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本佛教史上的十大问题———杨曾文教授讲座(之二)

(2010-04-26 19:59:32)
标签:

宗教

圣德太子

神道

大化革新

日本

文化

分类: 寺院报道

日本佛教史上的十大问题

———杨曾文教授北京龙泉寺讲座(之二)

 

二、佛教在日本社会思想文化领域据至高地位

  佛教在日本早期传播中,推古天皇(女天皇)时期,“摄政”圣德(推古天皇的侄子)太子(547-622)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圣德太子对日本文化贡献很大,在日本的钱币中有他的头像。他在603—604年间推行了所谓的“推古朝改革”。圣德太子是中国文化的仰慕者,年轻时即熟习儒家经典。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24/nEO_IMG_ABC_0202.jpg

 

1、佛教融入日本的功臣——圣德太子

  中国佛教传播到了日本,同时也传播了中国文化,推动了日本政治的进步。日本当时处于部落时期,就是原始社会遗留下形态,带有很浓的血缘关系的那种部族的统治制度。虽然天皇是最高的首领,也设有朝廷,但各方面还不规范,往往贵族掌有很大的权利,天皇的权利受到制约。很多从中国回国的留学僧,介绍了隋唐的政治制度、文教制度,所以日本统治者想对其社会制度进行改革,就是改革带有奴隶性质的社会,走向封建社会。这一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个是圣德太子的摄政,提出新政的措施;一个“大化革新”,把日本带到了封建社会,建立了像中国一样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朝廷发生动乱的时候,圣德太子带兵之时,祈请菩萨保佑!祈求佛保佑!他许愿说:我成功以后,要兴隆佛教,兴建寺院,使佛教得到更大的传播。他成功后,担任摄政辅助推古女天皇时期,就真正把兴隆佛法作为国策确立下来。在政治上首先要加强天皇的最高权威,603年十二月,他制定了《冠位十二阶》,用不能世袭、依能力而定的官吏位阶表示身份高下,以打击世袭的氏姓贵族势力。

  十二阶冠位的名称即是以儒家德目命名的。其顺序是德位、仁位、礼位、信位、义位、智位,每个德目又分为大小两阶(如大德、小德、大仁、小仁等)。在“德”之下的“仁、礼、信、义、智”被中国西汉的董仲舒视为“五常”,可见影响圣德太子的已不仅是孔孟时代的原始儒学,而且有西汉以来经中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改造的、适应中央集权统治的后儒思想。十二个等级带着不用颜色的帽子,表示等级不同,打破过去贵族要参政,但是又互相争地位,弄的朝廷不合,不服从于天皇的局面。这个十二阶位的帽子谁授予呢?——天皇。权利归给天皇,有的阶位高,有的阶位低,甚至更低。这一等级的实施,便于天皇来控制群臣,加强中央集权,这是第一个做法。这种做法是借鉴、效法中国的政治制度提出来的。

 

2、佛教被写入宪法,提高到“施政、施教”指导地位

  第二,公布十七条宪法。这个宪法的概念和近现代宪法的概念不一样,相当于示众的纲目,带有道德的性质。《宪法》明确提出“国无二君,民无二主”,诸侯不得直接向平民征税。《十七条宪法》的制定,日本历史上首次提出的较为完整、具体的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纲领,日本成文法治由此开始,为“大化革新”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十七条宪法中的第一条是“以和为贵”、另一条是“笃敬三宝”。圣德太子采取的另外一个措施是外交的,派使者入隋,派留学生、留学僧到中国学习。他为兴隆三宝在地方上造寺、造像,提倡讲经,研究佛学。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纪念中日佛教交流一千四百周年》,就是前年。一千四百年前,607年,圣德太子亲自委派小野妹子为使节,出使隋朝。当时隋炀帝即位了,圣德太子派使来恢复邦交。虽然日本和中国隔海相望,当时交通不太发达,但他对中国的事情还比较了解。通过商人等各种途径了解中国,知道隋代改变了北周灭佛的做法,恢复了佛法。随着佛教的大发展,隋文帝在一百一十一个州建舍利塔,然后同时搞佛事,建寺院、护僧,发展佛教。

  日本了解到隋炀帝的做法后,派了几十人来学佛法。几十人在当时不得了,几十人不是十个人,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事情了。派了两次。第一次的名字没留下,第二次每个人的名字都留下来了。这些留学生、留学僧,比较而言,留学僧的人数更多,在中国生活了十年、二十年,有的甚至是三十多年,可以说是中国通。这些人在后来的兴隆佛法当中,在推动日本的社会进步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圣德太子亲自为《胜鬘经》、《维摩诘经》、《法华经》这三部经做注疏。注疏是对经典进行注解,表达自己对佛经的理解,自己的佛法主张。从这三部经的注疏来看,他把大乘佛法,看的很高。他对《法华经》主张“一切人可以成佛”、“三皈依”的思想很看重,这影响了日本佛学的发展,是按着中国佛教的发展的方向来发展的。

  在南北朝以后,中国佛教出现了判教,到了隋唐还继续盛行。判教就是在佛教中根据义理的浅深、说时的先后等方面,将后世所传的佛教各部分,加以剖析类别,以明说意之所在。判教把大乘佛教判为中国佛教的主体。圣德太子把《胜鬘经》、《维摩诘经》、《法华经》这三部经,特别是“人人有佛性,人人可以成佛”的思想放到很高的地位,加以提倡,这对日本佛教界,对日本社会影响很大。《胜曼经》(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是讲胜曼夫人由父母引导,闻法见佛而生信解,得到授记,即于佛前演说一乘、一谛、一依等大乘佛法,讲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相当于佛性,人人都有。《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所说教法,属於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大小无异,显密圆融,显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义。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说一乘圆教,表清净了义,究竟圆满,微妙无上。经中宣说恶人也可以成佛,如提婆达多;女人也可以成佛,如龙女……这部经的思想对日本影响很大。

  圣德太子把来自高丽的、来自中国的僧人作为弘法的栋梁,留学生、留学僧都得到重用,推进对中国先进文化的学习。佛法在日本早期弘传过程中,不仅仅是宗教本身的事情,它完全超越了宗教,影响了整个日本文化、政治……因此说,佛教对日本的影响比中国更加明显、更深刻。中国与日本不同之处,儒家文化是中国正统的文化,这一地位在汉代已经奠定,一直处于支配地位,从未衰落过,佛教只作为儒家文化的辅助文化。此外,中国还有道家文化、道教文化。

  日本不是这样,佛教进入日本时,他们就认为佛教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当时日本公布十七条宪法,包括:“以和为贵”、“笃敬三宝”等。《十七条宪法》并非法律,而是对官员的道德训诫,它表明了圣德太子推行社会改革的指导思想,为未来的封建国家制度勾画了蓝图。十七条宪法第二条:“笃敬三宝”,佛教是“四生(一切众生,包括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之终归,万国之极宗。何世何人,非贵是法?人鲜尤恶,能教从之。其不归三宝,何以直枉?”,由此可见,日本将佛教置于施政、施教的指导地位。十七条宪法,十七个施政纲领、施政纲目,第二条就是“笃敬三宝”,第一条就是“以和为贵”。“以和为贵”来自“周礼”,也来自中国。为什么要列“以和为贵”这条?原来日本当时内部总是争夺权力,斗的不可开交。天皇有权,但是往往权威不大,所以他搞十二阶层的帽子,然后授予官位。谁授?天皇授,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第二条就是“笃敬三宝”,就是使用佛法治理国家。“笃敬”就是真心的,实实在在依靠三宝,认为佛教是一切生命体的归结之处,归宿啊!是世界各国的最高的标准。何时何人不皈这个法?不把佛法作为最高地位呢?他们认为只要不是最坏的人,都能教而从之,最坏的人是很少的!通过教育使他改变,使他服从。岂有不皈依三宝之理?你不皈依佛法僧三宝怎么能改变你的错误?改变你的缺点?“枉”就是不足、就是错的。太子当时的地位是摄政,这个宪法是向全国的臣民公布的,所以处于施政、施教指导地位。通过施政宪法公布到全国,影响很大。

 

3、佛教在社会政治文化中的地位

  那么后来佛教的地位怎么样呢?也很高。

  七、八世纪日本发生了“大化革新”,“大化”的元年是645年,当时的天皇在这一年开始实施新政,引进唐政治文化,建立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和封建制社会制度。留学隋唐的留学生和留学僧起了重大作用。连续几个朝代,换几个天皇以后,这个革新才基本完成。“大化革新”是日本古代最重大的变革,标志着日本进入封建制社会。其主要推动者中臣镰足和中大兄皇子都深受中国封建思想和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的教师南渊请安是圣德太子派往中国大陆的留学僧,是“大化革新”的幕后人物。

  中国的唐代皇帝是中央集团最高首领;下面有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有六部:吏、户、礼、兵、刑、工。日本仿照这个制度也提出自己的政治结构,设有中国没有的“神祗官”,管神道和佛教;还有太正官,相当于中国的中书、宰相;中国宰相下面有六部,日本设了八部,分管官吏(就是现在组织部似的)、分管经济、分管农业、税收、刑法,还有礼仪、外交……,以及宗教。这种中央极权制度的设立,从隋唐引进的,当时已是唐代了,隋唐制度基本一致。

  当时的日本留学生、留学僧在中国常常一呆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南渊请安在中国留学长达32年,是留华时间最长的留学僧,还有一位僧人——宋旻,呆的时间也很长。这些留学僧、留学生为统治者当顾问,对推动这些改革起了很大的作用。有的天皇,从很小的太子时就跟着这些留学生、留学僧学习文化,那时还没有日本字,学的是汉文化,学中国的儒家经典,同时学佛教的书,所以那个影响很大。佛教对“大化革新”有很大影响,同时也作为一种中国文化的载体,在传播中国先进文教制度、文化当中起了重要作用。留学生、留学僧在指导朝廷改革当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24/nEO_IMG_ABC_0148.jpg

 

4、禅宗进入日本,并对日本政治形成影响

  这项改革对后面朝代影响很大,持续影响到13-16世纪。室町时代(1336-1573),就是中国的宋、元时期,中国大量的禅宗僧人来到日本,对日本又形成了新的影响。中国自宋代以后,禅宗成为中国佛教当中的主流派别,而禅宗的云门宗、临济宗、曹洞宗……都很有影响。宋代在中国兴起了理学,新儒学,就是道学,“天道性命之学”等等。禅宗的很多僧人非常精通宋明理学,因为有的禅僧出家以前就精通儒学,有的出家以后继续研究外学。很多禅宗的僧人到日本以后,也把理学带到日本。当时去的禅宗僧人很多,有的是被请去的,有的是在南宋末年为了逃避元——蒙古人入侵,吞并宋朝,逃避战争到日本去的。他们去了以后,日本的禅宗就发展起来了,特别是临济宗,受了当时掌权的武士的推崇。当时的天皇制,不同于古代天皇制度,镰仓时期,天皇只有一个虚位,没有实权了,朝廷原封不动的还在京都,而掌权的武士代表在镰仓。镰仓时代是以镰仓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权时代,日本从此诞生了武士政权,由此产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贵族)政治的对立。镰仓以后的室町(在京都一个室町的地方),又称“足利幕府”,日本第二个封建军事政权,由大将军掌权,将军下面还有掌权的,或者将军也没有实权了。

  临济宗当中很多的僧人,在日本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比如担任文书,承担外交与宋联络……《史记》中记载,明代(1368)时,到中国来的正、副使节几乎全是懂中文的禅僧。我有一本将要出版的书——《中国佛教东传日本史》,特别加强了这方面的介绍。当时日本的禅寺,是官方寺院。禅寺是“五山十刹”制,禅僧在文化思想界占据绝对的优势,汉文、汉诗、汉文化和“宋学”——程朱理学,经禅僧而影响到武士,乃至整个社会。所以,这一时期,就是14-16世纪,佛教在思想文化界还是占有重要地位。

 

5、佛教对神道的控制和影响

  佛教传入日本后,原有的神道教被消化、吸收,纳入了佛教的体系。为什么神道教会被佛教吸收?主要因为神道教的理论体系比较简单,不像佛教具有系统、深奥的教育体系,所以受到佛教很大的影响。通过各种方式、传说,使人们认为日本的神是佛菩萨的化身,是佛教的护法神,所以在神社的附近或者神社内部设立神宫祀,由僧人来掌握,在神前诵经。神道教没有经典,有的神道没有像,就如同中国古代的方法搁个镜片,类似道教的一些做法。把握神社大权的是僧人,掌握神社理论解释的是僧人。神道被纳入到了佛教的体系,也带来了很多矛盾。他们想摆脱,也摆脱不了。到镰仓时代,还形成了山王神道、真言神道,进一步的神道化。

  本应通过佛才得以拯救的神逐渐被视为佛的权化和垂迹,神佛融合理论开始形成,产生了“本地垂迹”说。什么叫“本地垂迹”?其解释也来自中国。中国后秦解释《维摩诘经》时,有人提出“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说如果没有本地,没有本体的佛,也就没有外面显现的他的化身,没有这些化身,也就显示不出他的本体来。“垂迹”原来是基于《法华经》的思想,所谓“本地垂迹”是指作为本源的佛、菩萨为了拯救日本的芸芸众生化身为神来到日本,佛、菩萨化身的日本的神被称为权现,此种意思的“垂迹”一词据说最初是由延历寺的僧人慧亮于贞愿元年(859年)向贺茂、春日两社申请天台宗年分度者的上表文提出,表文上写“大士垂迹,或王或神”,此外承平7年(937年)由大宰府向筥崎宫递交的命令造宝塔的文书中也记载有“彼宫此宫虽其地异,权现菩萨垂迹犹同”,意思是宇佐八幡宫与筥崎宫虽处两地,但权现菩萨即八幡神垂迹于此这一点是一样的。再有,平安时代末期以后,开始流行各种神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原本佛身的说法,例如伊势神宫的原本佛身就是大日如来。

  后来,天台大师解释《法华经》,二十八品当中,前十四品是迹门,后十四品是本门。《如来神力品》,我成佛以来,久远的那个佛就是法身佛,那以往都是他的化身。化身跟本体、本地是有区别的。那么佛教的判教结果就是神道教的任何一个神,也不外乎佛菩萨的化身而已。这样的话就将神道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了。比如说日本的天照大神是皇室的祖先神,太阳神。这个真言神道就说那个天照大神就是大日如来在日本的化身。两部神道,还有外面一个神道,也是用佛教来解释。天台宗的神道更有意思了,山王一实神道,现在你们到日本去啊,京都的东边有一个比睿山——天台宗的本山,它有供奉一个神社,叫山王神社,那个山字怎么写呢,三横一撇,王也是三横一撇,这就是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比睿山的日吉神就是佛菩萨的化身,有事就派这个山王神道到京都去闹事去。为什么?谁也不敢惹,因为天台宗的势力太大了。这个是神社。明治维新以后,有一段时期,佛教受到了神道的反弹,出现过“诽佛毁寺”的运动,神宫寺被拆掉,僧人被赶跑了,佛经被烧了。这是因为神道的发展出现了复古,复古神道。1867年,68年,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就是复古神道。佛教受到压抑,但很快又恢复了。至少在明治维新以前,神道被佛教所制约。佛教的地位多高呀!

 

6、儒学辉煌期

  江户时期,儒学开始从佛教中分离出来。德川幕府将军推崇宋明理学——道学,特别是朱熹的著作。幕府时代迎来了朱子学史上的全盛时期,开始了儒学史上的一个崭新阶段,提倡“大义名分”——忠、孝、仁、义。幕府将军,掌握实权,在名义上他是尊天皇为最高地位的,但只是个虚位而已。藤原惺窝是这个学派的先驱,他的学生林罗山在使朱子学成为德川幕府的官学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最初的儒者藤原惺窝、谷时中、山崎闇斋、林罗山等,几乎皆出身于禅僧。这个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在同佛教和神道教斗争中,曾经用理性主义去批判非理性主义。藤原惺窝父子世世代代管幕府的朱子学的。

(末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