佛菩萨指引给我们的光明大道上大阔步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