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龙泉日记

标签:
宗教法会客堂堂口郑居士龙泉日记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5月7日龙泉日记
寻常一日
晨,贤启法师独自站在明心阁往外看。德尘居的小院里,居士们正在集体诵经。法师大概是在数人,看随众的情况。
贤彦法师当日赴戒台寺参加一个旨在创建和谐寺观教堂的工作会议。
在僧众上下一心努力的配合下,贤俊法师的档案工作管理会议正式在晨起缘念之后召开,各堂口的负责人全部到齐,禅兴法师主持,贤俊法师发言,明确了分工和责任之后,由各堂口负责人当场确定了兼职档案员的名单,两日内接受培训,然后开展具体工作。
工程部和大寮的负责人现场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弥补了规划中的一些漏洞。
十多人的档案员分布在各堂口,工作专业、规范,在信仰的引领下,相信档案工作一定会做到出色。
会后,各堂口分头开始承担,丁班的钱绍俊带着居士们在以前的老寮房开会,讨论栗子院的建设,各项工作均已展开,绍俊性格内敛,为人极谦恭、低调、调柔,意志力、心力都极出色,能力和修为很不简单,有思想,有主见,只是旁人不知而已。
很奇怪,不知道师父是如何从众人中一眼看到。
http://218.57.142.173/blog/2010/5/5.7/nEO_IMG_DSC01789.jpg
贤龙法师拉回的大批货物,装进库房里,他要一点一点地整理,这么多东西,分布在各个库房里,很难想象就他带着净人熊接旺在操持。
寺院办道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太一样,至少物质上是要食人间烟火的,一时一刻都离不开世间,真正是不离世间觉,当初问师父,做事会不会耽误修学。师父反问,那你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修,什么是学?
现在好像有一点点搞清了。
寺院里的事情,总是要有人做,一件看来很小的事没人去做,大事也就难以承办,拖拉和推诿也不好,出家人做事情虽然不是为了做事情而作事情,但做起来,肯定至少应该和世间人的水平是一样的。
同时,在做事情中,把自己放下,使劲放,发现多少放多少,放得越干净越好。做事情中就有喜欢做的和不喜欢做的,有认为对的也有认为不对的,有舍不下的就使劲舍。
逆着习气来。
这边想诵经或者看书,或者打坐或者听个讲座,甚至有一个甚深大法催着要学,但是那边有人病了要送医院乃至新定的僧众的裤衩到货着急要提什么的,还是送医院或者取裤衩要紧。
成就他人这个法门超级厉害,修起来,连我执和法执一起灭。当然,到具体事情上,肯定也是有主次差别的,无法一概而论,还有复杂的因缘,甄别的时候,师父的教授是随缘不随便。
这么思维,不知道对还是不对。
刚任客堂知宾的贤宏法师正在督促居士写观功念恩的日记,以对治相互观过;贤扬法师对客堂的工作进行细致的调整,协助贤明法师作流通处的管理事宜。
有条有理。
贤月法师近日连续带人去附近的一家单位拉柴禾,这家单位在拆改房屋时淘汰下很多废弃建筑垃圾,大件的被别人收购走,碎屑和无用的木质材料被一个好心的老太太拣起来,收拾好,供养给寺里烧柴。
柴禾上很多都有钉子,乱扔也不安全,最好的方法是当柴烧掉,废物利用。
前后拉了有十车,寺里出车拉,单位也帮着出车拉。社会上对佛教的态度越来越好。五年来,佛、菩萨加持,仰仗三宝的功德,龙泉寺与周围的环境、个人、单位都有很好的善缘。广结善缘总是没错的,与人有利,与社会有利,与己有利。
自从师父提出安住道场、广结善缘的教授之后,寺里上下就一直在实践,接待各界客人,与各界沟通交流。所作这一切,当下的益处是让更多的人认识佛教,了解佛教,化解误解;从未来长远处看,这些弟子们成长以后,自然就会面对一个更广大的善缘,在这个善缘里更好地修行,更好地弘法,更好地做事。
现在做的事就是为以后种因。
未来长远处,也不长远,人一生就几十年,很快就结束了,三、五年,乃至十年八年,转眼也就过去了。现在,多做一点是一点。
拉柴时巧遇一名今天第一次进戊班出坡的准净人,北京某著名高校毕业,专业是数学,发心出家,问,为什么会从数学转到佛学。
答,数学不究竟。还是佛学更究竟。
问,师父前些日子见到你说让你放开一点,是不是有所指啊,因为别人不了解是怎么回事,所以只有你自己知道。
答,是有所指,我最近比较执着。
问,你出家,家里人知道吗?
答,家里人不同意。
问,那你怎么办?
答,听师父的。
准净人思维敏捷,极具善根,念知力和观照力都不一般,几句话一过,当下就说,你不要把我写到博客里啊。以免家里人或者熟人看到,因为他们还不同意我出家。
于是就写成上面这个样子,除了寺里个别了解情况的以外,别人谁也看不出来是谁,对他的生活和学习不会有任何影响。
不过,等他以后成了法门龙象,这段文字可以用来考据,比较有意思。同时也感慨师父心里又装了一个弟子,在未来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他的快乐、烦恼、家人等等全都会被师父摄受。
真是不知道该说什么。也算是观观师父的功德吧。
出坡后,与几位准净人交流几句,各自出家都有不同的缘分,有一个共识,出不出家,其实在自己,自己内心的关要是过去了,什么都阻挡不了。
晚,仁爱慈善基金会为僧俗大众做玉树的救灾报告。
理顺关系,稳中求进
5年前,寺里只有几位法师,现在僧团有甲、乙、丙、丁、戌5个班。义工也形成了文化部、弘宣部、慈善部、工程部、教化部五大部,客堂、大寮两大辅助堂口的居士护持团队。一个人以上就需要沟通,人多到一定程度就需要管理,不然就会出现无序、混乱。师父在去年“十·一”法会时,讲了四个有序:“僧俗有序,学修有序,工作有序,生活有序”;年底在给弘宣部的开示中又讲了三个管理;“目标管理,层次管理,程序管理。”
前段时间各部组都在学习这些开示,学了一段时间,法师们开始实际推行了,虽然寺里的法师大都没有学过和做过管理工作,好在师父的开示是个纲领指导,加上承担中的实践,各个部组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落实。
文化部、弘宣部法师,采取分开办公;客堂实行考勤;流通处在理顺库房物资管理;法会处按照组织架构重新组合,部长等义工在法会中不再做具体事务。
早晨缘念,贤宏法师问义工写日记的情况,结果有一部分人没写,到客堂后一直很柔和的贤宏法师,今天也现了一次威德相:“你们到这里干什么来了?要感到法喜充满,说的太多,你也不去做,没用,学走大乘道,从凡夫到成佛,没那么容易,遇到境界,调整过来就不简单,讲观功念恩,习惯了,就能观到好的一面,对佛、对师长有信心,就去做、行、干,做事观察,心是不是与法相应,不去行持,懂多少也没用,今天开始,下午2点10分点名。”
下午净人韩旭到客堂向郑居士了解情况,想要为客堂再开发一套管理软件。郑居士听了很高兴,觉得这样管理,简单、明了、省事。韩旭说:“回去琢磨琢磨,挺有意思的。”
上午,贤生法师给法会义工开示,怎么做管理:“要懂得去放权,给他们足够的权力,下面的人非常清晰他应该做什么,否则的话下面的人没法干,要把流程理顺了。这就是前几天师父给我的一个教授,先“理顺关系”,然后“稳中求进”。理顺关系就是流程,就是组与组对接,就像一个管道一样,都是接口出问题,中间一般不会出问题,流程优化就是要把接口那个地方疏通,把它疏导开;这块不能出问题,这是问题的关键点;如果把你放在里面,你一离开就断掉转不了了,所以你只有在外围;你在不在,你在干嘛都不影响,你能管理很多团队,山上山下要有一个衔接;懂得管理就要懂得协调。”
http://218.57.142.173/blog/2010/5/5.7/nEO_IMG_DSC01798.jpg
法会处办公室
“为什么要把常规法会和心文化之旅分离,这两个法会完全不一样,常规法会是对信众的,心文化之旅是接引众生的一个大方面,当然也不排除(对信众),但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核心领导圈,做观照协调,起到大圈运转,常规法会,老部组长关怀组,相当于后备力量,随时可以搬过来办法会;心文化之旅分几个组,到一定规模就分组,形成一个框架。”
大的活动中,应该怎么分辨轻、重、缓、急,来保证活动正常进行;贤生法师举了个供养组鲜花,和大寮斋饭的喻,如果只能保证一个,法师说他会选择保证用斋,为什么呢?
“佛菩萨不会因为你不摆花就不高兴,他那种慈悲心,绝不是这样的,业果不是这样的,你要认为他会不高兴,俗话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那就是以凡夫心去度佛菩萨的境界;可是如果饭吃不上,那现实缘起立即就会感果。”
“要会管,团队成长会很快,管理不能把自己显的很重要,我的概念就是我放在这里是多余,法会期间我放在哪个组都是多余,如果我放在里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错了。”
作为总执行的法师,在法会正常顺畅运转中,到组里承担是多余的,但是在法会前期统筹中,确实极其重要的,一个活动和事件的承办,能否成功,与前期的准备和规划关系极其密切,所谓“豫则立,不豫则废。”
但是,也避免不了,有义工想多承担,不愿意把事情分出去;贤生法师的一句话点醒了很多人心中的症结,法师说要把所有都揽在自己手里,在事相中呈现出来的是“自己很重要”“没有这个人就转不了”,实际上这样的人,是权力欲很强,没有大局观念,这样的人做不成大事。
凡事从源头抓起,才能总揽全局,比如像这写一篇文章,出一本书;一定是在采风,积累素材时就下功夫,在写的过程中,因缘具足,全面发挥,保证质量;到最后出书,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后期的编辑可以让这本书更完美,但是方向性的东西,是在采集素材时,就已经确定了;如果放弃了源头,把重点放在后面技术性的东西上,便是舍本逐末了,结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