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玉树地震,仁爱基金会做出快速反应

(2010-04-16 12:51:15)
标签:

志愿者

仁爱基金会

快速反应

灾民

陈永辉

玉树

文化

分类: 慈善文教

玉树地震,仁爱基金会做出快速反应

  “4.14”地震,截至2010年4月15日上午9点,地震共造成617人遇难,313人失踪,9110人受伤,重伤员970人,正在医疗点接受治疗的伤员有2300多人,其中,15000户民房倒塌,有十万灾民需要转移安置。截止到15日早晨 8时,共记录到灾区余震总数为750次,其中3级以上余震8次,有一次6.0-6.9级地震。4.0-4.9级地震3次,3.0-3.9级地震4次。

  14日地震当天,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的志愿者们,紧急投入到抗震救灾的行列中。

玉树地震,仁爱基金会做出快速反应


    仁爱基金会在玉树镇的当地志愿者求松居士率先带领三十多名志愿者开始挖救被掩埋的同胞。透过求松在现场得知,地震灾区物资奇缺,灾民现阶段最需要的帮助是药品、食品、帐篷、大衣被及饮用水。在电话采访中,求松居士说:“我刚刚跟医生也沟通过了,他们最需要的就是止血药,还有抗炎药、复方降压灵、左氧氟沙星,三七片、正红花油、止痛药,止痛药是最重要的,还需要石膏、夹板,还有绷带……就那一类。还有手套、胶布。”

玉树地震,仁爱基金会做出快速反应

  14日晚上,曾经3进北川抗震救灾的志愿者王璐彻夜未眠,制作玉树救灾项目框架。北京的志愿者们开始了马不停蹄的前行筹备工作。

  15日早晨9:30分,基金会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决定马上成立玉树地震赈灾应急小组,由秘书长林启泰带队,本着第一批志愿者救急、就难的原则,确定首批赈灾前行小组成员5人:王璐、李韵峰、刘满祥、冉孟顺、陈宇宁4月15日出发赴玉树灾区。

 

  11:30分会议结束。各路人马开始分头采买当日首次发往灾区的七十多种所需物资及赈灾发放的药品。

  10:00,志愿者贾玉诚几经周折前往通州采购二十四种药品。

  13:00,志愿者张敏驱车高碑店京新龙医药销售有限公司采购二十多种药品。所有药品包括消炎药、镇痛药、特效药、外用药及抗瘟疫药品,价值两万余元。青朗森格仁波切自驾车返回玉树,大部分药品随车进入青海。

  14:00,志愿者张威和陈永辉从麦德龙超市到天意批发市场,再至马连道的户外用品商店,终于完成食品、户外救援工具、帐篷、睡袋等物资的准备。

玉树地震,仁爱基金会做出快速反应

  14:00,志愿者张长海前往北京市民政局开具赈灾手续,获得了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

  15:00,志愿者陆鑫采购八箱压缩饼干,除了给志愿者留下三天口粮,其他将全部赈济灾民。

  16:30,大部分物资开始运往西客站,准备托运。

  18:00,京路发帆布帐篷厂直接将两顶5m*8m的大帐篷送至西站。

    20:00,基金会副秘书长钟莹、王昕和志愿者陈慧、张华、孙海洋、陈永辉、张威等为前行的志愿者们送行。因为行程紧急,志愿者们买到的车票全部是硬座。24个小时辛苦的旅程之后,等待他们的,将是更加艰辛的救援工作和更加艰难的生存环境。

  玉树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当地的志愿者告诉我们,高原反应和骤降的气温将同没水、断电、无处可住、饮食习惯的差异等恶劣的现实条件一起向从内地去的志愿者袭来,他们此行面临的考验是难以想象的。

  19:00,基金会为志愿者们开设心文化班课程的第12节课,一百多位来上课的志愿者在曹老师的提问中陷入思考:“我们该如何用心去体会‘志愿者’这三个字?”—凝聚着我们的志愿,去体现团队的价值。这是今晚曹老师给出的答案。

  虽然曹老师已经用了11次课来调整志愿者心灵成长的道路与方向,过程有些痛苦,但每次上课的时候,问题解决之后的欢笑都会溢满课堂。而今天不同,“如果我们把玉树当成自己的家园,把那里的百姓当成是自己的亲人,当听到受伤的孩子喊妈妈的时候,在这样的痛苦中,我们还是麻木的吗?我们能否面对生命的每一个瞬间?什么才是生命的坐标?什么才是生命的规划?我们是否思考过到底是谁会陪我们走到生命的尽头,我们对他们又怎么样呢?这是用生命的代价来触碰心灵深处的思考。”几乎每个人都在静静的聆听中,感受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门精神。

玉树地震,仁爱基金会做出快速反应


  “每个人的生命要融于团队才有力量,而这个团队是在心灵上没有障碍的,有共同目标的团队。”曹老师说:“在今天早晨的会议上,她已经感受到这个团队的力量来自于内心。”

  当曹老师告诉大家,已经有六位志愿者赶赴灾区的时候,很多人询问,是否还可以前往灾区。

  当记者问起所有今天参与筹备工作的志愿者的时候,几乎听到的都是一种声音,他们讲述的都是周围人的支持与帮助,药品公司给了志愿者极低的价格,户外用品店帮志愿者积极地组织货源,西站铁路勤务人员听到我们是运送救灾物资的人员,立刻安排“小红帽”帮我们免费搬运……

  在这样的碰撞当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社会遇到困难时人与人之间发自内心的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正是我们这个团队的责任,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