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8,310
  • 关注人气:66,1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月18日龙泉日记

(2010-04-19 09:12:57)
标签:

宗教

师父

配楼

寺院

明心阁

龙泉

日记

分类: 龙泉每日

4月18日龙泉日记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15/nEO_IMG_DSC_2284.jpg

 

 

随师受教

  四月十七日,东配楼的内部装修方案要确定,山门的建设方案要讨论,路的走向要确定。

  之前,明心阁和东配楼的连接部分的设计施工方案有重大的调整,贤立法师带着贤白师、高永传、王杰连夜加班建模,将设计思路在计算机中以3D形式呈现出来。

  贤立法师、贤然法师请来两名建筑专家,在明心阁里开会,对新的设计方案进行论证,能摸到的沟通工具都被一一使用,投影仪、草稿纸、数码图片、白板、录音笔等等。

  工程组事先准备了很多资料,在会议上一一呈交,供决策参考,令人意外的是,各种图纸制作的非常细致,连卫星俯视图都有,清晰地标注了山地和建筑之间的位置。

  前几天,见工程组的人抗着很专业的测绘仪在忙,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学会使用这些专业工具的。

  上午,工程组的参与讨论法师、沙弥、净人均没能听当天的关于日本佛教现状的讲座。在明心阁内讨论完毕,形成多个方案,有的方案很有建设性,之后,建筑专家和法师们一起去施工现场勘查,重新审视方案,调整思路。

  至中午,师父听取新形成的设计方案的汇报。

  拍摄下几张图片,整理好,存起来,为工程组保留一份建设过程的资料。旁听、观察、学习师父、贤立法师、贤然法师处理和解决事情的过程及方法,同时也了解他们如何在事项中获得佛法经验与体会。

  贤立法师会有意识地主动帮助新人,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事情,如何去做。贤然法师会鼓励新人,让他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发挥能力。同时两位法师对各种设计方案的尊重,在讨论过程中放下自我的状态很让人

  其实,这种会议非常累人。体力和心力不强的人,很容易被拖垮。

  见行堂、明心阁、东配楼三个建筑要浑为一体,要考虑功能性,考虑美观性、远观的效果、近观的效果、文化性、现代性、专业性、施工难度、成本等等,要经过无数次的设计思路的碰撞、修改、磨合、包容、妥协等等,最后才有可能形成一个最佳的方案。

  很不容易。

  由此可见,每一项成果都会有很多人付出辛劳,需要智慧地组合因缘,组合不好,就有败笔和遗憾,组合的好,就有好的结果。

  师父认真听取了山门和路的设计思路后,得出结论,问题的症结在于进寺的两条路的交汇点在哪里,桥修在哪里,这不是马上就可以讨论的出来的,因为事关景区、下寺和龙泉寺三家的事情。

  接着听取室内设计装修的意见,分歧不少,师父予以原则上的确认,如室内水帘的设计、施工、使用、维护,明心阁和东配楼连接的建筑设计思路。

  也留下了一些问题。当天,看似难以解决。

  第二天,被通知拍师父视察东配楼,赶到的时候,师父带着贤海师正和一名居士在工地,边看现场,随谈。

  经过一楼居士斋堂时,遇一名来自威海的居士,简单问了几句,对方很是欢喜和开心。出斋堂,一路走,一路随谈,师父提到博客的写作,开示道,写的都是世间法,缺少佛法的内涵,写的都是你自己的想象的东西,并不是正在发生的僧团日记,僧团日记就应该记录下僧团发生的事情。

  师父说,有没有看过曾国藩的书。

  答,没有。

  问,写文章怎么能没看过呢?

  很惭愧,读书太少,应该赶紧找来这书来读。在这本书里找到师父的教授。

  随师沿正在修整的路往下寺方向走,回头观察正在建设和完善中的龙泉寺,师父讲这是现代寺院的建筑代表,并强调格局,要有大的格局。

  格局是师父一直在强调的,反复在强调的,应该是有所指,有更深远的用意,只是我们暂时还不能很深刻地理解并与之相应。估计以后会在这方面有觉受。

  师父背着手仿佛闲庭信步,边跟弟子随谈,就在昨天商谈的两条路的交汇处和桥的拟修建处缓缓地散步,然后应下寺的一名居士的邀请去他的画室欣赏他的画作。

  画室里有一些很精彩的佛像绘画艺术作品,师父一一仔细欣赏,并认真地听对方的介绍。短暂停留,预备出门时,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师父能一眼就看出这位居士五米多长的大画板是一块完整的木头。

  确实是一块完整的木头。

  不知道是特殊的观察能力还是经验中有这样的事物,而觉察到的。居士送师父出门,一路上简单商谈几句,至小桥处,探讨了一下车爬坡的坡度问题和路的宽窄问题,确定了一下低调的原则。分手。

  在预备施工的现场,师父嘱咐贤海师,将路向西扩两米。

  这时意识到,昨天谈论施工方案中的难题,已经有了解决的方向,而且一切因缘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问师父,是不是特意来勘查并解决这些问题的,师父说,随缘。

  但明显感觉到这些缘分是被把握的。

  回寺,贤海师问了一下今年受戒的问题,师父不置可否。

  路过流通处,又跟上了几个弟子,一直跟回丈室,师父一边剃头,一边就贤明法师新接手的流通处的问题开示,一点时间也没有耽误,也没有感觉有一丁点的仓促和忙乱,一切都如流水一样,在发展,问题被静静地化解。

  师父讲,流通处宁可停一下,也要把帐、物对清楚,停一天都不嫌多。流通处的物可以分为书籍、法物、佛像、食品四大类,然后再在这四大类下细分,如经律论就可以分为经典、过去人注释的经论,现在人写的佛教书籍等等。这样,就清晰了。

  龙泉寺的流通处就几百种书,还是好管理的,广化寺书的种类就太多了,管理的难度就大的多,而且龙泉寺的仓库直接对的是流通处,并不复杂。

  贤明法师很开心,说,本来觉得很难的事情,经师父一调教,变得这么简单。

  接着,根据弟子们就事项提出的问题,师父谈说话,强调,说话要契理契机,否则的话就是废话,一般讲个五分钟、十分钟就可以了,不要多讲。有的话不能总是讲,总讲别人会厌烦,要不断有体会,才能不断地讲出新的内容,一开始,你去带动别人,渐渐地,要靠别人来带动大家。

  要制定短期的目标,不能总讲远大的目标,那样太虚,但宗旨要经常讲,短期目标要落实到每个月,比如这个月要达成什么目的,具体要到多少数目,等等。带动别人的时候,要相信他和自己是一样的,同体大悲,不要认为自己比别人行,启用他就不要怀疑他,但是心里要明白。

  语言是有系统的,像韩旭搞计算机编程,他就有计算机的语言。佛经里同样有很严密的系统,很多大乘经典你们读不懂,那是因为那些经典是佛跟菩萨讲的,用的是他们的语言系统,凡夫不好理解,但是,佛经也应不同的契机而讲。

  就流通处货物真假的问题,师父这样开演,要识别真假就要在事项中去识别,获得经验,镜子中的你和镜子外的你是不一样的,我们修行就是借假修真,镜子里面的是假的,是不存在的,镜子外面的是现实存在的,我们脑海里的那些妄想就好比镜子里面的我,而真正的现实并不是那样。

  问师父,那镜子外边的我不是说也是假的吗?

  师父开示,那样想是修偏了,就好比菜谱上的菜和现实中的菜,一个不能吃,一个能吃,把镜子外的我当成是假的是一种消极,时间长了,人就会荒废,我们吃、用的都是信施,都是来自社会,所以要时刻缘到我们为社会做了什么。

  我们的生命、工作、学习、修行其实都是一门艺术。

  贤明法师问,外出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比如遇到不好的人,是不是就完全是业果,逃都逃不掉。师父说,不是这样,我们只想到过去所造的业,没有想到当下造的业,如果人都等着感果,那就什么都不用干了,我们修行就是改变业果,如果业果不能改变的话,修行就没有用了,还有别人的业也会影响到自己,比如开车,开车的出 了车祸,殃及坐车的人,那就是开车的人感的果影响到了坐车的人。如果没有坐这个车,就可以避开这个业果。

  贤威法师问,按照业果讲,那是不是坐车的人没坐这个车,也会在别的地方以别的方式被撞。

  师父答,不是这样。

  午斋的板忽然响起来,闻板后,师父立刻起身,丝毫也不耽误。忆持两个小时的随师,有很多的感慨、感受、感动,要学习和消化的东西实在太多。需要一点点地回忆,体会。五年来,师父一点点地耐心地调教了这么多的弟子,特别是他认真地盯着弟子的眼睛问,你,听懂了没有。回忆起这个,对未来,就有了很大的信心。

  从勘查工地到回丈室,能解决的问题都在举手投足间随机解决掉,篇幅有限,有些细节留待以后慢慢再忆持,并记录下来再细细揣摩。

  出丈室门,问师父的藏书里有没有曾国藩的书,师父说,自己去找去。

  事出有因,以前听一些年轻的沙弥师讲,找师父要书,师父就给。

  听完这个经验,光想事项本身了,没想到契机的问题,所以,也找师父要,以为师父会从书柜里顺手抽一本出来,说,给,拿去看吧。

  但不是这样,师父的回答是,你自己去找去。

  受教。

 

一个读经班的功课

  上午九点,一个山下诵经班的同修来到寺里,共有86人居士,贤生师接待他们在见行堂里礼佛诵经。他们这群人每一个月来寺里一次,每次来一起拜忏,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他们来自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每次上山都很稳定,他们都很恭敬虔诚,很有爱心。中午用过斋后,贤生法师与他们座谈,给他们每个人结缘了灯,大家都很欢喜。在大殿前看到结缘的经书,大家都很欢喜又结缘了经书。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18/nEO_IMG_P1000511.jpg

佛堂礼佛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18/nEO_IMG_P1000485.jpg

供灯祈愿

 

 

心灵之旅

  上午11点,清华大学某研究班的二十位学生,在蒋劲松教授的带领下,来到寺院里体验生活。刚到寺院,正好赶上用斋的时间,于是一下子领受了丛林生活的用斋礼仪。相对于学校食堂嘈杂的环境,寺院的用斋场所是非常安静的。对于第一次来寺院的大学生来说,这样的一种氛围是比较新奇的。整个用斋时期,不讲话,需要沟通都是做手势,统一行堂,统一结斋。

  用斋完毕后,中午由贤月师带领去各办公室参观交流,这些年轻的大学生一般都对正在做介绍的这些年轻义工的生活比较好奇,对于义工的生活费如何解决?怎么来到寺院工作?以后有什么打算,等等,这些实际生活的切实问题,在义工的回答后,大学生们既赞叹又觉得不可思议。

  参观完后,在见行堂三楼,贤因法师和贤月师一起带着大家看寺院09年纪录片,让大家进一步对我们的团队有所了解,也是认识当今时代下寺院僧侣和居士的学修生活。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18/nEO_IMG_IMG_6250.jpg

 

  随后,贤因法师与大家做了分享交流。一般大家习惯性问的问题是:法师您为何出家?贤因法师先以此为开场,谈到先不要问为何出家,我们先来问问人为什么活?就如刚才纪录片中的有句歌词,如何而生?为何而活?于是,法师从活着其实就两字:苦、乐。没有人不想要快乐,但往往都很苦。也有人就是想承受苦,他就是菩萨,菩萨愿意把众生的苦一肩担起,而他反而是最快乐的。所以,希望得到快乐的,往往都是以个人利益出发,以自我为中心,都是苦的因。而时时想着利益他人的,处处为他人考虑的,一般都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18/nEO_IMG_IMG_6255.jpg

 

  苦乐问题是关系每一个人的切身问题。同时,对命运的改造,人的生命究竟有没有来生?多维世界如何体现?前世今生、生命轮回这些都是真的吗?这些问题都是大学生们好奇想了解的,但没有接触过佛学,还不相信生命轮回的在唯物主义的大学生来说,是很难让他们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善谈的贤因法师不断的用比喻,讲一些典故,看似是一些神奇的故事,其实都是生命轮回的真实案例。这样一个轻松的心与心的交流,大家的兴趣很高,提问踊跃,只好把原定的时间又往后延后了半个小时才结束。

  但大家兴趣不减,刚刚被开启的心,正充满了对新新世界的探索欲望,寺院、宗教一向是神秘的,没有什么机会去接触了解,通过今天的实际体验,见闻觉知,曾经存留在幻想中的一方领域,一步步靠近现实生活,有着这份好奇想一探究竟的欲望,定然还有后续因缘再相聚。一位学生分享说,发现来到这里,有一种很安静祥和的感觉,虽然以前在旅游中也去过一些寺院,但没有像这次一样,能真正走进来深入了解里面的体制生活的,发现这里很不一般。一个很值得参访学习的地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