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5月6日龙泉日记

(2010-05-07 08:33:02)
标签:

宗教

僧团

堂口

法会

戒律

龙泉寺

文化

分类: 龙泉每日

5月6日龙泉日记

http://218.57.142.173/blog/2010/5/5.5/nEO_IMG_IMG_2417.jpg

 

寺院的管理体系

  管理是这些年社会上的热门话题,各种各样的管理理论、书籍非常之多,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普遍认可管理几乎是所有事业成败的关键。

  龙泉寺的管理体系按照古代丛林的标准进行操作,但是,社会发展中出现了很多新现象,新事物,比如,龙泉寺的居士系统,古代社会有俗话称,无事不登三宝殿。

  居士一般到庙里上香,听听经,就离开,不会在寺院里常住。

  这个时代,佛法要利益众生,就有了居士系统,相应的丛林管理制度也就有了新的制度和体系。

  这个制度非常严密和科学,如果仔细研究,对社会上的很多管理理论都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大陆丛林管理制度为书记、监院制度,监院轮值,书记和监院可以兼职,下设各堂口,如库房、厨房、客堂,分别负责各自的事物,库房和厨房好理解,客堂很多人不太清楚是干什么的,他相当于公共关系,专门负责接待来访的客人。

  整个的次序是方丈、书记、监院、各堂口,轮值和书记、监院会议、纠察到下面的清众。其实,这是一个很严密的民主集中制度,在信仰的背景下,可以将人、事、物高效、有序的管理起来,并有有效的监督机制。

  古代丛林在深山里,很少和社会接触,事情也少,除了建设寺院期间会有很多事务,大多数都是清修;现代社会,佛教立足于社会大众当中,就需要有新的管理制度。

  从佛陀制戒至汉传佛教的百丈清规到现在,寺院的管理制度也一直随着社会的变革有调整,从文化上到人的素质状态上都相应有变化。

  龙泉寺的教化部、弘宣部、法会处、流通处、慈善等等部门是全新的部门、堂口,专门用于服务社会大众,把僧团的精神资源和财富通过这些部门有效地传递给社会,同时也逐渐建立起一个高素质的居士护法层。

  传承和创新的结合,很多东西在历史上都找不到,前所未有。

  这个大熔炉里,人在里面不仅仅获得信仰的根本提升,也同时获得遇事的经验体会。锻炼和打造高水平的僧才。

  不久前,僧团的执事调整,各堂口的负责人调整,每个人都从不同角度获得历练。就如同师父每次外出都会带上不同的人,回来后由随师外出的人把侍师的心得转述给僧团的每一个人,以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

  僧团的人事调整的背后定有涉及个人学修提升的意义,绝非事项上呈现的那么简单。

  这一套管理体系很复杂、很科学、很有智慧。龙泉寺在不断地根据社会现实和发展结合各种因缘进行探索和完善。

  贤健法师一直担任书记、监院、负责法会的主管法师,因为做了近三年法会,大家都误以为他只是法会法师,其实,他还是书记和监院。

  原先的负责客堂的贤生法师现在负责法会,新上任,在僧团内部就有很多好评,当然,有前面的经验就更好做事。

  师父给新上任的法师都有不同的教授,或者随谈,或者答疑,或者短信等等,最近给贤生法师关于法会工作的教授是“理顺关系,稳中求进”。

  给新上任负责流通处的贤明法师的教授是在丈室里的一段随机开示和一些随谈,在前面的博客中都提到过。

  所有这些过程都会成为历史,不仅仅是管理体系上的呈现,还有对社会道德意识提升和促进以及修学者本身的解脱。

  这些历史会对社会产生极大的意义和价值,记录下来,可供后人研究,把佛门中出世和入世部分的宝贵经验和智慧以人间佛教的状态留存在人间。通过这么多年乃至未来各堂口的承担,书记、执事法师、法师、沙弥、净人、准净人都在不断地成长,不断获得内心体会和弘法利生的经验,一批批僧才逐渐会脱颖而出,去做更广大的 承担。

  僧团五周年画册几度易稿,设计方案一直在调整,如何把五年来的事项历程,心路历程用平面、文字、印刷表现出来,表现的好,确实不容易,因为内涵太大,不是一本书,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画册。

  一涉及到信仰的东西,就不容易。

  了解画册的内容似乎也能看到一个次第,如同一个人的成长一样,2004年刚进驻龙泉寺的核心开示是“发菩提心,落地生根”,之后是“困难不应退,皆由修力成”,最新的一个是“安住道场,广结善缘”。

  细心体会,一切都是在规划和掌握之中。循序渐进,逐渐地成长。

  所有的经验,都会成为未来建立教法的宝贵财富,把一个团体如理如法的管理好,事项管好,心灵管好,利益自己,利益社会,这种境界确实就不是世间的境界了。但是,世间可以拿过来学习和借鉴,用一分就是一分的利益。

 

 

八关斋戒开示:利他才是生命的意义

  其实我们受戒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应该本着慈悲利他的心来受持戒律,因为我们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他人。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我们倡导这种利他,这个社会乃至整个人类,才能比较文明和谐的发展;就个人生命也是这样的,这是非常重要的。

  师父曾经说:我们只有去利他,生命才有意义。包括我们受持戒律。一个方面,很多戒条,直接是损害他人,像杀生、偷盗等等,我们要断掉除他,本着一个慈悲利他的心,不然就损害他人。而像有些非时食、香花缦、歌舞戏乐,以及坐卧高广大床等,这些是断除一种放逸散乱,因为放逸散乱,令我们不能很好去利他,空耗我们的心思、财力和时间。若把这些无意义的散乱放逸断除掉的话,我们才能够更好的更专心的利他。戒律,断恶,根本的说还是我们要积极的去利他。

 

http://218.57.142.173/blog/2010/5/5.6/nEO_IMG_IMG_0178.jpg

 

  以前我听到有一个律宗的大德特别讲,他说:“持戒的人烦恼重,参禅的人脾气大。”给我很大一个震动,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他虽然持戒、参禅,他完全本着一颗自利的心。我怎么样持戒持的好,我怎么调伏烦恼,我怎么参禅,怎么样怎么样,到后来往往是,现代人福报不足,很多周围人不会提供条件给,他就很烦恼;我要持戒,你不给我提供条件,我要参禅,你打扰我,他怎么样怎么的,不配合我,我这么用功这么精进,你们都不支持我,都不护持我。这烦恼很重、脾气很大,当然如果弄出来一点,做的相应一点,也骄慢,你们大家都恭敬我,怎么样怎么样的。另外的烦恼,烦恼的根源还是太注重自利,而不是利他心,慈悲心这方面的培养,这方面注重不足,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要把握这个根本,真的本着一个慈悲利他的心,来体会戒律的精神,乃至于持戒,学习其他所有的佛法都这样去体会行持。所有的佛法,一方面让我们的内心更加清静祥和,同时也能够给别人带来这种清静光明祥和。我想今天我们就本着这样一颗心,来好好地受持戒律,不仅自利,更好的利他。

  传授完八关斋戒,法师安排了一段答疑的时间。今天因为寺里有接待,因为客人来的时间比较接近午斋,法师担心我们因接待任务,而来不及用斋,所以提前解决我们到时会遇到的问题。因为受戒了,是过午不食的。如果客人到十一点来的话,大家吃饭可能会推迟。参加接待的同修,如果到时实在来不及,可以把“不非时食”这条戒舍掉,其他照样可以持。这样就不会有犯戒的问题,。舍“非时食”这条戒,只要对着一个同样受戒的人说:“我舍不非时食”说一遍就可以。法师特别指出,就今天的因缘,配合整体,也是利他,这也算是一种变通,但其他戒还是要好好守持。

 

 

印尼雅加达法海寺住持学良法师一行来访

  下午一点,印尼雅加达法海寺住持学良法师一行39人,来龙泉寺参访。这是学良法师第四次来访龙泉寺,受到龙泉寺僧俗二众的热烈欢迎。

 

http://218.57.142.173/blog/2010/5/5.6/nEO_IMG_IMG_7166.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